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屏東遙遠秘境-僅有4戶的達洼蘭部落,登達洼蘭山與達洼蘭下山

活動日期
2025/4/12 - 2025/4/12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2
類型
» »

屏東遙遠秘境-僅有4戶的達洼蘭部落,登達洼蘭山與達洼蘭下山

 

前言

清明連假,從南二段之真(非)傳統路線-關山嶺山.溪頭山.魔保來山出向陽後,老爸安排一個包含舊部落與登山的知性行程。

週末天氣不穩定,找個輕鬆路線較保險,看老爸聯繫大社村侯村長,請教達洼蘭部落故事與現今,沒聽過得地名與山名!

加上準備檳榔與米酒,應該又是帶踏查性質的山旅。

 

【日期】2025/0412(六)

【人員】(老爸小黃、媽媽、大姑姑夫妻、德仁阿伯夫妻、政隆叔叔、美靈阿姨、雪芳阿姨與福仁阿伯)

完整圖文可參閱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review&act=info&review_id=36130

 

0645歸仁出發,南二高行至田寮附近,滴落幾滴雨,讓人有點擔憂天氣。

0803德萊公園停車場,雪芳首次與會,10人併兩輛高底盤休旅車後,往德文村續行。

村內過德文分校後,部份路面仍在修路,亦即去年因凱米颱風受損嚴重,目前還在整修中。

0811德大道路(屏31)叉路,左邊是口社溪觀景平台,里程歸零,我們往右的產業道路,先登達洼蘭下山(資料稱下達洼蘭山)。行約600公尺,路邊找地方停車,產業道路面狹窄,幾乎多僅一車寬度,停車不太容易。

0835停好後往回走,沿途油桐花綻放,還有一種色彩鮮艷的毒瓜,又名雙輪瓜,為葫蘆科毒瓜屬下的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雙輪瓜的外形讓人聯想到傳統的金甘糖,尤其是紅色和綠色與白色間雜的小糖果,對小朋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0841右側有一布條,是達洼蘭下山不明顯的登山口。

進入上切後,不遠就是連續的駁坎,應是先人的開墾地,還有一處類似工作小屋的遺跡。

但沒有找到布條,就往西方尋找,這座山太冷門了,雜草叢生,還好老爸與阿伯帶有蕃刀與柴刀,沿路劈砍,耗掉不少時間。

0855達洼蘭下山,省政府圖根補點三九一號,海拔約 h876m。基點處無展望,是個小丘,樹枝較多,稍微清理一下。

老爸帶了米酒與檳榔帶領大家祝禱,希望排灣祖靈與山神能夠庇佑本隊此行能夠平安順利。

0910下山,另一方向有布條,但下切靠近馬路時,有高落差陡坡。

0930附近草多樹高,老爸決定直接放繩子綁樹幹而下,頁岩鬆滑又陡,到馬路邊又有160公分高的擋土牆,費了一番手腳才全體平安溜下來,這座路邊不遠的山頭,居然讓我們耗掉50分鐘,真是有點失策。

0935回到停車處,往前出發。沿途滴落一陣小雨,還好之後就都無雨了。

達洼蘭山產道路幅不寬,但水泥路的路況還算不錯,兩側植被也乾淨,只是中途有幾處較突出處,非高底盤車鐵定K底。

會車是此產道比較頭痛的問題,我們前行約2公里,被一輛發財車擋住。只好下車到附近找找,鑰匙還放車上,應該人走不遠,車斗上放有幾副捕獸夾。

我們嗨,嗚地呼喊,不多久,山坡下一位原民老大哥回應:

他下去放置陷阱,今日還沒見到收穫,

就聽到嗨,嗚

以為是魔鬼耶!

你們要去哪裡?

達洼蘭!

既然來了,

多爬兩天吧!

哈哈,這就是原民的幽默

0952開到3.6k水泥路終點

0955之後是泥土路,可以續開一段,右側樹上有一布條,這是較大空地,於此停車。若往前行,就會有一個左彎

1000出發。後面土石較大且鬆,有些路段又陡,四驅車可以繼續開,但兩驅可能會打滑,車子最好停在此彎道處,因為走路並不太長。

1005經過咖啡色工寮,外觀蒙皮,並用塑膠布料緊實包覆,屋下有水塔及泡茶桌,看來應還有經常使用。

轉角處,右側高大稜線,那是「大母母山」,被排灣「Ravar」群系尊為聖山。很久以前,他們這裡建立了一處稱為「Davalan(達瓦蘭)」的部落。部落的另一個名稱是「Bagalivumobou」,意思是「很多房屋在冒煙」。

1020左如玉茶園,這是是德文保護林野生茶園,幽默原民的小貨車也開來停這裡。

1023右邊有就地取材的石桌椅,樹上掛著一個黑鐵鍋,山坡上有罐6公升的米酒,真是猛。

1024之後就進入樹林小徑,真要偷懶,打檔車如野狼等,還是可以續騎。

1033最後工寮(5K處),工寮上貼有「大會師午餐休息處」與「最後水源工寮」等牌子。對照資料,這工寮鐵皮越來越少,側邊木桿與底部床桿也是,連坐都不方便了。將水果與冷飲擺好,大家休息。

1045出發,往前走50

1046登山口,左側有布條,樹上盯著[達洼蘭下山]小牌子,直行的產業道雜草頗多。由登山口上登,在泥土混雜著頁岩中上坡,一開始有點陡,但林相還算清爽。此山較為濕潤,蕨類苔蘚頗多。

