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山裡的故事

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數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從中國大陸渡過臺灣海峽移居台灣,途中不慎發生船難,或客死台灣異鄉的大有人在,有民謠稱為「六死三留一回頭」,意即10人當中,有6人葬身臺灣海峽或水土不服死在異鄉,有3人會留在臺灣,而一人會受不了早期臺灣的荒蠻而重回大陸。
台灣當時是一片蠻荒,只有極少數的平地原住民生存,而移民到這塊土地的人大都必須「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才能生存。

現代的人真的很難體會什麼叫「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先說「披荊斬棘」,荊﹑棘,是兩種多刺的草木,而披與斬都是砍的意思;而篳路是以荊竹編製的柴車,藍縷謂敝衣(破衣服)的意思。
所以「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白話文是指台灣初期的山林環境是荊、棘遍地,先民駕著荊竹編製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利用柴刀來開發山林,闢建農地,以利生存。
現代的人要體驗真正的「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真的很不容易,荊竹編製的柴車已無法找到,衣服舊了就丟,沒有人穿破了還繼續穿。
「披荊斬棘」這種經驗倒是還可嚐試一下,在台灣一般的古道、森林遊樂區大都把步道整理得乾乾淨淨的,要找到真正能披荊斬棘的地方,一定是沒有人或很少人走動的荒山,尤其是屏東海邊的山,受到季風的影響,不能長得很高大,蔓藤遍地,有刺的植物橫生、芒草長得比人高,通過時不是被藤絆住,就是被刺鉤住,不然就是在芒草中迷失方向,行進非常困難,因此帶著開山刀是必備的,一路砍上去,砍出通路,才能向前邁進;現代的人不耐操,爬坡上山已經很累了,若要邊走邊砍,邊砍邊上坡,保證不到半小時,就累得像條狗一樣。
舉一些例子,如門馬羅山(台灣話是摸沒路山)、南巴卡洛山(巴卡洛是日語混蛋的意思)、南仁山(男人在爬的山),它們都有共同的特色,低矮的灌木,有刺的黃藤,上下都是刺的雙面刺,還有那碰到就痛得要死的咬人狗。

爬完這種山的結果通常是,手起水泡、皮膚刺破,衣服鉤裂、登山杖斷落,背包殘破不堪,這些都是小問題,最可怕的是迷失在山林中,找不到回家的路,也許你說那幹嗎還要爬,登山的人就是犯賤,為了找刺激,為了嚐試不同的經驗,為了找三角點,為了---------,所以有機會還是會一直犯賤。

照片請看:http://tw.myblog.yahoo.com/jw!LqQAcFiGHgCdNjJPF0mDfA--/article?mid=7894

文章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