二延平山-隙頂山-隙坑古道連走 (2005.08.30)
天氣 晴轉陰霧
嘉義番路
隙頂山,高1471M,又稱茶林山或公田大山,是番路鄉的最高峰.
隙頂山與南邊的二延平山(高約1460M),雙峰並聳,西側陡落如牆,
午後的山頂每每籠罩著慣有的濃雲,從西邊的山腳下仰望,
雙峰插天,而夾在兩山之間向西開口的溪谷,更有如天地間的裂隙一般.
先民沿著「裂隙」來到山脊上的平坦,就把這地方叫做「隙頂」,隙頂山也因此得名.
另外,
早年從深山《達邦》到平地《諸羅城》的《番路》,
則是從今日曾文溪的上游,越過隙頂山北鞍、經隙頂山西腹的公田(舊名大路仔)、
到隙頂山山腳下的觸口,再渡八掌溪然後沿北岸往諸羅城.
被番路橫貫全境的番路鄉,也因此得名.
在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前,公田是隙頂山一帶最熱鬧的地方,
因為沿著「裂隙」下山的路徑太過陡滑險惡,
屯居隙頂的居民後來便習慣先走到公田,再沿著大路下山,
而這條從隙頂到公田的聯絡道路,就是所謂的「隙坑古道」,曾有著頻繁的利用,
一直到二十五年前出版的「南台灣名山大系」,裡面所記述往隙頂山的路線,
都還是由觸口起攀(因為當時公車只能到這邊),
經公田、隙坑古道、隙頂山南鞍、然後再登頂隙頂山.
因此,連登番路鄉最高的雙峰(隙頂山與二延平山),
再經古道通往當年番路上的重鎮(公田),沿途風景視野絕佳,
這樣的走法,很有理由成為番路鄉最經典的登山路線.
只是阿里山公路(及其前身中興公路)的通車對這一帶的影響很大,
目前這雙峰都可以直接開車登頂,給人走的登頂步道反倒是路況普普,
而公田地區則漸漸沒落,目前連當地的國小、衛生室等都已廢棄多年,
隙坑古道,更因為乏人問津與後來的天災,已湮沒於荒煙蔓草間.
以下所述的 1220M、1310M 等是指海拔高度, 而 39.4K、41.9K 等是指公里數.
《行程摘要》
鞍頂登山口(台18線39.4K)(09:40)→二延平山(10:25-10:45)
→隙坑古道入口(11:05)→隙頂山(11:45-12:15)
→隙坑古道入口(12:55-13:00)→古道@#$%@#$%→接柏油路(17:00)→公田(17:35)
◎隙頂山與二延平山,登頂輕鬆.從「鞍頂」步行連登兩峰再回阿里山公路,約在3hr以內.
大概是因為車子就可以直接登頂,稜線東側又幾乎都是開墾地或廢棄墾地,
這兩座山給人走的登頂步道路況其實是不怎麼樣,
僅從二延平山南鞍的鞍頂(地名)登山口起,有爬升約100米的枕木步道還算不錯.
此外便只是產道健行、茶園柿園的穿越、以及比例不多的竹林小徑等.
註:隙頂山與二延平山雙峰,
可分別從阿里山公路(台18線)的 41.9K 與 41.6K 處直接開車登頂,
◎隙坑古道,荒廢,從入口處到接回柏油路,花了 4hr 才移動了地圖上的 1km , 且還掛彩不少.
隙坑古道的入口位於兩山間的鞍部附近,
然後沿著山腰往西北向,直到公田東邊的高處,在山崖下的某平台接上當年的「大路」.
從古道入口到公田東方約 980M 的崖下平台, 直線距離約 1.2 公里.
在1999年5月,曾由番路鄉農會整理過,
名之為「公田農業休閒步道」(大概是因為要到的經費需用在「農業」方面).
但在歷經九二一大地震(1999年9月)與桃芝颱風(2001年7月)之後,
隙坑古道目前處於廢棄狀態,需要耐操的探勘能力或有識途老馬的帶領才能成行.
《瑣記》
0848 觸口搭上上山的公車.
車子下南二高中埔交流道後續行,停在觸口的大停車場,公路旁有 7-11 可採買.
這班公車是嘉義火車站前 8:10 發車往奮起湖的十八人座小巴士,
從觸口上山的公車一天計有 10 車次.(有往阿里山、達邦、奮起湖三種.)
