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2014.01.01 雪山迷途事件始末

文章標籤
登山安全

keepon(編輯)

2014/1/13


雪山迷途事件始末

 

編按:

最近雪山山區傳出多起山難事件,在2014/1/1這一次事件總算是平安落幕。應健行筆記邀請一同訪問山難事件三位當事人,先將兩位迷途者的經歷公開,希望能給山友有所幫助。


另三位還未下山的山友,也希望他們能早日回家。

 

事件主角

陳佑竹(男、30)、劉大智(男、27)、張茜芸(女、41)。陳佑竹與劉大智是朋友,張茜芸原來與陳佑竹一名女性友人一起與《陳》、《劉》登雪山,但女性友人前一天感冒,臨時決定不來,因此張茜芸與陳佑竹、劉大智並不認識,此為第一次見面。

 

三人登高山經驗

《陳》有10座百岳經驗,曾於夏季爬過一次雪山,《劉》有登山經驗但沒有高山經驗,這是第一次爬百岳;《張》沒有登山經驗,也是第一次爬百岳。

 

原訂行程

12/29 台北→武陵農場

12/30 雪山登山口→雪山東峰→369山莊

12/31 369山莊→雪山主峰→369山莊

01/01 369山莊→雪山登山口→台北

 

實際行程

Day 0 (12/29):台北→武陵農場(宿)

Day 1 (12/30):9:00雪山登山口起登→18:00抵達369山莊

Day 2 (12/31):劉大智一早發現有高山症症狀,決定待在369等二人,陳佑竹與張茜芸8:00 369山莊出發→9:00左右至8.1K黑森林迷路

Day 3 (01/01):黑森林、桃山西溪(七家灣溪上游)一帶迷路中

Day 4 (01/02):桃山西溪一帶迷路中

Day 5 (01/03):自行回到369山莊脫困

 

陳佑竹與張茜芸由369出發時身上裝備

《陳》

  • 裝備:75L大背包、12爪冰爪、冰斧、登山杖、GPS、指南針、Casio登山錶(有高度計)、頭燈、手機、上河地圖(TM06)、哨子、溫度計、打火機x2、瑞士刀、大型塑膠袋、急救包(感冒藥、頭痛藥、腸胃藥、OK蹦、三角巾、優碘、紗布、丹木斯x7)、濕紙巾x2、面紙x2、相機(7D)
  • 服裝:OR圓盤帽、長袖排汗衣、刷毛中層、羽絨衣、mont-bell雨衣、登山褲(內有刷毛、外防潑水)、羊毛襪、登山鞋、綁腿、保暖手套、防風手套、頭巾、刷毛毛帽
  • 糧食:兩個麵包、一包肉乾、一包芒果乾、三包能量飲(兩包為能量果凍、一包為Energy In)、黑佳麗軟糖兩條、三片巧克力、口香糖一包(大容量)、3L水袋(裡面有2L的水)、750c.c保溫瓶(裡面裝滿熱水)

 

《張》

  • 裝備:側背小背包、12爪冰爪、迷你型手電筒、一大疊衛生紙約20張、一個黑色購物袋、護唇膏、護臉膏、悠遊卡、黃色輕便雨衣、登山杖
  • 服裝:毛帽、厚刷毛內衣、TNF刷毛中層衣、bicycle line羊毛排汗車衣、防水外套、羽絨長外套、登山褲(內有刷毛、外防潑水)、羊毛襪、登山鞋、綁腿、保暖手套
  • 糧食:四顆喉糖、一小塊午餐糕點、三小片薄巧克力、600c.c保溫瓶(登山口起登裝滿)

 

 

迷路的四天三夜(12/31~01/03)到底如何度過?


