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綠蔭,流水,美山稜]~打鐵寮古道,石厝坑山,白石山,草嶺山悠遊行

活動日期
2005/7/9 - 2005/7/9
所屬團體
悠遊山林隊
困難度
0

[綠蔭,流水,美山稜]~打鐵寮古道,石厝坑山,白石山,草嶺山悠遊行

人數:Linson, Omar, Premer, Grace, Mag, 李清文(台北野外), 李清文(同名), Peter Pan等共21人。
行程:「大溪三層社區—打鐵寮古道—石厝坑山—白石山岩稜線—白石山山腰線—東興橋—草嶺山—慈湖」
天候:晴。午後轉陰偶陣雨。
路況:清晰好走。稜線景觀一流。全程遮蔭,間有小溪流貫,夏日登山首選。


正如桃園是「桃源」的變體,桃園在我心中,總是善惡兼陳,很難給她一個固定的印象。我印象中土生土長的桃園人總是俊男美女居多。但桃園這地方發生的事,卻讓我很難恭維。工業污染嚴重,社會治安嚴重敗壞。「天使般的臉孔,蛇蠍般的心腸」,用在桃園,可能會比較貼切吧。這是在今年7月9日前的印象。
但在7月9日這天,應福慧雙修的Omar大哥之邀,參加「悠遊山林隊」的登山行程後,我對桃園卻有了一個決定性的結論:桃園真是個美麗無比的地方,而且衷心對她發出禮讚。

0730—0740 台北火車站東三門集合。搭上中巴。往大溪出發。
0914 打鐵寮古道入口,三層「8之3號」民宅右轉。
0916—0924 停車場,下車。整裝出發。停車場近前有一畦荷花田。不尋常的荷花,儘管荷葉已曬得萎黃,葉面上的露珠已經蒸發,白淨的荷花,仍在驕陽下,耐心的傳送清芳。
0926 蛋形碑石。打鐵寮古道的前段,整建得相當素雅。灰白色的石磚路面,微微泛著白光。橋下劃過的小溪,不斷鳴頌著古道百年幽情。這塊附著青苔的石碑,靜靜佇立在竹叢中,是小溪沉默的證人。
0946 阿母伯甘仔店。眼前傾穨的牆垣,如同古道殘存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一樣。
0955 廢崗哨叉路。左往白石山,右往草嶺山。取左行。崗哨已廢,但肅殺之氣仍在,使得續行的這段路上,感覺起來就沒有前段那般濕潤。眼前所見,乾乾的落葉,枯燥的樹幹,讓我誤以為連空氣也在燃燒。還好,一路上林木蓊鬱,不乏遮蔭。清爽的山風不時吹來,讓我的審美視覺為之一亮。在這片為「偉人」的光環所籠罩的諾大山林,我特別注意到,林下的幽光暗影才是美的所在。一路上,緊緊盯著樹幹上的、地面上的、葉面上的微妙變化的光影。
1007 叉路。直往電塔、石厝坑山。右往白石山。取直行。陡上。Mag太久沒爬山了,先轉進東興橋修補元氣。
1049—1105 保線路車道。休息。
1105 續行。
1109 電塔叉路自左後方斜叉進來。
1110 叉路。左往石厝坑山,右往東興橋。取左行。一路上沿著稜線上下起伏。在林木稍稀處,不時可望到桃園台地開闊的景觀。藍藍的天,濃白的雲。青翠的大地向海岸無限的延伸,慢慢消失在遠方漸濃的霧翳中。這樣的景像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讓我的相機拍到發燙。
1201—1235 石厝坑山,573米。休息、午餐。「悠遊山林」隊真是名不虛傳,竟然連仙草冰都背上來了,當然這得要靠腳力十足的挑夫才能勝任。感謝「台北野外」的李清文大哥擔此重任。
1235 續行。

