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背工負重60公斤摔死 國際組織PO文籲正視

文章標籤
登山安全

chiwen(及文)

2013/4/23


 
背工負重60公斤摔死 國際組織PO文籲正視
登山界資深山友吳明旭去年底受僱擔任登山背工攀登能高安東軍,卻墜崖摔死。(資料照,記者花孟璟翻攝)
台灣背工長期被當成「馱獸」,還要負責炊事煮飯等雜務,但薪資低微,每天只有三、四千元。(博崴媽媽提供)

 

〔記者林俊宏/台北報導〕中央山脈「能高安東軍縱走」去年底發生背工吳明旭背負六十公斤裝備及糧食而墜崖摔死,由於背工是登山隊伍的靈魂人物,在台灣卻長期被當成「馱獸」,還要負責炊事煮飯等雜務,而且薪資微薄,每天最多只有三、四千元,遠在英國的國際背工保護組織獲悉此事後,近日將把此例PO在官網,呼籲國際人權組織要正視。

馱重薪低 博崴媽媽盼政府重視

有山友形容,背工睡得比夜貓晚、起得比晨雞早、背得比馱騾重、跑得比賽馬快、煮得比廚師好,如此待遇超差的工作,如果不是天性熱愛大自然,根本難以維繫。

從事美語補教的博崴媽媽因兩年前的山難喪子之痛,長期關注台灣登山安全,連月來蒐集翻譯整理英國、美國、坦尚尼亞及尼泊爾等國背工制度後,認為台灣的背工不但負荷太重,薪資也明顯偏低。國外背工享有足夠資金支付救援和醫療救護、登山保險、教育課程,更重要的是把背工當人看,最多只背廿到卅公斤。

博崴媽媽提到,以攀登非洲第一高峰的吉力馬札羅山為例,背工最多背廿公斤,在秘魯及巴基斯坦是廿五公斤,尼泊爾則為卅公斤,吳明旭背負重量是國外背工的兩倍,薪水卻只有國外的一半。

博崴媽媽說,台灣背工多以原住民居多,薪資超低,一天最多四千元,背超過四十公斤更是家常便飯,不但超過人體負荷,不少背工的膝蓋或腰椎也早已受傷,有的山友還把背工當馱獸,帳篷、爐具和公糧全都丟給背工,遇上天候不佳或突發狀況,山難就會接踵而來;以吳明旭山難為例,多數山友都懷疑是背太重才會摔下懸崖,後來隊員缺乏帳篷等裝備,不但有人差點失溫,領隊後來也死亡。

博崴媽媽說,台灣是山林國家,有上百萬的登山客走向大自然的環抱,她希望政府要重視背工議題,可結合原住民長才來創造雙贏。



 
背工負重60公斤摔死 國際組織PO文籲正視
背工遺孀請領工資遭拒 控告嚮導
背工小檔案

所有回覆

  • 既然要做揹工的人越來越少,那就讓這種充滿殖民地氣味與殖民想像的健行模式走入歷史吧?

     

    揹工制盛行的健行路線,全部都是有原住民的前殖民地。

     

    負重二十公斤,以一週行程為例,就是一人一協作員,一隊12人,有6個是為了服務登山者而上山的。

     

    生態保護區的名額是有限財,生態保護區的一個名額,是要留給登山者,還是替登山者服務的協作員?That's a question.

  • 我覺得他們應該組成公會,定訂相關規則。

  • RABBIT大所言甚是

    協作員的自身權益,由協作員自己成立工會來爭取

    那是最好不過

    不然我們這些門外漢,你一言我一語決定他們的未來

    那真是有點奇怪

    不過不知道是否大家加入工會的意願如何

    好像沒有人會想要多繳稅

  • 如果可以成立背工/嚮導工會,並訂定相關收費標準(提高目前收費至一定水準),加入工會的錢就有著落了(一年繳數百或千元),工會可進一步讓有意願進修的人開班進修簡單英語會話!或其它課程(考取國家相關英文會話證照)並訂定純背工或兼嚮導解說(可依個人程度不同跟所持相關證照提高不同收費),這樣一來可朝國際化方向前進,並讓國外的登山客來台灣得到相關幫助,以上純異想天開之想法大家見笑了。

