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改變登山的飲食觀念-八分飽糧草計劃

isaacqyy(小雙)

2008/11/28


我想要把我的登山飲食觀念-八分飽糧草計劃,跟大家分享一下
也歡迎大家指教

當我們在登山準備時,每一餐的衡量,請以八分飽的方式去估算
例如四個人原訂準備了2碗米,我們將之減少為 1.6碗
菜色、肉類、湯,通通都比照辦理,讓吃的多、吃的少的人互相互補平衡
這樣一餐吃下來,我相信大多的菜尾,一定是所剩無幾
就算要打包廚餘,也較無負擔

問題來了,我知道各位想說的是,那煮不夠、吃不飽的部份,怎麼辦!?
每一餐煮完吃完之後,再依照吃不飽、想再吃的人
提供沖泡飯、飯後甜點、餅乾之類的糧食
或者是一些我沒有想到,但具有飽足感,又很容易控制數量及簡單煮食的糧食
將這些糧食設定為"補充",可用可不用
這樣不僅廚餘變少了、登山負重也減輕了、保育工作也達到了
這就是我認為的 「寧可稍微吃不飽、也不要背多又餐餐煮太多」

本篇內容為計劃,為何計劃的詳細概念記錄於本人網站
http://blog.yam.com/isaacqyy/article/18493033

所有回覆

  • 很不錯的建議 尤其是大隊人馬一起上山,這是個可以兼顧多個面向又不難實施的辦法 至於補充的"飯後點心",我個人喜歡帶乾燥的綜合穀物上山,輕,營養,對身體少負擔
  • 若能免公糧,實行〔飲食自理〕,每人就自己所需,煮吃個人喜歡的食物,可免食物因不討喜和過量而造成廚餘:且食宿自理的觀念更是未來講究登山安全的趨勢
  • 有關登山糧食計劃 個人覺得看團體成員多寡來看是否個別炊煮 人多分開煮食並不一定比較好 至於登山糧食計劃實驗 最近進行了以水果為主食的水果登山實驗 而且是在零下八度的狀態實驗 請參照 #水果登山#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6112
  • 我覺得有很大比例的登山者,因為高山氣壓,疲勞的因素,在山上食量會減少 尤其是新手,而大隊伍糧食的份量更不好拿捏,常常都會有廚餘,這時要怎麼處理?很少人會揹下山,通常是就地處理(通常是掩埋),没品的連埋都不埋,也不丟遠一點,在營地附近就倒掉了,在山上氣溫低,菌少,廚餘又不容易腐爛 通常職業隊,不太可能讓隊員吃不飽,所以大多會多煮 所以,我很贊成八分飽的觀念
  • 吃水果很好, 但是消化太快,所以很容易餓 而且水果比較重, 雖說可以補充水分? 但是吃完水果,還是蠻想喝點水的... 所以...以此當主食似乎不妥?
  • 謝謝Leon兄的補充 純粹是個人實驗 此次實驗為兩天兩夜殘雪地帶過一夜, ㄧ天溫度零下四度, ㄧ天下探到零下八度, 其中一天帶1.5L水+600cc保溫瓶+水果, 上3886過夜, 發現水結凍了, 水倒是真的很少喝, 整體重量也不如遇期重(16顆水果), 含營帳上山應該不到15公斤,下山13公斤. 本來要帶水果茶, 準備個純水果糧食, 後來還是煮泡了味增湯和半包味增麵. 另外在全聯買了兩包巧克力酥當作行動糧(總共3+5支). 順便跟大家提一下 雪山登山口的垃圾桶收起來了, 其實原本也不以為會有垃圾筒, 有ㄧ次發現沒想到登山口這麼體貼, 有垃圾筒, 現在收起來才是好主意, 如果怕垃圾弄髒車內, 車內可自行帶大垃圾袋包裹, 至於是不是要把"垃圾帶回家", 我想不要那麼天真! 門票清潔費是收假的嗎? 最好還要選擇"正確的垃圾桶".
  • 看到樓主的記事 建議大家減少開伙次數 甚至都不開伙 另外一個是洗潔劑問題,話說有一天在某山莊...... 有山友穿著很專業時髦,拿出瓦斯爐開始炊煮,又拿手邊 盥洗小包裝瓶子秀給大家看:這是洗碗精!真的不知如何 以對?洗劑高山本就不流行,我只好跟其它山友提示,買 隔熱紙有附塑膠小括刀,再到傳統市場買純的菜瓜布(是 真的菜瓜的布),兩樣應該就夠了,缺水就用衛生紙,當 然如果降低開伙次數,或者只煮開水泡湯,這些東西也是 多餘的。
