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22/3/2
黃家小隊布農史地讀行三部曲-伊加之蕃
布農族是日本政府定義中的「高山蕃」,也是居住於台灣最高海拔的原住民族。布農抗日英雄有三傑,他們的傳奇故事是吸引我們讀行山林的動力。
有人說,阿里曼西肯是風一樣的人物,心思機靈,隨著時勢變化方向;阿荷阿雷像大樹,巨大沉穩足以庇蔭族人;拉馬達星星則是像火一樣的男人,性格陰騭,一旦被激怒,就成為燎原大火,最後這把野火也燒向自己。
2021年我們首先讀行八通關越嶺古道加華巴諾砲台,主角是大分部落總頭目-阿里曼西肯;而後探查的玉穗社-塔馬荷則是拉賀阿雷的根據地;至於最難到達的天險,應屬於伊斯坦大.拉馬達星星的伊加之蕃。
多年前,南一段縱走時,經過馬西巴秀山後的石洞營地,發現有個拉馬達星星的紀念牌,引起我們興趣,回家後查閱相關資料。拉馬達星星是葉巴哥社人(今海端鄉下馬部落),日警視為「兇蕃之王」、「台東廳理蕃之癌」,他頭腦靈活長於謀略,果敢行動且飄忽不定,台東廳警務課長淺野義雄還稱譽為原住民中的「北條早雲」呢(日本知名的武士)!
2022年的的春節,我們預計由中央山脈南一段叉出,探尋伊加之蕃,再由卑南東稜接回卑南主山。然而,理想常常很豐滿,現實卻是很骨感,走這種高山結合中級山探勘路線,遇上不佳天候,是非常累人的。這趟行程,有一半的天數裡,是強風下雨的天候;除此之外,不知道老天爺還會帶給我們什麼考驗或驚喜呢?
參與人員:老爸小黃、媽媽、阿寶、蕭老師+溫阿姨、德仁阿伯+麗詩阿姨與小松叔叔
第一日,2/2,天氣:晴多雲
以往有首打油詩-「小關難纏,雲水無水,卑南不死,藤枝必亡」,道出了南一段縱走的困難,原本小關山由寶來可從林道27K處起登,是近年興起的捷徑,但不巧的是,小關山林道從一月底因疏伐作業而從7K的檢查哨之後封閉。於是凌晨5點,我們就得開始踢林道,傍晚才能到達神池營地,海拔從1000M拉到2400M,小關依舊難纏呀!
途中遇到兩隊單登小關山的小隊伍,不過因為踢20公里林道的因素,未能登頂而撤回。這段路程相關資料可以參考2020年紀錄,當晚我們包場該營地,後來,連續六個晚上,也沒有其他隊伍與我們同遊共宿。
神池,以往是個堰塞湖,後來湖水滲漏,湖底空留枯木。營地美麗,溪水清澈,當晚我們包場。因為林道得封閉半年,山友與遊客難以造訪,而得以暫時回復原有的清淨與美麗,應該也算是山林休養的機會吧!
我們拉起天幕,煮起飯菜,喝杯清茶,看營地南側雲海翻滾,雲霧湧上,抓住精彩瞬間拍照。雲霧增多,陣陣飄過青翠山巒,好似夢幻仙境,卻也是預告明日天候將轉差。
當下溫度4度,笑聲陣陣,不覺寒冷,阿伯還帶著大顆的藍芽喇叭,讓登山也能有高級的音樂享受。
第二日,2/3,天氣,雲霧轉強風大雨
0500起床,清晨天上的星光隱沒,東部已有雲霧掩蓋。
0640出發,越過湖底走向對岸登山口,之後一路陡上,路徑清楚,和2020年初次造訪的路徑原始雜亂狀況大不相同,可以參閱我們小關山紀錄。
0745一個可緊急用營地
0820展望西部的點,天氣還不錯,石山和溪南山等稜脈清晰
0836一個較平坦營地,休息,之後繼續於箭竹和松林稜線上前進
0927水鹿池,水量較先前多,大休
0950松林剝皮區,都是台灣水鹿幹得好事
1000狹長營地,透光處可以望見北邊雲霧湧上,蕭叔叔撿到一隻NOKIA手機,要背下山報案。
1100離開樹林,進入岩壁,此際雲霧壟罩,已經毫無展望了
1111最後長拉繩岩壁
1115登頂小關山,三次登頂,只有第一次有好展望,後面兩趟都是白牆,同時,還有走南一段的一小隊伍登臨,今晚要住雲馬最低鞍。他們問道走哪裡?阿姨回答:伊加之蕃,對方愣了一下,問道:你是在講哪一國的語言?...這實在有點難回答,可能對方覺得這些字詞太怪異了吧?
