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暢遊台灣高山,您一定要知道的關於高山症的十個問題~

keepon(編輯)

2014/10/7


暢遊台灣高山,您一定要知道的關於高山症的十個問題~

圖.文/王士豪醫師

(版權聲明:本文章著作權在王士豪,供公益使用,在非營利之前提下,供公眾自由轉載及閱讀。請尊重著作權,轉載時務必全文轉載,務必保留作者、作者聯絡方式及本版權聲明。請不要節錄,如果要節錄引用部分內容請務必標示出處王士豪醫師並保留作者聯絡方式。感謝再感謝!)


問題一:高山症是什麼?

答案:到海拔高於2500公尺以上,因為大氣壓力降低,人體可利用的氧氣量不夠,造成身體不舒服的症狀。


問題二:誰會發生高山症?哪裡會有高山症?

答案:所有人進入合歡山公路、中橫大禹嶺路段、新中橫公路塔塔加路段、南橫公路向陽至檜谷路段、所有的台灣百岳及三千公尺以上高山,都有可能會發生高山症。


問題三:高山症分哪幾種?有哪些症狀?有多常見?嚴重嗎?

答案:

1.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甲、發生機會約為36%,這也是大多數山友登高山時發生的身體不適。

  乙、症狀為:診斷標準是一定要有頭痛,加上頭暈、噁心嘔吐沒胃口、疲憊虛弱、睡眠困難。

  丙、診斷標準是:在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頭痛加上其他四個症狀至少出現一項。

2.高海拔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甲、發生機會約0.5%~1%。少見,但是有可能會致命。

  乙、症狀為:走路不穩、意識改變或神智狀態改變(人、事、時、地、物混淆)、發生急性高山病。

  丙、診斷標準是: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地區,以上三者至少出現兩項。

3.高海拔肺水腫(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甲、發生機會約0.5%~1%。少見,但是有可能會致命。

  乙、症狀為:運動表現急速下降、極度疲憊、胸悶或胸漲、乾咳或咳血。

  丙、病癥為:中心型發紺(嘴唇、鼻子無血色)、至少一邊肺部有囉音或氣喘哮鳴聲、心跳加快及呼吸加快。

  丁、診斷標準是: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地區,症狀及病癥各出現至少兩項。

4.小筆記:大約將近七成的山友會出現至少一個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有一半的山友會出現頭痛、有三分之一的山友會出現屬於輕症的AMS,只有極少數的山友才會出現可能會致命的HACEHAPE。因此,我們對於高山症不必過度恐慌,可是也不能完全忽視而掉以輕心。


問題四:哪些人特別容易發生高山症?哪些人比較不會發生高山症?

答案:快速上昇高度(夜晚睡覺的高度)、目的地過高以及曾經發生過高山症,都會讓高山症的發生機會增加。上山前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增加高海拔肺水腫的機會。曾經發生過高海拔肺水腫的病人,如果沒有預防性用藥預防,再發作的機會高達60% !美國疾病管制局旅遊者黃皮書,將急性高山病發生的風險分為三類,並提供預防建議,請見下表:

表 急性高山病的風險分級 

風險分類

描述

預防建議

低度風險

1. 從沒發生過高山症的人們,上昇高度至低於海拔2750公尺的地方。

2. 人們花兩天以上的時間上昇高度至海拔2500公尺至3000公尺的地方,隨後每天晚上睡覺的海拔高度每天不增加超過500公尺,而且晚上睡覺的海拔高度每增加1000公尺時,額外安排一天原地停留進行高度適應。

一般而言,不需要服用Acetazolamide(丹木斯)來預防。

中度風險

1. 曾經發生過急性高山病(AMS)的人們,在一天之內上昇高度至海拔2500公尺至2750公尺的地方。

2. 從沒發生過急性高山病的人們,在一天之內上昇高度至海拔2750公尺的地方。

3. 在海拔高於2750公尺的地方,每天晚上的睡覺高度上昇超過500公尺,但是晚上睡覺的海拔高度每增加1000公尺時,有額外安排一天原地停留進行高度適應的所有人們。