  • 這次上翠池服勤,心中已訂定了兩個目標 一個就是與兩位相識的友人一起搭伙,以測試八分飽之多人炊煮 另一個則是與山友分享討論八分飽的觀念,試試水溫 ---------- 先談談這次三個人準備的糧食計劃吧 早餐部份~每人一包三合一麥片+吐司一片 晚餐部份~麵條三包+(蕃茄濃湯、馬鈴薯濃湯、蔬菜湯)(0.5包是備用糧,2.5包是八分 飽估算) 副食品~芥茉豆一包、綜合果豆一包、夾心餅5包 行動糧~與平常一般,重量輕輕,熱量高高 (早餐不多述,每天都是七~八分飽,行進活動中有餓感時就補充行動糧) 第一晚~蕃茄濃湯+麵條(第一次先下1/2,後來吃完覺得半飽而已,再下1/5) 再煮水清鍋喝到九分飽 第二晚~馬鈴薯濃湯+麵條(因下午有煮兩包泡麵,晚餐僅下了1/2包的麵條,剛好飽) 第三晚~味增湯+麵條(因中午未進食,直接下了4/5包的麵條,飽足感充足,約9~10分 飽) 最後一天早餐因麵條還有剩,全部煮來當早餐 因為要下山了,也沒必要吃的太飽 而麥片包還可以保留著以後再用 此次結算後,計劃中的麵條、湯包全數用畢 僅有最後一天早餐的三合一麥片未用 副食品也在最後一天早餐後,邊聊天中給喀完了 行動糧約剩1/4 廚餘率=0 ,而且沒有一餐是吃不飽or半夜就餓了 所以這次的八分飽計劃算是成功,簡單、輕鬆、健康、環保 另外呢~ 在三六九、翠池分別與一些自組隊、北岳的朋友們聊到八分飽的想法 認同率幾乎百分百,表示這樣的觀念接受度很高,很值得推廣 我也準備提一份宣導企劃給各個國家公園 希望未來登山客如何落實這樣的飲食文化 廚餘對山林的衝擊勢必能減輕不少 雖然我有制服,穿上了叫做"志工" 但如果您也認同的話,請幫忙宣傳、推廣 希望人人都能是志工、為了環境保護努力的保育志工 原文出處:http://blog.yam.com/isaacqyy/article/18757114 另貼三六九餿水邊坡照片,希望能促進大家的公德心 http://blog.yam.com/isaacqyy/article/18757397
  • 雖同是上山,每個人上山的重點都不盡相同, 相信嗎?有人是為吃而上山的,寧可背負超重, 美酒佳餚是絕不能少,漫漫長夜, 弄吃是他們打發時間的方式, 也是他們情感交流的管道, 沒有對錯,只要不影響他人,肯收拾乾淨都沒有問題, 但是酒酣耳熱,嗓門變大了,酒品變差了, 酒足飯飽人也累了,剩下的善後就隨隨便便, 漫漫長夜,卻是別人的惡夢。 就連一日行程,三五好友各帶一份佳餚上山, 就可有豐盛滿滿的一桌,問題是每-份都是超量, 合起來更是可觀,長時間佔有野餐桌椅,嘻笑聲酒拳聲, 湯湯水水油油膩膩,不說也罷,問題是這樣人還不算少, 我討厭人多所帶來喧嘩,但又能如何? 為躲避人世喧嘩而上山,誰知山上也是一個喧嘩的人世, 難! 難! 難!
  • 還好吧! 既然每個人有自己的飲食習慣, 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山野作息, 最重要互相體諒. 背多沒有關係, 就登山安全的角度, 本來就應該有緊急備用糧, 重點不是背的的多少上山, 而是計畫得恰如其分, 也就是煮時之前再調查一下, 有多的糧食也沒關係, 背下山就是了, 如果背得剛剛好, 也絕對有剩餘的食物, 若搞到彈盡糧絕, 才是最不可原諒 :) 以登山糧食與登山安全糧食計畫, 在此提出另外的意見, 在備用糧之中, 最好還是要可供熱食或不用加熱就可以食用的食物, 比如說可可粉, 科學麵之類的, 而這些是否就不會產生廚餘?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為何? 