《12/31》天氣晴、地面積雪/白日溫度約5~10度、晚上0度上下


《陳》與《張》兩人8:00從369山莊出發,9:00左右抵達8.1K黑森林中指示牌

 

 圖一:8.1K迷路處附近向上拍(Photo by 陳佑竹)

 


圖二:途中倒木上還有多人的登山杖痕,應還在正路上(Photo by 陳佑竹)

 

直走卻未看到8.2K指示牌,且開始出現倒木,回頭走也無法在雪地中看到任何蛛絲馬跡,當下《陳》發現可能迷路,決定往左上上切。


兩人一直往上坡走,大約12:00上稜線,由於地質環境多為大礫石,事後推測可能上了甘木林山或3666峰一帶,且有可能登上了干木林山(3670m),當時登山錶顯示高度為3700m。


在稜線上可看到雪山圈谷以及北稜角(如圖),但未看到路徑及任何人,曾嘗試吹哨但未果。

  

圖三:迷路上切至稜線的路程中可看到北稜角(右)、圈谷與雪山主峰(Photo by 陳佑竹)

  

圖四:上切稜線的地形大多為大礫石,事後推斷為甘木林山或3666峰一帶

 (Photo by 陳佑竹)

  

《陳》當下想沿稜線嘗試走到圈谷,但風極大且地質環境十分危險,稜線上溫度極低,《張》勸退《陳》,兩人決定下切,希望可以抵達較溫暖的地方,但考慮來時路不好走,下切時找好走的地方下切。


15:30登山錶顯示為海拔3100M,海拔比369山莊還低,但沿途均未發現任何路徑或步道的痕跡,此時確定回不了山莊。


因為考慮當時環境氣溫及濕度等不利過夜,且有聽到溪流的聲音,16:30決定繼續下切,後決定今晚於溪畔過夜,抵達過夜地點為20:00,離溪約五公尺避風處。


過夜地點有一點坡度、但仍算平坦,且無風,週遭有樹及石頭,但有點潮溼。曾嘗試升火但打火機無瓦斯點不起來。


兩人背靠背坐著睡覺,《陳》蓋大背包套、坐在《張》的購物袋上;《張》下半身蓋大塑膠袋,兩人不時會站起來運動以抗低溫,因此兩人一次入睡的時間都不超過一小時。

 

 

《01/01》天氣晴/白日溫度約5~10度、晚上0度上下


6:00起床、7:00整裝出發。由於前日上切不成,研究地圖、並考慮溫度以及所處環境決定沿溪向下游走。


8:20看/聽到直升機,有用哨子但未果。


繼續沿溪走,兩人中途有稍微落水,《張》下半身與包包全濕、《陳》腳微濕但無大礙,中途《陳》有再清點了一次裝備,發現急救包中有另一個打火機,忘記是多久之前放入的。


沿溪下降高度,途中大約遇到四次無法直接走過的地形,有採高繞通過。沿途使用地圖搭配指南針以及登山錶高度計,推測所在位置範圍。


15:00開始沿路撿樹枝,15:30抵達離溪不遠處無風之平緩地(海拔約2500M),決定在此過夜。


以衛生紙當火種升火,兩人背靠背休息,一人看火、一人睡覺,都不超過一小時,很冷的時候就站起來動一動。但今天的火只燒到半夜12:00,因撿的樹枝不夠多。

 

 

《01/02》天氣晴/白日溫度約5~10度、晚上0度上下


7:00整裝出發,因由地圖、指南針、高度錶判定位置在雪山東峰下桃山西溪(上河文化TM06標示為七家灣溪)附近,決定開始上切。《陳》認為一定可以接回步道,上切前將水袋裝滿3L。


由於知道直升機可能會在8:20左右出現,8:00即撿好乾柴起狼煙,以濕葉子覆火,製造更多煙,可惜直升機仍未發現。


直升機離去後繼續上切,一路均為非常濃密的箭竹,以冰斧、登山杖等工具開路,硬走,身上偶有割傷,途中發現幾處山羊排遺。


15:30上切至海拔2760M,發現有一樹洞,決定將此地作為宿營地。


因有前日經驗,一路撿拾非常多的樹枝,火堆燒了12小時(18:00~06:00),兩人仍是背靠背輪流休息,這一晚兩人有睡1~2小時。

 

