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新望嶺屬於那個山脈與玉山山脈最尾稜的探討!


民國77年9月雷鼓出版社出版的「登山手冊」乙書第11頁,提到新望嶺屬於阿里山山脈,但因被旗山溪(楠梓仙溪)切割劃分,感覺上反而變成玉山山脈,上河圖南島舊版此區域亦標示阿里山山脈,但新版第26頁卻改印成玉山山脈,聯勤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也標示玉山山脈,找過許多政府網站亦都標示此稜脊為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與玉山山脈隔著旗山溪(楠梓仙溪),玉山山脈隔著荖濃溪與中央山脈相臨,玉山山脈北起濁水溪以南,那最南端尾稜就應該是美濃鎮的龜山(標高133公尺)最後沒於荖濃溪,另一尾稜是美濃鎮的旗尾山(標高390公尺),若真是如何登山界是否應該在龜山更南的一座小山頭立「玉山山脈」最南端鐵牌(開開玩笑),本網站人才濟濟,可否請您們提出您們的看法,謝謝。

所有回覆

  • 賀融兄: 和您的問題相近的問題還有:白姑大山是雪山山脈還是中央山脈 的支脈?郡大山列是隸屬玉山山脈還是中央山脈?這牽涉到山脈 的定義:撇開像大屯火山群這一類的火山不談,台灣大部份的山 是因為板塊運動所造成的曲褶山脈,板塊推擠(內營力)時,一 列相連的地壘稱為一個山脈,但是山脈不見得會在地形上相連接, 比如海岸山脈被秀姑巒溪切斷,但是我們不會懷疑它是兩個山脈, 像溪流的切割這種外在力量(外營力)會改變原有的地形,如何 判斷地形是何種力量所造成的呢?我不是地形學家,但是我們可 以拿一張比例尺比較大的地圖(如上河圖前幾頁的大圖),用點 想像力,想像河流並不存在,那麼各山脈的從屬便一目了然: 1)白姑大山是雪山山脈,只是因為大甲溪不斷向源侵蝕並且襲 奪許多原本屬於蘭陽溪上游的溪流(如七家灣溪,司介蘭溪), 造成今日的地形 2)郡大山列是從玉山北峰附近連接過去的,只是中間被陳有蘭 溪截斷(襲奪了部份荖濃溪溪源),所以郡大山是玉山山脈 3)新望嶺是屬於阿里山山脈的,只是中間被楠梓仙溪截斷,變 成與玉山山脈在地形上連接
  • 育民兄您好: 台灣五大山脈及大屯山彙,其中中央山脈、海岸山脈、大屯山彙是最沒有爭議的,大屯山彙自成一個獨立山體,中央山脈北起烏岩角,南止於鵝鑾鼻,南北長約340公里,海岸山脈北起花蓮溪以南,南止於卑南大溪以北,南北長約200公里,秀姑巒溪地形學稱為「襲奪河」,切割了海岸山脈,海岸山脈台東卑南的利吉泥層泥岩是全世界聞名的深海海洋板塊推擠上來的,全世界非常少有。其他山脈的起訖點多年來連台灣的地質學專家亦無一致的看法,為了更清楚明瞭台灣各大山脈的脈絡,今天上了半天的網站找資料,也無相同的論點,最後跑了好幾家的書局找到一本由台大地理系楊建夫博士最新的著作,並由國內地理學牛耳台大地理學教授王鑫教授推薦「台灣的山脈」這本書,發現五大山脈的起訖點有些改變,其中雪山山脈的東起點三貂角沒變,增加了西起點鼻頭角,但訖點為東勢鎮與和平鄉交界的龍安橋,南北長約200公里,但也有專家認為雪山山脈終點為南投縣名間鄉的濁水山,南北長約260公里。