0920-0940 鞍頂站下車(約1220M).
下車的站牌在阿里山公路(台18線)里程約 39.4K 處的土地廟前
土地廟北側的二延平山登山口,有廣場、展望台、涼亭、公廁等設施,
視野很好,可直接眺望到二延平山山頂中華電信的基地台.
起程往二延平山後,是濃濃竹蔭下的枕木步道(間雜數小段泥徑).
1000 木造涼亭(約1310M),枕木道結束. 改行茶園間的產道,不久後遇支線則取左上.
1005 產道盡頭接稜線(約1340M). 改走一般山徑續往上.
1015 接廢棄產道(約1400M). 右轉走此產道,後來需翻過一小片路上的倒木.
1020 接柏油路(約1420M),左轉往山頂.
1025-1045 二延平山頂晃來晃去.
接柏油路後上行不久,會先到氣象局的遙測雨量計(名為「隙頂山中繼站」)
有路條在此左下,應可穿過果園下到剛剛 1015 接廢產道的地方.
柏油再往上則是中華電信基地台的門口,有小徑續往東北方向下山.
基地台周圍高牆阻隔,
若要問山頂非人為建物的最高點,應是在這一圈建物南側的土堆上,
從雨量計旁有往東北方向岔出的泥土產道可至.
花了不少時間在人家牆外探頭探腦,覺得自己像小偷似的,下山.
1050 路過剛剛接上柏油路的地方. 續沿柏油路下,周圍是濃濃的竹林,不久後轉為果園.
1105 鞍部(約1285M).
隙頂山與二延平山間的最低鞍,同時也是車道的四岔路口,左下有往「公田農業休閒
步道」的路牌,右下約 0.3K 可到台18線 41.6K 處.
取直行,錯過隙頂山的登山口(產道離開稜線開始右繞山腰處)而不知.
所走的產道由水泥路變為土路又接上水泥路,往上的往下的岔出都不取.
1115 產道盡頭(約1300M),旁有放農具的小屋,進入夾雜著柿樹的茶園往上.
1125 接柏油路(約1360M),右轉約 0.9K 可到台18線 41.9K 處. 取左轉,再右折上.
1142 行約 1.0K 後到山頂東南方的車道三岔路(約1450M),旁有鐵皮屋. 直上山頂.
1145-1205 隙頂山 (1471M)
山頂有二等基石(No.1690),東北側陡落,
而車道從山頂的東南邊到西北邊, 大致在山頂的西南側環繞半周,
環狀車道離山頂不到百米,中間全是茶園,並栽植著零散的甜柿樹.
車道盡頭在山頂西北側,有座 FTV 的基地台.
可惜雲霧四合,無緣見識到這邊的展望,看來要等日後再開車上來了.
下山,先西南方向越過環繞山頂的產道,續往下穿過大片茶園.
1210-1215 又接產道. 右轉一小段路是產道盡頭,再左轉往下進入竹林.
1225 出竹林(約1420M).
方才的竹林裡路跡並不明顯,需小心跟路標,大致走在稜線附近.
而從出竹林處離稜左下,是砍得很乾淨的山坡,沿著砍伐地右側的竹林邊緣往下.
1230 接到某產道的盡頭(約1390M), 續往下,右為竹林、左為茶園.
1233 又掉到某產道上(約1370M). 左轉可接回剛 1125 上到柏油路的地方,取右轉.
1235 十字路口,有石階路可分別右上及左下,取左下.
1240 石階路結束,在「沒路」的甜柿園裡續往下.
1245 又掉到產道上(約1290M). 到這邊算是繞了一圈,右轉可回到方才的隙頂山南鞍.
1254 隙頂山登山口,都要走了才發現這登山口,入口兩邊的草有點長,難怪剛剛會錯過.
1255 回鞍部(約1285M). 右折下往「公田農業休閒步道」,車道溼滑.
1300 隙坑古道(公田休閒農業步道)入口(約1275M).
隙坑古道這一詞,是在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網頁裡看到的,
由劉克襄先生留下這樣的記述:
「隙坑古道(隙頂至公田):位於公田大山山腰,原本中興產業道路未出
現前,居民和外界往來的路線。古道本身夾於二延平山和公田大山之
間,沿途陡峭,不容易行走。近年來因山崩和地震,若無當地人帶領
亦難認出。古道從公田經過百二崁、三層溪再到雨岩、粉腸階,最後
由大眾廟旁出來,可銜接二延平自然步道,下阿里山公路。」
古道入口在從鞍部西下的車道左折往下處的右邊,
旁邊立有「公田農業休閒步道簡介」,
大意是番路鄉農會有感於這是昔日由隙頂通往公田的要道,
經農委會與嘉義縣政府補助,重新修復於民國八十八年五月.
