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巔峰》into thin air讀後──嚴肅的登山倫理辯證

文章標籤
登山安全

parasha(捲毛)

2010/4/23


看完之後,也很質疑自己愛爬山是不是精神狀態屬於正常的,….

藉由描述1996年聖母峰災難性的山難,作者探討了許多道德倫理的議題,這些議題是普遍性的。流暢而有吸引力的文筆,使得讀者在夾敘夾議中很自然地沈思原本嚴肅枯燥的議題,進而趕快翻下一頁,還會發生什麼事,生死交關之際,如果是我應該怎麼應對……..。


登頂的榮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正因為可能致命與使人致命,那還要登頂嗎?書中這樣的人物屢見不鮮。另一個辯證是,也許可以登頂,而不致命或不使人致命,結果是如願了,書中不幸發生了災難性的山難,而事實上是現實中有很多相反的結果,也就是心存僥倖的冒進,最後是成功的,登頂的榮耀勢必會蓋過檢討的聲音的。所以要不要賭一賭呢……?嘿嘿嘿……..


《巔峰》的中英文編輯都很好,專有名詞部分可挑剔的地方不多,不是登山者也可以流暢地閱讀。原作者Jon krakauer本身藝業驚人,曾經在 no.118,1990發表過一篇文章《empty handed on devils thumb》有兩個很華麗的副標seeking epiphany on an Alaskan solo和an enlightening Alaskan solo很嗆吧。我覺得jon在冒險文學的細節描寫與心靈刻劃都很吸引人。另外還有二本我讀過的《into the wild》阿拉斯加之死和短篇文章集結的《eiger dream》都很棒。