 

《01/03》天氣晴/白日溫度約5~10度、晚上0度上下


7:00整裝出發


8:00升狼煙但沒有升起(葉子太濕),本日也未見直升機。


繼續往雪山東峰方向上切,11:30看到369後方之字草坡。


繼續砍箭竹上切至海拔3000M看到369山莊,因為上切之路會經過森林,根據前兩日經驗擔心在森林裡遇到地形,此時決定朝369方向腰繞,斜切回369山莊。


14:00抵達369山莊脫困。

 

迷途路線推測

 

食物如何控制?

《12/31》

早餐:於369山莊解決,《陳》吃兩份泡飯加鮪魚罐頭加巧克力粉,《張》吃兩片全麥吐司及一碗素米粉湯。

午餐:兩人共吃一個麵包

晚餐:兩人僅有喝水


《01/01》

早餐:兩人吃一個麵包

《陳》開始配給食物,餓的時後每人最多一天三顆黑加麗軟糖,由於《張》吃素,所以一天最多一片芒果乾,《陳》會吃ㄧ些肉乾,因為離溪近,水一直都不缺。


《01/02》《01/03》

早餐:共吃一包能量飲,其餘同《01/01》配給食物

 

 

訪談本次雪山迷途事件後,健行筆記與登山補給站有以下結論與建議

聽完兩位的敘述後,分析了一下整個事件,除了兩位非常幸運外,有幾點是大家是可以好好學習的。

 

●天時:雖然地面有積雪,但這幾天天氣都非常好,能見度很高。

  

地利:尋找到的夜宿點都不錯,三天的地點除了第一天比較潮溼外,均為無風、有遮蔽、平坦且接近水源的地方。

 

人合:兩位因為不熟且個性冷靜、淡定,行進間很少談話,也幾乎沒有爭執。《陳》並不會因為《張》無登山經驗就擅自做決定,若遇到需要討論的時候,《陳》會先把狀況解釋給《張》聽,兩人一起決定再行動,《張》一路上也都十分尊重《陳》的決定,不會堅持己見。

 

兩人除了都非常冷靜外,求生意志也都非常強、認為一定有辦法脫困。《陳》、《張》兩人都說如果此次只有自己一人行動,恐怕無法順利脫困。兩人冷靜的面對狀況,互相幫助,掌握可用資訊 (高度、地圖),討論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法,是值得登山者效法的。

  

裝備:指南針與地圖真的是非常重要!雖然《陳》有攜帶GPS,但因低溫一下子就沒電、也未帶充電電池,其間只有一次開機成功,且定位的位置還是錯誤的,最後就是靠著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指南針與地圖,搭配登山錶的高度計找到自己的大約位置、進而脫困。此外,也絕對不要因為是當日可來回的行程就輕忽了裝備的重要。

 

穿著:雖然《張》所穿的衣服並不完全是登山服飾,但至少都是快乾且保暖衣物,可抵抗夜間的寒冷。兩人也都有防水衣物可抵抗濕氣。

 

●糧食:《陳》準備的食物其實還不少,且有控管食物的理性,兩人雖然天天飢餓,但也都能克服。最後他們回到369後還有存糧:幾條肉乾、一片芒果乾、一包口香糖、一個能量飲及水。

 

體能:連走四天沒有路的路,體能如果不好絕對無法走出,《陳》平常一個禮拜打一次羽球、週末游泳;《張》從30歲後每天練氣功兩小時,這些平日的運動都使他們能保持好體能,可見運動的重要!