阿里山山脈起點原為鼻頭角,終點為鳳山以北,其中濁水溪以北這段又稱為加里山脈,現在將加里山脈納入為雪山山脈,亦即已無加里山山脈這個名詞。阿里山山脈起點變成集集鎮濁水溪以南,終點為高雄縣燕巢鄉雞冠山,南北長約250公里。玉山山脈北起濁水溪南岸沒變,終點在高雄縣六龜鄉十八羅漢山、美濃一帶,南北長約180公里,但如此一來新望嶺就歸屬於玉山山脈了,若將楠梓仙溪填滿,其實新望嶺確實也與棚機山的稜脊蠻合的,但現在所有的出版品都一致將新望嶺歸於玉山山脈。白姑大山許多書也都寫屬於雪山山脈,因造山運動隆起加上河流切割,導致分離,若假設將大甲溪還原填滿,白姑大山可與劍山稜脊這斷稜脊配的恰恰好,登山界的四大天王邢天正前輩的著作也是將白狗大山歸屬於雪山山脈,但「台灣的山脈」這本書卻令人意外的將白狗大山歸屬於中央山脈西支稜,看來白狗大山以後大家都會將其歸於中央山脈了。郡大山屬於玉山山脈應無爭議,真希望能結合國內所有的地質專家與登山者將台灣所有的山岳,清楚的劃分出所有的稜脊。現在反而水社大山、守城大山應屬於中央山脈或雪山山脈呢?「台灣的山脈」這本書尚提出阿里山山脈是自玉山山脈往西滑落的新山脈,若無發生東部推擠導致現在的阿里山山脈滑落,則玉山山脈現今的高度應該超過6000公尺,這個論點以前在其他許多書中已都是如此敘述。
  • 賀融兄: 台灣山脈的主脊大致為略呈北北東-南南西,略呈彎曲的走向, 把守城和白姑連一條線,這條線的角度和從白姑連到雪山山脈 主脊的線角度一致,中間也是隔一條溪,所以我個人認為守城 是屬於雪山山脈。 水社大山就比較複雜,它和守城之間隔著埔里盆地和一些沒有 明顯主脊的小山群,不過如果您注意水社和干卓萬山群之間的 濁水溪主流流向,會發現它和北港溪上游,大甲溪上游,蘭陽 溪上游幾乎可以串成一條直線,明顯區分區分雪山和中央山脈 兩大山塊,所以個人認為它也是是雪山山脈的一部分。 總之雪山山脈雖然被各大溪流切成許多小塊,但是各個山塊的 最高點連接起來仍有相當的一致性。 我的手頭只有上河圖,純屬班門弄斧,請您指正。不過誠如您 所說,它們是沒有定論的,答案可能在上帝那兒。我也不認為 規定那座山屬於那個山脈有什麼意義。
  • 育民兄: 感謝您的分析與探討,您的職業為名醫相信對人體的血管、骨骼都很有鑽研,同樣的情形;我認為喜歡登山若能將山脈脈絡、河川走向逐一研究也是另一種樂趣,因為山脈就像人體的骨架,河川就像人體的血管。我看過的書也都認為守城大山是白姑大山延伸過來的稜脈,只是被北港溪切割,地形圖上看來稜脈走勢與高度確實也是如此,但現今地質學家將白狗大山劃歸屬於中央山脈西支稜,守城大山或許也要被併入中央山脈的範疇了。水社大山有書記載屬於中央山脈,若依地形圖看來水社大山又好像是中央山脈干卓萬支稜的延伸稜,但地質學家又以濁水溪作分野,那水社大山或許也有可能歸屬於雪山山脈,看來這點有待地質學家解答,再次感謝您的分析與指導。
  • 山脈的起點要怎麼算?像花蓮市的美崙山、花崗山以前都和北花蓮山相連,屬於海岸山脈的北伸殘丘,這樣算不算? 最近常搭電車行走宜蘭線鐵路,有天突然想,在基隆山火山群爆發前,金、九、侯、牡地區,不知是個什麼樣兒,是不是在基隆河以東、雙溪以北,都屬於基隆火山彙?那要如何與所謂"雪山山脈西起點之鼻頭角"區分?