1252 鞍部叉路。有產業道路劃過。取直行。
1259 叉路。左往金面山,右往白石山。
1300 叉路。直行白石山,白石山稜線路。右下三層,白石山山腰路。取直行。在這兒「悠遊山林」的山友們碰到幾個熟人,互相寒喧好一陣。
1314—1321 白石山,以及白石山的整條岩稜線,視野絕佳。雖然午後霧靄稍濃,天空已不如早上那般廓清,仍無礙我對這片景色的熱愛。相機一樣拍到發燙。順稜往上望去,金面山尖尖的峰形矗立在東北方,而更高的是在東南方輕舔著白雲的插天山系諸峰頭。美麗的群山,如綠錦般的大地,站在這處,才能深深感受到桃園的美。
1344 白石山岩稜末段。遇到Linson,Premer兩位大哥帶著早先走山腰路的山友們折返此處,好像母雞帶小雞一樣,臉上掛著好氣又好笑的神情說,「伙伴們想再多欣賞一下稜線風光」。Mag也出現了,這肯定是她的主意。於是我也跟著折返,再查查有沒有漏掉的景點。
1401—1406 折返山腰線叉路口。合照。
1412 「小黃山」岩壁景觀。長長的岩壁,白石山岩稜有多長,它就有多長。灰白的岩面,處處可見風化、砂磨的痕跡,大大小小的瘡恐,粗粗細細的縐折,在陰鬱的光照下,顯露出對老化的驚恐。苔蘚給它敷上一層粉彩,黃的、綠的、黯藍的,更特別的是有一片橘色的亮面,好像一幅油彩的印象畫。
1434 叉路。左往白石山,右往東興橋。取右下山。一路尾隨Omar大哥身後。白淨、活潑的Omar大哥,年輕時肯定是個萬人迷的大帥哥。只見他靈活的雙手,運轉雙管登山杖,不斷在空氣中劃開一道道的氣流。

1451 叉路。直往東興橋,右往木橋。取直行。這段土面的產業道路上,分布著零散的衫木林。午后下起了一場短暫雨。天空更加陰沉。在微微的光照下,林中的某個角度,我甚至可以看到靜立的杉木在閃閃發光。相機拍下一張濃的似油畫的「綠幽林」景觀。
1504 叉路。直往百吉隧道,右往東興橋。取右行。
1514—1539 東興橋。泡茶、沖涼。面對這板兩孔的百年糯米古橋,我在這裡、那裡四處打轉,一直找不到好角度。直到走向對岸,才找出一條很自然的延伸線。橋的那端,麗娟與Mag兩位少女,很悠閒的在談天,Omar大哥在樹下寬心歇涼。這種一派清閒的畫面,一下子就解開了古橋百年來沉重的負擔。

1557—1402 過溪。
1615 軍營鐵門。右上山徑。我貪圖拍照,與大伙們的距離也越拉越遠,還好早上Omar大哥有給我一份地圖。
1622 叉路。右往電塔、石厝坑山。左往三層。取左行。這是早上曾經走過的路,這下子又繞了回來。
1625 廢崗哨叉路。直往草嶺山,右往三層。取直行。
1640 叉路。直往草嶺山,右往龍溪花園。取直行。
1650 叉路。右草嶺山基點。左下慈湖。先往右摸摸基點,再往左。Omar大哥在樹上發現一位貴客,大聲向我呼喊。保密。

1704 叉路。取左,先下土地公廟,洗手。
1705 穿越鐵絲網圍。進入慈湖公園。一堆蔣介石先生的銅像。有拿著書的蔣先生,拿著柺杖的蔣先生,更多的是什麼都不拿,只剩一個頭的蔣先生,沿著走道一字排開。這些蔣先生看起來都不大高興,好像是個不得志卻又看不開的老漢。臉上即使掛著微笑,暗中仍含藏著強烈怒氣,讓人不寒而慄。
1710 在公園廁所洗淨。回頭四處觀望一下,是否有個蔣先生在暗中注意我。公園裡頭眾多的銅像群,塑造出一種強烈的肅殺氛圍,連廁所這種能讓人喘口氣的地方也不放過。但畢竟「偉人」謝世已久,人們對他的印象也日趨淡薄。現在公園裡頭的遊客,大都帶著一派悠哉遊哉的態度輕鬆漫步。陰鬱的天空下,公園的草皮、植被,漾現出飽滿的色彩。夕陽在西方的天空發散最後的強光,將整個畫面映照得溫暖無比。陽光也照在蔣先生僵固的銅像上,使得塑像發出強烈的反光,雖然漸漸微弱。
1720 中巴停車處。吃西瓜。
1730 搭上中巴,回台北。

桃園的天空遠比台北來得湛藍廓清,「偉人」的光環無法再增亮一分,媒體負面的新聞報導也無法減損一分,這是桃園這塊土地上的美好山光水色在天空的自然映現。於是,我也終能明白,為何桃園土生土長的男女總是這般俊美。
美哉,桃園,值得您親自走一趟。我的相機在往石厝坑山的路上,拍到史無前例最壯麗的藍天白雲景觀。即使在光照不強的林中,腳底下觸目可見的一小塊一小塊的幽光微影,也會美得讓您透不過氣。

