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台大師生募款爬山 可以休矣!

文章標籤
新聞轉載

 

台大師生募款爬山 可以休矣! 

 

報載,台大領導學程25位學生76日至15日要去爬南湖大山,藉以培養渠等領導能力,在網路發起募款50萬元乙節,引發一片撻伐聲。筆者與山林為伍幾多年,很難想像為何這批師生會有此「起心動念」?這課程讓國人確實見識到:只要伸手,就能觸摸到「飯來張口」的質地,而這個「領導課程」的夢境裡,那質地觸感實在太軟Q了,正好是一套「人人為我」的標章貼在期盼的嘴唇上。這樣訓練出來的「領袖」,會不會又是另類的「ineffectual bumbler」?

 

同一天也出現一則籌款義賣消息:台北市信義區吳興國小的女籃隊今年5月取得全國少年籃球錦標賽獲得冠軍,將代表我國參加芬蘭海豚盃國際籃球賽,因為旅費不足,學生們每天在炎熱高溫下站6小時義賣雨傘籌錢,希望完成出國比賽夢想。幾年前更有桃園同安國小男、女足球隊當年拿下北部地區三冠王,19名球員出國比賽經費約需51萬元,小球員們每天到附近社區義賣串珠、布偶、蒜頭,義賣一個月才籌得一半旅費24萬元。從這幾則新聞可以對照出,自食其力才是王道、才是可被尊敬,小學童可以,大學生有什麼理由「坐享其成」?

 

從台大「領導學程」學生所提募款企劃書中看出,109夜攻頂南湖大山的過程總需募款金額為50萬元,平均每人需花2萬元。這跟岳界登該山之花費相差實在太大,一般商業性質的登南湖大山4天每人約需繳團費6500元(這是免揹公糧、睡帶之收費),為什麼台大此行要用上10天且每人需花2萬元,是「貴婦團」行情嗎?岳界實在很難理解,難不成裡頭參雜太多的「知識經濟」嗎?

 

1200多年前,韓愈在其<師說>一文中大嘆:「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今天看到台灣第一學府師生為了遊山,竟然發起「募款」活動,引發諸多批評與撻伐自是必然!一則社會觀感極差且完全「沒道理」,二則該募款毫無「公益」意義與正當性,這種純「伸手牌」的「領導課程」活動,其指導老師表示:「為什麼要募款?主要是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理解到,我們需要投資在年輕人身上,建立未來的領導者。」筆者以為,影響團隊最大的障礙,通常出現在領導者本身的觀念偏差上,假投資之名,行遊樂之實,這一連結或邏輯性已超出一般人想像範圍,這樣的課程設計與訓練方式,真可以教出什麼優秀的領導人才來嗎?或許,師生之意不在課程,而在乎山水之間也,趕快叫停吧!

 

敬請台大這些募款登山的師生們,看看美國西點軍校是怎麼要求「健全的領導」:不論在企業界或軍中,其根本在於理念,亦即道德原則(例如正義、慈善)高尚的價值標準(忠誠正直、體恤他人),以及無私的為人服務。台灣這些「吃軟飯」式的領導人才培育,似乎嗅不到什麼道德原則、高尚價值標準、無私的為人服務等,套句網友的質疑:「小學生都懂得義賣來籌畢業旅行的費用,你們……」,這群師生們,能不慚愧嗎? 

                                                     百岳老查 2015.06.23 

 

附 記 :以下之部落格中有更多有關山林與談禪、談情、談心的篇章,歡迎蒞臨。 

網址:http://classic-blog.udn.com/147188147188z147188 

網址:http://tsai667788.blogspot.tw/


所有回覆

  • 一般大眾的質疑:

    去年的重大不良記錄:山屋垃圾亂丟、登山口附近生火辦營火晚會

    企劃書寫太爛,就算裝樣子連寫個淨山都懶

    金額過高,交通費過高,裝備每人1萬,這些人有要把爬山當長久興趣嗎? 否則租不就好

    公館森林、租八借都可以租,無線電也有如嘉成等店家可租

    其他登山募款有幫助中輟生、淨山、拍紀錄片等等,他們的目標相較之下...


