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3/9/19
宜蘭頭城外澳石空古道 2013.09
彰化縣秀水登山會 日期:102.09.16 天氣:晴
人數:三輛遊覽車 132人 領隊:理事長許炎崑
輪值嚮導:前導:柯朝賢 中導:張美香 後(押隊)施澤一 粘明發(記錄)
車程:6:30秀水→國3→蔣渭水高速公路→下頭城交流道→再往北走,在台2線135K附近,過港澳橋後左轉,路口有「接天宮」的牌樓,也有石空古道的標誌。左轉後抵「接天宮」旁就有石空古道的導覽地圖,車停於「接天宮」停車場。
外澳石空史載介紹:
石空,位於宜蘭頭城鎮外澳里的山區,是一個小聚落,但卻名見於史籍。石空古道,是淡蘭古道支線之一。根據《噶瑪蘭廳志》的記載,淡蘭之間的官道繞經台灣東北角,自艋舺至宜蘭城,約二百里,路途遙遠,商旅咸感不便;於是民間商旅另走出一條捷徑,從頭城外澳附近,取向西北行,斜過石空仔山,走往雙溪,再經由平溪,出汐止,使宜蘭城至艋舺的距離縮短為一百二十五里。石空即位於這條淡蘭古道的路線上。
《臺灣府輿圖纂要》中的《噶瑪蘭廳輿圖纂要》也提及,道光年間,駐蘭營的千總黃廷泰率員入墾雙溪大平地區,即是經由石空古道進入雙溪鄉。其路線為:
「由頭圍北關內土名外澳仔,登山至外石硿嶺,轉北五里為內石硿嶺,越嶺東北支分小路一條,七里至烏山溪尾寮...」
「石硿」,是石空的舊名,其居民是由雙溪烏山地區移入的。由此可見,石空古道至少在道光年間已經形成,後來也成為安溪茶商由艋舺入蘭的一條捷徑。
行程記錄:
10:00整隊後過鐵路涵洞,從「接天宮」前沿著鐵軌旁的小徑走往外澳車站的方向,經「理安宮」,
小徑終了,過菜園道續接鐵路旁水泥護牆的登山口。
10:16抵古道入口,上石階入土徑上坡,沿途少遮蔭豔陽高照真是熱斃了,但視野特佳可以
眺望外澳的海灘及沿海風光,龜山島近在眼前。(此段約700公尺)。
10:33林蔭道叉路右往外澳火車站10分,直行往「接天廟」取直行。
10:44抵達鞍部,此地舊名「榕嶺」,過榕嶺後為下坡路段,附近有墾地種植有柚子及蓮霧樹,
約六、七分鐘,抵達榕嶺土地公廟。
榕嶺土地公廟最早只是三塊石頭疊成的石棚,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改建為現在的模樣,
新廟也有近三十年歷史,已略見歲月的刻痕(見石碑說明)。
過土地公廟,古道緊貼著潺潺小溪,踏著溪石前進,潺潺水聲相伴。約5 分鐘,抵達青潭。
青潭是這小溪谷一處較大的淺潭,附近溪谷開闊,適合在此休憩。過青潭後為上坡路,旁
有一古樸的石板橋,過竹林,叉路取直行,沿溪而行。
11:00行經一轉彎上坡處,右側有一木亭,此地為「店仔地」,是昔日古道歇腳奉茶處,以供路
過者休息。木亭是後來整修古道時新蓋的,過店仔地後,上坡處出現一段古樸的古道舊石
階。
11:06「五叉路口」。眼前五條叉路,說明了此處是重要的山路交會處,正所謂條條山路通「石空」。
直行較寬廣路徑約2分,有一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被稱為「黃金嶺福德祠」。這座土地公
廟建於日據時代大正年間,廟簷下的福德祠石匾旁刻著「大正…」字跡模糊無法辨識。福
德祠後方的說明攪板,則提及廟建於「大正甲寅年,季夏月」(1914年)。
從福德祠折回五叉路口,取右側隨即取左入竹林羊腸小徑,沿梗枋溪一路下坡,沿途溪谷
傳來淙淙的水聲,中途有一崩塌處須小心行走,否則便滑入溪谷。
11:25出口接產業道路,龍河橋跨越梗枋溪。橋下溪谷寬闊平坦,為極佳的戲水休憩處。由於烈
日當下,一路走來汗流浹背,大部分隊員皆下溪谷休息午餐。在寬廣的溪谷沁涼的溪水中
喝 瓶冰啤酒真是冷涼卡好,爽啊!
13:10背包上肩,走石空道路往「接天廟」。
13:16抵「接天廟」,全名為「石空金頂接天廟」,廟前有一石龜負碑,碑誌記載建廟沿革。這座
廟便是「接天宮」的原廟,創立於道光二年。石空古道至此2.2公里,古道尚有0.4公里
可抵達石空舊聚落,但較少人走,一般的石空古道之行,多以「接天廟」為終點。
※(本會此次有鄭燿熠等10人循廟右方往舊聚落,續行至太和山(H705m) 順登石空山
(H515m) ,來回約100分)。
13:25回程,走石空柏油道彎曲陡上。
13:37回到黃金嶺土地公。
14:18回到古道入口。從「接天廟」走回「接天宮」,共花了60分鐘,來回實走約2小時25分(不
含休息)。
「接天宮」祀奉玄天上帝,廟殿宏麗,山門雄矗,歷史相當悠久,門楣寫著「湖北武當山紫霄宮台疆第一行宮」。這座廟可溯自道光二年(1822年),最初居民在石空山區興建最早的廟宇,後來聚落居民遷移至外澳,將廟遷移下山,在此地另行興建這座廟宇。本廟則還留在山上,就位於石空古道的終點附近。道光二年距離噶瑪蘭正式設廳(1812年),不過十年而已,也印證了石空聚落形成的年代相當早。
14:31抵停車場。
15:00吃福隆便當(本會公款招待)。
15:30大合照後上車歸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