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拆除路標之商榷


登山者的路標,在遊客口中成了「塑膠條」。塑膠是材質,條指形狀,路標則為功能。稱呼「棒球棒」與「木頭圓棍」之差別,就在於是否曾接觸棒球運動,知與不知耳。

登山時綁路標目的是在山野中作記號,自己回程看得到,也讓山友看到,以免誤入歧途,利己利人。路標對登山者十分重要,許多人都有如此經驗,在森林、碎石坡或寬稜上迷途徬徨時,望見一枚路標,儘管只是一段小小殘餘,也讓人感激不已。在風雨、大霧或下雪時,視線受阻,無法看清遠方,樹枝上或岩壁旁的路標更是確切的指引,安全的保障。登山者對路標有深厚情感,不會破壞路標。

大型登山社團製作路標時會印上社團名稱和標誌,社員引以為榮,爬山時主動綁紮。

問題在綁路標的地點是否適當?行走山路者是否需要這些路標?當為這條新聞探討之範疇。步道完整、無虞迷途的郊山,或已有大型立柱指示牌之處,路標確實可免,我們應尊重大自然與遊客視覺感受。

拆除路標者或許有局部道理,但須注意僅限前述地點可以拆除,偏遠深山野外叢林萬不可冒然為之。新聞報導中的二位女士所關注的空間,在登山者看來,還不算是荒野。人在真正荒涼偏遠的孤寒野地,要存活並移動到預定地點並不容易,所以背包才會如此沉重,常常得適當利用大自然的供應。植物會復長,土石會崩坍,山徑經常不明,若沒有路標的指引,後果相當嚴重。

這不是背五公升背包帶一小瓶水在步道上聽志工解說植物昆蟲,並且從未在真正荒野生活過的人能夠理解的事。

討論事情不宜渲染或過頭。質疑綁路標「有問過樹嗎」?人類大規模伐木製成各種器物與紙張,採摘果實收割五穀,未曾有此質問,遑論野外極低密度綁紮路標。

軟質塑膠布抗拉強度不大,受張力時變形伸長,日久脆化掉落,而樹枝長粗速度緩慢,自會將路標撐開。路標綁紮高度多為眼睛或稍高之處,除箭竹與山坡樹根之外,絕大多數路標綁在樹枝上,綁在「細小樹木主幹」上的極為罕見。「影響樹木生長」之說太過頭,對塑膠材料之物理化學性質未理解,野外觀察不足,亦無科學實驗證明確有影響,顯為臆測。

事有利弊大小,路標對登山運動之功用甚大,適地適量使用絕對必要。森林中走近才看得到,空曠地帶相隔百米即不易發現,對自然景觀之影響微乎其微。路標日久脆化脫落,其面積或體積對自然之影響亦甚微,「破壞環境」之說太過頭。

芒草打結,枯木、石頭為記,在低海拔地區短時間內尚可維持,登山者偶亦為之,但其使用環境與耐久性十分有限,祖先使用的方法是以當時的資源作選擇,現在選項較多,以古限今顯非適當。

林務局有責任說明「無痕山林」政策的細節,過去派員上山拆除了哪些登山路線的路標?今後還想拆除哪些區域?過去伐木或造林地點的各項廢棄設施、鐵軌與工寮「無痕」了嗎?若做法合理便無虞公眾檢視。

此篇報導方向合宜,有助瞭解溝通,但眼光侷限,訪問分析則有諸多商榷之處。

===============================================================================================================================================================================
山友為辨識綁塑膠條 「有問過樹嗎」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新竹縣報導】100.08.03

