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討論區

冬季登山保暖對策(上)

keepon(編輯)

2013/11/15


冬季登山保暖對策    

by 登山補給站編輯

 

大年初一桃山山屋,雪花紛飛


 

《戶外保暖三大原則》

 

 

[隔溫層]   

隔溫層概念很簡單,氣溫越低就會需要越厚的隔溫層,

或者以洋蔥式穿衣法的概念來說,會需要越多層的衣著。

 

[乾燥]

乾燥是第二個重要原則,主要是防止身體潮濕時的"水寒效應",

乾燥條件的達成,基本上需要依靠排汗衣來達成。

 

[防風]

最後一個要件是防風,即便穿得再保暖,如果沒有注意防風,

那麼保暖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是由於風帶走體溫所造成的"風寒效應"。

 


掌握保暖原則,冬雪季登山更安心


只要依循這三個原則,基本上保暖不是問題,

反而要留意是否太過保暖,造成過度流汗、體表悶濕的情況。

 

 

 

《頭部保暖》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山上氣溫低時,

只要吹風不消十分鐘,肯定馬上頭痛,而且很容易痛上個大半天,

因此有關頭部保暖,首重防風!

 

成員間須隨時相互提醒頭部防風


戴毛帽保暖之外,更要特別注意帽子本身有無防風效果,

尤其是太陽穴以及耳朵,也可以拉起風雨衣帽兜,作為基本防風。

 

其次,選擇毛帽時,應注意不需過於厚重,

以免保暖過度讓頭很容易流汗,汗濕之後反而會引起水寒效應。


遮耳設計的保暖帽


許多保暖帽在設計上搭配Gore Windstopper防風材質,

可以注意其WS材質只有環繞頭周一圈,而頭頂部分沒有,

如此設計是兼顧了太陽穴周遭的防風效果,以及讓頭部多餘的熱量可以從頭頂蒸散。

 

另外,有包覆耳朵的帽子,

保暖效果會比沒有包覆的款式來得好,也是十分值得推薦的選項。

 

接下來有一個地方很容易被忽略,就是脖子的保暖。

有時候身體穿得再暖和,還是覺得留不住熱量,

因為體溫很容易會從脖子向外散失。

可以藉由穿著高領排汗衣或是圍巾來達到保暖效果,

甚至使用夏天常用的魔術頭巾,都可加強保暖作用。

 

右:魔術頭巾可一物多用,包覆面部與脖子

左:balaclava可完整包覆頭部,在雪地相當實用

 

口鼻部分也需要注意,如果氣溫很低,甚至到零下,

暴露在外的口鼻也是熱量流失的一個大缺口,

而且鼻子直接吸入冷空氣,更會使身體的中樞體溫降低。


然而口鼻的防護卻也不需要太過厚重,其實一個簡單的口罩或魔術頭巾就可以解決,

因為呼出的氣體是熱的,頭巾或口罩的妙用是可以讓呼出的氣體停留在口鼻附近一陣子,

而不會馬上逸散,間接達成保暖效果。

 

 

《上半身保暖》

 

身體保暖,須分行進與休息兩種狀態來談;

而休息又有小休息(3~5分鐘)與大休息(超過5分鐘)之區分。

 

 

11月玉山步道行進中,10℃

 

[行進中]

基本上身體就是一個很好的產熱來源,所以不需要穿得太多,

只需要一件保暖型排汗衣,依個人情況再加一件軟殼衣或風衣當作調節層,

即為實用的行進穿搭。

具備防風性的調節層會較為方便,當風大時可省去再添加風雨衣的麻煩。

當然,在有雨或雪的情況下,穿上雨衣是一定要的。

 

 

[小休息]
建議可以把風雨衣披上,避免受風,減少身體蓄積的熱能散失,

建議風雨衣放在第一時間可取得的地方,視情況迅速反應。

 

2月桃山頂,-2℃

 

另外小休息時可以藉機補充水分及行動糧,順便讓肌肉休息一下。

小休息的時間不宜過久,坐久了身體還是會慢慢冷下來,

接下來要再產熱會耗費更多能量,所以建議以3~5分鐘為限。

 

 

[大休息]

比方說中午休息吃午餐,或是抵達宿營地後的活動,

因為活動量低,身體產熱少,對保暖的需求會更高,

所以可以將帶上山的羽毛衣、化纖保暖衣或刷毛衣穿上,視情況搭配風雨衣。

 

玉山6:00 am,甫日出,2℃

 

晚上睡覺時,如果睡袋的保暖度不夠,

那麼把保暖衣物穿進去睡袋也可以增加保暖效果,

而且半夜要起床尿尿比較不會冷XD

 


補給站將繼續分享有關腳部、下半身、手部等處的保暖對策! 

希望這些資訊對各位有所稗益,祝大家爬山平安。



文章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