  • 哇!張大師出的作業越來越艱深了…. 小的一開始也是從楊教授的書為方向,可惜沒能直接找出答案來.縱觀這本書,百岳的章節佔太多,應該可以減少這章節來細論其他部份,例如以他的專業來提出目前岳界蠻紛亂的”橫斷”,”山塊,山列”這些名詞的看法,或者就台北的山系有更完整的討論等…..不然感覺上好像有在爬百岳的學生網站隨便再抓個資料,也能寫出差不多這本書内容的報告,以這書的訂價實在很難有買下手作參考書的價值. 另外查了台灣龍穴這書,在高雄台東龍局這邊,並沒有解釋新望嶺這邊的”來龍”去脈,倒是在巒頭風水大破譯書裡,把新望歸為玉山(太祖)山脈的南界範圍,在開帳細論阿里山山脈時,並沒有含新望嶺這條砂手… 在爬中部的鳶嘴山開始出現岩稜時,會遇到一些剛入門的山友好奇的問這是不是花岡岩?晩輩也不知其所以然,便回答其實在補給站其實也出現過台灣本島是否有花岡岩的山頭類似的討論串,請他們自己去搜尋.後來看了中視走在台灣的脊樑上鳶嘴稍來國家步道這個單元,才知道它叫”四稜砂岩”,是雪山山脈山脈在台灣算蠻獨特的岩層.原來還可以從岩層地質了解鳶嘴山的身世(家譜?DNA?)還蠻有趣的,雖不打山岳官司,但新望嶺應該”繫屬”於那個山脈?地理系的答不出來,也許可以問一下法律系的…
  • 台灣只有脊樑山脈, 一個就搞定了, 如果要究底就不會傷腦筋了.
  • 山脈的界定,我想還是要以其生成原因為主,分析斷層的分布或許有助於我們釐清爭議。當年林朝棨把白姑大山及守城大山歸入雪山山脈,就是因為它們位在「匹亞南構造線」以西。 阿里山山脈從玉山「滑落」的說法行之有年,但我非常懷疑所謂滑落僅是指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發生斷層,導致玉山山脈擺脫壓在上面的阿里山逆衝造山。如果阿里山真的是從玉山上面滾下來,那麼它的底部和基盤岩層應該不連續,且有許多堆積物、洞穴及撞擊痕跡;且阿里山頂應有冰河遺跡或相當高度的植被花粉。
  • 您好: 長條狀稱為山脈,例如中央山脈。 群狀聚集稱為山群或山彙,例如大屯山群或稱大屯山彙。 若干山脈或山群相連稱為山系,例如崑崙山系。 山系或山脈群聚如結者稱為山結,例如帕米爾山結。 高度較小、坡度較緩的山稱為丘陵。 高度高而平坦的廣大地面稱為高原,例如青藏高原。 四週圍繞山地或丘陵,中間低平的廣大地面稱為盆地,例如埔里盆地。 台灣沒有山系、山結、高原。 山脈的組合區分一般以地質結構、形成年代作區分。 米崙山是獨立山丘,並不列入花東海岸山脈,台灣還有很多台地(例如林口台地)、獨立珊瑚礁(例如壽山)....等其他地形。 以上還望多多指教,謝謝。
  • 阿噴您好: 說出題就太嚴肅了,只是上來與山友討論問題,希望能有像您這樣優秀、博學的高手傳授與指導。首先很感謝您加入討論,您說的這本書我的評價與您完全一致,既然名為「台灣的山脈」反而將台灣的山脈脈絡簡單略述,我們真正想知道的內容反而很少,大部份都提高山百岳,這些高山百岳的資料隨便抓資料都有一「拖拉庫」,沒想到您所涉獵的登山相關知識如此豐富,該向您學習的知識太多了。台灣的岩石我是略有研究,但要達到看到馬上要清楚解說尚無此功力,謝謝您高知鳶嘴山的岩石結構,讓我又增長了見聞。
  • tree您好: 山脈的界定主要以其生成原因為主,地質岩石結構也有不同,生成年代也有不同。您精闢的解說,讓我很好奇您是否學地質的,專業令人佩服。至於阿里山山頂是否曾高於6000公尺,我想專家若能在岩石方面多研究應該會有結論,台灣氣候潮濕,若處於高海拔應有的植物,我想應該已不可尋,但兩個山脈若以山形結合來還原,專家曾模擬過,據說還配的很恰當。
