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留言版

又有山友遭萊姆病病媒硬蜱叮咬

omar(yp)

2007/10/25


又有山友遭萊姆病病媒硬蜱叮咬

中國時報 2007.10.25 
八腳怪死不鬆口 硬蜱咬進肚皮
沈揮勝、廖肇祥、黃天如/綜合報導

 淡水真理大學的一支登山隊伍廿一日登西巒大山,返程時十九歲的林姓男生突然感到左腰不適,撩開衣物,竟是一隻八腳怪物咬進肚皮,想不到越拔牠咬得越緊,燙死後仍黏在身上。資深山友林尚賢一看是萊姆病病媒「硬蜱」,緊急將他送到醫院。

 登山隊友說,當時無法拔出硬蜱,是用打火機燒紅鋼筷,把牠燙死,但還是掛在身上拿不下來。直到送到山下埔基醫院,醫師將患者局部麻醉後,費勁才將蜱屍取下。醫師發現,這怪物除了雙顎強而有力,口器還有鋸齒狀倒鉤刺,難怪「死不鬆口」。

 林尚賢說,因醫師對硬蜱的概念有限,急診室只能打破傷風針、開抗組織胺等藥物。林生返校後,立即前往三總內湖院區感染及熱帶醫學科,林尚賢將樣本以快捷郵件寄到三總。患者廿四日再度回診。

 據國防醫學院「寄生蟲及熱帶醫學科」研究,遭受硬蜱叮咬,如能在廿四小時內拔除,感染萊姆病的比率約三成,若拖過四十八小時,感染率一○○%。林姓學生雖被咬不超過五個鐘頭,但心裡毛毛的,擔心被感染一輩子受折磨。

 任職台中捐血中心的林尚賢說,以他長期與山友接觸所知,八通關、西巒大山人倫林道以及附近中低海拔山區,都曾聽聞有人被叮咬。

 林尚賢熟識的朋友楊思傑曾經跟硬蜱交手好幾回,他的心得是,移除時不能硬扯,以免弄壞組織,必須挖肉。但可塗綠油精或白花油等刺激性液體,讓硬蜱離開宿主。

 由於並非每位醫生對硬蜱都有正確的了解,山友為求自保,應加強相關知識,萬一被八腳怪附身,須保留樣本,就醫時提供醫師正確資訊,作預防性投藥。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發言人施文儀表示,本月十五日才把萊姆病增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疾病,目前未接獲任何疑似病例通報訊息,不排除醫院因不清楚萊姆病已增列為法定傳染病,疏忽通報義務。萊姆病在美國及拉丁美洲等國家肆虐嚴重,我國僅偶有零星病例,多數都是境外移入。