 

做中學習:聽完《陳》的敘述,我們不禁懷疑他是否有上過野外求生的課程,怎麼會這麼有概念。但其實《陳》的高山經驗只有兩年,自覺爬過最難的山是北大武山,也從未上過野外求生課程,但他能從做中學習、並觀察一些細微的現象,例如第一天升火時發現丟入濕樹枝會產生煙,第二天就知道用濕葉子製造大量煙氣、試圖讓直升機看到。由此可知,保持冷靜、不斷由大自然中學習是每位登山者都必須學習的功課。


 

此次迷途事件之分析與建議


  • 研判迷途主因:黑森林地面積雪,不易判斷路徑。兩人在經過8.1K後有發現異常(沒看到8.2k牌子,也陸續出現阻路的倒木),未及時在第一時間回頭往8.1k找路,而選擇向左上切,自此開始導致迷路。

建議:發現迷路時,第一件事永遠是先回到你最後一個確定的點,如果無法回去,原地待援,不要擴大救難人員的搜索範圍及難度。


  • 第一天上到稜線後視線良好,可目視到主峰及北稜角及其他山頭,此時有機會可確認自己位置

建議:迷路後若能抵達視線良好的位置,可使用地圖+指北針+後方交會法確認自己位置。


  • 第一天下切後,也會經過黑森林正路,但研判可能在林下光線昏暗,且經過的時間點可能接近黃昏,所以沒有發現正路,而繼續下切。

建議:若想要自行找路,建議在光線、天候、體力都許可的情況下進行。


  • 地圖定位及後方交會法請參考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6FE225E7B9974B28E5227A0B6842F6E7

 

 

延伸閱讀:2014.01.01雪山迷途事件補充 - 留守隊員訪談記錄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175AA248804F83A8534176F15D5C9AD3269E95AAC3C4D689&goto=lastpost#lastpost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下切時發現已錯過正路(可由GPS大致判斷)而下得太深,應再爬回去找,不可直下溪谷;黑森林的路徑清楚,且積雪不厚,為何連續錯過兩次?是不會用GPS,還是沒有先了解黑森林中的路徑大致走向?下到七家灣溪(桃山西溪)後決定沿溪往下走,是九死一生的錯誤行為,為何做這個決定?這些都要檢討清楚,以後的登山者才不會再重蹈覆轍。

  • 一般我們常用的Sanyo eneloop電池,工作溫度最低都必須在攝氏0度以上。而且,GPS我們通常會直接掛在懼包肩帶上,冬季高山氣溫時有接近0度,長時間受此冷風時,可能加速導致電池無法工作。

    為避免此現象,建議放在外套口袋內。需要時,才拿出來用。

  • 小弟覺得奇怪的是怎麼和前幾天那篇不太一樣,有點眾說紛紜的感覺
    http://mountainholic.blogspot.tw/2014/01/2014.html

  • 依陳佑竹提供圖二照片,其實8.2K標示就在女生前方了

    可能一時沒注意錯過了,真是可惜!!!雖可惜但平安回家就好

  • 漢堡薯條大哥:

        你觀察的非常仔細, 資料也非常詳細

    看來確實再往前一點就到8.2K.

    所以覺得迷路是因為下雪走很久還未到, 嚇到自己.


     

    依陳佑竹提供圖二照片,其實8.2K標示就在女生前方了

    可能一時沒注意錯過了,真是可惜!!!雖可惜但平安回家就好

     

     

  • 初聽到新聞,以為是因高山症待在山莊的劉迷失。

     

    去年底雪霸三起事故,涉及了根本的"該不該出這個隊?"初登路線遇雪/雪季高山長途單攻/很可能沒有雪地經驗(受過雪訓,很可能在雪季上過雪山)。

     

    網路上的論述有不少誇張定過線中級山難度,也有誇張所謂"大眾路線"百岳易親性的傾向。

     

    預備天可能降雪也是危險的事。過度保護,或誇張雪季的危險沒有必要,但降雪容易破壞我們對時間的掌握,這不單是GPS,冰爪的問題。

     

    相信雪霸管理處相關人員承受不少壓力,謝謝你們堅持理念。

     

  • 所以是運氣不好, 下雪走到碎石坡時, 剛好(不容易?)看到石塊上, 往前的足跡?? 然後就往碎石坡上爬去了?

