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留言版

現在健行的人是否很少在使用地圖和定位?


個人有個觀察和看法,想請教大家的看法以及所知道的實際情形,謝謝。

=========================

我發覺多數的隊伍雖然都會攜帶地圖和指北針,但大部分健行的人卻是不看地圖也不定位的。實際情形是否如我所觀察的這樣?

我想可能只剩下探勘或開路的人,以及比較早期而傳統,很習慣看地圖和使用指北針定位的人,會善用且用得很頻繁。

我猜想可能因為路徑大都已經是現成的,加上 GPS 也普遍了,所以真正會拿來使用的人變少了。我想目前使用定位的人(一般情形,非探勘開路的人),可能多是在山頂上用來判別遠處的山頭吧!有時突然想知道方向時會看看指北針,但不確定路徑時大概很少人會用指北針來定位找路吧。

此外,善加利用 GPS 這種很現代化的工具,似乎大部分的情況都可以取代了地圖和指北針的定位。

所有回覆

  • 正如你所說的探勘路線才使用到,現在登山人大都朝向休閒化走,加上目前的路徑幾乎都已大眾化,一般人要他去走開發路線或是冷門的路線,比較不可能,因此連地圖和指北針都省了, 除非是當嚮導或是獨行者才會攜帶.
  • 個人覺得: 地圖是一定要的, 指北針確定方位, 配合圖與方位可以稍微了解自己在那邊, 但是如果是很清楚自己在那方也可認山頭... GPS 的 2D 座標可以很清楚你所在的方格... 不過行進角度上也需要確認方位, 就需要用到指北針的功能, 單純用地圖和指北針要去探勘新路...我覺得對個人來說...很難, 局部性的地形根本圖上沒有, 只能一步一步往大方向前進... 我覺得除了探勘, GPS好處是清楚自己的旅路(記錄功能). gps系統本身並沒有方位資訊, 只有在行進會出現方位角度, 只是現在的gps接收器已經把電子羅盤內建, 所以基本上, "指北針"還是真實存在使用的功能, 沒有指北針而只有GPS的2維資訊, 實際上還是如同摸象一般.
  • 一般民眾上山大概除了水食物其它就免了. 反正領隊嚮導會看路. 跟著走就對了. 我自己的習慣, 無論大粒小粒山, 記錄, 1/25000地圖, 指北針, GPS通通有保平安, 即使走了多遍的山還是一樣, 背包就一些有的沒的. 還少一個高度計, 萬一GPS停擺應該有個備案. 那時候應該會用到 地圖, 指北針, 加高度計. 不過, 大部份會用 GPS + 1/25000地圖不定時定一下位. 以前還比較勤快, 叉路還要走多少度角叉路, 現在免了. 向左向右轉, 沒人管你走幾度. 幾年後路荒廢了, 在那一個點位, 向左向右多少度天知道. 沒路就再開一條. 怕的是獵路縱横, 那就走迷宮了. 這是中級山的情況. 中級山要定位不容易, 視野好的地點少, 除了在稜線上, 因此最好還是GPS好用, 要不然就得一開始再加高度計判斷, 在山谷或GPS收訊不良的地方還是可以湊合著用高度計, 指北針. 絶對要有GPS 停擺, 沒電的準備.
  • 使用地圖和指北針要定位得先找一個已知點,再地圖上比對出來之後,再利用指北針辨別方位。 但是如果遇到走霧或是大雨時,該如何找已知點? 如果路徑明顯又有路條我都照走,如果迷路都是往高處爬看得比較清比較遠,但是如果遇到走霧或是大雨時,最好都是撤退。 結論是帶個gps 比地圖、指北針有用多了,且off-road 功能可以讓人沿著走來的路徑回家。
