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基橫斷古道」存否之研究
一、 問題緣由:
(一) 台灣交通出版社所出版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地圖標示了一條「淡基橫斷古道」,從字面來看,既稱淡基橫斷古道自應是指淡水到基隆之連絡道,但上開地圖所標示的起點為萬里鄉的大坪村,它同時也銜接西北向的「大坪古道」,終點則在北新莊之泉州厝,所以稱為「淡基橫斷古道」有點名不符實。地圖上所標示「淡基橫斷古道」是一條東西向路徑,前段沿著頭前溪而上(即今稱之『鹿堀坪古道』),然後在該溪源流之大水空溪,菜公坑溪滙流處(約海拔560m),古道分道揚鑣,右線接上往磺嘴山之稜線,於越稜後即是所謂的「榮潤古道」。左線則是主線,它沿著溪流右岸翻越811峰(有一避難小屋)與大尖山間之鞍部,然後沿著811峰至801峰稜線下之750m等高線而行,於接近石梯嶺前則沿其800m之等高線切過該嶺邊緣下溪谷,於越過後湖底溪、紅樟湖溪(均為平林坑溪之源頭,該溪左岸稜線即所謂的『瑪礁古道』)、招財湖溪後與金包里大路(所謂的『魚路古道』)呈十字交叉,再經菁山吊橋、冷水坑、中湖戰備道,接上陽金公路下後山(地名),然後再爬高上今日竹子山戰備道入口沿陽金公路而行,不久即接上今日之101甲線之公路下北新莊之車埕出泉洲厝。
(二)如果在清朝或日據時代真有這麼一條橫貫基隆至淡水(或大坪至泉洲厝)的古道,則其重要性將不遜於從金山至士林(芝蘭)的金包里大路(所謂『魚路古道』之提法是有疑義的,以後有機會再為文討論)。在偶然的機會中,我看到完成於1904年由日本政府所繪測的「台灣堡圖」(比例尺二萬分之一),再仔細查看相關資及思考該古道開闢之可能性,以及自己在這一帶山區的登山經驗,於是我對「淡基橫斷古道」遂採取否定的看法,此為本人研究此問題之重要緣由。
二、 古道之定義:
要討論此問題之前須定義何謂古道?所謂「萬事莫如正文急」,沒有清楚的定義,討論問題便會陷入因各自定義不同而各說各話之境地。
在本文中所採古道定義是指「聯絡兩處人口聚集地,並有運輸、經濟、軍事等功能且具歷史性之路徑」。至於是人民自然走出、開設或官方所闢均非所問。
三、 比對依據之台灣堡圖之簡介:
(一) 日本政府1895年因甲午戰勝而自清國割取台灣,對日本來講是一個亙古未有的新鮮經驗,在此之前,日本從無在外國殖民過。因此日據初期之前三任日本總督之任內,即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每日焦頭爛耳於台灣各地蜂起的武裝抗日力量(無論是否具國事犯或刑事犯之性質),或總督府所屬官員貪污事件及因此所引起之行政官與司法官之互鬥,最著名之例為台灣高等法院院長高野孟矩及民政司官水野尊的去職,或窮於應付日本國內之輿論及政界攻擊台灣是「賠錢貨」。但在此當中,日本政府卻完成最重要的二件事,為爾後統治奠下基礎,即完成戶口調查(日人稱『國勢調查』),另一即為完成除了「蕃界」以外全台土地繪測,並完成全世界絕無僅有的二萬分之一之「台灣堡圖」,這一土地測量成果是台灣地政史、文化史的重大成就,殖民政府繪此圖雖為自利之動機,但卻為台灣保留了當時土地與人民之生產關係之實況。基於日本人統治之需要,這份圖的繪測十分詳細,等高線、道路、村莊,甚至山中之單獨住戶、出入路線、土地耕作何種作物等均標示的十分詳盡。本人在看這份圖時,甚至還可看到百年前我祖父在山區之古厝故居及其出入小徑,著實令人訝異日本人做事之仔細,因此以這份堡圖來印證「淡基橫斷古道」的有無自具不凡之意義。