以一個人的例子說明好了, 因為行動過程補充糧食, 今天晚餐正要下麵的時候, 並不會太餓, 故只下半包, 也僅吃半包, 沒有廚餘; 但如果每次都下整包, 也習慣下整包, 結果吃ㄧ半, 剩下的廚餘隔日也不再會食用, 理當帶下山, 沒有環境維護問題. 而這中間的問題出在哪? 不是攜帶糧食的問題, 因為每個人的胃在不同的海拔和時勢下會有不同的胃口, 單純減少攜帶的食量並沒有解決問題, 問題就是在煮食量的問題, 人少本來就好辦事, 但當每個人的胃口差異個0.3 0.3+0.3+0+(-0.3)+0,3+(-0.3)+0,3+0.3+0=? 這個效應會隨著人數的增多產生更多的誤差, 而不是抵銷, 但真正的原因還是掌廚的, 掌廚的是否有掌握到大家的胃口, 以國家公園的最高規定, 12人, 再分三小組(一組四人) 炊煮如果改為小組而不是併組, 或者混合式, 白飯一大鍋組公用(當然還是要先調查了解大家的胃口), 小菜部分由另外兩組負責, 掌握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食量, 也是不難控制到零廚餘的. (團辦伙食在此不予探討(也沒人探討), 因為餿水坡的大宗是誰大家都知道, 引發的破窗效應, 變成大家都無恥, 但無恥罵到誰? 解決了什麼問題? 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建議大家練習"飢餓登山". 至少自己有實驗過, "飢餓登山"讓血糖降低是一種美麗的邊緣探索.) 1.背的稍多沒關係(這是一定要的!) 2.煮的時候恰如其分 3.不幸有剩的話, 剩餘的食物(廚餘)就背下山. 如此既不需八分飽, 問題也自然解決了, 當然如果是少數人登山, 一天熱食一次或都不需要熱食也是OK的, 若僅燒熱水, 更沒有廚餘問題.
  • 就我這次上山的觀察幾個隊伍的炊煮情況 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南亞科技的隊伍~五個人 12/6號從雪北山屋走到翠池山屋過夜 到的時候已接近天黑了,一到之後就忙著炊煮晚餐 晚餐是酢醬麵,他們背了一袋湯湯油油的酢醬包 整整用了三個密封袋給包裝了起來 在打開的時候,也弄到手上跟四處油膩膩的 最後煮了麵條撈出後,和著酢醬,弄成了一大鍋的酢醬麵 五個人,有一個高山症,不舒服,沒吃 剩四個人,一大鍋,應該還有剩1/4~1/3吧 最後,我聽到其中一個隊員跟另一個隊員說 「不吃了,就拿去處理掉吧」 .... 隔天,我在山屋週邊撿垃圾時,順便看了個仔細 並沒有發現他們倒廚餘的跡象(雖然前一晚處理的人似乎沒有將廚餘裝袋) 希望他們真的能將廚餘背下山~~ 不過,如果說 他們的主廚,可以在炊煮食,再重新評估一下隊員的飲食狀況 煮的麵別下那麼多、倒出來的酢醬也可以分量 就不會有廚餘產生,也不用想著還要"處理"它 ............... 另一個案例,這個就是大家比較有意見的職業團了 12/7晚上,三六九有2個皆多達十多人的職業團 一個由某登山社團組隊,近20人,一個由原住民包伙食的自組隊十人 我就坐在廚房裡,看他們的炊煮~一直到全體隊員吃完飯~收拾乾淨 兩隊加起來的廚餘,剛好等於他們煮菜的大臉盆,滿滿又尖尖 當晚就暫存在廚房裡~~隔天一早我下山了 姑且不論他們是否真的會揹下山~還是增加於餿水邊坡 如果,出隊之前,可以用八分飽的計劃先跟隊員溝通的話 是否在食材的準備上,廚餘的量上面,都會減少很多 這才是我真正關心的問題 個人炊煮是個理想化的境界~ 你們常跑山上的人,應該都會明瞭,連公糧、睡袋都不背的人 更何況是食宿自理呢!? 但不能食宿自理的情況,我們是否可以去推廣給帶他們登山的領隊、團體 讓隊員瞭解八分飽對山林的好處、稍微的不便可換來保育工作等等 當全體登山環境、觀念、文化改變時,環境也變的更好 當我們不再看著垃圾、餿水圍繞著山屋、營地 那個登山過程會是更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