  • tcchj兄:  我不是學地質的,所以對這類事情也只能憑空猜測:如果阿里山真的從三千公尺的高度「滑」下來,那絕對是驚天動地的事,那麼,東邊的沙里仙溪、楠梓仙溪,西側的阿里山溪、曾文溪,「應該」會有幾百萬年都淘不乾淨的巨大碎石,而撞擊的能量,也足以造成一次極大規模的地震,造就出與地層活動走向不一致的深刻斷層。此外,應該還可以從玉山東側的溪谷來分析(因為西側已經被撞爛了),如果玉山當年真的有六千公尺高,其東側的荖濃溪、陳有蘭溪或許可以找得到塔山頂的沉積物,而且會反應在溪谷規模上。  沒有這些證據,恐怕所謂的滑動,只是玉山掙脫阿里山向上造山。當然,這一切純屬小弟臆測,沒有學理的支持,因為我對於造山運動何以營造出複雜的地貌,也是一竅不通。我從前總認為山脈就像魚骨頭,有主脈有支稜,賓主分明。後來山爬多了,地圖看多了,才知道主稜「從來不是」首尾相連的,山脈其實是一座又一座山之間的連結(當然,它們有共同的成因),這些個別的山,都有自己的稜脈,有時角度和整條稜線尚稱一致,有時偏離得比較厲害。  像海岸山脈,就由七、八個山列構成,略呈彡型排列,而不是丯型,因為中間並沒有一條夠份量的主稜。而在走皇帝殿時,那著名的岩樑,其實也不是首尾相連的,每走一段便要「換軌」。  如果透過地圖看,這一帶的地勢更怪異。平溪一帶的每一道山脈,其支脈走勢有明顯的一致性,把這些支脈的起伏擺在一起看,彷彿這些支脈自己也可以連成一道山脈,如果用googleearth或上河圖這些有陰影效果的圖看,便會明白我在說什麼了。  把這種現像放大,再來看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加里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南湖大山、鹿場大山,還有秀姑巒山、大塔山這幾座山脈最高峰,正好也就位在雪山、玉山的兩翼,看來這便不是偶然的了。
  • tree兄: 台灣島形成的學說, 目前最被認同的理論是: 中央山脈是台灣的父親, 數千萬年前的台灣島只有一條古中央山脈, 經長年的風化侵蝕後逐漸成為"準平原", 後來菲律賓板塊撞擊後山脈再度隆起, 並且產生了雪山與玉山山脈, 為"新摺曲", 且由於古中央山脈的地質較為堅硬, 原為古中央山脈所形成的沖積平原所形成的雪玉二山脈較柔軟, 因此地勢上將會比中央山脈來得高. 接著數百萬年前玉山發生走山, 滑落成為阿里山山脈, 其巨大量的土石造就了今日的嘉南平原, 而當時, 您所說的沙里仙溪、楠梓仙溪等河流當時並不存在的, 而且, 一條河流的生命常常只有十萬年, 也就是說, 十萬年的時間就足以將走山的土石帶向大海, 積成平原囉~~ 至於您所說的眾山脈無主棱的現象, 主要是由兩個原因交互影響所產生的, 第一是地質的影響, 第二是河流的侵蝕, 通常河流會在兩不同地質的交界處產生, 因為侵蝕的速率不同所致. 而今日你我所見山型之地貌由河流切割塑形而成, 不同地質區域並不一定會成為一致的直線型狀, 因此自然會成為多變不一的形狀, 這情形在海岸山脈特別明顯. 海岸山脈的七大山稜每座的地質都很不一樣, 不同到連山型都完全不一樣的!! 至於基隆山區我並不是很熟....連去都沒去過.....看有沒有人知道囉.... 台灣島山脈地貌的成因說法有很多種, 小弟也非學地質的, 也僅知較常見的說法, 如有錯誤請多指教啊~~