台灣囿於幅員和風氣,似乎還未見到很棒的冒險運動的文學作品(徐仁修的作品應該是冒險文學吧),這是題外話了。

所有回覆

  • 轉載自民生報 超越巔峰 致命的吸引力 作者親身經歷聖母峰登山史上最大災難事件 揭露九六年春九位登山者遇難的內幕‘悲情’ 黃德雄(作者為媒體工作者、登山專家) 巔峰 強.克拉庫爾/著 宋碧雲/譯 商務印書館/發行 原著/「INTO THIN AIR」/Jon Krakauer 一九九六年春季攀登期,有四支聖母峰遠征隊在攀登喜馬拉雅山脈的世界最高峰時,遭遇一場大風雪的襲擊,有九名登山者在登頂過程中遇難死亡,作者強.克拉庫爾當時也在現場參加攀登行動,他以第一手的記錄,加上事後的訪談補述,寫出了這場被稱為聖母峰登山史上最大災難事件的詳細報導,描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攀登世界最高峰的許多不為一般人所知悉的背景與實情,可以說是近年來戶外活動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 近來在國內由於旅行文化的流行,陸續有好幾本關於中亞內陸山區的外文著作被翻譯成中文出版,讓國人的視野對興都庫午、喀喇崑崙、喜馬拉雅等山區的活動有了更多的認識。這本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宋碧雲譯作的「巔峰」,為美國戶外雜誌與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撰述作家強.克拉庫爾參加一九九六年聖母峰登頂行動歸來後,親筆撰述這件攀登史上最大劫難的第一手資料,其中也包括了有關當時一起在現場攀登並遭難的台灣人(中華台北)隊伍的部分,由於當年的台灣隊伍也有死傷頗重而引起社會各界注目的災情,特別值得有興趣的人士參考。 有關一九九六年春季在世界最高的聖母峰(藏語為珠穆朗瑪,本書內有許多相關背景的解說)所發生的集體大量遭難與死亡事件,在著名的外文雜誌包括新聞周刊、生活雜誌、國家地理雜誌、戶外等,甚至日本的山與溪谷,都曾經有過大篇幅的報導與討論。但是看過這些外文資訊的國人可能不多,因此雖然國內也有當時身歷其境的中華台北隊領隊高銘和出書自白,不過大部分山友,或者是不瞭解登山活動的社會大眾,仍然不大明白到底在山上的實際情況是怎麼回事。 本書作者強.克拉庫爾除了自己的攀登記錄之外,也曾經訪談了好幾名當時在山上參與攀登及救難活動的登山者,對於山難事件的來龍去脈有相當多的描述。作者從登山隊伍的組成,到進入山區沿途所發生的過程,到最後登頂階段時期,與災難中死裡求生的登山隊員心理狀況,都有很細緻的觀察與報導。 本書中文版的編譯作業做得相當有水準,有經驗的山友大概不難從本書中看出許多非常有價值又關係重要的參考資料,特別是在接近峰頂前有好幾人是毅然放棄登頂的誘人目標,而安全下撤者,其中有人是第四次來到聖母峰的!而最後遭難者幾乎都是明知道已經超過安全折返時限,卻又不肯撤退勉強撐上去的,正符合了聖母峰攀登史上統計數字的典型案例。 原作的英文版書中,有不少談及有關台灣隊伍的部分,其中部分的敘述相當露骨,在作者較早發表在「戶外」雜誌(OUTSIDE,國內有代理進口銷售)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時,就曾引起國內山友的注意與檢討。後來經過台灣隊伍領隊高銘和與作者聯絡之後,由作者授權編輯人員訂正過部分。即使如此,中文版的本書中,仍然保留了不少令國人看來汗顏的描述。或許是文化思想的差異,不過作者仍然堅持寫出一個資深登山者的觀察,以及一些對登山運動應有的認知,因此仍有相當的客觀與正確性可供山友參考。 這本書原本就是為了探討登山活動商業化的問題而籌畫的,結果發生災難最嚴重的竟又是其中的兩隊商業性隊伍,甚至連強悍著名的兩隊領隊,都因為照顧客戶的服務精神,而雙雙付出慘重的生命代價,而災難期間同在山區的其他隊伍,為了救難而以人道精神提供的協助支援,也可以看到國際間對登山運動的認知,與國內一些登山者的管見,有極大的差距。 原作者克拉庫爾也承認,剛開始撰寫本書的時候,曾經有人勸他再等兩三年,隔點距離再來看這些事件,而如今也可以說是我們隔了兩年後,再來看這些災難,雖然也還會有些傷感或是傷害的後遺症,但至少是有人告訴了我們不同的視角,以及更多的詳情。 當年事件發生的時候,筆者正在南非旅行,南非隊由於也有隊伍在山上躬逢其會,有一名隊員登頂後失蹤,當地傳媒也有不少報導。筆者對於克拉庫爾這位同業非常尊敬,由於筆者也曾經多次攀登喜馬拉雅山脈高峰,在暴風雪中露宿過,也在七千多公尺的高地進行過兩次救難,兩次參加聖母峰的攀登活動,幾度上到七千多公尺高的地帶,但是歸來後,總礙於許多不得已的苦衷,保留了許多難以下筆的材料,原本希望等多年後,大家對攀登喜馬拉雅高峰有更多的認識之後,再來撰述,才不會引起太多人的傷害。如今「巔峰」這本書,寫出了許多攀登高峰的細節,相信對許多人都有相當多的助益,尤其國內有許多人想攀登世界級的高峰,卻又礙於外文閱讀能力,缺乏中文的書籍可供參考,特別值得研讀。 此外,由於當時還有一隊由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參與贊助的電影攝影工作隊正在山區拍攝有關聖母峰的記錄電影「偉哉聖母峰」,目前已經完成正在自然科學博物館放映中,有興趣的山友還可以對照影片瞭解書中所敘述的聖母峰現場,或者在看過影片之後,再找書來看看更多的細節,至於對攀登喜馬拉雅山脈高峰有興趣的山友,這本書與這部影片,都是應該仔細觀賞的好資料。
