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一條深具歷史意義的馬美古道、李棟山古堡、八五古道
滿清末年因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無條件的將台灣澎湖二塊國土及人民交付給日本軍閥供作日本軍政府之殖民地,從此展開了長達五十年的悲歡歲月,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日本帝國軍佔領台澎之後,除了在台北建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外,在大都市設立一個州,下設郡、理蕃課專司調解高山族、日本人及台灣平地人的大小事務糾紛。為遂其完整主權,又控制台灣山區進而開採台灣礦產及高山珍貴之木材,下令分北、中、南、東侵山計畫,派軍警、義勇兵進入高山侵佔高山族之耕地,使高山同胞與平地隔絕,引起全台高山族同胞一致反彈,因日軍的野心先自北部開始侵山計畫,因設置砲台、機關槍、步槍等,也使得高山族同胞警覺到自身的危機,日本軍警因戰備工程完工慶祝時,高山族發動了突擊,將200名日軍警殺死並取下人頭背負回家,充當枕頭,此為首樁發生抗日事件者。【此即桃園復興鄉(原名為比雅山,日本佔領後取名角板山)枕頭山山胞抗日事件之爆發。】
日軍因枕頭山的死亡慘重,決定加派兵力、巨砲一門及重型機關槍仍至海拔高680公尺之枕頭山,又在枕頭山腰登山口處到山頂設多處壕溝、瞭望台日夜監控,以其居高臨下之勢對凖山下之部落,動軋以砲火對準使得高山族同胞困住山中無法動彈。
日軍以侵略者的醜陋嘴臉,限期內要交出在枕頭山殺死200人日軍的高山族人,否則到時不分人畜一律格殺,此一消息一出使得比雅山各部落聯合起來共抵外侮,分別在義興部落上的南插天山腰處駐防及高坡部落上方安置人畜等,但日軍在枕頭山上的巨炮第一發聲時,被在南插天山上的高山同胞以落巨石、弓箭擊垮日軍後,使得日軍更加深了非征服高山族群,改由溯大豹溪朝東南方上行,其目 的是要攻佔比雅山的巴陵及玉峰(馬里光)馬美部落最高山峰---李棟山。除了可在巴陵山砲台高野上居高臨下鎮壓山胞外,又可由李棟山以砲彈射擊尖石鄉各村落及玉峰(馬里光)各地部落,但頑強的泰雅族人豈肯屈服於日軍的無理統治,終因此導致李棟山抗日事件之發生。而在李棟山事件發生之前,日軍更先後對尖石發動二次大規模攻擊,一次由內彎及角板山夾攻尖石八五山,一次由內彎直逼尖石朱麻寮,八五山至李棟山這一條山脈應是日軍拉大砲至李棟山的其中之一,其沿途有許多駐在所遺址,走來令人唏噓不已。而斑駁殘破不堪的古堡,據說也是日軍用來屠殺抗日原住民的屠宰場。走訪其上實不應將其看做是觀光地,在我們實地走入歷史所發生重大事件的現場,可曾想到泰雅族人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而這座深具歷史意義的李棟古堡,在諸多抗日事件中其重要性是否不應被當局所遺忘呢﹖
後記:
李棟古堡前山住著一位高齡80有餘的長者—朱萬鶴先生,常年駐守著李棟古堡,朱老生平事蹟之前已介紹過,開年的第一天,我們特來此登山及探望他老人家,與其親近下發現朱老雖是一介軍人,其傲骨風範令人敬佩外,在其江南特有的吳儂軟語下低頭指著頸脖子上突出的結,告訴我這是當年修整古堡附近道路挑石等所造成的,眼角瞄了一下掛在山莊前的國旗,更讓人深自覺得朱老實是一有心人,一副嶄新有折有痕的國旗隨風飄搖在微風裡,更有一位女山友說是有備而來,要朱老替其簽名,此時的朱老靦腆的臉頰更讓人覺得他是一位可愛的老人家。
詳細行程請看圓開大哥的記錄: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4610
*「李棟山古堡」位於桃園縣復興鄉三光村與新竹縣尖石鄉交界處,它是西元一九一三年,據台的日本軍警為征討泰雅族馬里闊丸群原住民所興建,其功能是集「砲台」及「指揮所」於一身。
呈四方形的古堡,面積約四百平方公尺,東西兩側各設有一處稜堡,大門在西北側,門外設有照壁,稜堡及四壁有射口(即槍眼 )三十一個,西北邊則有一座儲水槽。
古堡牆壁的厚度達六十公分,興建之初,原計畫採用當時仍屬新建材、新技術的鋼筋混凝土工法,惟因基地所在位置,位處深山裡,笨重的鋼筋運送不易,最後改以可用背負方式運送的鐵絲做為替代品。其中,施工單位為增加強度,還將細鐵絲以三股交錯綑紮方式,以手工紮成條狀;這個特色也使得李棟山這座古堡建築,成了台灣建築技術發展史上的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