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留言版

高山症狀經驗分享與討論

KC1969

2005/6/3


日前自組隊登玉山 大要行程如下
第一日 09:00台北出發 15:00到東埔山莊 宿
第二日 10:00出發 15:30到排雲 宿
第三日 02:00出發 --北峰 -- 主峰 -- 排雲 --西峰
第四日 排雲 -- 前峰 -- 塔塔加

狀況一:
女隊員A 塔塔加出發 即感覺胸口鬱悶 到達孟碌亭 (脫掉內衣)
從此情況OK (注意:女生不宜穿著過緊內衣登山 會胸悶 呼吸不順)

狀況二:
到達排雲 隊員B 一直覺得頭緊緊的(無其他不舒服) 後來吩咐其帶上防寒帽 頭痛解除 (因到達營地 就把帽子脫掉)
(注意: 在高山上頭部需要保暖 不喜歡戴帽至少須以頭巾蓋住太陽穴)

狀況三:
第三日 凌晨03:00 排雲出發 女隊員A走路變很慢 說胸口鬱悶感覺吸不到空氣(無頭痛症狀)大崩壁之字路 走路開始有些失衡(偏右) 走路更慢 幾乎走不動 (考慮撤退 但已走到這邊 隊員都希望能上去)慢慢的走到主北叉路 再緩緩的下到北峰鞍部06:00 休息煮熱水 隊員A噁心嘔吐 喝阿華田加咖啡 隊員A表示想原地休息睡一下 等待30分鐘 隊員A表示還想睡 不上北峰了 於是隊員A留北峰鞍部休息 其餘兩人上北峰 1.5小時後豋頂並返回鞍部 此時隊員A已醒來 並自己煮了熱水 狀況好很多了
接著上北坡 上主峰 下排雲 狀況OK
(這是錯誤的示範 雖很快返回 雖路上有通話確認狀況 但留下生病隊友 萬一出狀況 會遺憾終身 慎之慎之)

想請問 這是什麼狀況??
若是高山症 應該不會好轉 是睡眠不足引起嗎??
若是諸位會如何處置 這樣的狀況??

需知道
(申請玉山很難 有些人期待準備好久 好不容易申請到也快走到了目的地)
(心思都是渴望上去 也許她們這輩子只爬這一次 也只上這一次)
(當然萬一賠了命不值得 但若因誤判堅持下山 讓人失望 卻是不忍)
(所以一路觀察 一路拖延 還是一路上山 還好是喜劇收場)
(想到嚴重處 自己都捏把冷汗)

