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飯坑越嶺楓子林山循下淡蘭古道出雙溪口
期: 2007/11/11(週日)
團體:台灣國家山協
天氣:陰涼
集合地點:上午 08:30八分寮站
領隊:吳明毅
響導:黃健治 王德隆
紀錄:Omar
參加人員:共55人
緣起
看到台灣國家山協2007/11/11(週日)「冷飯坑楓子林淡蘭古道」行程及活動說明,「楓子林山無基點、由八分寮站走起步經冷飯坑到楓子林山、展望極佳、山風秀美、綠意盎然、而循走馬場後、再行淡蘭古道、而出雙溪口、淡蘭古道由坪林經石碇往深坑、先民在此所帶的便當已冷了,而故取名冷飯坑。」,頗為好奇。
領隊吳明毅與施金村及已退休的張教授等前輩都是台灣國家山協有國寶級的老大哥響導,他們帶隊認真,開朗,風趣,博學多聞,行前一定親自踏查一遍,確實掌握路況,獲得大家的尊敬與信賴。
悠遊行程紀要:
0745:木柵捷運站公車站候車
0800: 搭上660公車,好多人,勉強擠上車。
0825:八分寮站下車,人潮洶湧,有兩登山隊在此集合,另一隊台北市山會要登畚箕湖山。吳明毅領隊,施金村前輩,黃健治與王德隆響導都已在現場招呼眾山友。等候另一山友大大,0800時人尚在公館捷運站。
0900:全員到齊,領隊紀律嚴明,遲到者計一大過。後續出發。領隊吳明毅帶頭,嚮導顏文富居中,黃健治與王德隆押隊,出發,過楓林橋,橋下景美溪一衣帶水,清澈碧綠,另一頭有「歡迎蒞臨豐林社區」紅色磚柱,極為醒目。
0907:冷飯坑,楓子林山登山口,旁邊是過去的駿華輪胎行,改換賣檳榔招牌。新闢道路,景觀與2005/05/7 時已大不相同,冷飯坑登山口正對面隊面有中油加油站與石碇服務站。
0910:進入寬大路面之後,緩上山徑,自然好走。路側種植咖啡,果實累累。一路緩上,竹林與雜樹林交錯,自然泥土小徑偶而有青苔石階,林蔭清涼,真是山的好天氣。最特殊的是,除了一般路條外,沿途另有白色塑膠套古典詩詞,一兼二顧,當路條,也當教材,算是別有特色。
0922:冷飯坑山,有水利局圖跟點,全員到齊後續行,報數共55人。仍是幽靜好走的山徑,沿途有路條指引。
0940:過石橋,廢棄的石屋古厝,只剩下大門見證歲月的痕跡。
0944:叉路口,有指標及路條,右陡上楓子林山,左經員潭子山電視轉播站往舊馬廠。久雨之後,濕滑難行,小心攀爬。
1001:拉繩陡上
1010:楓子林山,319M,無基石。319,很敏感的一個高度數字。續直行,這義該是最近新開的路徑,2005/05/7 (週六)跟張教授走過楓子林山烏月山,見證張教授最後一次帶隊,楓子林山之後,退回0944叉路口經員潭子山電視轉播站往舊馬廠。
1016:經過香蕉園,此段山徑,芒草茂盛,叉路口路徑不是十分明顯,留意路條,如無路條指引,最好退回,重新定位。高手百岳黃健治大哥行前探路時也曾誤入「歧途」。前頭嚮導不斷與押隊王德隆嚮導通話,確保跟上。
1027:芒草T叉路口,依路條指引取左,一片泥濘草地後轉右緩上。回頭一看,正對筆架連峰。
1032:穿越芒草叢到一平坦處,依路條指引轉左上,直行無路條。
1040:一小段舊水泥產道路面
1046:一片澎琪菊,盛開黃色小花,沿途都有,這裡最茂盛。
1048:開闊地,休息。領隊宣佈說,從此就都是像走中山北路了!
1056:續行,取左寬大泥濘新開產道。
1100:T字路口,取左石碇淡蘭古道石碇段,(取右往舊馬廠左側登山口上烏月山?開發之後,景觀變異,與兩年前大大不同)。
1102:路左有帳棚木板屋,像是修車廠。下坡,轉為柏油產道。
1116:路旁水溝種植蓮花,一紅一白。
1118:路右有一棵大板根
1130:淡蘭古道石碇段中段觀景台入口,位於高架的北宜高下方,有指標。沿木梯而下至觀景台,休息。
1140:續行,觀景台右往石碇,改天再走,左往雙溪口。取左往雙溪口,石板路步道就在北宜高速公路的正下方,寬大好走。
1146:在「古道尋幽」前拍照留念。古道一路沿溪行,真是山明水秀。
1203:紅色的淡蘭吊橋,橋下清澈碧綠,感覺上十分清涼,清淨,秀麗,白色的浪花洗滌塵俗雜染煩惱,石碇深坑真是山明水秀,仍然保留部分的鄉村美麗自然景色,留影紀念。
1210:領隊宣佈今天的行程圓滿。部分的山友先行離去,部分的山友留下來往觀景台二樓,午餐休息。謝謝台灣國家山協好客的傳統,豐盛的食物與水果,嚮導顏文富還跟老婆要NT500買啤酒請大家痛快喝,謝謝了!
1330:酒足飯飽,開始收拾。有的就地雙溪口站等候搭666,有的踢馬路回八分寮站搭公車。機會難得,選擇踢馬路回八分寮站。
1342:深坑 3KM,台北7KM指標
1348:左,石碇交流道;直行深坑
1350:隆盛山登山口
1355:搭上666公車,跟在雙溪口站等候的山友會合。
1420:木柵捷運站,珍重再見!
後記:
有關淡蘭古道,借用巡山行者jones大大的介紹如下:
「淡蘭古道石碇段又名「外按古道」,是昔日淡蘭古道的東南路線,從艋舺開始走,抵文山後沿景美溪溯游而上,經深坑、石碇、坪林後再翻山越嶺到礍瑪蘭。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條古道多被縣106號或縣106號乙線公路所取代,未被取代的片段殘存古道,則隨著人們記憶的淡忘,而消失在漫草、田野間。
北宜高速公路定線開鑿時,在景美溪雙溪口(石碇溪與永定溪會流口)右岸往石碇西街的方向,挖掘出殘存的古水圳與古道殘跡,當時經學者研究、考證、發表後,立即獲得當地仕紳與文化學界的關切,促使石碇鄉公所與台北縣政府的重視,於是向中央爭取經費,趕在北宜高正式通車前,開始重建這殘存的古道,以供後人在休閒健行時,緬懷昔日古道與石碇溪畔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