     

    但下切過程連續錯過主峰跟水管路兩條步道也是挺倒楣的, 如果下切的角度再斜一點, 說不定有機會看到步道

  • 由369山莊到雪山主峰共3.8K其實路況並不算太複雜

    個人淺見事前準備掌握路況比事後檢討有意義多了

  • 可能是指北針壞掉了  陳先生下山時不知是北向  以至於在黑森林沒有右轉往東  也可能是高度計未校正  以致於陳先生沒有在H3350m(黑森林步道)附近右轉往東 

      請參考

  • 以 369 山莊的高度, 如果有隊友發生高山症症狀, 是否應該先協助隊友下降高度?

    我想說的是 "冥冥之中", 我看過的幾個山難事件的過程, 往往在事前即有一些不尋常的徵兆,而往往我們會忽略了這些小小的提示, 而強行為之, 以致發生後面更多的意外。

    就如這個例子, 友人感冒無法成行, 張小姐與其它二人素昧平生, 以一般人通常會選擇放棄, 下次有機會再去。如果只剩劉與陳兩人, 也許這次的雪山之行就會放棄, 而不致有後面的意外。再則, 如果劉出現高山症狀況, 陳及張能協助其先下降高度, 再決定後續的行程, 或許也就避開了這次的意外。

    再以 2008 年10/10 嘉明湖的江小姐山難事件為例, 江於出發前即有些許狀況而脫隊, 更甚者跟錯隊伍上到向陽山上去, 此時其實江小姐已經離自己的隊伍非常遠了, 如果江小姐不再執意非得前往嘉明湖, 或者另一隊的領隊能勸說其跟隨其隊伍回到向陽山屋等待其隊友, 應該悲劇可以避免。

    還有我個人的經驗,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175AA248804F83A83183B768050E7A7947041574030A1E57&goto=lastpost#r11

    上述事件, 在我前往的途中, 我的機車就已經有一堆狀況, 而且是非常奇怪的狀況(仿彿是三檔直接起步, 從未遇過的情況), 我卻硬撐著把它騎到登山口, 想說回程下到山下 (滑到山下) 再去處理, 如果我當時即放棄, 而下山修機車, 等下星期或以後再前往, 或許也能避開這次的小意外, 而不致於有非常狼狽的一天(非常狼狽是在後面, 要把機車騎回家那一段, 文中未提)

    人類的科學對許多的事物還是有它未及之處, 地球會公轉, 自轉周而復始, 雨水下至山區會隨河流入海中, 再蒸發變雨回到山區, 萬事萬物都有它的軌跡。同樣地, 順境逆境也該有它發展的軌跡, 只是現今人們僅憑已知淺薄的科學, 便以為人可以決定一切, 卻往往忽略了事物發展前的徵兆。

    我提這些其實無關乎迷不迷信, 我只是想說"冥冥之中", 往往順勢而為, 可以讓我們趨吉避兇, 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災難!

  • 看到陳員出發時裝備,有完整的急救包、定位工具、雪地裝備,還帶了單眼相機、75L大背包,
    百密一疏,最重要的備用電池、及足夠的行動糧、炊具,卻未帶!也沒準備墨鏡,真的到了圈谷,
    萬一眼睛不舒服,怎麼辦?

    8時才由369出發是晚了一些,相對於陳的裝備張員就令人「啼笑皆非」,連頭燈都沒有,至少也多帶一把傘,否則單靠小黃雨衣,萬一下起冰雹,不知要如何應對!

    即使是雪季,黑森林覆雪並未厚至路跡不明,也還用不到冰爪。
    8.2 K附近應該是通往甘木林山的路線,8.2 K至 8.3 K 路途比較亂,但仍維持方向性。
    黑森林有很多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樣區,所以也有可能有一些標記,注意不要跟錯了!
    另外雪管處應該重新整理一下,369至山頂間的里程木頭,黑森林及圈谷有幾顆根本不在現行步道上。
    還有高度超過 1.5公尺的指標就那幾根,容易迷路處,該擋住的木柵你不設,
    但怕人家走捷徑的木柵卻搞了一大堆,尤其是水平之字路徑上山或下山容易就搞混!

