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為何叫抱石? Bouldering

tzou(鄒仔)

2008/4/8


一直覺得很奇怪, Bouldering為何當初稱之為抱石?
是誰翻譯的或採用的?

Boulder單字指的是大石頭之類的.
如何準確區分和攀岩的差別rock climbing?

高度?
軟墊?

另外跟器材有關的, 可用何種替代軟墊?

所有回覆

  • 請看維基百科解釋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uldering History Bouldering's documented origins may be found in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and Italy in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19th century [2]. The British coined the word bouldering at that time. For many years, bouldering was usually viewed as training for climbers, although, in the 1930s and late 1940s, Pierre Allain and his companions enjoyed bouldering for its own sake in Fontainebleau,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Mecca of bouldering. The first climber to actually make bouldering his primary specialty (in the mid 1950s) and to advocate its acceptance as a legitimate sport not restricted to a particular area was John Gill, an amateur gymnast who found the challenge and movement of bouldering enjoyable. [3]
  • 攀岩的比賽分兩種1 速度賽2抱石賽。速度賽以時間最短可以攀達頂者優勝。抱石賽必須再限制時間內達頂。否則就算失敗。速度賽岩壁的岩塊較小,參賽者可以有許多種選擇路線可以登頂。抱石賽她的岩塊就是大石塊形狀,而且路線幾乎没什麼選擇,就全憑紮實的功力,抱石賽每一個著力點可以兩手同時著力,形如抱石。高雄會辦比賽〈今年不知有沒有〉明年2009高雄就有此項比賽。看一下你就知道。為什麼翻成抱石賽
  • 感謝兩位前輩的說明, 我一聽說是由音譯類似而轉化, 不過感覺還是有差異, 很好奇當初是哪個單位或哪位前輩開始使用[抱石]一辭. 如果就定義而言, 在岩場旁的高度不高的岩壁solo, 可以稱之為抱石嗎? 我看國外的一些影音網站, 也是爬一塊大石頭, 但是幾乎跟攀岩一樣, 一樣over, 橫渡, 粉袋, 唯一差別就是solo, 下方有軟墊, 剛上去的時候有人在下面準備扶著墜落的腰, 更有趣的應該就是下面沒有軟墊, 直接落在水面上, 牛鬥和某些溪邊的石頭爬起來就有趣, 問題就是水太淺了.
  • 就以我所知的來回答你吧 抱石是不是攀岩,當然算啦,所以over(地形)、橫渡(技巧)、粉袋(工具)這些基本的東西當然都會出現。 攀岩是很廣泛的稱呼,一般有分成傳統攀登、運動攀登、抱石等。 而抱石的最初的起源,就是爬大石頭,若要有個定義的話,就是在高度6m左右,無需藉助繩索器具的徒手攀登,會靠抱石墊跟旁人幫助減緩墜落的衝擊,但不是solo,solo是指在傳統岩壁進行徒手攀登。 其實高度6m這個條件是在人工抱石場比較容易定義,畢竟真的找到一塊有趣的大石頭,只要fall的距離不會太離譜,根本不需要去測量到底有多高。至於bouldering翻成抱石,我是不清楚是何時傳入的,但不論是音譯或意譯,都十分的貼切最原初的起源。 關於攀岩比賽的話,是有難度賽、抱石賽、速度賽這幾種。 通常如果沒有註明是抱石賽,一般攀岩比賽都是以難度賽的方式進行。難度賽指的是on-sight的先鋒攀登。 其實難度賽跟抱石賽,速度的快慢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用頭腦在時限內構思出「最流暢、最適合自己」的攀登路線、方式。好比說抱石賽吧,假設時限為六分鐘,你在一分鐘或是五分五十九秒完成這條路線,成績都是一樣的;但如果你第一次沒成功,試了第二次,那麼你的成績就會排在一次完攀者的後面。 抱石賽成積是以完攀的路線有幾條來計算,有時候難度很高的抱石路線也常會有選手都無法完攀的情況,所以並不會說沒到頂就失敗這樣。另抱石賽也會出現很小的點,或者可以說,抱石賽通常都會出比較open的點,或是只能以幾根手指頭去技撐的點,但這都不是定義就是了。比起傳統攀登的穩定、規劃,抱石更講求了一項「爆發力」。 台灣的話,有在太魯閣辦過天然抱石賽。