(二) 目前所存的台灣堡圖因太平洋戰爭,日本人為免基隆及高雄兩地之地圖落入美軍手中而妨及軍事安全,故該堡圖有關基隆及高雄及其鄰近之地圖在日據末期已被銷毀殆盡,故尚待持有殘存地圖者能貢獻出來以使其重見天日。因此以堡圖比對「淡基橫斷古道」的有無,是以目前所存從金包里堡之「頂中股庄」及「頂萬里加投庄」一線以西,即相當於今日大尖山、磺嘴山以西至淡水河口之堡圖為據。
四、 台灣堡圖東西向路徑可能被稱為「淡基橫古道」者:
(一) 原則上台灣堡圖路徑標示分為幾種,主要為一等道路例如台北至淡水。二等道路例如總督府經煙酒公賣局之相當於今日重慶南路二段轉和平東路至三張犂之古道。三等道路例如金包里大路。一、二等道路是可通行汽車之道路,三等道路以下則為步道。另外一、二、三等道路以外之人行步道又分較大條之「小路」及較小條之「小徑」。
(二) 在今日擎天崗磺嘴山、大尖山、大尖後山、石梯嶺、頂山一帶,主要的路徑除了南北向之金包里大路是三等道路外,而約略為今日陽金公路前身之道路則為「小路」,其餘道路均為小徑,但無論何者最終均以聯絡金包里大路為主要目的。在大尖後山、磺嘴山、大尖山間,有一條今日被稱之為「富士古道」者,其自大尖山之北麓切過後,即穿越大尖山與811峰(目前有避難小屋)之鞍部,並大略沿著750至760公尺之等高線與811峰至801峰之平行,接著再從石梯嶺之東北方約800公尺處切過,然後沿著石梯嶺、杏林山及北五指山間之北面山谷下至平林坑溪底(平林坑溪之左即目前一般人所稱的『瑪礁古道』,在此暫不討論該『古道』之提法是否成立)並形成丁字路口,南下沿平林坑溪之小徑即今日之「坪頂古圳」步道。而西北向之小徑則沿著平林坑溪左線支流紅樟湖溪翻越擎天崗,約在今天「擎天崗服務站」之南方500公尺處接上金包里大路(此一路線大概是今日擎天崗環形步道竹篙山麓接上金包里大路那一段)。在這一帶的地區,堡圖顯示不存在今日所謂「榮潤古道」、「鹿堀坪古道」、「林市古道」、「瑪礁古道」等等,地圖註記本地區或為荒地或為樹林,並沒有村壯、農戶的存在。
(三) 在上述金包里大路之銜接點之後,便無小徑或小路可直接切過七星山麓並接上往竹子湖庄及新庄仔庄,即相當於今日101甲線往北新庄或淡水。換言之,如果你是活在100年之前,若自金包里堡之頂萬里加投庄要去淡水,倘循上述路線而來,當到金包里大路銜接點後,即必須往北走下到今日的八煙之綠峰山莊入口處,於接上約略相當於今日陽金公路之路線的「小路」,再一路辛苦地經過七股庄,竹子湖庄才有可能接上約略相當於今日101甲線之「小徑」到今日之北新庄之車程、泉州厝等。
另外一條路線,則沿金包里大路往南走到山猪湖,接上相當於今日之新園路之小徑,然後再沿相當於今日陽金公路之小徑(嚴格講應是往陽明書屋那條中興路,但為行文方便權且稱為陽金公路)往北走,再接上相當於今日101甲線之小徑,出車程及泉州厝。
