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4/7/21
柴田山(循聯帶山舊道登頂)路況補充
一、時間:103.07.18(五)~103.07.20(日)
二、人員:立品二人組
三、行程:(三天好天氣,箭竹露水頗重)
D1:
屯原(0620)->天池山莊(1230)->奇萊南岔路(1530)->奇萊裡山下森林營地(1720)<重裝上H1200須背水>
D2:
奇萊裡山下森林營地(0450)->過溪溝接主稜(0630)->柴田山(No.5995,三等三角點)(1025)->奇萊裡山下森林營地(1620)<輕裝來回落差700,瀑頂水窪取水>
D3:
奇萊裡山下森林營地(0600)->屯原(1140)
四、交通:自行開車到屯原登山口
五、參考記錄:
(台大-初音奇萊橫斷2006)
http://satine0307.blogspot.tw/2010_08_01_archive.html
(勝文-天長突宙柴田O型2010)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175AA248804F83A8F27FAB5B81BDC47EFB078A658A2911B9
(東吳山社1994)
六、基本上單攻行程如賴兄記錄相同,以下做幾點補充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13F6CAA6F539A6620AAD18704FA98445
1.在地圖上的h3000緩稜區並不是緩稜,在針葉木底下藏著一條大溪溝,這條溝在h3200~h3000間是東南走向,到h3000緩稜區後就轉為南北向,向南墜入柴田溪,此溪溝在h3100處非常陡峭,有一接近50米的高瀑,高瀑兩側主稜被為平行的兩股稜,靠北邊的那股為賴兄記錄中的有劍龍脊和4米落差的稜線,靠南側的是本次我所選擇的下切路線,也因為h3100~h2900地形的複雜,讓此區的探勘難度增加不少(詳見賴兄、勝文記錄)
2.裡山下森林營地到接上h3000左右寬稜區的下切路線走法:
從奇萊連傳統路往卡羅樓斷崖的方向前進,一開始都是箭竹草坡,在奇萊裡山東側會進入一片森林帶,這片森林帶的東側就是柴田山的稜線,從進入森林區開始會越過兩條小乾溝,我們的營地就紮在兩條小乾溝中間的傳統路上空地,由於兩份記錄(賴兄、勝文)所描述的下切路線都不是很清楚,所以幾經思考後,決定自己找路下去賴兄記錄中的"接主稜"航點,早上出發後,往前行到第二條乾溝處h.3250(2801,26623),直接沿著此溝往下走目標瞄準h3000的緩稜區,很幸運的這條乾溝就是緩稜區大溪溝的主流上游,跟一段後溪溝漸陡,我向南把路線修到稜線上,沿著這稜繼續往下後在H3060處遇到斷稜(2804,26622),左邊為深垂溪溝,右邊則為50米瀑的頂端,原來H3000緩稜區的真實面貌,就是這兩條溪溝交會而成的大溪溝然後再搭配南北兩股稜,遇到問題後開始思考如何克服,一開始想硬下但是太難,後來我嘗試從稜線斷掉處等高向南腰繞,從右邊溪溝的隔壁稜下到下方的大溪溝緩稜區,還好瀑頂的地形不難,小心渡過有水的瀑頂後再沿著稜下到大溪溝底,箭竹較密但是不難下,在大溪溝底跟上了柯藝路條,在向北翻上去就到了賴兄記錄中的"接主稜"航點,這段地形比較亂的地方就通過了,回程抓稜回頭,高度拉到跟瀑布頂端一樣高的地方再向北腰繞渡過瀑頂,就回到原來的下切稜了,我們在下切稜綁有布條,就跟著來時路回去啦,還順便取了3升水,還不錯的路線~想走的可以參考!
3.自"接主稜"的航點後,稜上箭竹亂長且茂密,請努力尋找柯藝布條與白色布條,可以省下大量時間,硬幹太耗心力了
4.記錄上所敘明的溪溝水源已乾涸,背回裡山營地的水源是從主溪溝50米瀑上方水澗取得
5.路線後半的柴田山稜南側古道腰繞段,從賴兄記錄中的"古道轉"之後,有多處路基湮沒毀損,要仔細跟著柯藝布條還有辨認路底,不然有時候會找不到下一段古道
七、心得
踏上從天池山莊往奇萊南的道路
寬大的路底讓人感覺林務局開闢步道的用心?
但當走上稜線,走過了乾涸的天池,看到了岩壁旁的開鑿痕
這才驚覺,我已經走上聯帶山舊道,寬大的路底與林務局基本無關
這條從80年前就已經開好的古道
但隨後在1930年又被日本政府因為越嶺海拔過高而廢棄
古道一路延伸至奇萊裡山前的卡東營地
岳人為了攀越卡羅樓斷崖走出了奇萊連峰的路線
原來奇萊連峰斷崖後的路線幾乎沿著聯帶山舊道下到天池山莊
古代與現今是如此的重疊!
在裡山下森林營地,我迷惘了 古道呢 去哪裡了?
直到下到了浮築橋,看到了柴田山南側岩壁上被炸開的路底
這才了解原來日本人真的來過~
那種古往今昔交疊的感覺,讓摸柴田這個基點更覺得值得
懷著滿足的感覺,回到了裡山下森林營地
回程我一直在想,大學走了那麼多次的奇萊南華怎麼都沒注意到古道
或許是楊老師的書、或許是透抽的文章、或許是賴兄、勝文的記錄
這些東西讓爬山的人可以更了解山裡曾經發生的故事
讓即便是走過多次能高越嶺西段的登山客,還能有別以往新的感受~!
唯一可惜的是,我們只有一台車兩個人且銅門的入山證不給過,所以只好西進西出,少了朝日駐在所跟柴田東南稜,還是有點小小的遺憾~~
此行相片連結
http://photo.xuite.net/hutaen168/19160365
另外挑出幾張說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