    有人查到學校有公開招標

    http://web.pcc.gov.tw/prkms/prms-viewTenderDetailClient.do?ds=20150616&fn=BDM-3-51572227.xml

    金額是40萬元

    戶外領導有限公司辦理活動

    那就更奇怪了

    爬山有學校付錢,那他們為何還募款?

    網頁只有自己的學費自己籌的說法,完全沒提到這堂課學校有招標的事實

    還是要說我們爬個山其實不是花50萬,而是90萬喔~

  • 戶外活動的募款,在西方頗常見,當然不是說別人可以,在臺灣就可以,我們不見得要照走,但是...

     

    我是覺得有些話太重了。

    贊助別人的夢想,不是那麼糟糕的事;邀請別人贊助自己的夢想,也是一種學習。覺得別人的夢想渺小,不值得我的贊助,是一回事,那我們是不是要去批評別人的人格?恐怕必須更謹慎。


    近來臺灣社會似乎有種"責任自負"的思潮以及"對戶外活動的敵意"。

     

     

    我是這麼看的,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分開了,上下之間,同個階級之間的,越離越遠,對自然也是,或許您會說露營風與登山風難道不是反證?我從中發現許多言行,只是體現城市生活的延伸罷了。

    乖乖的當一個消費與生產單位吧。你不給我什麼,我為什麼要給你什麼?

    當有人逸脫了廉價工廠島的慣行思維,會得到什麼?

    要與給,給與要,這是學生們的一堂課,也是我的一堂課。





     

     

  • 如果連裝備都不齊,又對裝備的租借狀況不熟,恐怕 90%以上的機率是新手。卻第一時間就要挑戰南湖大山,這樣對山的認知,實令人擔憂!


    建議他們還是先選擇 陽明山東西大縱走,全長 30 公里,單日可完成,且遇突發狀况,也較易處理。同樣可以訓練毅力,也同樣可以在七星山與大屯山遠眺。

  • 據說一共有三次包括南湖十天九夜的戶外課程。兩萬包含了裝備,我覺得還好。

     

    很特別地,似乎這次的輿論風波也與"登山應然"的界定與權力有關。

     

    兩萬可以買20餘顆百岳吧?

    有人在別處認為應該要吃鋁盆餐才是應該,並據此批評伙食費。我的立場是如果他們去買尊重土地生產而來的食物,或許學習乾燥...至少學習輕量,減少廚餘,不要併爐,減少他人與自己的風險,是值得鼓勵的。

     

    也有可能,非常高比例的人的高山經驗是來自旅行團式的活動,再不然是自組隊式的,且不論是否有大學社團的經驗。所以,團體中每個人去花錢學習怎麼登山,或許因而有些不可思議的氣味吧?

     

    有什麼好花錢學?為什麼要學?用如七十多年前般價廉的人伕,租用裝備比較省錢。

     

    登山體驗的核心何在?可以是最快速低廉的代價達到特定百岳,也可以是別的理解。

     

    或許他們的確是違反官方推薦的"登山應然"的。

  • 我比較在乎的是,在整個事件中,大家對山所存在危險的輕忽。登山不該是去訓練冒險的精神,因為只要一個突發狀況,起個霧、高山症、遇崩塌需高繞或下切、失足,加上經驗不足,賭上的很可能就是命。沒有下一次的機會。

    若要用登山進行訓練,訓練的應該是風險管控,而不是冒險,先培養經驗能力及認知,在可掌控風險的範圍內進行,而不是一開始就去挑戰完全陌生,可能會發生哪些狀况都無法掌握的山域


  • 以下是沒有針對性發言...

    近來在臺灣,似乎有種對大小社會生活事件,介定何為是,何為非的風潮。想念一種全然,想念一種單一的狀態。

     

    簡簡單單的價值--

     

    讓位好,不讓位惡

    結隊登山好,獨攀惡

    打工好,募款惡

    省錢好,多花錢惡

    慢跑好,登山惡

    完全如日本般的經營,全然統一的路標...