新竹縣尖石鄉北德拉曼巨木群,三年前開放登山後,沿路樹上繫滿五顏六色登山塑膠條,山友陳淨日前上山看了好生氣,「人被塑化劑毒害,就連樹都要變塑膠樹了」。她和母親吳珮怡號召荒野志工本周六上山拆除,要還給森林屬於它們的色彩。
尖石鄉民達利對此早有不滿,他說北德拉曼是泰雅族聖山,每次和族人上山,拆不勝拆。登山客肆無忌憚在樹上繫登山條,就算不是叉路也綁,「同一個地點綁了卅、四十條」,根本是在打知名度。
陳淨就讀大一,母親吳珮怡是荒野保護協會三峽連絡處負責人,母女日前一起爬北德拉曼山。陳淨邊走邊拆塑膠條,塞滿整個背袋,拆了二百多條。
「原本翠綠的山林,綁滿五顏六色登山條,醜死了!」陳淨說:「登山客太自私,要綁之前有沒有問過樹木肯不肯?」
吳珮怡說,塑膠條若綁在小樹,可能讓小樹無法生長,就像吸管被壓住,水分、養分無法輸送,嚴重可能造成樹木死亡;若綁在樹木枝條,樹枝長大後,塑膠條可能被包進樹裡,危害樹木健康。
林務局竹東工作站主任魏展斌說,林務局積極推動「無痕山林」,每年派員上山拆除塑膠條,塑膠條經長時間仍無法分解,破壞環境。

【100/08/03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502644.shtml#ixzz1TysGcuTB



登山者喜歡在特定的出入口處綁上路標作記號,引發環保爭議。圖為通往中央山脈閂山的七三○林道上,一枝小樹枝上留下滿滿的到此一遊的塑膠條。
記者邱德祥/攝影

辨識所需…回程可拆除 到此一遊?山友要自律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新竹縣報導】100.08.03
究竟塑膠條會不會殘害樹木?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竹東工作站技術士李聲銘說,部分登山團體會把塑膠條綁在細小樹木主幹上,樹木被勒住的地方,養分輸送會愈來愈困難,樹木可能漸漸枯死。
不過有登山客認為,在大眾化登山地點,因為步道明確沒必要掛指引條,但在複雜山區確實需要,不能為了環保等理由全部拆除。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飛鷹登山隊總幹事江士榮說,近幾年飛鷹成員登山,已盡量不繫塑膠條,即使為了指引方向而繫,回程一定會拆除。
江士榮說,綁登山條有規則,到叉路口,指引往右時,就綁在右邊樹上,且綁活結,方便回程拆掉。
尖石鄉民達利說,原住民登山或打獵會就地取材,以芒草打結或放枯木、石頭做記號,以利回程時辨識方向,也不破原有景觀。

【100/08/03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502646.shtml#ixzz1Tyss1SLJ