(四) 上述路線到了相當於今天北新莊之車程、泉州厝後,步道系統變得非常複雜,可以說每一個村莊,獨立住家均有小徑接上可通往淡水較大條之「小路」(註,均為步道),往淡水(當時行政區稱為滬尾街)其中最直線一條就是泉州厝──破布子腳──坑頭──三塊厝──鬼仔倥──水碓仔──淡水。它也是今天的101縣道的前身。
五、 淡基橫斷古道有無之檢討:
從基隆到淡水,循上述地區之路徑,若每將一個地區性小徑或小路串連起來,的確有道路可通,惟是否能因此認定「淡基橫斷古道」的存在?這個例子如同你不走「省道」、「國道」只走縣道,則將每縣之縣道串起來也可從台北到高雄般,但卻不能稱這些縣道是縱貫台北高雄之「南北大路」,因縣道是地區性道路,終究不如「省道」、「國道」自始具有直通兩地之目的。故有無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道?應以台北到高雄之「省道」、「國道」的有無做為判斷標準,而不是以各縣道串連起來看。準此以觀,判斷有無「淡基橫斷古道」自不是以地區性小徑或小路是否可以串連而從基隆至淡水來看,自應以官方或人民是否有修築或自然走出這麼一條純為連絡基隆與淡水之目的之道路而定。若採此標準來看,「淡基橫斷古道」是不存在的。茲從下列諸角度來分析之:
(一) 清朝官方是否有修築:假設清朝曾修了這麼一條橫斷基隆至淡水的山區道路,後因乏人使用致1904年日本人實施台灣堡圖繪測時已湮滅,這或為可能性之一。但問題是清政府是否曾修一條這樣的道路?
查清朝開始積極經營台灣始自1874年發生日人侵略牡丹社事件之後,台灣巡撫沈葆楨一方請清庭開放大陸人民自由移民台灣以「實邊」,他方則「開山撫蕃」,先後修了蘇澳(猴猴仔)至花蓮(奇萊)古道,由羅大春負責。竹山(林杞埔)至玉里(璞石閣)古道,由吳光亮負責,萬巒(鳳山之赤山)至台東(卑南,袁聞柝負責)之古道,其均具軍事、國防及治安之目的。這些由官方所修古道都有一定的規制,即平路寬一丈(10尺,約3公尺餘),溪澗六尺(約二公尺弱),沿途必設軍營、碉堡且會勒石註記開拓之功。從清修古道之特徵來對照目前所指之「淡基橫斷古道」,基於它並無這些特徵,於是清朝官修該「古道」之可能性自應排除之。
(二) 日本殖民政府是否有修築:日本在1895年取得台灣之後修築了諸多道路,其對台灣現代化交通建設影響非常深遠至今猶然。但日本人修築之道路,基於統治力深入全台各地之必要,必定選擇有人居住之處經過之,而且日本人修路之測量及工程技術較優於清代,因此其修路多沿等高線開闢,道路較少陡上陡下並較平直。惟就「淡基橫斷古道」之路線來看,亦缺少此特色,因此亦應排除日本人開闢之可能性。
順便一提,日本人在佐久間佐馬太總督時,在進行鎮壓原住民之「五年理蕃事業」後,從大正三年至昭和三年(1914至1928年),共修築14條山地警備道路(內太魯能高越、八通關越、石鹿、匹亞南、福巴越、大甲溪、北坑溪、角板山至三星、蘇花、內本鹿越、浸水營、知本越、關山越),主要是為了鎮壓及將統治力深入原住民所居之山區為目的,它不是針對漢人。因此這些古道的特色必設有密集的「警察官吏駐在所」,一方達到警備之目的,它方則做為「蕃童教育所」(警察則兼老師)、交易所,以達同化原住民並建立經濟依附關係之目的,同時也提供旅人住宿(這也是為何目前各日據时代古道之駐在所之遺址常可看到大量酒瓶碗盤之理由)。上述特徵及目的是「淡基橫斷古道」所沒有的,由此可證其非日據時代所建之古道甚明。
(三) 人民是否因經濟或交通目的自然走出該「古道」?