    只能團隊攀登...

    只能以商業團方式攀登...

    只能以自組隊的方式攀登...

     

    或許我們心中對大小事都有很清楚的好惡,當神通上身(網路?),快速地揶揄與論斷,是不是我們給別人,給自己的空間,實踐實驗的可能,都漸漸萎縮,這會不會有負面的影響?

     

    一個全稱之下,可以有多少的可能與差異,而這些可能與差異,或才是達成目標的可能途徑。

     

    譬如,我們與其說結隊安全,獨攀不安全,是不是不如細緻討論實踐下的極限與可能犯下的失誤?

     

    啊,挪威奧斯陸的爆炸兇殺案的被告,盛讚臺灣的單一文化...

     

     


  • 不用扯那麼多五四山的啦!什麼「社會」、什麼「文化」、什麼「價值」??

    請那位教授解釋一下:

    為何企劃裏洋洋灑灑列了一萬元的裝備購置費,但出來說明時卻又解釋會去租用?
    為何要去登中橫支線、在宜蘭的南湖大山,卻要搭高鐵?


    另外,你要募款登山當然沒問題,但至少也寫出點像樣的企劃,現在這個是啥東西??

    連個包裝都不懂:用個「公益」「淨山」,甚至「自我挑戰」「團隊合作」都好

    但:

    「基本上我們相信,臺灣大學的學生將來在社會上會是非常重要的一群人,很多會在領導階層。」
    「不可否認地,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在未來將扮演台灣社會影響力重大的角色。」
    「揹著三十公斤重的裝備、帶著清晰思考的腦袋,踏上十天九夜的南湖大山縱走之行」
    「如同培養一顆具有潛力的種子,做為對台灣社會和教育的關懷與回饋。」


    這是啥小?




  •  

    台大這批募款爬山的師生們說「投資你們」?這讓我們怕怕的!16年前,我們投資了你們的學長~阿扁與阿九,感覺上我們當年的「投資(票)」,迄今血本無歸也就算了,連下一代的資本也都慘賠進去了,你說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還敢投資你們嗎?還敢投資你們「台大」這個「地雷股」嗎? 你們還聲稱你們「未來一定會成為在社會非常有影響力的重要領導人物」,這就更讓我們恐懼了,只求你們做個安分守己的善良老百姓即可,不要再搞些「有的沒有的」把戲,人民是幸!台灣是幸! ~ 百岳老查

     

    註:股市裡,如果一些公司的造假暴露、突發的業績下降、長時間停牌、或前期遭大幅爆炒,從而導致股票價格大幅下跌甚至連續跌停,使原先買入公司股票的人猝不及防,好像中了地雷,對於這樣的股票,我們就稱它為地雷股。(百度百科)

  • 很多東西非常可能只是沒有說清楚,或先不要投入那麼大的力道。當然你確信自己所知的是所有的事實,自然就會毫不保留了。

     

    所以...社會巨量的憤怒來自企劃案沒寫好?因為沒有"挾帶"公益,所以社會的憤怒是相稱的,出言攻擊"人",可也。

     

    這樣"應該要有公益"的出發點就是一種極高的價值,對不對?

     

    Alvah Simon到冰封中北極住了一年,他募款時提到他這趟旅行的個人意義,一點公益性也沒有,贊助者贊助他,因為彷彿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太多類似的情況了...在臺灣,戶外活動的募款不能單純為己,就是一種價值。

     

    這是我自己的體會,網路,社群網站,似乎在促成我對大小事表達立場,批評議論,偏偏有很多議題背後事實是不明的,也不涉重要價值,但我總得批評揶揄,我後來就不用那個x書了。我不想隨意的,只為了表達合群或看過了按讚。

     

    總之,有人要錢,可以拒絕,但有人給了,此時我的憤怒從何而來?因為企劃案不合我意?全國性的大報頭版,網路批叛,若出於此,恐怕太勞師動眾了...探究情感的來處,或許真是所有人的一堂課吧。