    大家都說老闆不是人,當你出錢請背工或嚮導時你就是他們的老闆,你是朋友或是惡鬼在此一眼可知。

     

     

  • 計程車司機很辛苦  所以費率提高了  結果坐計程車的人減少了  有時候干預自由市場反而使工作者受害  宜慎重檢討

  • 把挑夫當作牛馬是不文明 是山界之恥

  • 我想說的是,我不是完全認同這則新聞,因為裡面有很多跟現況不符的地方,現在的挑夫幾乎都很會保護自己了,一天30公斤4000元已是現在的公定價格,當然有能力要再背也是個人意願,現在比較麻煩的是很多登山客太高估自己或不願意花錢,等上山後才發現自己背不動,有時縱走路程領隊又不想或不能叫隊員放棄,所以只好盧挑夫多背一點,....吳明旭應該就是這種情形下背了過多東西加上身體也不舒服一時的一個踉蹌造成天人永隔,

    ....沒錯,挑夫是一個風險極高的行業,它的風險來自工作的不確定、天氣的不確定、體力的不確定、能背多久的不確定、遇到好或壞老闆的不確定.....現在好的挑夫越來越難找了,喊再多制度又怎樣,人與人最重要的還是一開始最基礎的尊重,你想享受更好、更輕鬆的登山行程,在能力範圍內多請挑夫也請把他們當成你非常重要的夥伴,他們很多是靦腆的原住民,不擅長表達但是很真誠,我們希望這個行業一直能有好的人陸續加進來,不然你只好努力鍛鍊好你自己,用你自己的能力爬山...

  • 登山沒有管制什麼人可以上山什麼人不可以上山(瘋子殺人犯也可以登山),制度是必要的至少有所依據(就跟目前的勞動基準法一樣,保護每位勞工,老闆不按制度面來,大家走著看,看是要明的還是暗的),目前的制度只是心照不宣或是職業登山公司自定(對背工完全沒保障),但由另一面來看,如果背工走入歷史也未嘗不是好事(代表背工找到比這更好的工作)。

    有能力者上山,沒能力者綀好上山,也不必花錢參加亂七八糟來路不明的職業登山社(大家各不認識,大難來臨各自飛),有能力且有志同道合相識之人一切照自已的行程走,晚上自由睡、早上自由醒(登山就該是這樣的享受生活),而不是趕的比馬快、起的比雞早,連一點點放假享受登山生活的品質都沒有。

  • 我的經驗:

    一次五天四夜的行程雇請了一位原住民協作,

    在登山口會合時,他已自行準備了磅秤,

    背負的重量都經過他磅過,不能超過30公斤.

    整個行程他都只負責揹負而已.

    三餐及任何雜事都由我們負責,

    到營地他只躺在那,等我們叫他吃飯.

    我覺得,吳先生是太過老實了!

    才會超負荷揹那麼重.

     

  • 雖然許多時候沒有差,協作員沒依規定申請入園也不少,但是儘量輕量化,儘量把行前訓練做好,少個協作員就多個名額了,大家都是愛山之人,在做得到情況下,以自力行之,為他人著想,不也是美事一件?

    民國五十三年,邢天正先生時年四十有八,同全朝琴先生,擬由南大水窟往卑南主山,預計十五天的行程,邢老揹八公斤,全朝琴揹了約三十五公斤,這樣一算,平均一人二十公斤出頭,這是半世紀前了,可以看得出來相當用心精簡重量,現在登山裝備的重量減輕許多,若能同他們一般努力精簡揹負,多數不出一週的行程,負重大概都只十公斤左右。

  • <<記者林俊宏/台北報導〕中央山脈「能高安東軍縱走」去年底發生背工吳明旭背負六十公斤裝備及糧食而墜崖摔死>>不知吳大哥是否真有背六十公斤??記者先生資料是否正確??,,我們都知道30公斤是一人量,,前月看了MIT的北二及北三段中各位嚮導的負重登山行走步履,,我覺得30公斤都太多,,登山客安全第一,,登山客在山上的食衣住行都要依靠協作嚮導大哥,,所以他們的安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