強烈鋒面來襲,很快就風雲變色,我們拍照後躲在三角點下吃餅乾,吃水果還有台南的傳統大餅。
1145風強霧濃,受不了了,趕緊離開。
1148太陽能雨量計,蕭叔叔發現附近的藍桶子裡面有乾淨的雨水,於是盛了6公升當中餐水,這樣就不用取黑水塘的咖啡水了。從這裡到石洞營地的紀錄請參閱2016年南一段紀錄。
1203出發,開始陡下,出現南一段標準配備的箭竹與刺柏
1238兩個黑水塘,後方的較大。
1246巫婆(樹林)營地,我們卸背煮中餐。這是個避風的營地,稜線上風雨交加,風聲狂嘯。
1400收拾好穿上雨衣、雨披出發,進入稜線,立即感受到風強雨大,瘦稜上推進約300公尺,人難以站立,老爸宣布撤回巫婆營地,大家如獲特赦般,趕緊退回。拉起天幕,先躲入帳下。這風雨又大又急,只好緊急紮營,聽稜線旁狂風怒號,真叫人心裡害怕!這背風面營地相對安全許多,我們在西邊堆起石牆,以免風雨由帳篷邊灌入。因為大雨,營地缺水的問題也解決了,天幕下很快就收集了15公升的雨水。大家聊天說笑,聽音樂,討論未來幾日行程的調整,風雨中,不減樂觀,當晚溫度降到負1度。
第三日,2/4,天氣:早上雨霧,中午強風下午轉多雲
早上起床,發現仍是強陣風和小雨,慢慢整理等天氣好轉。
1020霧雨,出發,稜線上風很強,需要小心地行走。大家雨衣雨披和背包套等五顏六色,打扮也各有不同,好似百鬼晝行圖般。這種天候,最痛苦的就是戴上冰冷的工作手套,不戴又不行,忍一下就好了,媽媽則是內層還加入一雙橡膠手套,一雙35元,防水又防寒,勝過一千餘元的狗鐵絲手套。
1130雲水池,池水甚多而清澈。
1138雲水山,風很大,我們還是穿著雨衣跑上去山頂拍照,一不小心,帽子就被吹得老遠,雲霧快速流動,有時候露出山稜,應該是好轉的預兆。
1210取水並補充食物後,出發。往雲馬最低鞍沿途有許多看天池。濃霧散去,大家都開心起來,不過稜線上風超級大,像似刮颱風,即使身負大背包也都站立不穩,常常得停下來”避風頭”,要緊緊拉住箭竹,以免仆街。
1338雲馬最低鞍,營地位於左側,比較避風但不大,大休息,吃台南的大餅。遇到一位走南一段大隊伍的前鋒,告之後面還有15人與5位協作。
1432出發。
1441進入箭竹和松林混合林。
1449出樹林,路邊有個乾淨大水池,可以拍倒影照。今年雨量超多,沿途有許多水池。
1533馬西巴秀山,叔叔說只要有馬的,都不太好搞,如駒盆山、馬博拉斯山等。我倒是覺得,只要天候不好,每座山都難搞呀!
1550出發,芒草與刺柏松針混合林中上攀,西邊雲霧甚濃而東邊較薄。
1603亂石營地
1606進入亂石區,大小石塊布滿青綠色彩好似碧綠世界,但也要小心濕滑,地上有一乾淨小池,猶疑是否要先取水。
1611石洞營地,有拉馬達星星遺址鐵牌,岩石下會滴水,算是珍貴水源,不過地面潮濕且腹地小,並非紮營的好去處。老爸說,拉馬達星星第二任妻子是浦來溪頭社人(浦來是寶來的舊名,而浦來溪頭社就位在荖濃溪和寶來溪分水嶺,日治時期設有砲台),所以是有可能從伊加之蕃溪底翻上來,於此休息,再經小關山出寶來。第二任妻子因為體弱,不耐冬季的苦寒,拉馬達星星曾多次背著纖弱的妻子,翻越中央山脈南一段回娘家過冬,體力驚人,後人還曾撰文歌詠其愛情呢!
