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濶瀨枋山坑古道、 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活動日期
2016/7/24 - 2016/7/24
所屬團體
藍天隊
困難度
2
類型
» »

mori(mori)

2016/10/8



upload_-008.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枋山坑古道:昔日的「土匪大道」

     枋山坑,為道光年間安溪郭、周二姓所開闢,因地有懸崖,經常崩塌,乃名為崩山坑,嗣俗寫為枋山坑。而枋山坑古道,為昔日闊瀨、楣子寮居民出入平溪火燒寮、雙溪中坑的舊路,因地處偏僻易於匪徒藏匿,到了日治前期一度成為林慶、王秋逢等人出入平溪地區進行「和庄」的必經要道(1),在當時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土匪大道」

中坑頭「方向碑」:往昔淡蘭重要的衢道

               中坑古道,為道光年間安溪茶販行經路線(2),是一條非官方的淡蘭古道。其頂端越嶺鞍部佇立了一座大正元年八月五日的「方向碑」,刻有:「南闊瀨行;北頂雙溪行;西石碇行。」顯示此處曾為重要交通衢道。雖來訪多次,對於為何在此設立此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最近參閱《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及《台灣總督府檔案》等資料,提供自己一個思考方向。據其書記載:日人曾於明治32(1899),因水返腳附近的王秋逢、林慶等匪徒騷擾不止,遂從921下達了大掃蕩行動,搜索範圍從暖暖到平溪,甚至遠達到雙溪內盤山坑、中坑山區一帶(3)。此次行動也無意中發現中坑頭重要性,遂十年以後在此立下「方向碑」以資紀念。

豹子廚古道:舊時人煙罕石虎繁盛

                豹子廚,為道光年間賴條枝所開闢,其地名來源可能此處往昔常見石虎的巢穴因石虎模樣像豹,俗稱豹貓廚為巢穴之意故稱之(4)。而豹子廚古道是豹子廚居民前往泰平料角坑、畚箕湖及雙溪中坑的越嶺路。(5)

 

隊伍:中華山岳藍天隊

日期 : 2016/07/24

天氣 : 晴天

領隊:江啟祥

嚮導:鄭忠政、曾仁傑

人員:80多人 

紀錄如下:

08:30坪雙公路(42)14K舊闊瀨國小前入口集合後,大隊人馬往登山口出發。

upload_-020.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08:50 往雙溪方向步行到約15.1K處枋山坑山古道入口 H304m

upload_-018.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09:38 取左循舊石階路而上,古道沿溪大致左側而行,因人員眾多,使得行進有些緩慢,過溪邊清涼一下,H390m

09:47~10:26 續上來到枋山坑2號林宅前廣塲休息

10:56 續上行走小段產道隨後再轉入山徑,到達枋山坑3號前,往左先去一會老朋友枋山坑崙 礦務課基石 NO,676 海拔528M。在這裡提早午餐,閒話家常。

upload_-009.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upload_-010.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11:37 休息夠久了,往中坑頭鞍部出發。

11:49 經光緒9年的林墓,過此不久即是往火燒寮的越嶺分岔路(往左),取右行平緩山腰路 H555m。

upload_-007.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12:13中坑頭鞍部,有一大正元年(1912)方向碑及礦務課基石No676    海拔597M,和一座古樸百年「福安宮」土地公廟。此越嶺鞍部,直下中坑古道梯田草坪,左上沿稜可往枋山坑山,取右下行往北42公路。

upload_-013.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upload_-014.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12:51接廢棄小產道,往右續下H582m

12:57 下至北42公路約19K處後 ,往右行續行小段取下切捷近路H542m

13:00再接回公路,沿此續下再取捷近路 H535m

13:09 又回到公路,步行到18K附近有一土地公廟,取斜對面山路下行 H503m

upload_-017.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13:36 沿山徑蜿蜒而下,行行復行行就來到賴家十兄弟廢棄古厝,一處占地廣闊的大宅院,此古厝是否就是豹子廚開發始祖賴條枝的家,就不得而知? H455m

upload_-022.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13:56 過泥沼地,有娟絲小溪通過,續行轉山腰爬坡路,越嶺後接上豹子廚35號過來廢棄土路,此處稍作休息 H533m

14:28 往右續行產道盡頭,通過鳥道小徑,下到一處寬敞平坦四岔路鞍部,左前路可下三層巷古道,左中路下畚箕湖(料角坑3940),二路可接北勢溪古道,取左後路陡上南豹子廚山 有一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海拔593m,上頭腹地狹小,就不作多留,隨即下山 。

upload_-002.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14:57 取右路下來到豹子廚9號王鄰長家 H438m