服用Acetazolamide(丹木斯)來預防是有利的而且應該考慮使用。

高度風險

1. 曾經發生過急性高山病的人們,在一天之內上昇高度至海拔2750公尺的地方。

2. 曾經發生過高海拔腦水腫及高海拔肺水腫的所有人們。

3. 一天之內上昇高度至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地方的所有人們。

4. 在海拔高於2750公尺的地方,每天晚上的睡覺高度上昇超過500公尺,且晚上睡覺的海拔高度每增加1000公尺時,沒有額外安排一天原地停留進行高度適應的所有人們。

5. 極度快速的上昇高度,例如不到七天從低海拔攀登非洲吉力馬札羅山(海拔5895公尺)。

強烈建議服用Acetazolamide(丹木斯)來預防。

出處:http://wwwnc.cdc.gov/travel/yellowbook/2014/chapter-2-the-pre-travel-consultation/altitude-illness


問題五:高山病要如何處置?哪些人一定要立即下撤?夜晚可以下撤嗎?無法立即下山時,怎麼辦?

答案:

1.高山病的治療大致上可分為原高度停留觀察、氧氣、藥物及下降高度。其中藥物包含AcetazolamideDexamethasone(類固醇、救命針的成分)、Nifedipine OROS

2.以下四種病人都需要立即下撤,或尋求救援來協助下撤:任何持續變嚴重的症狀(不限於高山症)、持續加重的急性高山病、所有的高海拔腦水腫、所有發生高海拔肺水腫。

3.高山病沒有黃金時間,下撤不可以有任何拖延,夜晚不應該是延遲下撤的理由、也不應該是搜救隊延遲上山協助病患下撤的理由。

4.如果因為地形與氣候的阻隔,導致病情嚴重的病人無法立即下撤,可以使用攜帶型加壓袋(PAC)來執行非屬醫療行為之模擬下降高度,目前台灣只有少數山屋設有PAC。有鑒於此,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正進行「加壓加氧、高山安心」攜帶型加壓袋(PAC)公益設置計劃,預計在台灣所有山屋及山區搜救隊都有PAC可以使用,欲學習並取得PAC操作者證書請洽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www.taiwanwma.org)



問題六:高山症要如何預防?

答案:緩慢上昇高度、在中海拔過夜(例如:登嘉明湖時於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登玉山時於塔塔加、登奇萊、合歡時於清境農場、登雪山時於武陵農場或七卡山莊)、多喝水、避免喝酒、在出發前30天之內至高於2750公尺的地方停留至少兩晚。如果沒辦法避免快速上昇(如搜救隊員),可以服用AcetazolamideDexamethasone 來預防。

 

問題七:關於高山病用藥物預防或治療的迷思與注意事項?

答案:

1.懷孕婦女、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對Acetazolamide過敏者、蠶豆症患者、鐮型血球症患者,禁止服用Acetazolamide。替代藥物是Dexamethasone

2.所有藥物都沒有下撤好,對於藥物有任何疑慮時,就立即下山吧!

3.藥物不會掩蓋掉高山症的症狀,所以請安心使用藥物。嚴重的高山症,就算使用藥物治療,症狀依舊會表現出來!

4.威而鋼及犀利士只能預防高海拔肺水腫,對於治療防高海拔肺水腫仍需進一步之研究證實,至於對於其他高山症,威而鋼及犀利士是沒有預防及治療之效果的!

5.紅景天或銀杏均無預防或治療高山症之效果!


問題八:老人或小朋友進入高山地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答案:

1. 老人通常有慢性病,登高山前要先與您的醫師討論病情及必要時調整用藥。

2. 小孩,不建議使用藥物來預防高山病,也不建議進入要超過一天才能下山的長行程登山。 


問題九:什麼是高山病的黃金律?