1625出發,繼續鑽行於巨石區。雲霧逐漸開朗
1631離開巨石區,草坡松樹下有個小水池,明顯是水鹿的家
1645老爸看到稜線東側下方有個不錯的平坦營地,決定紮營,樹下也有個水鹿家,我們稱為水鹿谷營地,這是地圖上所無的營地。東部雲霧漸開較少,剩下中低層雲海,景色轉好,往後幾日要走的伊加之蕃山、馬蕃帕山等稜線都能看得到。
我們趕緊曬裝備,因為昨晚大雨而溼透。老爸到稜線上曬地布,躺在草地上睡覺。我和叔叔去看天池取水,這樣晚上用水更充沛。
第四日,2/5,天氣:多雲
0500起床,溫度顯示負五度,處處結冰,帳篷營繩都結冰變硬,草地上因為冰霰很濕滑。天亮後,太陽出來了,帶給大地活力,中低海拔還是雲海。小松叔叔要將天幕的冰塊敲下來,結果頓時裂了兩處,晚上再用大力膠黏好。
0810出發,0815走在單面山稜線上,太陽出來後,帶給大地活力,眼前開大景了,前方是卑南群峰,右前方稜線是石山與溪南山,還要四天才能走出去,地面都是碎冰,右側是斷崖,需要小心行走。
0817黑水塘,上層結凍了
0828石瀑
0839靠近稜線鞍部,我們離開南一段稜線,往左切下,進入陌生的領域。眼前巨鼇形狀的山頭是伊加之蕃山,而溪谷已經在雲海中。
沒有特別的路徑,也很少布條,就是抓著方向往下切,往後三日大致上就是這樣,發現跟隨著獸徑,大致上比較好走。不過分稜紊亂,我們尋路切來切去,耗費很多時間。
0936冰凍的小水塘,後面還有一個,附近平坦可以紮營。
1015松林草原坡,休息,德仁阿伯撿到一小鹿角,大家開始撿鹿角。附近有一大長條形水池,好像護城河,溫老師撿到一枝大鹿角,大家歡呼起來,開始瘋狂地到處尋覓,好像忘了今日還有目的地。
1045離開,1048又遇到乾淨水池
1102爬上山頭,松樹下有個雙連小水池,但沒有找到基石
1109找到伊加之蕃山基石。
1137進入雜木林中,不斷找路,稜線太雜亂了
1143大型水塘
1157切過乾水溝上換稜線,小松叔叔找到一枝大鹿角。
1212換稜找路
1256出現檜木,右側15公尺有棵巨大雙主幹檜木,枝葉繁茂。
1342路旁左側有棵單主幹巨大檜木。欣賞其巨大之餘,不免要慶幸這裡因拉馬達星星威名之故,日人測量隊不敢進來,加上過於僻遠,而免去斧鉞之災。
1345雙生大樹。
1356地面上有許多紫色大便,樹幹上有多處的五爪抓痕,與水鹿磨角的狀況不同,是台灣黑熊無誤呀!想像牠往我們頭上一抓,這九陰白骨功…自從布農族人被集體遷移之後,這裡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大家開始討論遇到黑熊的應變措施。如可以帶著鈴鐺或哨子,敲鍋盆等,或是往下坡跑,老爸說國外常用防熊噴霧。不過,我覺得我們8人,你只要跑贏其中一人即可。
1431過乾溪溝,枯獨木橋。
1440終於可以放飯了,大家快速製作高山飯糰。這裡下降到雲霧帶,樹林間雲霧開始湧入。
1500繼續下切找路
1519兩顆大倒木
1550溪邊上河階地,蕨類區
1558過溪處,如果不想涉水而過,如果不想涉溪而過,上頭有兩顆大倒木可走,不過,這平衡木也太過刺激了!
1604找過溪處,過對岸,繼續走,穿越大片落葉樹林
1630伊加之蕃匯流口營地,一開始,老爸與叔叔誤判方位,決定先開帳紮營,然後去走拉馬達星星家屋遺址,後來發現,還要半小時才到叉路口,上下遺址要40分鐘,回程應該會摸黑。
於是調整一下,明早早點起登吧。這營地就在溪邊,取水方便,不過要稍微整地才行。巨石矗立,溪水聲隆隆不絕,我們做布丁,用溪水冰鎮,山谷風勢加大,趕緊進入帳篷睡覺吧。
夜色中,伊加之蕃溪水聲不絕,讓我想起沈文程的經典歌曲-「小河之歌」,歌詞大約是:「在我深存的記憶中,有條不同的河流…在中央山脈的森林中,有著一個不同的部落,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膚色,喝自己釀的小米酒…」。我想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連結著人們與部落之間的臍帶。
第五日,2/6,天氣:多雲轉雲霧
0400老爸喊起床號,溪水聲隆隆,喊了幾聲,另外兩頂帳也醒過來了
0535出發,有史以來收帳最快速的一次,穿越落葉樹林,繼續往東走
0610叉路口換輕裝。
0621路旁有滲水,難道百年前有水源?不然,先民要下溪取水,實在太辛苦了。
0627三角灶遺址,有兩處年代久遠的三角灶遺跡,但是找不到方石箱,我們於附近方圓50公尺找來找去,後來在三角灶旁發現,方石箱就在旁邊呀!上面長了草與有刺植物,我們稍微整理一下,它比想像的小,傳聞是拉馬達星星放置火藥的處所。
叔叔拿出小瓶酒與豬肉乾,放置於三角灶旁,小松叔叔以布農族語向祖靈祝禱,告知黃家小隊抱持著景仰與學習態度,歷經辛苦到達這裡,希望祖靈庇佑,未來行程可以平安順利。
這裡缺水,腹地也不甚廣闊,應該住沒幾人吧?
