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山裡的故事

1000627.桶後越嶺道烏來孝義端越嶺宜蘭小礁溪端


行走里程數:15.3公里

爬升總落差:爬昇397公尺,下降397公尺

桶後越嶺道與著名的淡蘭古道功能類似,都是早期先民為了溝通北部地區與富庶的蘭陽平原之間人員、貨物往來所形成的越嶺道路。淡蘭古道為漢族所興築闢建,包括有多條的主線與支線道路,古道的沿線多留有漢文化的遺跡與色彩,像是土地公廟、驛站、茶肆以及各式各樣的碑文、銘記等等。桶後越嶺道則是居住在烏來附近山區強悍的泰雅族人早期所行走的道路與獵徑,沿途完全沒有任何歷史的建物在其中。漢民族的淡蘭古道沿途充滿著幽幽的古風,泰雅族人所行走的桶後越嶺道,則走來充滿著天蒼蒼、野茫茫的豪邁粗曠的氣息,兩者各有擅場,各具特色。

桶後越嶺道現在整理的路段,自烏來桶後林道13K終點處孝義端的桶後吊橋開始,一直上到小礁溪端越嶺鞍部為止,總長度為7公里。從烏來往小礁溪方向為上坡路段,除了中段4K之後因為路徑崩塌必須高遶以及最後6K之前有一段較為陡峭的爬昇路段之外,其餘的路段坡度都還算是和緩易行。整條桶後越嶺道沿著桶後溪的上遊前進,一路上飛瀑、流水相伴,空氣中瀰漫著負離子的氣息,讓人走來神清氣爽。桶後越嶺道全程必須要橫渡大小溪流數次,其中有幾個越溪點,如果是大雨剛過、水位暴漲,過溪時將會有立即而明顯的危險,必須要謹慎小心才是。

今天起了一個大早,早早就從家中出發,往烏來方向飛奔而去。最近的午後雷陣雨常常下得又急又大,想說早點啟程出發,看看可不可以在大地「風雲變色」之前走完行程。在孝義派出所繳交了入山證,然後進入鐵閘門行駛最後一段的台9甲線烏玉路,最後到達桶後林道入口處。入口處的管制站今日高唱空城計,我下車四處張望了一下,確定沒有警衛人員在現場,就先將上網申請的車輛通行許可證摺疊收好,先續行駛入了桶後林道。

桶後林道全長13公里,今天行駛到10K左右就碰到熱心的車友告知前方有坍方,無法前進至桶後吊橋。還好坍方處離吊橋只有1公里左右的路程,將車子在路邊停妥了之後,背包上肩,小心翻越坍方處,啟程出發。

大礁溪山登山口之後的過溪處,上回來時只有大小不一的石塊供人踩踏過溪,今日前來則多了兩條巨大的水泥涵管平躺在溪床的正中央,不知道是故意放置在此處,還是被大水所沖下來的不得而知。小心踩踏過溪之後,慢慢進入柳杉林圍繞的林間小徑。柳杉之下低矮的植被是暱稱台灣水鴨腳的台灣秋海棠和全緣卷柏的天下,尤其是台灣秋海棠正值花季,一路之上觸目所及,都是粉紅色、嬌滴滴的可愛花朵,視覺上非常的美麗可人。而在這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色當中,偶而出現的各式各樣、形態各異的小花小草,則每每令人驚艷不已。

位於3K之前的可愛吊橋現在已經毀損,無法通行,非常的可惜。沿著桶後溪溪畔前行的山徑,親水性極佳,隨時都可以臨時起意,跳進桶後溪當中,覓得一方清涼的天地。4K之後山徑崩壞,得要高繞前進。烘爐地山登山口位於4.5K之後,看著越溪處洶湧的流水,看來除非穿著雨鞋,要不然得要等枯水期才會比較容易橫渡。5K之後的路徑比較潮濕難行,不過因為都有架繩,行走起來倒也安全無虞。最後通過了6K之前的陡上路段之後,進入了最後的腰繞芒草山徑。

少了濃密柳山林的阻隔,藍天大地再現,走在這段風勢較為強勁的芒草山徑之上,天空地闊的感覺讓人感動。走著走著,腦海中也開始出現穿著綴有連續菱形花紋、白色麻布衣的泰雅族人,赤足走在這條山徑之上的美麗畫面。渡溪之後,就要來到宜蘭縣縣境了,2個半小時之後,到達桶後越嶺道小礁溪端。

今日往宜蘭方向濃霧瀰漫,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場景。偶而天空中斷斷續續飄落下的大小雨滴,催促著旅人趕緊動身返航。回程絕大部分是下坡,走來更覺輕鬆愉快。回到桶後吊橋附近,兩位山友正在開伙煮麵,極力邀請我與之共食,真是非常的感恩。

絕世的天然美景,更需要細心的呵護與管制。美麗不凡、仿如人間仙境一般的桶後溪,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透過乘載量的管制,才能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我所鍾愛的桶後溪,才能年年以清新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空靈形象,與我把酒言歡、攜手共遊。

http://tw.myblog.yahoo.com/kenneth-classicalmusic/article?mid=18092&prev=17665&next=1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