15:21 續行踢產道出北42公路16K,往左續往闊瀨方向不遠,搭上接駁車回早上停車處。 

豹子廚古道.jpg - 20160724闊瀨枋山坑古道中坑頭豹子廚古道

改編至1956年台灣五萬分之一的地圖(山界俗稱為美軍地圖),此地圖並未顯示豹子廚古道到三層巷古道鞍部這一段.中間三個小黑點應該是賴家十兄弟舊宅,往料角坑的舊路(憨仔坑古道)早期是從舊中正橋沿溪而上,後來崩榻才改由料角坑17號經36號過去

相關紀錄: 

  1.憨子坑古道、豹子廚越嶺古道、北勢溪古道O型新路線順訪夢潭夏日消暑行    

  2.沉寂近三十年的中坑古道再展風華    

 1:所謂「和庄」:就是到各村莊進行強行收取保護費並從事擄人勒贖行為。明治31(1898)抗日首領如南山的陳秋菊、鄭文流、徐祿;北山的簡大獅、盧錦春,要不是投降日人,就是逃亡中國。至此以後僅剩林慶、王秋逢之流,在缺乏政治性的目之下,抗日行動已變調了,只能進行強收保護費和擄人勒贖勾當,基本上和土匪行徑並無兩樣。當時林慶和王秋逢主要出沒在柑腳坑、闊瀨、枋山坑到平溪火燒寮、竿蓁坑這一帶的山區,有時也會利用盤山坑古道或中坑古道前往柑腳、牡丹、三貂嶺,甚至到金瓜石草山這一帶進行擄人勒索

2:安溪茶販古道,在「噶瑪蘭廳志」紀事「入蘭孔道」上有記載: 「茲查有一路,地甚寬坦,毋庸多涉深溪、重經峻嶺;只由頭圍砲臺外,斜過石空仔山,六里至鹿寮(一名待牛寮),再十二里至大溪,又十二里至大坪,二十里至雙溪頭,雙溪頭二十里出淡屬之水返腳,再二十五里便抵艋舺矣。據史學家唐羽的調查,由雙溪泰平(大坪)往盤山坑(雙溪頭)路線,不是走崩山坑古道下柑腳,就是走憨仔坑古道下中坑。其中以走中坑路線較有可能,雙溪漳州、泉州的移民勢力範圍,以下坑為分界(現雙溪長源里境內),基本上柑腳這端是屬於漳州人勢力,中坑這一端為泉州安溪人的勢力。以當時漳泉械鬥的氛圍,安溪人行走的路線會盡量避開漳州人的聚落。

3:明治32(1899)由警備隊、憲兵、警察混和隊(壯丁團)所組成《水返腳討伐隊》,以石底庄(今平溪舊稱)為搜索本部,從925日至103日進行大規模掃蕩活動,其範圍包括:從暖暖東勢庄、西勢庄,平溪望古、火燒寮、竿蓁林、番子坑、薯榔等庄,遠至雙溪內盤山坑、中坑庄山區一帶。然此次行動成果不彰,未能逮捕王秋逢(煌)、林慶等重要匪魁、僅捕獲嫌疑人48名,誅殺匪徒11名而已。

4:豹子廚的地名,解說有三:一說是,為平埔族語,查豹子廚開發,確實是向秀朗社承墾的,原因是在乾隆53(1788)年實行番屯制,當時清朝政府會將一些未經開墾的荒埔地,就近撥給附近的平埔族部落,實際上秀朗社的社域並未到達豹子廚這一帶。二說是豹其實是指「狸」,即果子狸,不過台語「狸」和「豹」無論在發音和外型上有極大差異,早期開發者應該不可能誤認。第三說,是一種像「豹」的動物,目前推測極有可能是「石虎」,俗稱「豹貓」,且在早期紀錄中顯示台灣平地及淺山都有石虎存在,雖然目前僅存在台中、南投及苗栗這一帶淺山區。因此似乎第三說法比較可信

5:豹子廚古道,本人在2007.7.11所稱路線和藍天隊現稱有所差異,當時是指料角坑3536號至畚箕湖(料角坑39.40)的這一段,此路徑大部分是廢棄的產道。兩者不同之處:在於產道途中通往豹子廚賴家十兄弟廢棄古厝及北42公路18K附近土地公廟上中坑頭鞍部這段,此路段應該真正才是豹子廚古道的正路,也是昔日登南豹子廚山的舊路。不過查遍相關地圖並未畫出賴家至三層巷古道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