所有回覆

  • 喜歡帶狗狗上山的朋友也請注意除了螞蝗外(我曾經在狗狗的腳掌和鼻子內抓過), 硬蜱(Tick)也會附著在寵物身上,不得不小心。 萊姆病的病原是一種螺旋體菌(Borrelia burgdorferi),萊姆病螺旋體菌主要發現在野生鼠類的血液及身上。 藉由硬蜱(Tick)的媒介再傳給人類及其他的哺乳動物。硬蜱最喜歡在野生鼠類、鹿、犬、馬身上繁殖。 當硬蜱吸食已感染螺旋體菌的哺乳動物的血後,就會受到該菌的感染,此螺旋體菌會躲在硬蜱的腸內及唾液腺中。 已受感染的硬蜱跑到新的宿主身上之後,會將口器插入宿主的皮膚,開始慢慢吸食其血液,約兩天以上才會將螺旋體菌傳染給此新宿主。
  • 山友林尚賢部落格上的圖文並茂,保證看得你頭皮發麻... http://blog.sina.com.tw/snowrober/article.php?pbgid=32787&entryid=574750
  • 這裡有更多硬蜱的照片 真是大開眼界 http://bugguide.net/node/view/15486/bgimage?from=24 牠的分類 Phylum Arthropoda - Arthropods Subphylum Chelicerata Class Arachnida - Arachnids Subclass Acari - Mites and Ticks Superorder Parasitiformes Order Ixodida - Ticks Family Ixodidae - Hard Ticks Genus Amblyomma Genus Dermacentor Genus Ixodes
  • 我被咬過,塗綠油精無效… 如果咬進去了,真的是只能用刀切開肉了…
  • 不知道(彧竑)兄塗綠油精多久 我朋友說要塗15~20分鐘讓硬蜱自己離開宿主 當然或許不一定有效 只能說碰到硬蜱真的很麻煩 有看過山友show用鎳子移除硬蜱的照片 硬蜱前端一陀血,硬該是硬拔的吧 重點是,被硬蜱咬到有可能感染萊姆病 所以一但被硬蜱咬過,下山還是去看個感染科做預防性投要比較保險
  • 那顯然我塗得不夠久… 我用火攻、鉗子、綠油精都試了…都不為所動… 最後是把它的頭扯斷了…下山後急急去掛號…被烏龍醫生轉到急診室,被急診室醫生在傷口上挖了半天挖出個小傷口,才說找不到“殘骸”…
  • 約20年前小弟還窩在眷村時.家中有養一隻小狗.牠老人家白天沒事到處找同伴鬼混.晚上回來就由小弟閒來無事幫牠抓身上的蟲害.當然也包括八腳怪.當下硬是拔除.其嘴巴還咬住肉片不放.當下就火烤嗣候.真是爽快!
  • 小弟於10月27日共2人單攻西巒大山,回程時不知在何時?何地?也被硬蜱叮咬!是回到家時感覺左下背產生連續性的陣痛,好像是針刺般,才發現我也受害了!當下立馬趕到醫院掛急診,也挨了2刀械(十字切開)、還打了破傷風、口服抗生素,不知用藥是否正確?(因為急診室諸位大夫好像也沒見過這種狀況)嘻.....
  • 對了!差點兒忘了,和我同行的山友衣服上也粘了一隻硬蜱!是回到家脫了衣服才發現!好在沒被叮咬,所以西巒大山、乃至於人倫林道硬蜱的數量可能真的很多喲!請各位欲前往的山友小心啊~~~~
  • 不知道你是去哪家醫院看的 應該很多第一線急診醫生都不知道"硬蜱"這個東西 建議再去大醫院看感染科,抽血檢查,看看是不是有得到萊姆病 確認之後,才能正確給藥治療 我學弟就醫經過跟你一樣 在急診是打破傷風針,給抗生素,抗阻織氨等 他後來回去後就有輕微感冒症狀 去三總感染科看過之後,進一步治療 建議你把相關資訊提供給醫生 萊姆病是疾病管制局公告的法定傳染病喔 目前有山友被叮咬的紀錄包括有 西巒大山,羊頭山,八通關古道東段,玉穗,南湖大山登山口 希望能持續收集山友被咬的地點分布 以警示大家小心
  • 看到OMAR兄所轉述 國防醫學院所說 會一輩子受折磨 小弟我頭皮一陣發麻 小弟大約再高中時期登白姑大山(當時登山口在青山山莊) 回來之後在小腿肚也是感到不適 後來洗澡才發現是一隻硬蜱(當時不知道那是啥) 洗熱水澡後它就自然脫落 之後還跟朋友炫燿 後來一直到現在每年都會發生一次大病 不知是否跟萊姆病有關 不知萊姆病的症狀為何
  • 可參考這篇 http://nc.kl.edu.tw/bbs/showthread.php?t=4847 根據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的紀錄 台灣硬蜱有三種 http://taibnet.sinica.edu.tw/NewTree...Phy=Arthropoda 而三總師健民教授對於萊姆病學有專精,他採集得之現存蜱種有血紅扇頭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卵形硬蜱(Ixodes ovatus)、粒形硬蜱(Ixodes granulatus)、鼯鼠硬蜱(Ixodes kuntzi)、銳跗硬蜱(Ixodes acutitarsus)、台灣革蜱(Dermacentor taiwanensis)、台灣血蜱(Haemophysalis formosensis)、龜形花蜱(Amblyomma testudinarium)及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共九種 最常見的是粒形硬蜱 Ixodes granulatus 目前確定會感染人類的蜱(tick,俗稱壁蝨),都是Ixodes sp.的 只是大部分傳染人的是個體約1~1.5 公釐小的稚蜱 文獻指出;硬蜱叮咬後約24~48 小時後,才會開始於唾液中釋出疏螺旋體,因此若遭硬蜱叮咬,應儘速用鑷子夾住硬蜱的口器,小心地、輕輕地將硬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 自92年為止,台灣萊姆病例兩百多例,遍佈全台灣各地。其中有95%是本土病例,各年齡層皆有病例,其中30歲至50歲居多。臺灣一年四季皆有病例,但流行主要在六至十月。