答:高山病的黃金律是一位美國急診醫師Ken Zafren提出的,可用於繼續行程或緊急下撤之參考,茲翻譯如下:

 第一條:在高海拔的任何病症,都應先假定是高山病,直到下山到醫院後證明是別的疾病為止。

 第二條:絕對不要帶著高海拔症狀進一步上升高度。

 第三條:如果您覺得非常不舒服、症狀正在惡化或已經無法腳跟對腳尖走一直線,立刻下降高度!

 第四條:絕對不可以讓高山症病患落單,且陪伴者必須負責陪伴做緊急處置或是協助下降高度!

 第五條:即使是醫療人員或緊急救護人員,也會得高山病!

 第六條:即使是發生高海拔肺水腫或高海拔腦水腫的病患,也有可能在快速下降高度後完全恢復!

 

問題十:台灣山區特別容易發生高山症嗎?台灣山區還可能會發生什麼傷病?

答案:

台灣山區地形多變化,各種登山步道其實就是森林、陡坡、斷崖、草坡、海拔高度、路程長短及營地間距之不同排列組合。我們舉嘉明湖國家步道為例,步道全線都在高山病會發生的高度;向陽山屋至稜線,山徑陡峭、滿佈沖蝕溝,稍一不慎就會跌倒外傷;自向陽山屋上稜線後至嘉明湖,幾乎沒有森林遮蔽,晴空時容易中暑,壞天氣時容易失溫;向陽北峰路段,回程需陡升一、兩百米,更是潛在心臟病發的熱點。由於多數路段沒有森林遮蔽,登山者容易遭遇強風與低溫,讓嘉明湖國家步道上,登山者發生嚴重高山症的情況時有所聞!


 

--

 


圖片說明與後記:

這次的圖片是今年五月底在義大利舉辦的世界山岳醫學會年會時,我與我的恩師Peter H. Hackett的合照。Peter H. Hackett教授,他是世界山岳醫學會前前主席;他是美國疾病管制局旅遊黃皮書高山病這一個章節的作者;他是科羅拉多州的急診醫師(已退休);他也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高海拔研究中心的前主持人;他更曾經在1981年在攀登聖母峰時,於第四營要出發時,雪巴人突然表示因為腳凍傷而跟他解約,他於是決定獨自(Solo)登頂聖母峰 ,成為史上第111個登上聖母峰頂的登山家。

我曾經在2003年醫學系七年級當實習醫師時翻譯了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於2001年刊出的高山病文章,那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就是Peter H. Hackett,而那篇文章的第二作者是Peter H. Hackett的學生Robert C. Roach。當時,我怎麼都沒想到會走上山岳醫學這條路,而且也沒有人能夠料到,十一年後的2014年,居然是Peter H. Hackett幫我寫的推薦信,讓我可以來到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高海拔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而目前我的老闆,現任高海拔研究中心的主持人,正是Robert C. Roach。


我十一年前醫學系七年級當實習醫師時翻譯的文章請見:https://www.ptt.cc/man/sttmountain/DC1E/DC26/DC2F/M.1211690022.A.53B.htm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那篇文章的原文請見: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200107123450206

後記:登山者的世界真的很小,緣分也真的超神奇。感謝所有有形的與無形的力量,穿越時間與空間,將所有的緣分與故事串聯起來,讓平庸的我,在山岳醫學這條路,一路走來,受到了無數的幫助,也充滿了感激與喜樂。讓我能夠歡喜自在地,於未來的時間與空間裡,繼續傳唱著山岳醫學的故事!

王士豪醫師完成於美國科羅拉多州

完成日:2014年10月5日

--

作者:王士豪醫師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副理事長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高海拔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世界山岳聯盟(UIAA)醫療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理事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加壓加氧、高山安心,攜帶型加壓袋PAC)建置計劃」主持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Skype: mountainwangsh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www.taiwanwma.org

更多高山醫學相關文章,請參閱王士豪醫師Facebook,帳號:Shih-Hao Wang

 

編輯整理:登山補給站與王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