(1) 基隆的開發甚早,在15世紀即有日本人,漢人在此交易及居住,16世紀後經西班牙、荷蘭、鄭氏之東寧政權的佔領及開發,再歷清朝之康、雍、乾、嘉諸朝,基隆一直是北部重要出入門戶,且台灣之經濟,長期以來即不同於台灣人之原鄉閩粵之自然經濟形態,而是以交易之目的為主之商品經濟結構,故基隆一直是重要城市及貿易港。基隆1860年(咸豐10年)於天津條約後,並正式開放為對外國之通商港口,由於相當的「國際化」,1875年(光緒10年)乃在台北府下設「基隆廳」,復於1891年(光緒17年)完成基隆至台北之鐵路並通車。日人據台後,基隆仍設為基隆廳,大正13年並升為基隆市。因此我們可知基隆市基本上是其附近地區如萬里、金山、宜蘭等地的中心城市,其相鄰地區則為其衛星地區,兩者形成依附型之經濟關係,故其臨近地區之經濟活動自無捨棄中心城市的基隆市而向淡水遠求之道理。
(2) 早期淡水與基隆如同北台灣的一對門神,淡水舊稱「滬尾」,「滬」在閩南語是抓、撈東西之意,因此北京話所稱之「撈魚」在閩南話就叫「滬魚仔」(音,hohia)淡水一帶捉魚之石滬頗多(它是以石築小牆,於漲潮時魚蝦入之,退潮時魚蝦即無法溢出而被『甕中捉鱉』),淡水或因位河海之交為石滬存在之界線,或因是河口型之港口,故又稱滬尾。淡水開發之時間甚早,其與基隆不相上下,也是歷經西、荷、清諸時代,淡水在清朝時即稱滬尾街,日本據台後因之(日據時代人口較多而繁榮者稱之為街,鄉村區域稱之為庄),早期淡水也是繁榮的河港都市,清朝及日據時代在淡水設有海關,德商,Douglas 洋行並在淡水設有定期班輪往來淡水廈門,當年「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即坐Douglas 班輪逃回大陸。日據初期著名「土匪」簡大獅亦同樣坐 Douglas 班輪逃亡大陸,於漳州藏匿期間,為日本艋舺公署專員偵悉而會同清政府予以逮捕並引渡之。
淡水港以下沿岸有一系列重要貿易集散地如士林街、大稻埕、艋舺、新莊等。故淡水港與其鄰近地區士林、北投、八里、金山、北新莊、水梘頭等地的關係,亦為中心城市與邊陲之依附型之經濟型態。此時鄰近地區自沒有必要千里迢迢地捨近求遠跑到基隆去交易或出口產品。
(3) 基隆,淡水二港口城市同質性高彼此無互補作用,反而是競爭關係,在經濟上當沒有設一條山區連絡道之必要。且淡水、基隆從台灣堡圖來看,相當於今日之北海岸公路已有一條路況、運輸量遠大於「淡基橫斷古道」三等道路存在,自然人民沒有必要捨易就難去開闢一條小徑型的「淡基橫斷古道」。抑且若真有必要從淡水至基隆,倘沿淡水河、基隆河至汐止後再至基隆,無論就速度、運輸量、方便性更優於北海之三等道路及「淡基橫斷古道」甚明。甚至在鐵路開通後,此情形更明顯。故從講求成本效益之經濟觀點以觀,沒人會自找麻煩「捨正路而弗由焉得智」地去開闢一條不具濟效益之「淡基橫斷古道」。
(四)從國防軍事作用之觀點看有無必要開「淡基橫斷古道」?