霧濃,草多,從路口張望就覺得此後路況堪虞,
來都來了,手中山杖是唯一盟友,就這樣子踏進前方的濃白與深綠.
1314 溪溝(約1280M),
倒竹、厚草、灌叢.
但仍看得出此溪溝之前的古道可能在六年前有重舖過,但此後就潦草多了.
1326 越稜(約1250M).
古道在此稍微鑿開山脊後越稜右轉.再斜下便是古道全程保持最好的一段,
這是一小段鑿岩斜下,窄如粉腸的石階山腰路, (不知是否為所謂的「粉腸路」)
再往後則可能是因為植被與地形的關係,也還蠻好走的
可惜好景不常,在之字形,左右左右四次折下後,遇香蕉樹群,就錯失古道了....
1400 連三溪的第一溪(約1170M)
一番迷惘後來到這邊,還好沒有切得太下面,
若是在高度更低一點的地方,要過溪,橫越山腰等在地形上都會變得很不容易.
上溯溪溝爬升約十米後,找回古道續行.
1412 連三溪的第二溪(約1180M),右上方為懸瀑,從此有水管(廢棄)同行.
1417 連三溪的第三溪(約1170M),右上亦為懸瀑.
這三條溪的距離其實很近,在等高線圖上甚至看似屬於同一溪谷,
簡稱「連三溪」. 但因為古道路況甚差,通過還是頗花時間. ..╮(﹋﹏﹌)╭..
而從第二溪開始一路隨行的白色水管,
對於後來的找路也幫了很大的忙.
1440 半人高的藍色蓄水桶(約1150M),白高興了一下,因為後來的路況並沒有變好.
1530 崩溝(約1050M).過溝後沒多遠也有一個半人高的藍色蓄水桶.
這是隙頂山西側最大的溪溝,下方尚有可觀的大落差連瀑. 以此溝為界,
之前的古道是開闢在陡險的山腰上,錯失古道往往會落入極恐怖的地形裡,
[舉例來說,包括此崩溝,之前的溪溝都是難進難出型的,但古道所選的過溪點卻極佳]
而之後的古道,下方則已經是較和緩的地形,在高約 880M 的山腰還有柏油路.
因此,本來在高度警覺態的神經,在過了這條溝後也可以稍微和緩了.
但因為在這之前的古道,受限於地形,常常是在「非此不可」的地方選線,
找起來反倒還比較「容易」一點 (這邊的「容易」是比較級的),
而崩溝之後的古道呢,則因為地形比較放鬆,神經也比較放鬆,反而更花功夫在找路了. >_<
1540 橫過約二十米長的土石流遺跡(約1040M),
不用說,通過坍方區後又是找路找半天.後來的小地形與植被也一言難盡.....
1630 在下一個山溝前「又」跟丟了古道(約990M).
天色漸暗,也沒心情再繼續掙扎了,放棄古道直接往西下切竹林.
一開始的萬竹大陣跟咬人貓大陣也很壯觀(其實咬人貓已在行程中出現很久了),
後來開始有舊採筍路、使用中的採筍路出現.
1700 掉入柏油路(約880m),恰接上此路剛過山溝的地方. 沿柏油路續往公田方向.
1715 在第三個往左岔道(約840m),往上離開柏油路,這是往公田的捷徑.
柏油路續行會通往公路(嘉130),
左上的捷徑(先是泥土產道)在爬到最高點後,往西北方可以向下看到某屋舍,
直接走小徑穿過檳榔園從該屋的(地址是過龍仔4號)左側,進入其前院,
在屋舍右前方還有小徑(不是通往公路的車道)可以續下.........
1728 接公路(嘉130)(約800M),左轉沿公路往公田鞍部.
1735 公田鞍部(約770M).
在公路東南側民宅「大路仔17號」與「大路仔18號」間,
有石階往上(然後湮沒於廢棄的檳榔園裡),這大概就是隙坑古道最西端的痕跡了.
在這邊的雜貨店買飲料並借水龍頭梳洗.
閒逛、拍照後,攔了台下山的小發財搭便車往觸口,再取車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