**************************
附註:
我對蔣介石先生沒有偏愛,也沒有偏惡。作為一個詩人,或是一位愛好文藝的人,我必需盡力發掘美的事物,忠實傳達我的感受。過去我所受的教育,教導我聽到蔣先生的名諱,或是見到蔣先生的銅像,一定要立正站好。這種習性,早已成為我身體的一部份。所以,當我一見到蔣先生銅像,在還未意會過來時,我的潛意識早已將我的神經系統繃得緊緊的。這種感覺非常強烈。我必需如實表達出來。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再與大家多分享幾張照片
  • 再與大家多分享幾張照片
  • 再與大家多分享幾張照片
  • 再與大家多分享幾張照片
  • Peter Pan: 您寫實、傳真、優美地寫出此路線的精贊﹐愛山又愛好文藝者的文筆的確不同凡響﹐感謝您精彩的參與。
  • Peter Pan : 記得第一次走在石厝坑山的稜線上時,跟你一樣,有著相當大的驚豔。 不同的是您用精湛的攝影&文筆記錄了她,而不會拍照&寫文章的我,選擇常常親近她。不過,怪的很,在3次的過程中,都走的狀況連連呢?(不過,屬這次最慘哩!)但,明年的杜鵑花期來時,跟她依然有約。
  • 終於有緣與Petersun兄一起爬山聊天,從驕陽下白淨的荷花,石厝坑山的稜線上無限的延伸的青翠,林下的幽光暗影,樹林的微妙的光影變化,小黃山岩壁風光,東興橋溪流景觀中,見識到一個詩人的敏銳細膩,捕捉神韻的才華。 Petersun兄與我同以金剛經入佛門,同浴佛恩,共同話題甚多,一向是打前鋒的他,特地陪我慢慢走,慢慢聊,所以紀錄的時間是非常悠遊的。謹代表悠遊山林隊感謝Petersun兄及台北野外李清文兄第一次參加!
  • Linson大哥,感謝回應,您與Premer大哥認真負責的帶隊態度,讓參加的山友們都很安心~
  • Mag,感謝您帶路,這真是條超我意料之外的漂亮行程。桃園像這樣的好行程一定還有不少,可否一一介紹。 爬山陡上時,要注意呼吸,腳步放慢,慢慢調息,當呼吸與步伐同一時,身體就不會疲勞了。您那天若能這樣慢慢走,一定可以順利走完全程。您那天下半場再度出現時,真想對您說一句,「真是好樣的山友」~
  • Omar大哥,感謝回應,小弟非常感謝您熱情的邀請,讓我享受一趟悠遊的登山快意。那天拍得真是過癮。尤其看到Omar大哥活潑的神彩,讓一夜未好眠的我也感受到充沛的活力。希望有機會再同行。
  • 近日來的午後陣雨,洗去了幾許塵囂,「山過雨颦眉黛,柳扥烟堆鬢絲」,雨後的空靈清新,給人一種很溫柔很韻貼的感覺。 許多人第一次參與悠遊隊此行程,您所做的紀錄與照片分享,精采、傳神、曼妙,謝謝喔! 愛照相的我,終於碰到您這更厲害的角色。
  • 感謝founder讚美~ 看過您的照片後,只能說,歎為觀止,拍得真美~ 希望有機會再同行切磋~ 那天同行的還有Grace姐拿相機,莫非您就是Grace姐了~
  • To Grace ,Petersun Grace 也來回應,難得啊!今年來Grace忙事業工作家庭,爬山的機會就少了,也沒機會展現攝影的才華,可惜! 我們領隊Linson今年暑假會安排哈盆古道與桶後越嶺行程,那時您們就有機會很pro地痛快的拍攝了。 哈盆古道與桶後越嶺沿路平緩,請Grace轉告HC,不要負重,應可輕鬆走,當作傷後復出的第一步。
  • PeterSun您好: 當天也照了186張﹐順便也來貼幾張照片共襄盛舉:
  • To Pertersun: 是呵! 背個相機的人就是. 拍照只為留下美麗回憶. 最近拍的照片都還在記憶卡裡. 只因為編修照片的軟體當了. To Omar: 謝謝您.大約還需三個月時間比較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