(1) 在二十世紀初,海軍艦砲最遠的射程為三海浬,這也是為何過去國際法認定三海浬是領海之理由。19世紀法國的孤拔艦隊打基隆、淡水時,兩地均就地動員團練配合清軍抵抗法軍,並由台北方面提供支援,支援方式是循今日基隆河沿岸到基隆,或由台北沿今天之北淡公路支援淡水,台北是一個機動打擊部隊的集結地,力足支援基隆,淡水兩地。由此看來,將部隊重心置於台北即足以支應淡水、基隆兩地,淡水、基隆殊不可能有部隊向一方馳援,因若如此將使兵力失衡,而使出援地變成兵力薄弱而遭受敵方攻陷。需知軍艦機動力較之陸軍優越,淡水、基隆受外力侵略必定是來自海外之艦隊,此一戰爭型態註定淡水基隆兩地兵力不可能互相移轉相救,反而只能由台北機動打擊部隊出援。再者軍隊運動講求是速度,所謂「兵貴神速」即此理,所以更不能捨方便及軍艦火砲構不到的基隆河、淡水河及其沿線平坦易走之道路,就歧曲難行並拖延部隊行動的「淡基橫斷古道」(倘認淡水基隆兩地守軍真有互救之『想定』的話),此為清朝不可能以軍事之理由開闢該「古道」之重要緣由。
(2)第一次大戰後,戰爭技術有相當的進展,義大利的杜黑提出空權論後,戰爭形態乃向三度空間發展,基於空防,叢林的價值乃顯現之,越戰時沿越寮邊界的「胡志明小徑」在美軍全力空襲下,仍發揮支持北越軍及南越越共對南越政府軍及美軍作戰,並承擔物質、兵員補充作用即為明證。惟二十世紀之第一次大戰後,戰爭型態主要是火力及物質的對決,因此縱使軍事功用道路開在山區,也必需能從事武器、輜重之運輸亦即必須是汽車道才能顯示其軍事價值,小徑型的道路只適合擁有輕兵器之游擊隊騷擾型之游擊戰,並不適合大部隊作戰之需要,此時日本軍自不會開「淡基橫斷古道」以肆應作戰之需要。其實為了適應太平洋戰爭之需要,日本人所開設之軍用道路即今天的陽金公路及101甲線,目前101甲線從大屯山登山口至陽金公路叉口,公路旁之山腹尚有數個防空洞遺跡存在,而中湖戰備道亦可能開於此時。擎天崗在日據時代即設有機槍碉堡數座,其佈置至為巧妙,我曾為文在本網站介紹過,擎天崗是很好的一座火砲陣地,在此擺上105毫米以上火砲足以南瞰台北盆地,北制北海岸。在行間接射擊時,又不會曝露射擊位置而達隱蔽、集中、奇襲之作戰目的。在此順便提起,目前擎天崗被稱為「砲管路」的小道是不可能的事,因火砲擺在擎天崗必定是中型以上之火砲才能顯示其軍事價值。以二次大戰日本軍裝備而論,必定在105毫米以上之火砲,其射程才構得到北海岸及其海面以及台北盆地之松山機場,以阻絕美軍登陸部隊及其空降部隊奪取松山機場(日本105mm以上之野戰火砲約略有四種,即M91型105榴砲,射程11,500m,M92型105加農砲,射程20,000m,M4型150榴砲,射程10,800m,M89型150加農砲,射程21,000m),問題這種口徑的火砲必定要由卡車或履帶車牽引(即使重量最輕的M91型105榴砲可由馬牽引,亦必須六匹馬才行),此時又那能走那些羊腸小徑的「砲管路」?各位常在台灣老照片看到日本警察為鎮壓原住民所用的火砲是M92型70mm榴砲,射程只有3050m為輕型山砲,它或許可用來行走於「砲管路」,但這種山砲口徑小,射程短,威力不大,用來嚇嚇只有弓箭矛戈或土槍的原住民也許還受用,倘用來對付老美如何使得?更何況其射程只有3050m,根本到不了北海岸及松山機場,因此可以確認擎天崗不可能有一條只能用於山砲行動的「砲管路」,蓋若如此未免大材小用擎天崗的戰術價值。
六、 結語:從以上分析可知「淡基橫斷古道」是不存在的,它恐怕又是出於穿鑿附會之成份居多致被誤認有此「古道」存在。
研究者:獨行俠
8-1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