  • 我看到的文章 大分應該是最多硬蜱的地方 http://nc.kl.edu.tw/bbs/showthread.php?t=10223&page=2
  • 好險,我在9月底去單工西巒時,當時由於下雨就穿著雨褲雨衣上山, 到山頂時,脫下雨衣褲,開始拔螞蝗, 發現一隻很小的八隻腳怪物在雨褲上,咬著不放, 才警覺是否是硬蜱,因為很小,根本注意不到, 好在只咬在雨褲上,用石頭把牠敲了下來 冬天去八通關,日古道東段的意西拉橋,也發現小小的八隻腳怪物咬在我弟的 褲子上,還好都沒事.. 不知要如何預防這小小的怪物
  • 疾病管制局專門研究硬蜱的專家王錫杰先生有跟我聯絡 由我所提供的的照片,他說 由這隻硬蜱的體型及背部特徵 初步鑑定為銳跗硬蜱(Ixodes acutitarsus),是一隻成蜱 不過由於腹部在腳第一節的特徵因相片太黑看不清楚 還無法百分之百確認 必需看到硬蜱標本才有辦法 此種蜱生活在山林地區,自然宿主主要為牛、羊、黑熊、野豬,也會侵襲人。 也跟他交換很多寶貴的意見 他經由媒體的報導,被這次的硬蜱事件也很感興趣 以下跟大家分享 關於萊姆病 其實台灣確認病例並不多,被蜱咬到,並不一定會感染到萊姆病,所以山友也不用恐慌,如果被咬後,需至醫院抽血檢驗, 如果在山區被叮咬數日後才下山就醫移除,臨床上判定是否有感染萊姆病的症狀是看患者身上有沒有出現游走性紅斑 移除硬蜱的方法,王錫杰先生的看法及他看到國外的報告 可以在被叮咬處滴一些油,讓硬蜱有窒息的感覺而使它離開宿主 這點跟我朋友的經驗分享(滴一些刺激性的油劑,如:綠油精,白花油之類的做法很像) 而他說我在當場的作法:將硬蜱燙死,經過我的實驗驗證,顯然效果不彰,因為硬蜱死後,大顎及口器可能仍緊咬宿主不放 因為台灣地區被硬蜱叮咬的報告仍然不多,因此實際移除方法仍有待討論 他說:理論上用鎳子夾住硬蜱的口器應該可以將之移除 不過在山區被叮咬的山友通常手邊沒有適合的工具可以使用 王錫杰先生經常處理的硬蜱都是幼蜱,像我們這次遇到的成蜱,他以前也沒遇到過 以上報告 目前有山友被叮咬的紀錄包括有 西巒大山,羊頭山,八通關古道東段,玉穗,南湖大山登山口 希望能持續收集山友被咬的地點分布 奇萊東稜,單攻完帕托魯山後回到的叉路口 鎮西堡神木區往馬洋山路上, 食祿間山。 希望能持續收集山友被咬的地點分布 以警示大家小心
  • 我之前在新店大桶山區也遭遇過,不過我沒被叮咬 下山後去3總熱帶醫學科看診,又上網查了些資料 醫師跟我說不需要抽血,先投14天的抗生素預防 所以我吃了14天的4環脢素,遊走性紅斑不一定會有喔 所以疑似遭到蜱上身,還是先吃4環黴素再說.
  • 我在往能高主峰前的的箭竹叢內也被咬過 使得後來幾天的縱走心情七上八下 處理方法適用綠油精 因為牠剛好咬到痛覺神經附近 很快警覺上身 馬上處理 還好口器未留下 山區其實應該都有 在高義對面的塔卡山也遇見過 因為只要有野生動物活動的區域 就難免有這種小怪物
  • 今天11/21中國時報的報導 2007.11.21 疾管局:萊姆病初期似感冒 勿輕忽 中央社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昨天公布首例「萊姆病」境外移入病例,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今天說,萊姆病初期症狀為疲倦、發燒、頭痛、頸部僵硬等,類似感冒極易被忽略,患者約七到十四天內會出現特殊「遊走性紅斑」皮膚症狀,有此情況應儘速就醫。 今年十月九日衛生署公告萊姆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疾管局昨天說,萊姆病個案為二十二歲美籍男子,在台灣教授美語為業,日前前往醫院求診,表示自己罹患萊姆病,因萊姆病被列為法定傳染病,醫師依法向疾管局通報,並經確認,由醫生給予抗生素持續治療,但不需住院,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施文儀上午舉行記者會說,萊姆病在歐美有蠻多病例,但在台灣較少有這方面的經驗,由於台灣國際化的現況,很難避免有境外傳染的情況發生,因此疾管局將萊姆病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讓醫生能多瞭解,以利診斷與通報。 他指出,萊姆病治療以抗生素為主,約要吃一個月,順從醫矚服藥是治癒關鍵,若病人進入第三期,可能引發關節變形、關節痛、關節炎、頻面神經麻痺、神節根痛或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等症狀。 萊姆病於1975年首見於美國康州萊姆鎮,病原體為伯氏疏螺旋體菌(Borrelia burgdorferi),透過硬蜱(tick,俗稱壁蝨)叮咬後感染。萊姆病是種人畜共通的蟲媒傳染病,常見硬蜱動物宿主包括野生囓齒類如老鼠、兔子,貓、狗、鹿等中小型哺乳類以及鳥類,不會人傳人。 施文儀表示,萊姆病台灣每年約有兩、三百例通報,但真正確診病例不多。預防感染萊姆病,應避免暴露於蜱孳生的環境,前往野外活動儘量著淺色長袖、長褲及長筒襪,並將褲管紮入襪內等,活動後應檢查是否遭硬蜱叮咬或附著。民眾發現被硬蜱叮咬,最好的辦法是滴油在硬蜱身上,讓牠自然就會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