  • adonlin 兄: 建議您去上登山補給站的免費課程, 擠破頭都要去聽, 別只依賴 GPS, 這些課程絶對有其存在的原因, 依您的描述, 只有指北針, 定向有用, 別忘了山是三度空間座標, 為何大部份山徑依稜線, 溯山谷, 高度計給了您 Z 軸座標, 從您上山開始即定位, 依腳程, 依上下, 依山谷, 依稜線, 您看到的等高線地圖配合使用給了所有這些綜合判斷位置, 有山頭可定位不錯, 起大霧所依賴的就是不定時或定時定位. 我沒去上過課, 但知道講師應該講得更實際, 還有如何應用. 絶對要去上, 良心的建議. 9月13日 星期三 基礎技能(四) 判圖與導航 賴錫欽 指北針與地圖應用 判圖與導航 地圖作業時應該避開的地形和路線的選擇等皆在上課範圍 9月16日 星期六 判圖與導航戶外課 賴錫欽 指北針與地圖判讀 地形地物與地圖實際應用 前方交會法和後方交會法的應用與現場地形對應
  • 先作幾點初步的結論: 1. 除了探勘開路和原來就很習慣使用的人以外,大多數的隊伍和健行的人所攜帶的地圖和指北針比較傾向於是當「裝飾品」(形容詞,包涵了,再不然就要說是「壁花」了,開玩笑的),其中可能地圖的使用機率會稍為高一點。 2. GPS 的使用,相當程度的取代了地圖和指北針的角色,這是個事實。雖然很多人都說要假設電子產品會有突然失效的情況,但大多數的人一定更會假設這種事不可能輪到自己的頭上來。 3. 現成的,清楚的路徑更降低了地圖和指北針的使用。以後把各條路徑都開成康莊大道以後,更是沒有必要的累贅物品了(萬一出了事,似乎對於國家公園的規劃整理不夠,或沒有清楚的指示牌,或是救援不力這類的撻伐聲可能會比較大。至於自己不作功課,為方便以及減重而不攜帶備用的裝備都不重要了)。 ============ 健行越是觀光化,觀光健行客就越來越依賴別人以及現成的東西。到了山頭忙著輪流拍照都來不及了,還要聊天並繼續趕行程,和三角點拍照比較重要,四周的景緻是用來找拍照的背景而不是觀賞用,至於判別遠處的山頭則是問領隊就好了。 ============ 又岔到另一個題外話: 忽然想到有次一個南湖隊,有個女性隊員在回程時,居然沒在有指示牌的叉路口左轉走下審馬陣,卻走上了南湖北山,繼續往北,大概是在巴都服山的地方待了一兩天,幸而最後被找了回來,沒有釀成悲劇,我只約略知道這個新聞而已,不清楚當時的情形,也沒看過任何當事人和隊伍的說明,以下是我個人的推斷: 1. 該隊員只是跟著走,應該沒有用心做過功課,看來不清楚自己要走的南湖圈谷的路徑。 2. 既然已經是回程了,我猜測先前已經上過了北山,果真如此那麼該隊員似乎對於走過的路線並沒有留下太多的印象。 3. 走錯了,不對勁時,不知道也不清楚該怎麼走回北山。這讓我更確定該員的方向感真的不好。 4. 該隊員走到南湖大山北山下的叉路口時,叉路口的指示牌也沒有用,而前後應該是沒有任何其他人而單獨「落單」了,這種落單事實上就是一種「獨行」,讓不適合獨行的人自己獨行,很難不出事的。
  • 一則笑話: 一個人爬了幾天的高山, 人家問他到了看到些了什麼? 它說只看到前面人的腳, 什麼也沒看到.
  • 詩意一點: 只緣身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好一點: 看著路徑圖 左轉右轉 高繞下切 差一點: 找路條 判路跡 and 最後: 跟著走 別掉隊 以上皆無: 有機會bye!bye! 呵呵,純搞笑