    小弟比較感興趣的是,陳員到底是帶哪一家的 GPS ,到了稜線空曠處應該可以開機定位,
    即使沒電,既然有熱水瓶可以溫一下電池。既然目視到主峰及圈谷,隨身又有地圖,應該可以推測大約的位置,為何下切時又兩次錯過黑森林步道及水管路,在這非雨無雲霧的天氣中,不能「撥亂返正」,還是令人不解!雪山攻頂行變成雪山O形四日遊,相信此經驗會畢生難忘!

    小弟的做法是除了主力相機外,還會帶一台輕便型的相機方便記錄路況、叉路及錄影,當然現在有拍照功能的GPS,必要時也可拍照,但我不會把它當相機,同理具有GPS 功能的相機,你也不會想把它一直開著當GPS,所以雖然我也有S牌的GPS相機,從來不會想把它當GPS 用,另外一點,現在大部分GPS相機只顯示 WGS84 經緯度格式,也不可更動,很難想像和 TM2 地圖配合使用…,只有少數有高程或有持續紀錄航跡功能,而且需事後經由電腦取出,不像一般GPS可及時顯示,
    也不像照相GPS可經由影像導向坐標。
    也不能外接天線,很多的使用者指出,受制於先天的環境,無法達到 100 % 每張相片exif都有坐標資料,也不保證正確性。
    當玩票性質可以,把GPS相機當定位保命工具,有一些「言過其實」…
    登山用手持GPS,工作溫度可達負20度,在很多世界高峰及極地環境都證實穩定性高運作正常。
    但品牌種類繁多,對GPS電池電力有疑慮者,一個保暖襪加上防水帶放在背包口袋內,既可讓GPS正常工作又可避免「失溫」的問題!再不行也可準備一些保暖包。
    再次強調對電力還不安的人,除備用電池組外,USB外接行動電源、電力銀行,太陽能充電組、手搖發電等有很多其他方案…
    但雪地如果電池那麼不堪的話,那些一般登山錶、相機、頭燈等早就沒電了吧!

    陳員曾走過雪山,即使事前沒有再研究路徑,應該尚有印象,還沒過石瀑!為何要堅持上稜線,他難道忘了圈谷前會有這樣的情況嗎?
    只能說「當局者迷」,還好不是獨登,否則…

  • PS.

    雪季期間背包內會多帶一個露宿袋。萬一真的遇到狀況,緊急避難的大黑垃圾袋大概也…

    >>>>
    TO 樓下的 H 兄…

    小弟不是叫人家不要帶冰爪,雪山好歹也走了20幾次,雪季期間多次積雪都比現在高,
    石瀑前後確實有危險且容易迷路,您笑說指標柱如果裝LED閃燈是「畫蛇添足」,但在大雪紛飛時,
    一盞明燈可是能救命的,建議那些木頭加些像公路那些反光設備,燈光照射會產生反光,也沒有環境衝擊的問題,也許可以在天色不明中提供更高的辨似度…
    不知道使用 GPS 到底跟你有多大仇恨,請問在空曠的積雪平台,或是極地的一片白雪茫茫,
    即使有地標卻因能見度差,有時連地圖都開展不了,請問您要靠什麼來定位…
    指北針?萬一您附近有的是鐵礦石或是不明能量時,您能保證它是正確的嗎?

    您一直在笑我們這些靠GPS、路標找路登山的人,請問您爬山是蒙著眼睛靠感覺還是
    經驗(沒走過,哪來經驗?),還是技術(直接冰攀峭崖上山頂),還是設備(一把山刀直通目標)
    不找路難道要開路嗎?不要動不動就那環保無痕來說大道理,你知道歷年來有多人在黑森林出事嗎?
    水管路未整理加木頭時,有多少人迷路嗎?到現在還有人尚未回到家?