  • 我也來補充一下 抱石也是攀登的一種 每一種攀登型式 在登山界都有級數來區分它的難度 比如說徒手攀岩有美國Yosemite的系統 (5.X; 如5.10abcd, 5.11abcd.....等等) 或法國系統 (7abcd, 8abcd ......等等) 人工攀登有 A0,A1,A2,A3,A4,A5等等 結冰瀑布有 (Waterfall Ice) WI4,WI5, WI6....等等 技術攀登路線又有 Grade I, II, III, IV, V, VI....等等來表現總體難度 抱石以V0,V1,V2......等等來定等級 網路或登山聖經都可以找到詳細資料 抱石非常方便 只須岩鞋及粉袋等基本裝備就可以得到攀登的樂趣 上 youtube.com 查 Chris Sharma 或 David Graham 都可以看到精彩的抱石影片 經典的抱石路線有優瑟美地 (Yosemite) 的 Midnight lighting (V8) , Lynn Hill 爬完 Midnight lighting 後還寫一篇文章登在 Climbing 雜誌: "世界上能爬完 Midnight lighting 的人數卻比能爬完聖母峰的人數還少" 她寫的還真吻合了中國古諺 "山不在高 有仙則靈" 海拔高度不代表什麼 比如說登 七"次"頂峰(第二高峰) 實際上就比登 "七頂峰" 挑戰性高出很多
  • 為何叫抱石 ? 猜測大概是取自某翻譯書或留言版某人的翻譯, 可以去這裡問問是誰最先搞出來的名稱: http://www.climbing.org/ 抱石, 從字面之意, 不就是抱著石頭嗎 ? 但如何能抱住一顆"非常中意"的石頭, 達到阿魯巴式的攀岩糕潮呢 ? 重點在手的捏抓, 與足的點踩之勢, 身體的重心在那話兒,是很重要的.... 更正, 是那兒, 不是那話兒. 抱石,抓石,扣石或叫捏石等絕技, 建議先去這兒問問 http://www.climbing.org/ 並親生體會, 光只是在那兒自娛式遐想, 可沒用的.
  • 呵呵! 真有趣, 我家的登山聖經可能要當柴火燒了, 竟然沒有看到這些資料, 英文版的. 記得當初碰攀岩的時候壓根兒沒這名詞, 只知道solo, 確保, 先鋒攀登, 看到人家先鋒攀登, 眼睛只能跟嘴巴張得一樣大, 不過對於人工攀登之類的, 真的要找到"信賴", 不管是裝備或夥伴, 當然solo或抱石也是要信賴, 信賴自己, 尤其是自由精神, 最近翻以前的裝備, 找到一個petzl的自我確保器, 但是現在的petzl已經不出那樣的東西了, 科技真的是日新月異, 一定要找到最單純的樂趣...... 不過突然覺得Street climbing比Rock climbing更帥, 哈! 外加翻滾被狗追, 完全達到情境式反應, smile兄要不要親自體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kJgJ27uV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hO0Teb-DaE 其實要這樣自由自在還有一個方法, 不需要買粉袋或岩鞋之類的, 就是抱樹(報數?) 不是啦! 是爬樹, 真的很有趣, 我想有幾個人長大之後是為了純粹的樂趣才爬樹的? 可以一試了, 很多人都遺忘了吧? 不過我如果找沒人的山區爬樹, 更會幻想, 如果樹屋...
  • 常聽人說用腳攀岩, 而不是手. 但熟悉腳點技巧後, 最後關鍵還是會回到手臂力量與身材. 關於身材, 比賽的話, 身高在180cm, 會比較適合, 原因是如果太矮, 有些點會摳不到, 或不容易變換動作. 但如果太高, 手腳的協調與重心調整, 可能比較差, 也不行. 信不信, 棒球也跟身材有關. 有那種身材, 才有那種力量. 像王建民就很高大, 才能有那種球速. 如果東方人,沒有像老美一樣的高大身材來產生強大力量, 要在美國大聯盟立足, 通常很難, 除非有過人的投球或打擊技巧.
  • 現在是在搞身材優越嗎? 最近一個足感心的廣告...你咖阿卡底, 你兜造咖緊耶. 告訴我們一件事... V=f λ 也就是說腿短沒關係, 只要頻率快一點即可. >>信不信, 棒球也跟身材有關. 有那種身材, 才有那種力量. 像王建民就很高大, 才能有那種球速. 如果東方人,沒有像老美一樣的高大身材來產生強大力量, 要在美國大聯盟立足, 通常很難, 除非有過人的投球或打擊技巧. 那為何東方人的控球平均而言都較好? 是因為用筷子吃飯嗎? 為何有籃球國手不到180, 爆發力也不錯? 同樣180, 58kg和85kg可是差很多的. 我翻了登山聖經1992年冬天台北買的, 上頭的Rock climbing只有三章(自己翻譯的) 9攀岩技巧 10先鋒攀登與確保 11人工攀登與固定技巧 七版的改天到圖書館翻翻. 日本的攀岩書 1.用具與繩索... 2.確保作業 3.懸垂下降法 4.自由攀登 5.人工攀登 6.雪地到巨峰 餘皆為冰雪攀技巧.
  • 關於級數 可能是在登山聖經的Reference中 或者也許沒有 但上網查一下就有了 這些是我多年攀登累積的印象寫的 所以我沒有找網路的連線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