所有回覆

  • 上述症狀應可算是高山症的反應,只是依我個人的經驗可沒那麼好過,尤其指睡一覺過後會好一些. 我唯一發作的高山症在大霸,或許睡眠不足,清晨三點出發時就有點恍惚,但無礙. 到加利山叉路口時頭己開始漲痛,伴隨胸悶, 在頭痛下登伊澤,因年青繼續逞強 過中霸時覺得呼吸不暢,要大力吸幾口氣才感到頭會舒服點 登小霸時除了頭痛且胸口有壓迫的痛感(好像繃得很緊) 上到大霸頭痛欲裂,呼吸不順伴隨激烈胸痛,不得己趟在基點旁休息,約三十分鐘過後症狀沒減輕反而更嚴重,幾乎無法起身.後來在同伴協助下勉強下撤,並放棄加利不登,一直到九九山莊所有症狀皆消去,小睡一覺後即回復正常. 全程十幾個小時大概是我這輩子離鬼門關最近的時候了,除了喝點水無法吃東西,且全程無吃藥. 這是我高山症發作的概略狀況,有用嗎?
  • 看你的行程紀錄第一天有在東補山莊(2600公尺)做高度適應,依你敘述的狀況是典型的高山反應三部曲 1行走緩慢(爬高上登氣喘如牛)=>然後胸悶=>頭暈步伐不穩(走路無法保持平衡)=>頭痛=>東西吃不下或吃下東西后吐出來=>呼吸有發酣聲(有生命危險了,快下山吧)=>意識不清(有生命危險了,快下山吧) 以上的敘述是我爬高山的經驗談,症狀只有到頭痛,以下是我收集的相關資訊,希望你們看過之後能夠了解,爬高山一定要做高度適應的工作,不然會爬得很慘 如何克服高海拔登山的障礙 <張文溪> 今年五月,國內登山名將林春明帶隊攀登西藏一側的希夏邦瑪峰,再次記下國人二登此峰的記錄。令人惋嘆的是林春明久耽高地營,因急性高山症不幸喪生。 高海拔山難之成因十分廣泛,例如:技術成熟度、氣候突變、不好的山岳道德、雪崩地形、經驗及組織運籌等,以上這些都有相互共生的關係。近二十年流行在岳界的「快攻法」(Alpine Slyle)在喜馬拉雅山等地區之山難數字急速增加,而這些遭難的對象不限於技術或經驗較缺乏的生手。一些世界級的登山家也罹患高山病身陷絕境。但是有些作出極端瘋狂的行為,卻能毫髮無傷載譽歸國。 本文從「高山症」之成因來探討,對大多數人來說均可輕易理解。 海拔6,000公尺以上(對很多人也許5,000公尺,或者更低)登山者一定會面對一些潛在的致命障礙,缺氧、寒冷、脫水和體能逐漸耗盡,這些是攀登高山中最為危險、也最為狡猾的障礙。這些狀況相互共生,互為影響,一種令衝擊到其他狀況,以致逐漸影響判斷、意志力、協調能力以及造成腦的思路麻痺,沒有預警的致人於死地,讓你根本沒有糾正的機會,從喜馬拉雅山年年惡耗與勝利同篇大量報導的詭異看來,裡中不乏世界最強、最為傑出的登山家,即使像已爬過世界上14座8,000公尺的人也難以倖免。 到底高海拔的狀況人們了解有多少? 「缺氧」是第一個高海拔,登山者一定會面對的障礙。缺氧的狀況不是我們平常天天能經驗到的東西,很多人就先假設不會影響到自己,但是,6,000公尺以上,每一個人就會因高度缺氧而減弱,通常也不自覺到底減弱了多少。 很少人知道在酷寒之中挺著脫水的身體會帶來多大的傷害。脫水使動作不知不覺緩慢下來,如果你不留意的話,一定會破壞寶貴的身體各部機能。 酷寒會帶來凍傷和失溫,加上缺氧,兩者相加便會造成雙重災難,像缺氧、失溫使腦部遲鈍,減少了反射能力,肌肉變僵硬,而且還會產生幻覺和反覆無常的行為。這兩者都會把一個人變成像一個任人擺佈笨拙的機械人。雖然也還可以行動,但是卻不能清晰地思考,即使像喝水這類簡單的基本需求也怠隋下來。 高山上第三個敵人是「脫水」。吸進來稀薄乾空氣,不知不覺地貪婪的將肺部的水份隨著吐氣之間帶走,身體的皮膚同時間也在蒸發。脫水使血液變濃,流動遲緩,紅血球便會堆積在一起,載氧功能就不像正那般活潑,進而使缺氧的紅血球更加惡化。 變稠的血液形成凝塊,會嚴重的阻撓血液流向四肢,若再沒有補充水份,腎臟就無法好好運作,適應就慢下來。再則,假如血液的數量鉅幅減少,血壓會下降,又由於寒冷的影響,就會讓身體的失溫更加惡化。 海拔愈高,愈要吸進更多的空氣,確實是身體調解缺氧的最好方法。但是每吸進一口又冷又乾的空氣,便相對會從身體消耗掉一定量的水份和熱量。身體的機能會溫過吸進來的冷空氣,調和成適合體內的適溫,然後黏液散發水份滲透吸進的乾空氣,儘管一個人在極困難的情況下穿著保暖,也很難控制體溫的流失。為了身體的生存必須自體內燃燒燃料以供應適當的體溫。 第四項危險為體力逐漸耗竭。因缺氧導致食慾不振和不完善的吸收,加上失溫而更加惡化。煮食我吃的東西變得十分困難,身體的儲存因而逐漸耗盡。高消耗了能量,若不吃東西,就一定會燃燒自己的細胞來供應,若一直這樣的消耗,燃料無法立即供應的話,身上的肌肉跟思維便會衰退、萎縮。 顯而易見,這樣子的狀況非常危險,怎麼會那麼粗心大意呢?事實上,缺氧及酷冷讓腦遲鈍,不僅無法強化自己,還會像滾雪球一般快速的打擊自己,最後走向死亡。 雖然這些狀況(缺氧、酷冷、脫水)讓身處高地的登山者身患著高山病,然而天天處在不可預期的極端風險狀況中,每一根神經和肌肉都拉緊著,可能根本不能用感覺或留意這些警訊。 如何在高山上過得好(高地順應好),和避免高山病範圍甚廣,但是只要想高山活動的人,這些基本常識不可不知。 