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關廟鄉東北郊撿基點, 以及龍崎虎形山公園等

活動日期
2010/5/23 - 2010/5/23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0
類型
» »

jjlu(阿竹)

2010/5/31



 豪雨特報的日子, 剛好有空出去走走, 便選擇到下雨應該也還好的關廟近郊.
 此行撿了關廟東北郊的牛長山、新埔山、大坪山、嶺頂山、大潭山等基點,
 也順便到龍崎的虎形山公園晃晃. (另有座馬草山過而未登.)

 不過呢, 這種淺山的基點之旅, 往往也是墓仔埔之旅,
 行程尾聲便繞到千佛山菩提寺、關帝廟山西宮等調劑一下心情.

 像這樣的行程, 應該只有基點迷才會有興趣吧.
 敝人嚴格來說並不是「基點迷」, 要說的話可能比較像是「地圖迷」.
 看著百多年前出版的《台灣堡圖》裡面的 △ (三角點)、⊙ (圖根點) 等記號,
 會有想要按圖尋寶的衝動.

 這次所撿的五座基點摘要如下 (歷時約為 pm3:00~6:00):

 1. 牛長山 (85M), 三等五三一号△,

  位於墓仔埔的最高處, 車停基點東側約 70 公尺遠的小鞍, 再沿著陡窄的混凝土路登頂.

 2. 新埔山 (64M), 圖根點,

  山頂為廢棄院舍, 可車停基點南側約 140 遠的停車場 (緣生佛堂前) , 再穿門踏戶到達.

 3. 大坪山 (95M), 三等五二六号△,

  又名東門台, 位於竹林與鳳梨田間的邊界,
  車停基點西北方約 270 公尺遠的小鞍 (東嶽殿前),
  再穿過基點西側的鳳梨田或基點北側的墓群抵達.

 4. 嶺頂山 (124M), 圖根點,

  就位於公路旁, 基點距北側的主要道路或西側的支線道路都只約 20 公尺遠,
  但北側的登山口已經消失 (因公路坍修都已經削成垂直山壁), 需改由西側穿林而上.
  此山又為關廟鄉的地勢最高點.

 5. 大潭山 (67M), 三等四八四号△,

  位於墓仔埔的最高處, 可車停基點東側約 45 公尺遠的車道缺口, 再沿著土路登頂.

 這五座基點目前都還「健在」. 就山頂的展望而言, 則只有牛長山是 360 度的視野;
 大坪山東側有竹林、大潭山南側林高都算是剩半圈視野;
 新埔山與嶺頂山位於林間無法通視.