  • 對於那件南湖女生走丟的事,我同一年在圈谷山屋 聽國家公園巡山員 提過 當時的狀況是因為那位女士想上廁所,上完後他發現他找不到隊員(其實這時候領隊還在五岩峰上),那時天氣不好女士心急 就往錯誤的方向前進等她發線自己走道獸徑時,已經來不及了。當時領隊和嚮導回到審馬陣山屋也沒發現人不見了,至於他們何時發現人不見這段細節巡山員就沒講的很清楚。巡山員只說當他們跟領隊和嚮導會合時,罵了他們一頓,認為他們沒盡到嚮導和領隊的職責並對國家公園警察說謊。 後來巡山員在北峰來來回回找了好幾次,正當要放棄時就聽到一個像鳥的叫聲 因為從巡山員站的角度看不到那位女士的位置,但那位女士看的到搜救人員,其實搜救人員經過那個地方好幾次了。那位女士後來獲救啦。很幸運的是她的有帶露宿袋也有水所以才能在那邊撐兩天 我那時去走南湖圈谷時,遇到國家公園觀光規劃課的兩名工作人員和原住民巡山員ㄅㄨ呀(這是他的名字 )在聊天時他講的。供ㄚ亮大哥參考 ps 謝謝ㄚ亮的地圖,實在感激不盡,
  • 此事件讓我自己想到一些事... 1.即使大便也要把GPS打開, 並隨身攜帶. 2.作自己認得記號的必要, 哪怕是隨手一折, 雙腳一踏. 3.即時在兵荒馬亂之際(內急), 該有的冷靜作為也要作. GPS除清楚自己的空間概念, 我覺得在密林或單一植被等身高, 很好用, 甚至是曠野地形...我有數次經驗靠GPS track back功能才脫困的, 所以不要以為往前走或回程都會沒事, 事先不以為意先開啟紀錄航跡的功能是很棒的 (就好像丟背包往前以為一定會回來, 卻發現前面有更方便下山的路一樣), 當然如果基於記憶體或電力的關係, 最地限度, 我覺得300~500紀錄一次也不錯(save tracklog, 不是actvie tracklog)
  • 要不要使用地圖和定位, 答案很簡單, 端視你對該地的熟悉度與安全性. 譬如出去吃個飯, 然後回家, 要不要地圖和定位 ? 還有如果你是原住民, 或巡山員, 在合歡山與奇萊山間, 待了20年, 要不要地圖和定位 ? 結論是不熟悉,不容易問路, 及容易出狀況的地方, 或是回家像是走迷宮, 空間概念IQ 較差的人, 最好帶地圖, GPS, 指北針等, 而且要會看會用, 不然帶那些東西只是心理安慰而已. 至於有了GPS, 就不須要地圖, 指北針 ? 原則上沒錯. 但問題在於 GPS 準確性, 收訊度, 電力, 還有宏觀性. 什麼是宏觀性 ? 這與 GPS 螢幕大小與解析度有關, 當你要全面俯視地理變化與走向時, 使用立體的大張地圖, 會比GPS 好看多了, 除非 GPS 螢幕有 17~30 吋 那麼大, 裏面有灌彩色立體與等高圖等, 那就可以完全取代大型地圖. 還有太依賴 GPS 導航功能, 可能會變成路癡. 記得有一次去美國出差. 租了一個 GPS, 輸入目的地後, 就開始導航, 沿路不斷的聽到 GPS 報出 Turn Left, Turn right..., 一直注意跟著做, 最後到了目的地, 可是怎麼到達的 ? 真的完全沒概念. 腦裡只記得一堆向左, 向右的指令..... 若怕迷路, 除了地圖, 指北針, GPS, 還有一樣東西, 是一定要帶的: **** 高音哨子 ***** 最好買好一點, 聲音大一點, 遠一點. 大家看過電影"鐵打泥號" 吧 ? 如果蘿絲, 沒有吹那個哨子, 會被發現, 而救起來嗎 ? 其實不管爬山, 還是平常. 最好習慣帶個哨子, 尤其女生, 有狀況時, 可以吹, 甚至嚇敵. 記得有一次在一個岔路, 有很多隊員走錯, 離很遠了, 我便在叉路口吹哨子, 把他們全部叫回. 還有幾次去探勘, 先去前頭探路, OK後, 吹哨子, 叫後面隊員跟進等, 滿方便.
  • 來亂的 探勘的前輩可別往下看 高手級的也請別往下看 氣炸了恕不負責 以下純屬個人看法 等高線圖不是都那麼單純 稜是稜谷是谷鞍是鞍 就算是 碰到地形又傻眼囉 出發前沒貼近地圖 好好把經過路線地形背上一背 上了山拿出地圖又傻眼囉 何況等高線圖不像路徑圖易取得 還得經一番學習訓練才勉強看得懂一些簡單的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 上河版還算勉強容易吸收資訊 多一些路徑圖配合文字紀錄 嘿嘿 挺受用的 普羅大眾上山前會上補給站搜括資訊 嗯 有爬文有平安 嘿嘿 等高線圖配合衛星空照圖 紙上爬一遍倒是挺有趣味 既然經過路線地形已背熟 手上GPS又配合地圖導航 爬得滿頭大汗喘噓噓 休息時背包拿出來的當然是吃喝的囉 嘿嘿 是地圖和指北針才怪 地圖何時用 當然是認山頭用囉 cc