所有回覆

  • 為100.8.3聯合報之"山友為辨識綁塑膠條 「有問過樹嗎」"報導, 高爺在OB部落格發表此篇論述,經個人建議,貼於登山補給站供參。 雖近日站上已有"山友為辨識綁塑膠條 「有問過樹嗎」"討論,且回應者眾,但考量高爺此篇短文,論述清晰條理分明,故以另一討論主題方式發表。
  • 個人認為這是出於其各人自我感覺的過度反應 若綁再樹上的是緊繞的鐵絲....我認為應當拆除 若繫上的是布條、塑膠帶...可當成無可厚非的權宜之計 拆下舊塑膠條,順手繫上新塑膠條;讓給後來的山友有安心的指標,是有意義的是事情。 若是為標示到此一遊的條子,路線單純易讀的,那就儘量自我克制一下免繫了吧! 依個人常走些沒爬過的山,常會走人罕至的山,實在有需要一些條子做為指引的功能。 個人也常會感謝前人為後人所繫的布條,就如暗夜之明燈指引前進之行途。 至於是否要問樹一事,只要心懷大慈大悲;自然萬物是要尊重,但實在不必矯枉過正。
  • 其實綁路條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關係到他人的安危與環境的維護。 綁路條不是要問樹而是要問自己,自己有資格綁或拆路條嗎?如果對登山沒有相當經驗與知識,只為打名號或自以為是,那真是登山界的悲啊!事實上真有不少這樣的人。 很熱門的路線,登山口真是千百條,有必要嗎?相反的,比較野的路線,如果沒有路條輔助,光靠GPS還真是令人膽戰心驚。過與不及就是靠有經驗有智慧的老手來判斷,只能自律了。 最好收少許費用,統一向特定單位申請路條並且不要標山社團隊名號,全憑天地良心,如此將會天佑山林,天佑山客。
  • 在高山上,狂風像「上帝的掃把」;尤其在惡劣的天候下,路條像「航海的燈塔」! 在高山上,任誰也無法抵擋「上帝的掃把」;任誰也都須要「航海的燈塔」! 從相關資料得知,登聖母峰前的基地營上方有個陡直的著名「昆布冰瀑」區,也是登聖母峰全程技術最困難路段。現今,每年還是由相當有經驗的隊伍去架設安全設備及沿途之繩索,其他欲攀登之隊伍則須付費給架設隊伍相當的酬勞,這是默契也是必須。 可見安全設施與路線指引對登山活動尤其是登高山,有多重要與必要!坊間一般對路條破壞景觀與生態報導,何其隔靴搔癢與誣指?百岳老查深不以為然!
  • 本主題討論的方向不妨朝*路條形式*記載內容*不寫團隊名稱*等研討比較有意義.不知各位前輩同意否
  • 老查你講的是實話,有山友不同意嗎?找個機會我們來試試吧。我陪你玩。
  • 請設法將高爺文章轉投相關報紙 讓媒體知道另一種聲音 並避免綁路標行為被妖魔化
  • 拆路條這是自私而且將環保無線上綱的做法 我對這片山林很熟悉,我不會迷路,用不到路條,所以路條對我來講當然礙眼 除之而後快 但是拆路條需要正當理由,所以拿環保來當擋箭牌吧 假如真的是愛地球,愛到連個小小路條都視為眼中釘,那沒話講,小弟我欽佩 但如果真有這種人,我可以告訴他有更大的目標 你出家門後隨處可見的不是只有綁小路條,而是用大路牌,金屬製的大路牌標示,也沒有綁在樹上,是直接將草木全部砍掉了,鋪上瀝青或灌上水泥,面積之大,小小路條與之相對根本如牛毛 自己居住的地方就可以允許大興土木,自己上下班要經過的地方就允許鋪橋造路,自己休假要去享受的山林,當然別人都不能動,連綁個路條都不行 這是真愛地球嗎
  • 謝謝SamHuang兄的提醒,高爺接受建議已於100.8.7寄給聯合報。 唯新聞見報多日,不知是否仍有討論機會,據說民意論壇永遠稿擠。 以下是高爺致主編文: 敬致民意論壇主編: 針對 貴報日前報導「山友為辨識綁塑膠條 有問過樹嗎?」,表示若干不同觀點之意見,如附件。 此事對廣大登山者與登山團體而言,至為重要,敬請提供發聲機會與匡正社會觀念。 謝謝!
  • 路條當然是可以拆 好好仔細挑選 把一些老舊不完整拆除帶下山 喜歡綁路條也沒什麼關係 但責任把老舊路條帶下山 有建設也有破壞,平衡一下 如果有心最好在一些岔路口的路條上 書寫位置指示
  • 如果需要綁路條才能夠上山去,那要怎麼上山去就很值得探討! 而綁路條的問題也明顯暴露出ㄧ些嚴重的問題 1.任何山野活動在進行前都必須做好完善的事前計畫與準備. 包括在野外活動的技術,特別是地圖與指北針的使用,地形地貌的判斷. 2.當還不具備足夠能力時,上山時使否有有能力的人陪同, 這邊我會使用"有能力"的詞彙, 太多人將登很多山=很有能力,這兩者間有相關但不絕對是這樣. 3.在登山健行的過程中, 隊伍的人數與響導的比例是否洽當;在歐美從早期的 10~12:1, 近十年來以減縮到 4~6:1, 但在台灣常見到動則一個人帶20人以上的對伍. 4.對伍的行進是否集中; 很多人說每個人的速度不一樣, 那在分組時是否有考慮到.特別是台灣的山區在午後容易起霧, 人一多,對伍拉長是風險非常大的. 5.綁路條的適當性,在中級山找路確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看到前人留下路條真的很感動, 但常看到一個明顯的大路竟出現數不清的路條,感覺不是那麼好. 基本上我不反對綁布條,而會思考的是怎麼做對人與環境比較好;在兩這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點.以環保的角度無限上綱就出現了堅決反對綁路條,以人的角度無限上綱就出現了不要綁路條是太矯情的狀況, 現實狀況需要如此對力嗎? 這世界應該是多元化而不是二分化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