百年前僅有少數人相信在6,000公尺的高處過夜而能生存下來。40年前生理學家相信緩緩爬昇,充裕的時間作高地適應是登山的唯一法則。近二十年以來,高地生理與心理的研究已有長足發展,這些研究已轉化成登山者必修的課程。 假設一個登山者在5,000米~6,000間耽上數週,維持經常爬昇幾百公尺高,然後再回基地休營休息,證實可以儘量減低所謂的「高度障礙」。從適當高度的基地營(在喜馬拉雅山通常在4,000米~5,000之間)往上爬個幾週往返,這樣會比緩慢向上攀登,而不(或待在高處)回到低處較舒適的營地(通常為基地營)休息,會得到更完美的高地適應。即使登山者因競爭的心理(或其他原因)縮短這些適應天數(數週),他很可能就會面臨高山症最嚴重的威脅-死亡。 知道而僥倖不依與不知道高地適應的重要,其後果都會是一樣的危險。每一支隊伍必須找到它自己的步伐與節奏,高地適應是隊伍浩力的指標。高山的風險永遠不可測,登山都的意志力和判斷力會隨著時間、高度■■,若能經常警覺到危險(體能負荷狀況),認知到高山的障礙(缺氧、酷寒),在不可為的狀況下,丟棄虛榮的競爭心理(登頂的意志),而能明智的選擇退路,他日重來,其實真正的風險還是可以控制的。 本文參考自下列文獻: 1.“DEATH IN HIGH PLACES”by charles S.Housfon, M.D.-page6, The American Alpine Journal, 1987 2.“PHYSIOLOGY OF ALTITUDE ILLNESS”同作者,page158,AAJ.1985 3.“ALTITUDE ILLNESS-RELENT ADVANCES IN KNOWLEPGE”同作者,page153,AAJ.1979
  • 訓練: 高山症的辨別、處理,有需要不斷的訓練;如同CPR、消防演練有定期的訓練才會有概念,遇上了才有能力處理。 學校或公司行號之登山社團應該建立一套相關的認証學分,讓每個登山人士有一套"登山安全"這方面的知識。
  • 原文作者應是Charles S. Houston,非charles S.Housfon,Charles S. Houston是美國人,本身也是執業醫生,也是K2 攀登探險的先峰。曾於1938及1953帶領美國K2遠征隊試圖攀登K2,可惜功敗垂成‧第二次K2攀登,隊員Art Gilkey的意外死亡對Houston打擊很大,這也是他後來投入高山病研究的原因,Houston可以說是現代高山病研究的先峰。
  • 諸位 前輩的親身經驗 對我們這些新手 當然非常非常的有用 常看到出了事 批評領隊處理不當 說團隊延誤 下撤時機 而自我常在想 何時才是最佳下撤時機 (到什麼程度的反應 應該堅持下撤 什麼程度還可以就地觀查) 登山銘言 "山永遠都在" 說的很好 但面對諸多隊友 和 生病同伴的堅持與期盼 如同 先前那一句 "一路觀查 一路猶豫 還是一路上山" 我想 很多意外 是從這裡種的因 所以 何時? 怎麼樣的情況? 是下撤時機?? (我想不會是人已經完全失去行動力後吧!) 請大家多多提供經驗 後輩感恩不盡
  • 人對於自已的身心狀況要有一定程度的覺知,平時就在觀照跟覺察。自己狀況適不適合登山,自己最知道,逞強或不聽身體的警告只會害了整個隊伍。我的經驗是如果多花些時間讓上升的緩慢些,例如中極山上高山的行程,雖體力負荷大些,但發生高山症的機率就會少很多。對一般大眾而言,難道只能怪山下快速的生活步調,搞得連登高山都得「速食化」?
  • 每個人該是最了解自己的狀況 沒錯 但卻不一定了解 自己在高山上的反應和狀況 (這也是我們上登山補給站的目的之一不是嗎??) (這也是為什麼 爬高山要有領隊 嚮導 或是有經驗的人帶領) 有些痛苦 不舒服 是可以避免的 (幫助別人和自己爬的更輕鬆) 多年前 自己喜愛高山美景 帶家人上石門山看日出 家人都說景色很美 很棒 畢生難忘 但是再上去一次 就不必了 因為每個人都頭痛 (那時如果知道頭部保暖好 那麼大家就可免於這個痛苦) 要說的其實是 在高山上 關於頭痛 關於胸悶 關於其他不舒服的小症狀 我想先進們 都有很多"撇步" 可否提供末學 關於高山症 如何判定何時是下定決心撤退的時機??
  • 因為有過高山症狀經驗 以後每次爬3000公尺以上高山 我會在出發時先吃二顆膠囊紅景天 中午在山腰午餐後 吃一顆丹木斯預防 晚上飯後一顆~(或吃紅景天二顆) 次日早上飯後一顆->開始爬山... 以後有異狀才喫(好像都不會再有) 以上純為個人預防高山症狀之道... 僅供參考~
  • 膠囊紅景天&丹木斯須醫生開處方嗎? 或自行在藥局購買?
  • 我的膠囊紅景天 是在台北市長春路的"x京同x仁堂"買的 應該是屬於"食品" 價格不便宜一缶2400元 /90顆 @350mg 丹木斯我是透過開藥局朋友買的 恐怕須要你自巳在補給站內搜尋囉 當然最好問一下你的家庭醫生看看 還有"蘇醫生"的網址也很受用 除此外: 1.有充分的時間休息 2.頭部的保暖 都可舒解及預防高山症的發生 參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