  • 太嚴肅時,總要來點輕鬆的嘻笑輕罵,無傷大雅,都是沒有惡意的。 每次聽到山難,總會想到: 1. 山難的真相果真如報導所說的嗎?當事人情何以堪,總會有所隱瞞,責備、包容或體諒都不可免。 2. 「評論」(批評的字眼我避開使用)總是因為身為旁觀者所以較為清醒,「評論」的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在思考事件本身的教訓,並納入自己的經驗領域中 謝謝 sarahtsai65(山林傲客) 提供的資訊,當時也真佩服該隊員居然能自己一人熬過兩個晚上,還不知道她有帶露宿袋和水。露宿袋真的扮演了保暖的關鍵性角色,水也是。 =============== SmileCome 提的 ** 高音哨子 ** 確實是輕便的小裝備,值得隨身備用。 .相當熟悉某個路段的人,確實不常需要用到,這是程度上的差別,不過確實還是應該備用,因為山徑不像市區道路那樣方方正正或彎曲得很明確,熟悉的山徑四周往往也是不熟悉的地方,有時會突然被迫要切往不熟悉的地方,也許會忽然需要參考一下 .SmileCome 所謂的 "宏觀性",確實是個問題,我在半路上總會有需要知道目前的位置是在整段路徑的哪個相對位置時(因為 GPS 也有等高線圖),所以直接拿 GPS 和地圖比對,很快就知道是在哪裡 .GPS 的導航規劃,玩過幾次,但基本上只會用用直線導航,除了約略知道水平的直線距離還有多遠之外,多少可以看看前進的方向。 各種情況都可以說的出一套道理出來,總之,這就是要靈活應用的部分了 =============== shyanfu 說的前輩或高手,我想大家都不敢對號入座,健行是持續的學習過程,有時碰到一件典型的事例,引發我的思考和猜測,有時自己有些定見,但還是應該常常提出來一起討論 shyanfu 說的等高線圖確實不見得單純。說真的,不是不太會看就不能健行的,一個人不可能等到本職學能各項學科都學會了才開始健行,總是邊從事邊學習。只是有些人總是跟著走,不太花時間學習。 我個人的幾個基本的信念是: 1. 不要給我忠告,讓我自己去犯錯--作中學 2. 勇敢面對危險,但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 3. 享受過程(多半的過程事實上是很糗的) =============== 也該說說促使我想討論這個話題的例子: 有一個走錯路徑的情況發生,於是有人問我說他以指北針量測地圖上目的地的方位,然後開始運用指北針,依照剛剛的方位來前進,為何還會走錯路? 這個講法像是有些道理,但又有點不對勁,我思考了一下,第一個想到的是,這應該是像美國那種有著幅員廣大而遼闊的地方比較有些道理,台灣的地形上上下下,路徑彎來彎去的,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 這種以走路的起點來量測目的地的方位角,然後看著指北針依照該方位角來走,應該是在廣闊有點像是一大片沙漠的情形下使用。當遠方沒有明確可見的目標,或是起大霧時,可以先用這種方式,但也得每走一段路,重新定位,並檢視校正前進的方位,注意:  1. 測量上的誤差  2. 開闊的地方,除非地表有明顯的參考物,   否則前進的方向不可能是完美的直線,   走路本身也加大了這個誤差  3. 