  • 可以不要再扯一堆言不及義、形而上的東西,來點實際一點的嗎?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625/36628907/

    •校方以教育部補助款公開招標將登山活動外包給「戶外領導有限公司」
    •標案內容涵蓋廠商須提供完整課程規劃書,28人登山裝備、露營器材租借等由廠商提供
    •上述外包案,教育部共補助40萬4775元






  • 或許還是需要買個人衣物鞋襪,一萬塊,我是可以接受的,比較省的人可能就覺得貴了。

     

    我們來整理一下:

     

    四十萬餘的課程,25人,約是一人一萬六,內容包含了十天的高山行程。 這樣如果募到了五十萬,還會剩二十五萬,不知道會怎麼使用。

     

    總之,因為我不太清楚三次戶外課(南湖大山行含)的內容,加上我也不知道這樣的教學應該值多少錢,也不知道剩下二十五萬的用途,所以我就沒有實際的批評了。

     

    不過,只有我覺得這個新聞的"被重視程度"很可疑嗎?聯x報,作頭版呢~自由呢?我這幾天沒有看自由。這幾天最重要的爭議該是...

     

    啊,我要往政治歪去了,謹此打住。(笑)

  • 我對募款沒有啥意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只要雙方認知沒有落差,都本誠信,沒有欺詐,旁人似無置啄的空間。在人生中想要成就一些事,本就需要許多人的協助。

    學生時代辦個校刊,不也是四處找店家、廠商拉廣告或資助。作個科展,找相關單位無償提供長期的觀測數據,這些數據,有些在正常的情況下是要購買取得的。出了社會創業集資,不也是類似狀況,當然創業集資,有公司法規範及保護整個機制不被濫用。而這類的募資,目前尚無法可管,贊助方如何確保自己的善心不被濫用?就個案而言,你情我願,旁人似無說話的空間,但若整個遊戲規則被太多濫用,導致人與人間的信任喪失,真正想成就一些作為者,越來越難取得社會上的善心協助,似乎就不能還只是妳情我願這般簡單思維。


    http://hero78040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3.html?m=1

    就上面的連結,這個課程似乎這不是第一次出問題了。或許正因如此,這次才受到社會關愛的眼神。連結回應中有諸多的你來我往,直到 回應 51,52,53才算塵埃落定,後面課程導師也有正面回應。學生時,我也曾是救國團領導研習營的幹部,一個場地活動結束,清掃現場都是必要的程序,活動場地的選取位置以及音量的控制,在每次活動的會議上都會討論。

    另外,這次的募款不是課程學生對外嗎?為何是老師出來善後?既然是領導課程,應該讓學生學着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才是。


  • 或許這些學生被當人頭了!  要求學生募款是這位老師的要求, 不是學生自已提出的,

    個人認為這位指導老師才是最大問題所在.......

    學校有編列預算?學程要募款 學生曾質疑

    http://udn.com/news/story/8294/1012694

  • 台大募款爬山 師改口:未雨綢繆募款未來用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50625/635897

    說詞越改越扯

  • 課程要募款,沒什麼對或錯 ,既是領導課程,未來也都一定會面對資源不足 等等的議題,對外尋求協助或募資等等。

    只是課程學生如何對課程要求募資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提出數據及方案,說服課程教師資金不致構成活動的問題,無需再另行募款。或者定訂募資的原則、目的、目標,對外尋求資助。致於課程導師未雨綢繆的考量,同樣也可以列為議題,請同學提出以此考量對外尋求資助的企劃案。但都應教導學生以誠信為原則,不應以A募B。這是對贊助者最基本的尊重。

