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討論區

五寮尖大茄苳

fuline(fuline)

2011/1/23


週六清晨走五寮尖去,地面半乾起步不算早(約0640)
但意外的是竟然是第一部車?
下山時在大茄苳樹仔細觀察了一下
長出好多果實,這株大樹實在生機旺盛!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第 #4 #5 兩張葉子是 茄冬.... 前面三張看起來是 榕樹 ^________^
  • 4D1794兄:五寮尖的"大茄苳三叉"還蠻有名氣的 第一張是本尊全景,第二張果實遠景應也無誤 第三張撿拾地上落果難不成撿錯了? 聽您這一說,小弟還不能區分榕樹與茄苳這兩種鄉土常見樹木咧! 研究看看,如果"大茄苳三叉"這株大樹不是茄苳樹? 那就好笑了。
  • 第一張距離太遠, 只能憑 "樹形外觀" 看起來似乎不像是 茄冬 ( 以樹皮顏色跟樹枝樣貌, 感覺可能是第二三張的榕樹 ). 您有空的話, 麻煩 "近距離" 拍張樹皮照片, 就可以更確定了. 註一: 樹皮看起來比較 "灰白", 茄冬 是 暗褐色 (深咖啡色 ) 至於第二與第三張的 "果實", 就 100% 確定是 榕樹 果實. ^____^ 註二: 曾經有桃園某登山隊伍, 在多崖北插某山區, 拍一棵大樹說是 "巨大楊梅樹", 隊伍中某位老山友說的樹名 ---- 結果看照片的樹皮, 可能是大樟樹 ( 樟樹有粗大裂痕以及土黃色外皮, 楊梅是灰色光滑 --- 照片是前者的樣貌 ) 因此... 可能有些山友說的植物名稱, 未必是正確的. ( 小弟是從別人 BLOG 看到照片, 然後去留言說明對方講錯了 ) 另外也曾經去某些鳥友 BLOG 去更正一些鳥類或是蝶類名稱....
  • 貼兩張 "正港" 的 茄冬樹 果實 ---- 全部都是褐色的果實, 新果到老果只是顏色慢慢淡一點而已. ( 平常根本不會想拍這種東西, 因為從幼年看到大, 幾十年早看膩 茄冬 了 ) 茄冬的樹幹是咖啡色, 不是灰色系...
  • 小弟認為,前三張照片是雀榕,後兩張是茄冬葉子。 第一張樹根蔓延盤抓地面的特徵,是榕屬植物特色之一, 其樹皮偏白,與茄冬暗褐及老皮剝落狀不同。 第二張顯示極密集的幹生花果更是榕屬植物獨到的標記, 諸多榕屬幹生果中雀榕的果實數量尤其驚人, 成熟雀榕果紅紫色上面有很多白點,有果柄,果寬約1~1.5公分, 而一般榕樹(正榕)的成熟果偏紅色,無柄,果寬約0.5~1公分, 如果有拍到樹葉就更無疑義了。 給fuline兄: 在山上同一棵樹下,撿到不是該樹的葉子或花果是常有的事, 三度空間中可能橫長著諸多其它種類的小苗,藤蔓或灌叢。 另外,以您拍攝地點同時有茄冬和雀榕來看, 故事很有可能是: 古早年代曾有一株茄冬屹立當地,是著名的地標, 有一天,鳥類排泄出雀榕的種子,落在茄冬樹上, 它從小苗慢慢長大,根系盤在茄冬樹幹向下侵略擴張, 終於逐漸包覆住茄冬,小雀榕也長成大樹,惡魔般緊摟著茄冬的軀體。 同一個幹體,茄冬的枝葉在中間及下層,而雀榕的枝葉在外側及上方伸展著。 強烈建議您放大第一張照片仔細看,或到現場釐清真相吧:)
  • 4D1794、小杉光兄:這下真的糗大了,長久以來無數山友們熟知的五寮尖"大茄苳"?可能是"雀榕"。 下回再上去時真要仔細的拍一下了,找了一下網路照片,有不少山友在"大茄苳"留下身影,就請兩位達人再鑑定一下了。
  • fuline兄: 這幾張前輩們在大茄冬前的留影, 把樹身型態拍得很清楚了, (歹勢,您原來第一張解析度不高,小弟誤認為整株都是雀榕) 樹是茄冬樹沒錯, 從根部到樹幹到樹冠仍是活力十足, 樹幹也是典型的暗褐帶剝落狀的茄冬特徵. 但仔細看,樹幹自大石塊以上一公尺處起,爬起一株根幹稍灰白的植株, 這就是雀榕,它攀附在茄冬身上落地生根,向上向下向旁擴展地盤, 茄冬右側樹根間有一拔地而起的灰白色樹幹,說不定就是該雀榕的主幹, (這是推測的,現場追蹤枝葉走向才能證實) 因落腳處與茄冬重疊,環境許可就順勢糾纏上茄冬主幹了. 雀榕的生展十分迅速,有一天或許會勒住整株茄冬主幹,且枝葉擴張終至 影響茄苳行光合作用,到時茄冬就會逐漸衰老死亡了. 所以,五寮尖的大茄冬還是大茄冬,只不過多了個可怕的枕邊人--雀榕 :D
  • 小杉光兄:聽您這麼一說真清楚了,原來"大茄苳"還是沒錯的 雀榕只是"附生植物"但也攀了大茄苳一身 而繁多的"果實"便是這不速之客的 沒想到這篇無意的文章,竟然學到了一堂寶貴的自然課程 要謝謝兩位指導老師啦! 這可怕的"房客"正逐步的執行"謀殺屋主"的恐怖計畫 仔細看雀榕有被刻意砍斷的狀況 應該是有人要營救"屋主"的救援行動 這樣算是"義舉"?還是破壞自然? 以小杉光兄的說明,標註雀榕的位置,請問是否正確?
  • 茄苳葉, 鹽, 燜全雞, 人間美味!
  • 您標示的跟我想的一樣 :) 有人砍掉雀榕攀附在茄冬樹幹的下半截, 這對雀榕幾乎沒有影響,除非整株連根清除, 說是義舉嘛,為德不卒沒有作用, 說是破壞自然,這小小一刀比之登山步徑之原始植被砍除, 差得可遠了哩! 不妨輕鬆看待之 XD
  • 小杉光兄:年初二到五寮尖減肥,大茄苳樹下特地再觀察 這外來客雀榕確與大茄苳難捨難分 繁茂的雀榕果實是攀上茄苳樹的雀榕所生 與一旁的獨立雀榕植株無關
  • 您真有心, 特地再去一趟, 把難分難捨的茄冬和雀榕分個仔細. 佩服佩服 ~
  • 小杉光兄:也不算特地啦! 假日清晨沒事就會往五寮尖跑 今年年假主要活動在初一下午全結束 所以初二就"恢復坐習"。
  • 從另一個角度看,雀榕的纏勒更可怕!
  • 雀榕的破壞力的確很強, 但也是自然生態多樣化的表現囉! 各式各樣的纏勒,附生和寄生植物, 造就多采多姿的亞熱帶森林, 就以平常心觀察造物者的神奇巧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