一開始的失之毫釐,   當前進的距離變得相當長以後,   一定會差之千釐,而偏離了心中假想的那條路線。 一般說來台灣沒有這樣大的地形,若有機會到國外健行的時候,也應該多找幾個中途的目標,而不要以最遠的最終目標為之,這樣才可以降低各種誤差的累積造成嚴重的偏離。 換個方式來說,以起點為主,當實際的前進路線有點歪斜造成偏離的時候,雖然你可以證明前進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正確的路徑卻是在左邊或右側的某的位置上(所謂正確的路徑,就是開過的路徑,好走,不正確的路徑一路上都是各種狀況)。 相對於以起點加上目標的方位角,我習慣用的是以 GPS 定好目標的位置,然後用直線導航來牽引,途中隨時可以檢視偏離得是否正常合理,因為路徑總是彎來彎去的,無法照著直線來走的。
  • 我見過高手[不是原住民而是測量人員] 對他們來說 地圖只是事前規劃用 到山上叢林時 立在一個山頭 認清對面山頭目標[認植被或獨特林木] 想好路徑 草刀一把標竿一支加上無線電一支 下溪谷再上切 當他升標竿或搖樹或砍樹時已在目標附近 我的感覺 它靠的不是地圖和指北針 是一種職業的敏感和專業
  • 高手級和探勘級的先不談 想來探討普羅大眾在有路跡的山中健行時 在[視線良好而且不慌張的正常情況]能否沒有路條和路牌 以下是個人的做法 先決條件要規劃出健行的路徑和各個目標的時間 <1>.有GPS的情況 GPS好用,但要常用才會用才能善用 不會善用反而誤用 如何善用 a.判斷身在何處,和地圖是否符合 b.邊走邊注意,通常您會離下一個標點越近而不是越遠 c.遇到岔路抓出正確方向 d.因為GPS螢幕太小,有疑問時只有請出地圖和指北針 e.我寧可多設標點 f.不趕路不慌張不摸黑 <2>.沒有GPS的情況 a.先研讀路徑圖和紀錄是必要的 b.有等高線圖最好,沒有路徑圖和紀錄供參考時,則等高線圖變成必需品 c.上高山前花點錢買一張高導圖是C/P值很高的投資 d.有明顯的標的物最好 e.總該知道身在何處,和地圖是否符合,最起碼哪條稜那個鞍哪個山頭應會判別 f.遇到岔路攤平地圖抓出正確方向 g.不趕路不慌張不摸黑 別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寄託在別人身上 就算至親也有失算時 後悔時都已來不及了 同情那些因迷途而喪失性命的登山人 可憐山中冤魂
  • 高音哨?低音哨? 問題來了!這 有討論的空間。以前的我及同伴们所使用的 是海軍型低音哨。那是傳承自四大天王的寶貴經驗! 或許 科技猛進、與時推移。有新的產品可以更有效率傳遞訊號,非常誠懇地 渴望您能就現今的高音哨子,再次提供使用心得,謝謝!!
  • 我沒看過低音哨子, 要吹出低音, 體積應該滿大的吧 ? 如果體積不大, 聲音夠響, 可以傳的遠, 那我也有興趣買來用. 兩種一起用, 也不錯, 吹低音, 表示OK, 吹高音, 表示有狀況..
  • 除了看地圖以及定位以外,相關的要點有: 1. 出發前一定要做功課,看地圖並瞭解行程路徑 2. 在行走的過程中,隨時注意週遭的景緻,讓自己對路徑留下一些印象,如果原路回時,隨時印證記憶裡的印象,作為確認參考點 3. 跟緊隊伍,如果沒辦法走太快,趕快告知領隊或至少幾個隊友一起結伴 4. 發覺路徑不對勁時,盡快確認附近還有其他隊友,如果真的落單了,盡快退回最後確認的正確地點,再重新檢視,也許就真的發現哪裡走錯了
  • 古諺有云: "入山看山勢,出海看海流" 我想: 測量人員應該就是善用此"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