 而龍崎的虎形山公園算是這天比較像是爬山的地方,
 從龍崎街上經龍崎國小、入口、第二吊橋、虎形山、第一吊橋、老街出口,
 繞一圈約 40min 內, 大雨中撐傘而行仍是舒適愉快.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瑣記〉 牛長山、新埔山  牛長山 (85M), 三等五三一号△, 位於墓仔埔的最高處有 360 度的無礙視野.  從國道三號下關廟交流道後, 遇到第一個十字路口右轉,  在牛長山的西南方離開公路東入產道, 繞經山頂的南、東,  最後車停基點東側約 70 公尺遠小鞍的鳳梨田旁, 再沿著陡窄的混凝土路登頂.  之後沿茄苳湖東岸回往關廟市區的方向, 會走天橋跨過關廟交流道的引道.  而茄苳湖本該是風光明媚的地方, 但如今湖區已被分隔成一區區的魚塭, 風景打折不少.  新埔山 (64M), 圖根點, 山頂為雜木林中廢棄院舍, 無法通視.  在回關廟市區的半途東岔往新埔山的方向,  也是要走天橋跨過三號國道.最後車停基點南側約 140 遠的停車場 (緣生佛堂前) .  新埔山頂原為私人院舍所據, 「還好」該院舍目前已經荒棄 (所以才能進入),  在基點旁有廢棄的小木屋與重新長出的雜木群. 大坪山、嶺頂山  大坪山 (95M), 三等五二六号△, 又名東門台,  位於竹林與鳳梨田間的邊界, 西側鳳梨田的方向有半圈的視野.  車停基點西北方約 270 公尺遠的小鞍,  在一簡易棚搭的東嶽殿小廟前 (再往東是一大片的墓仔埔),  可東南向走到基點西側的鳳梨田再穿越, 或是東北向走東嶽殿上方的產道經基點北稜登頂,  三角點看來是被重新立在一孤墳旁.  嶺頂山 (124M), 圖根點, 就位於公路旁,  基點距北側的主要道路或西側的支線道路都只約 20 公尺遠.  但舊記錄中的北側登山口已經消失 (因公路坍修都已經削成垂直山壁),  改從西側穿林而上, 基點位於林間無法通視.  嶺頂山與牛長山一樣也是位於墓仔埔的最高處, 在山頂還有龍崎鄉第六公墓的標示碑,  但也許是因為龍崎鄉人口較少「使用率」不高,  這一整片「墓地」的樹林, 看來是在開闢之後又努力地長回來了.  而嶺頂山同時又是關廟鄉的地勢最高點.  由百多年前出版的《台灣堡圖》可以看到, 當時的行政區界有畫到圖根點上.  後來不知為何行政區界西移了約數十公尺遠,  這使得關廟鄉的最高峰也西移落到嶺頂山的副峰 (高約 110M 多) .  因為一座山的存在並不是只有山頂的部份而已, 關廟鄉的最高點仍可算在嶺頂山的身上. 虎形山公園、馬草山  虎形山 (113M), 無基點,  位於龍崎的虎形山公園頗有山林之勝, 也算是這天比較像是爬山的地方,  從龍崎街上經國小、入口、第二吊橋、虎形山、第一吊橋、老街出口, 繞一圈約 40min ,  雨中行來仍舒適愉快.  這座公園的形勢其實相當特殊.  因為當我們去「××山公園」時, 公園的出入口通常會在該山的山腳下;  而虎形山公園的出入口卻是在與山頭約等高的地方, 其間還隔了條橫向的溪谷.  你可以下溪↘、離溪 ↗, 好到達山頭所在的嶺線;  也可以利用跨過溪谷的吊橋省卻V字型的下上.  馬草山 (128M), 圖根點, 據說基石已經佚失,  而由前面第一張行跡圖的底圖 (Google Earth 衛星地圖) 可看出,  馬草山南坡的開墾已達山頂.  此行因為在開車經過時雨勢忽然暴大 (回家後查中央氣象局網頁的雷達回波圖,  才知此時關廟龍崎地區剛好有濃烈的雲雨胞通過),  因此便只是從山頂東北側的道路經過 (高約 115M), 沒有登頂. 大潭山、千佛山、山西宮 等  大潭山 (67M), 三等四八四号△,  也是位於墓仔埔的最高處, 但南側林高視線受阻只有約半圈的視野.  從馬草山以天橋跨過三號國道, 在千佛山大佛的背後有岔路,  左岔可往千佛山的入口不二門, 取右岔是較窄小的車道往大潭山.  不久來到大潭埤湖盆東緣的稜脊上, 有些地方可看到美麗的湖光景色,  但週圍卻也是被墳塚所包圍, 誰叫這邊如此「山明水秀」呢.  後來車停基點東側約 45 公尺遠的車道缺口, 再沿著土路登頂.  千佛山菩提寺, 後來算是繞了大潭埤大半圈,  在南岸的旺萊公園稍停後, 來到千佛山的不二門.  一般佛寺約在下午五點後便關門靜修,  這時已經傍晚六點半, 就只能沿著圍牆外走到最能仰望大佛尊容的地方再折返.  近十年來多次往返南二高, 對千佛山的大佛已經注意很久了, 如今終於一訪.  關於千佛山菩提寺的濫觴, 據說也是因為大潭山一帶風水甚佳, 卻又離關廟的市街區太近,  當墳塚漸增而陰氣日盛, 威脅到鄉民的安居, 便有建寺之議,  到後來因緣和合, 終有千佛山菩提寺的開山與落成.  而這天走來走去幾乎都在墓仔埔打轉,  在行程的尾聲來到千佛山調適一下心情, 倒也相當合度.  最後的關帝廟山西宮, 就更是淵源久遠了. 從明鄭時期就有漢人從台江內海 (今安平)  溯行新港溪 (今鹽水溪) 到上游的許寬溪 (今許縣溪) ,  再來到新豐里開墾當時被稱「香洋仔」的地方(當時記為小香洋民社),  並圍築弼衣潭 (今大潭埤) 蓄水灌田, 很早就發展出聚落.  而住民為求居安雨順, 便搭建堂宇供奉關聖帝君, 附近的街道也被命名為「關帝廟街」.  如今關廟鄉的鄉名也是由此而來.  離開千佛山, 在關廟鄉的最後一站便是這大名鼎鼎的山西宮, 蜻蜓點水後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