  • 前幾天看了 明天的記億 http://tw.movie.yahoo.com/videoplayer.html/id=2274&type=movie&play=2340 裡面在頂樓那幕,醫生講: 人類終將死亡, 但你可以選擇怎麼面對.(大概的意思) 所以看完片子之後再來看回憶這本書,感覺影片的層級更高, 其實不用想那麼多,人終將一死的,但你可以選擇一種自己有能力面對的方式.(如果有辦法的話......) 主角渡邊謙看過他演過的"來自硫磺島的信",真的是實力派演員.
  • 我發現... 當我那陣子賦予山越多的意義(娛樂以外的意義),我的生活出現的"問題"也越多。真巧。山對我而言是學習及娛樂的場所,好像可以也當做個"警報器",當我賦予登山太大的意義跟生活比重的時候,我要開始提醒自己是不是對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有所不滿或說欠缺...這是我最近想到的。 這是我最近發現到的,跟討論主旨,好像相關又沒有相關,如果離題,先跟捲毛兄說歹勢。 當生命是以走了多少山及想走什麼山做為展望與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幸福的,有時候也可能代表了其他的可能。
  • 這本書好像沒有談什麼嚴肅的登山倫理問題吧,以我的理解重點有一個--登山安全紀律的問題。 天氣好壞與登頂成功與否有絕對的關係,一般在若在下午1點前(至遲2點)仍無法登頂即要放棄,這是安全的紀律,不容打折扣的,但有人卻違反了,而這個些人恰好是美澳兩團的領隊HALL和FISHER,HALL和FISHER是當時國際知名的登山界傳奇人物,他們不是不知道,但為了商業考量,為了KEEP CUSTOMERS SATISFIED因而故意或有意違背了他們所奉行甚至是訂定的紀律,超過下午3點還未撤退,想要賭一下,但運氣不佳,終於遇到了最不願遇到的大風雪,釀成了登聖母峰史上最大的山難事件。 另一個有關台灣的插曲是該次山難中也有台灣人在內,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高銘和先生,我也看了高先生所寫的"九死一生",互相比對兩書的敘述,不可諱言的,台灣隊在該次的組隊及訓練過程確有不足,但時過境遷,去年歐都納所贊助之七頂峰活動,已在國際上展現了台灣登山的水準,值得國人感到驕傲。 安全是回家惟一的路,這本書給我們的一個警惿是,絕對不要賭...山,永遠都在的。 小弟對高先生熱愛登山及復健過程的勇敢精神深感敬佩,在此一併敘明。
  • 這部電影我看過, 也網路上面查了些相關的訊息, 下為一些個人看法. 1: 電影中, 帶團的嚮導與領隊, 登山界的傳奇人物, Rob Hall, 打著保證登頂的招牌, 開啟聖母峰的商業登山團活動. 2: Rob Hall 劇中有提到下午 2:00 如未登頂, 一定要下山; 電影中, 他們過下午三點仍在山上, 後陸續下山, 當然就遇到暴風雪. 3. 電影中提到, 當時有兩個團, 包括台灣人參與其中的一個團(高銘和), 在那麼高的環境, 每個人的體力與運作都脫離隊伍的掌控, 在一狹長只能容許單人上下的地方, 很多人都卡在那邊, 更花費的很多時間. 4: 其中一位登山隊友, 是位醫生, 隱匿之前動過眼睛手術, 在登頂過程中, 引發雪盲症. 5. 台灣團, 與高銘和先生同團的, 腳穿保暖鞋, 走出帳篷小解, 沒穿登山鞋, 滑落山谷死亡. 6. 承上, 台灣團, 即使隊友往生, 仍參與來的登頂活動, 外國人無理理解此事,外國人認為, 若遇到此種不幸的事件, 就應該撤退, 電影中也對此對台灣團有不正面的表達. Rob Hall 當時開了間公司, 攀登聖母峰變成商業賺錢行為. 去登聖母峰的人, 至少要花個二三十萬吧, 歐美日本等外國人收入比台灣人高, 贊助風氣也比台灣風行. 台灣團的高銘和先生, 則是找台灣公司贊助, 免不了說好把贊助公司的商標拿到山頂照相留念, 下山好宣傳, 登頂了, 照拍了, 下山遇到暴風雪, 成為唯一倖存的人, 四肢與鼻子都凍傷, 後續經歷很多痛不欲生的整形重建手術, 原本是要炫耀的照片, 很像也就沒特別公開. 我個人覺得, 登山經驗豐富的的人, 有些人難免會自傲, 認為人定勝天. 當時登山隊伍的紀律, 也許被登世界第一高峰山頂的興奮給充昏了頭. 如果是現今的登山裝備, 會不會提昇存活率? 至於高銘和先生, 記得他當時那麼拼, 也是想要成為台灣第一個登上聖母峰的人.
  • 之前看高銘和先生位攀登聖母峰準備, 當時台灣的環境, 不管在知識與裝備的取得, 都遠遠落後於國外, 只能土法煉鋼的方式來自我訓練.
  • 這邊有完整與客觀的完整說明 http://www.chinapeaks.com/peaks/affairdetail.php?MessageNo=247&SubjectNo=6
  • 裝備落後、訓練方式...我覺得都是必經的過程、台灣登山史的里程碑,倒沒什麼好苛責的。 商業登山真的是萬惡嗎?恐怕也不盡然,....發這個帖意在省思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 沒有要評價什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