1051接廢棄產業道,剛剛應該是取林道捷徑,再往左走約300公尺

1056注意布條,往右上切,脫離產業道上稜線

1059稜線取左,海拔約1400多米,林相清爽,走來很舒服

1101岩石稜線,繞右側

1102進入杜鵑稜線,地面有網狀紋路的杜鵑根系,滿滿的腐葉,步道走來Q彈,是最舒服的路面。

1107越往瘦稜上走,杜鵑盛開,有粉紅也有雪白,處處綻放,美不勝收,大家放慢腳步拍照,右側的溪谷與尾寮山系山景,搭配花朵襯托,此景真是雄奇與柔美兼而有之。當然,拍照也要小心,因為瘦稜兩側就是懸崖。

順道科普一下,此杜鵑乃是日治初期的人類學者三傑的森丑之助(1877-1926)發現命名的臺灣高山特有種,被命名為「森氏杜鵑」。,以白色.粉色為主,且一花芽多有4朵花者。

本猜想是否有可能是中央山脈南南段獨有的大武(丁香)杜鵑?不過大武杜鵑單一花芽中通常僅具1-2朵花,且為紫紅色,似乎與我們所見不同。

此外,還有不少樹型高大的原生種的杜鵑-西施花,嫩葉暗咖啡紅,花鐘形,都是她的特徵。此行真是大飽眼福。

1115稜線上有一水泥柱,被苔蘚滿滿地覆蓋。

1118達洼蘭山,約 1488m,山字森林點,有人於一塊頁岩上書寫[達洼蘭山]。山頂空間不大,樹林間沒有視野,不過仍有少數森氏杜鵑開花。只可惜這裡太冷門,不然可是4月的賞花秘境。老爸拿出檳榔與米酒,用先前排灣族郭阿伯為我們祝禱的錄音,告知祖靈我們來了,祈求平安順利。小休之後,原路回撤。

1200登山口

1204最後工寮

1225放車處。

1246口社溪觀景平台,車停涼亭邊,開始炊煮。邊炊煮邊賞景,除了上頭的德社山德文山群峰外,底下為口社溪溪谷,右邊的是大社溪,後面匯入前者,再由山地門匯流至隘寮溪。夥伴今日不約而同以煎鍋為主,有煎芋頭粿的,煎魚的與蘿蔔糕,芳香四溢,螞蟻都趕緊聞香而來。

飯後泡茶紅茶,涼風徐徐,真是最高享受。

1435出發,續行德大道路。

1456達洼蘭部落大石碑,上面註明拉發日族群,亦即屬於北排灣。旁邊有一長滿果實的雀榕,這與排灣族及魯凱族的舊俗相符,要進入部落前常有榕樹(靈榕)栽植。左側另外有立牌,說明目前不開放河川。從大石碑進入部落的圍欄,以古陶壺造型進行裝飾。

1500我們車停廢棄派出所空地,下車走路。沿途看似尋常的部落,建物也都完好,但是卻無人蹤。生態館的兩個窗戶,用一白細繩纏繞,形成很有特色的圖案。

無人居住,但是屋外植栽還欣欣向榮,好似仍在等候主人的回來。

如同森丑之助所說:排灣族是很重視藝術與發揮美感的民族。

1504走入廢棄操場與國小,以前這裡應該是很熱鬧的部落。

侯村長說:隱藏在深山裡的大社村(即達洼蘭部落),是屏東最偏遠的深山社區之一,也是三地門鄉歷史最悠久的排灣部落。

大社村是排灣族ravar群文化的源頭,八八風災後,因部落受創嚴重,大社村民目前遷居至禮納里(Rinari)部落,延續原鄉文化的命脈,此外,透過「穿山甲」意象的廣場,紀念許多援助部落族人重新建立嶄新排灣工藝重鎮的朋友們。並建議我們可去拜訪答路本浪。

為什稱為大社呢?其實大社並不是全然等於Davalan部落,古時還有Touphon(圖鳳)/Garlout(戛勞),聚集這3小社,日治之前,漢人即稱為大社,應該就是因為人口眾多的意思。

老爸講完故事,好不容易,看到廢棄司令台旁一個小女孩踩著梯子採桑椹,詢問之下,才知正是我們要拜訪的野地食房(答路本浪),媽媽與姊姊都在裡面。

姐姐是經理,口才便給,他介紹大社原鄉部落目前有4戶定居,其餘族人偶爾回來處理農作。達洼蘭在民國60年才有電線通達,在那之前,幾乎過著一種以煤燈照明的「半原始」生活。

答路本浪的建築很有特色,弧形屋頂酷似香菇或荷葉,屋頂上曬著紅藜,鍋子裡煮著早上捕獲的山豬,十足野味。

連廁所都發散自然的工藝風味。不過,最幸運的是,還有3條尚未被預定的老麵自然發酵的土司,沉甸甸的,趕緊搶購。

經理帶我們去看一下可供住宿的房間,這房子可以包棟,約住10人,簡潔很有原民特色。不過客人很少,雨季也快到了,道路容易中斷,屆時又像孤島般。

走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教會也搬移,老式的石板屋基還在,披薩火烤屋也空著,偌大的聚落卻無人聲,不禁生有人去樓空的滄桑感覺。

看著年輕的經理與幾位家人,自然地各忙各的活,

不知道這種選擇是一種幸福,或是一種無奈

主人家說:

離開了這裡,就沒有了家,

我們就沒有根了!寧願留在這裡重新開始

1600告別經理,於操場旁的石板柱拍張紀念,

在溪壑雲霧逐漸升起的黃昏,我們輕輕地駛離部落,

也帶回一股淡淡的傷感。

 

您喜歡讀行嗎?您想要與同好徜徉山林谿壑嗎?

最近的出團訊息,可參閱黃家小隊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24230944469652/

 

若您想參考黃家小隊歷年500餘趟的山旅紀錄,因部落格關轉,請至健行筆記查閱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member&act=review&member=93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