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巴越嶺古道來回避暑行?
福巴越嶺古道,是一條泰雅族的移民路線,也是一條姻親路。經由此社路,使得泰雅族勢力範圍一度曾到達屈尺及其附近的淺山地區。位於大羅南溪和札(亞)孔溪交會處附近的福山部落,原名為李茂岸或林望眼社,溪的灣流之意。早在清朝中葉,泰雅族移民最先曾建有塔拉南(大羅南)和札(亞)孔(茶墾)二社,後來人口增加的緣故,又有了李茂岸和卡拉模基等社,經過幾次的合併就成為現在的福山部落。而巴陵,是檜木的意思。在清朝分為南北兩社,北社臨拉拉溪一帶,建有亞賊(玻希亞)社,南臨三光溪一帶,建有婆老(巴陵)社,到了大正元年(1912) 玻希亞社併入巴陵社。中巴陵,則建有泰亞侯社及下巴陵部分的巴海依社。另外還有一些小社像比沙灣、卡拉、伊波包、比亞散社。這些社經過幾次的合併和遷移,就成為現在的上、中、下巴陵部落。
而福山部落,在明治四十年(1907)日人有了插天山隘勇前進,曾在李茂岸設隘勇監督所,但後來仍遭受到頑烈的抵抗,直到大正元年(1912),才完全佔領李茂岸,並設立李茂岸駐在所。而巴陵部落,在明治四十三年(1910),有了激烈的卡奧灣隘勇線前進,於當年在巴陵接受和解儀式,到大正四年(1915),設立巴陵駐在所,並在其附近架設大砲,故巴陵山有砲台山之稱。
到了大正十一年(1922),此地區的泰雅族的反抗勢力大致已經完全底定。於是日人便修築了「李茂岸-巴陵」道路(福巴越嶺古道),藉此聯繫了「角板山-三星」道路,此為北橫公路的前身(大正五年完成)。道路分兩頭進行,在台北州部分由李茂岸橋於一月三十一日起工,三月三十一日完成;新竹州部分由稜角分遣所一月二十二日著手,至七月三十一日完成,全程共八里十九町(約33.5公里),沿途設有六個駐在所,稜角、巴陵山、比亞散、拉拉山、檜山、札(亞)孔,所費工程費約五萬日圓。
日期: 2006/07/05
人員: zax、jamil、mori
天氣:晴轉午後陰涼
行程紀錄如下:
05:20 新店捷運站出發經新烏路再轉107鄉道。
06:25 過福山部落到北107鄉道路底往馬岸方向的福山養鱒場附近停車。
06:30 往回走找到福巴古道入口,取左下階梯路過福山吊橋,開始我們今日福巴越嶺古道的來回行,全程超過35公里,上升超過1200多公尺。
06:53 循巴越嶺古道前進,一路緩上坡,不知不覺就來到1k處。
07:05 續上,扺達叉路口,左下往模故山/茶墾山,取右上。
07:38 過2k,來到3k,心想還有14k的路程,今天是想來這裡避暑,沒想到一路而來,幾乎連半點風也沒有,早已汗流夾背,揮汗如雨,幾乎過1k,就要休息一次。
07:48 來到札孔駐在所遺址的大空地,提前休息。
08:35 過4k後不久有處崩塌的溪溝,這裡清涼的水源,讓人暑氣消去一半,再經棧橋,鑽過樹洞,來到5k,還是休息吧! 大夥異口同聲說:夏天實在不是爬山天!
09:02 經兩處棧橋,來到6k。
09:51 6k過後有個大崩壁,要高繞路,小心慢行,並無危險。過了7k,有個中空枯巨木,再轉個彎,經乾溝,過斜倒木,就來到8k。
09:54 路經一個小溪溝,再次沖沖臉,消消暑。
10:13 終於來到檜山的登山口,在古道8.5k處,這裡剛好是路程的一半。還是休息吧! 心想檜山還是回來,再去登臨。
10:20 經巨倒木,再度推進到9k。
10:30 這裡有棵巨木,拍照留念。
11:01 續行過10k、前進到11k。
11:28 過疑似拉拉駐在所遺址,到了12k,還有5k,現在雙腳已不聽使喚,大概是星期天操的太累的緣故。
11:45~12:56 又遇一巨木,過13k不遠處路旁,選擇在此午休。不知不覺倒頭就睡,一覺醒來已過一小時。頓時暑氣全消,體力已恢復了大半。這時氣溫已下降不少,加上陣陣清風徐來,真想待在此地,不願離去。不過時候已不早了,還是繼續趕路吧!
13:00 下小溪谷,此溪應是札孔溪的上源,一處不錯的午後清涼處。
13:07 叉路口指標牌,右上往拉拉山支線,往拉拉山約60分。往前續行。
13:25 來到一處開闊地,這裡就是越嶺鞍部,由此進入就是桃園縣。右方有一四方圍籬的雨量監測站,指標寫往拉拉山支稜,可往達觀山,往前一看無任何的路條,似乎很少人親臨。就往前續行。
13:35 左叉路往塔曼山,續行。
14:00 往後古道路徑相當的寬大,且有不少的巨木,終於抵達17K的鐵柵門。在此還遇到一對夫婦,說神木區哪裡有個警告牌禁止到達這裡,其實他們來到這裡一點也沒有問題。同樣地在鐵柵門,也有相同說明:福山吊橋不通,請勿進入的標語,看了不禁讓人完爾一笑。
14:26 原路折回,下坡路感覺輕鬆了不少,。
17:15~17:45 抵檜山的登山口,休息後最後的衝刺上到檜山 三點三角點 6253號 H1436m, 比想像中的快,不用25分,大約15分就夠了。
18:56 再下到4K附近,作最後的休息。
20:30 往後摸黑,一路上出現了不少的螢火蟲,嘆為觀止。過了吊橋後,回到停車處,取車回家。
後記:如上福巴越嶺古道的長度原採用台灣的蕃族一書的記載是九里六町(約36.3公里)和理蕃誌稿上的八里十九町稍有些不同。在大正九年行政區改革後,福山(李茂岸)當時是屬於台北州文山郡的生蕃地, 文山郡範圍包括深坑庄、新店庄、石碇庄、坪林庄和生蕃地,在大正11年有大幅度的駐在所的變動,其中台北州新增加了拉拉山、檜山、札(亞)孔,新竹州新增加了稜角、巴陵山、比亞散,這些就是福巴越嶺上的6個駐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