    另想對該課程提一下個人小小的看法--這個社會從來就不缺領導者,真正缺的是在每個位子上夠專業的螺絲釘。只要各就其位,就算是呆伯特坐在領導者的位子,這社會還是會快速前進,但如果缺太多 就算諸葛孔明,燒77四十九天的續命蠟燭都沒用。台大這群領導課程的學生如何為自己的未來定位?是人人都想當總統?當大企業家?還是在各個領域當個無可取代,專業的螺絲釘?現今媒體處處充滿所謂成功人士吹噓的成功學,但真正令我尊敬的都不是這幾個站在螢光幕前的成功人士,而是在他們背後沒沒無聞的大將,這些人才是真正的 Leadership。正因為有這些大將擘謀劃策,提供真知遠見,甘居幕後,才能成就。台大人不見得每個都要是領導者,但上天賦予他們先天的優勢,卻是那些關鍵螺絲釘位子不可或缺的要件,他們要比他人走在前面,還要透過智慧說服上級採納。而這些也才是整個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

    還有,的確這社會不缺指責,但更缺的是聽得進指責,聽得懂指責的心,在這之後才是溝通。如果課程漏了這個環節,恐難免讓人覺得是厚黑學了。

  • 或許戶外"領導"課程是出自這個吧...

    NOL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Outdoor_Leadership_School

     

    我是可以理解老師的想法,目前募到了25萬,個人衣物夠了,今年課程經費有補助,若能再募到25萬,明年留著用,若真是如此可以接受。

     

    有一個可以試著釐清之處,是"我"為課程捐錢,還是"我"為目前這幾個學生本年度所需捐錢?不知道捐款者的想法,募款網站目前似也難以查考了。

     

  •  

    一般認知裡,專案募款專案用,這是常識也是潛規則,之前慈濟因為救災專款未專用,引發輿論撻伐,進而促使慈濟內部機制略作調整,使之更健全透明,這是好事也是必經之途。今日台大師生募款登山乙節,已經不是很單純的找錢而已,這當中暴露出的細節、心態、態度以及資源的分配與壟斷等問題,都需被一一攤開來檢視,我想沒有人會惡意去批判,套句先前講過的話:我們批評慈濟「是要慈濟好,不是要慈濟倒」。有關山的這個領域應該是乾淨的、聖潔的、神聖的,是以,與山有關的牽扯都該釐清! ~百岳老查

  • 「可以接受」?? 從整串的回應來看,閣下想法真的是與眾不同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了!

    所以:

    已經有公費補助裝備,但還公開募款,且不說已有補助的事實、說募得的錢要來拿購置裝備

    已有得標廠商規劃行程、隨隊協助,但募款企劃上這些「未來領導者」說會『以團隊的格局分析問題』

    企劃書說募得的錢是拿來登山,但實際是要留著以後用


    一次次推翻前一天說法的發言、欠缺誠信的募款,你還認為「可以接受」??




  • 有沒有發現專款專用的意涵發生爭執了?

     

    錢都用在這個學程,不論是今年明年,可以算"專";也可以說,限於用在特定學生於該學程之需用,才算"專"。捐款人是捐給學程還是特定學生?我沒有肯定的答案,所以我不好說些什麼。

     

    除了上面提到的問題,還有幾個爭執可以點出來:

     

    1.四十餘萬的案子,包不包括個人登山鞋襪衣物?

     

    2.似乎多數人認為有課程補助的情況下,就不能募款,我覺得這個說法的理由可以再補強一點。我選擇的立場是不要把大學的財源掐得這麼緊。

     

    3.為課程募款的監理要做到什麼程度,資訊要公開到什麼程度,這方面法令我不熟,認為揭露不夠的人,似乎也有理,但是如果標準不明,我採取不要攻擊學生與老師的立場。

     

    回到與登山論壇較相關的爭執,之前許多批評是針對戶外課程的費用,還有很多登山達人指出一天300元伙食太貴,我想,到底什麼才是登山的應然呢?這對我而言,理解多數人的想法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似乎旅行團式的登山形態,確實一定程度引導多數人對登山與登山教育的想像。

  • 可以理解,可以接受,並不等同於認同。而是寬容、包容。這中間當然還有未盡人意之處,當然還是可以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