  • atals兄:  您好,感謝您的解說。我所疑惑者,只是阿里山由玉山頂「滑落」這種說法的適用性,特別是玉山曾有六、七千公尺高這種推論,它的證據來自何處?如果僅憑兩地岩石一致、地貌契合這點,我覺得還可以有別種解釋。至於河川,當比山脈年輕,但是除非阿里山滑落後又發生沉海之類的變化,否則很難想像當時河川已步入老年期,現在的河川又是什麼機緣下產生。  我想可以從幾個方面去探討: 1.如果阿里山的滑落發生在百萬年前,以台灣島造山運動速度,扣除侵蝕,百萬年前的玉山能否有六千公尺高度? 2.阿里山山脈四周陡峭,山頂相對平坦,看起來像是比較年輕的山脈?假如它曾經壓在玉山上,經歷了比玉山還久遠的風化,是否足以保持這樣的地形? 3.六千公尺的高度,在第四紀冰河期間,應該有機會發展冰河(當然還要配合降水等因素),假使後來的侵蝕能將阿里山的冰河痕跡抹去,為何不能夷去它的準平原地形呢? 4.如果阿里山是塊掉下來的飛山,那麼它的應該和基部岩層明顯不同,這點似乎不見有人提出。 5.台灣北部在中央山脈以西有雪山山脈,再西有加里山脈,再西側還有神桌山─仙山、八角崠等較短較低的山列平行;中部玉山山脈以西有阿里山脈,阿里山脈以西亦有可相對應的小山列。由於台灣島的地質構造,南北大略一致,這像不像是板塊撞擊時,作用力像漣漪般往西擴散? 6.假使阿里山脈是從玉山頂崩下來,那麼,以一座六千公尺的山脈而言,其西側應該產生多高、多寬的漣漪,才算合理?甚至玉山山脈(或整條中央山脈)的長度,有沒有可能只保持在四百公里以內?(世界上有沒有短於四百公里長的六千公尺山脈?) 7.若阿里山為崩落,其基盤的岩石的沉積年代,應遠比上方岩石年輕,而且無法以斷層現象解釋。也就是說,其岩石序列應發生錯位,玉山頂岩層,應相當於雪山地底兩千公尺的年代。  以上疑惑,在識者眼中有些或許根本不成立,有些可能已獲得解答,只是我沒看到相關論文。我提出來,只是純粹表達我疑問而已。對於「山脈」,前人或許只是純粹想描繪地形外貌,中國古人認為山出崑崙,每一山系皆賦予太祖、少祖、祖山之類的地位,又有來龍去脈之說,便是將人世的族譜附會在自然上。近代有科學,自然會設法用地質的角度解釋山脈,推測其衍生過程。  惟生成史和現貌往往不能兩全,昔林朝棨根據南澳造山和蓬來造山,將台灣分為片麻岩山地和中央粘板岩山地,前者為古台灣島的山脈,如今岩石出露於台灣東部,但已與後者鑄為一體,不成山脈。在他的分類裡,鵝鑾鼻亦自成一地理單元。  正如您所說,影響地形的因素一是地質,一是河流侵蝕,後者作用的方式往往還由前者決定。如果白姑和雪山主稜之間沒有空隙,大甲溪談何能耐去切穿它?有人說那是因為大甲溪是「先成河」,亦即山脈發生前即存在的河谷,只是下切速度快於造山運動而得以形成如今地貌。果然如此,那麼一條河十萬年壽命的說法也就有待商椎了。  或許我們必須承認,地理不全然是自然科學。地貌是層累造成的,連板塊也都是有壽命的,怎麼分類,端看你把時間點定著在何處。花嶼是花崗岩島,但沒有人會把它從澎湖群島的名單中排除,大屯火山噴發後,周邊沒有被火山岩覆蓋掉的小丘,也只好被歸入大屯火山群了。學者可以有一套細瑣的分類,但仍須有大分類提網挈領,不論他基於什麼理由建立這個分類,重要的是,提出分類的人,自己是否掌握邏輯的一致性。而我們也有必要理解其背後邏輯,這樣才不會被這些分類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