    您不要像徐董那樣 eTag愛退就退,出錯比率很低就等於沒錯!
    以科學角度來說,出錯就是有錯!

    很多國家公園管轄內步道的安全性有待商榷,很多意外是可以預防的,而不是動不動就封山。
    或是認為很多人走過沒事,少數人出錯就是自己的錯!

     

     

     

     

     

     

     

     

     

     

     



  • "即使是雪季,黑森林覆雪並未厚至路跡不明,也還用不到冰爪。"

     

    cygent當是講個案,但新進夥伴們萬不可認為這是常態,每一季,甚至是當季每個月狀況不同,三月時有時台北小雨,結果山上一場雪蓋過週末的所有踏跡。前人踏跡,步道的"形狀",不總是可以依賴的;GPS定位出些問題,沒有踏跡,看不出步道的形狀...或該追求這樣的情況也可以處理。雪夠厚有時是鋪上一層新的路,或說給我們"新"的"路",但積雪一點點,不足以造出新的路的時候,足以造成判路的困擾,又沒辦法使我們脫離植被與"小地形"的困擾,也是有它麻煩的地方。

     

    不管如何,行進要抓大方向,先對地形有概念,下一步,才問有沒有路可以"借"與"跟"。若對大方向沒有概念,路是唯一的依靠,就容易被不是路的路來誤導--獵人重置的路條,乾溪溝,別人誤探路留下的踏跡,甚至別人根本跟我們不同路,或有不同的目的。山上本無路,只有方向。不能不問方向只問路。

     

    舉一例,前面一隊是研究人員,或雪訓隊,他們的路,我們定能跟嗎?

    --------------------------------------------------------

    這不是太重要,但或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雪地如果電池那麼不堪的話,那些一般登山錶、相機、頭燈等早就沒電了吧!"

    鋰電池低溫好,手錶靠體溫,高亮度頭燈的LED久了燙, 一體式設計可取暖。

  • 給cygnet兄按個讚  ""看到陳員出發時裝備,有完整的急救包、定位工具、雪地裝備,還帶了單眼相機、75L大背包,
    百密一疏,最重要的備用電池、及足夠的行動糧、炊具,卻未帶!也沒準備墨鏡,真的到了圈谷,
    萬一眼睛不舒服,怎麼辦?

    8時才由369出發是晚了一些,相對於陳的裝備張員就令人「啼笑皆非」,連頭燈都沒有,至少也多帶一把傘,否則單靠小黃雨衣,萬一下起冰雹,不知要如何應付""    女山友的側背背包與迷你手電筒與輕便雨衣是很大的錯誤   Harvida兄的名言""不問路只問方向""更直得尊循                          小弟健議濕紙巾換成軍用乾糧  肉乾換成花生  因為蛋白質轉換為熱量太慢   

  • 依陳佑竹提供圖二照片,其實8.2K標示就在女生前方了

    可能一時沒注意錯過了,真是可惜!!!雖可惜但平安回家就好

    感謝漢堡薯條分享比對圖片,用心!!
    事前準備工作需要再加重視。 

  • cygent,我沒有別的意思微笑,只是說,在找路跟路前,要先有"方向","大地形"的觀念,下一步才是靠GPS,或任何的工具,搭配現地判斷來找路/跟路,互相印證,不斷校正。不可以說沒有定出一個"方向"或對"大地形"沒有概念,只靠"找路",就容易被現地的"路況"來迷惑,甚至有時也會被紀錄來迷惑,或錯失找回正路的機會,就算有GPS,也容易造成行程延宕。定位飄移,電力問題,又是另外的問題。

     

    在用路之前,一定先要對大方向,大地形,路線的走勢有概念,這樣加上GPS或現地的判斷,才會如虎添翼,甚至說是多一層保障。我的確是有一點怕說,新進夥伴們對山的基礎技能不夠,但GPS跟冰爪給了他們過度的自信。從大前年開始有帶了電子定位器材(&/or)無線電,結果迷失,遲歸,或冒了極明顯的風險的案子,所以我想這一點應該提一下,總之,就是,GPS要跟我們對大方向,大地形,路線的走勢的概念配合,而雪季對雪地經驗較少者的困擾,千萬不能用"帶冰爪"來帶過,除非是前爪攀登,真的在台灣要用冰爪,多要配合1.雪不夠多,但也不能太少。2.夠多人踩。3.嚴格遵守待在步道正中央以免衝擊擴大。當大雪乍來,不是有沒有冰爪的問題。

     

    說得感性點,我們走在前面,來自台南的兩位夥伴,在大小劍的夥伴,本案的事主,都是在我們共同建構的登山文化下前進的。五十幾歲的這輩人,在台灣辛苦的年代出生,很多人沒有什麼娛樂,為了家庭,為了工作付出,退休之後才有心情為自己做些什麼...想到讓人不捨...

     

    不過,我確實是不贊成路標加燈,這我是很堅持的,單純美感問題,你是好心,我當然也不能說你錯。

     

     

     

  • 重發恕刪

  • 雖然《陳》有攜帶GPS,但因低溫一下子就沒電、也未帶充電電池,其間只有一次開機成功,且定位的位置還是錯誤的 

     

     

    小弟對這種情況感覺有點奇妙,以陳員百岳10座,登山還會帶GPS、地圖、指北針、高度計手錶......加上臨危不亂而且脫困過程算是很有頭腦判斷力的人,這種人怎麼會疏忽在GPS電池這麼基本的事情,就像是用心打扮漂亮的人出門卻忘記穿褲子一樣

     

    另外小弟實在不解,是帶了沒有電的電池,或是電池是有電的但溫度過低導致電量不足

    這部份我很有興趣,因為依照我淺薄的經驗,鎳氫充電電池工作溫度可達-20'C,我本身在-2度環境中使用經驗也仍然是有電的,反而鋰電池電壓會被拉低而被裝備誤判為低電量,但無論是以上何種狀況,一但將之放入身體體溫保溫,則溫度上升後,電量就還給你了,電量並不會永遠消失的

     

    這三天多的是機會用體溫加熱電池,而且還有升營火,所以升溫電池是絕對可以的,除非沒想到,但如果帶的是智慧型手機,沒通話訊號也可以嚐試傳簡訊,智慧手機也有GPS(如果事先下載離線地圖,就等於是備用GPS)

     

    不過具有高度計的手錶確實是可以購入的裝備,小弟登山初期許多有經驗的朋友談到高度計都認為還好嘛,不就是看看現在的高度,知道高度也不會比較省力,沒什麼用

    但實際上事情不是像我們這種傻人所想的那樣簡單

    高度計在我後來登山行程中,扮演還算重要的腳色,高度訊息和觀察週遭山頭可以讓我大概知道自己的位置,讓我可以知道大概還有多少高度落差要走,比較容易估算離下一個營地、水源,大約還有多累才會到達,藉以分配適當的體力面對行程,高度計實在是好物

  • 高度計實在是好物

     

    認同, 我是個新手. 以下所說如有錯誤請多包涵及指正

     

    以此案為例, 有高度計, 指北針.  地圖,  透過指北針定向, 配合地圖的等高線, 以及高度計的資訊,

    理應不會誤下七家灣溪才是。甚至沿著等高線尋路要回369 山莊應該也有機會。

     

    不過人在第一時間通常會慌了, 也許陳習慣了 GPS, 當第一時間發現 GPS 失效時, 可能就慌了, 再加上與友人同行, 行進速度與以往不同, 以致短短 100 公尺距離. 走的時間拉長不少. 誤以為走了幾百公尺, 而錯判走錯路, 卻不知 8.2K 的路標就在前方不遠。因為誤判走錯, 因而向左切而誤上干木林山。如果能靜一下, 看一下高度計, 再比對一下地圖, 應該不會誤判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