老爸:1914年左右,拉馬達星星家族將13人遷移到此,另有兩戶跟隨者18人,這小部落當時可有31人於此居住呢!一直到拉馬達星星被捕,1933年1月才首次有日警進入,並被搗毀放火燒掉。布農人有不可在失火過的家屋遺址上興建新屋的傳統禁忌,日本人是否有意地運用這禁忌來扼阻其他的布農人續留?
小松叔叔:這是有可能的,而且早期布農是採室內葬,也可能會因不祥事件而棄舊屋再尋新居地。
經由文獻紀錄和族人的說法搭配,讓我們對於布農抗日史地更有完整的脈絡與認識。
0705回到叉路口。
0711整理離開,開始摸索到馬蕃帕山的稜線路口,從稜線下切溪邊,再腰切稜線,沒有特別路徑,就摸索著走。
0737溪邊,對岸有條約20米的細絲瀑布
0747走上台階地,有鋸木燒火痕跡,感覺是這幾個月有人來過。
0756下切到溪邊的過溪點。休息,並找最佳過溪點,10分鐘後,老爸說水量大,不可能雨鞋無濕過溪,使出他那招-內褲過溪法,長褲綁脖子,單手拎雨鞋,很快就走到對岸了。其餘的夥伴無更好方法,也只好照做,約10分鐘後,大家都順利渡溪了。不過路徑在哪裡?還需要仔細探察…
0830接下來才是考驗的開始,我們首先要翻上岩壁,大家互相幫忙,將大背包以接力方式傳到上層岩壁。緊接著就是巨石和岩壁關卡,巨岩下面我們看到黑熊抓痕以及山羊骨骸,這裡應該曾經是天然兇殺案棄屍現場。
三層巨岩和岩壁連續相銜,由下層巨石小心爬上來,中層必須使用短繩索,最上層使用20米長繩索,中層到上層使用人包分離,之後再拖著背包到後面山坡,上層岩壁旁又是中空大洞,需要十分小心呀!
0920全數通過
0930出發,溪底海拔大約1700M,意味著要直上1100公尺,開始就是連續的陡上,找路,撤回,找路,…無限的循環。阿伯說:不只稜線陡,是腳也很抖…
1135都在雜木林中奮力度過,全程大概都是50~70度陡上,沿途鬆土爆多,邊滑邊走,非常耗體力。加上濕滑,而且許多枯木都是一拉就斷,這裡很難形容路況,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意思。而且土石鬆滑,一不小心踢到石頭就會滾落,往下形成重力加速度,有幾顆類似保齡球般,具有高度危險性,後來,驚呼聲中,有一顆擊中阿伯的肩膀,還好,局部腫漲,阿伯夠硬朗,沒有大礙,續行。1130遇到巨岩,我們右繞勉力上攀,繼續往上衝。
1150終於扛到一片平坦空地,這裡就是馬周稜線(馬蕃帕山和周溪山叉路),往周溪山方向的樹林清幽,往馬蕃帕山稜線的坡度較緩ㄧ些,心裡鬆了ㄧ口氣。放飯囉!吃高山飯糰!附近松羅遍布,空氣品質應該很優。
1225吃飽繼續上背,稜線上可以清晰看到南一段與昨日走過的伊加之蕃溪谷,一瀉千餘公尺,挺壯觀的。今日卻馬上要將這千餘公尺吐還回去。
1255寬稜。
1436巨岩。這段路一邊走,是個人的思考時間,也可以腦袋放空。
1447從溪溝中上攀,鑽出是箭竹松混合林。
1455馬蕃帕山(海拔2772M),有顆基石。開心拍照,雖然大多數人沒聽過,但這座山真不容易呀! 雖然不知道這座山命名由來,但卻類似媽呀!怕呀!的諧音。大休息。
1525出發,下切進入樹林間
1531進入寬緩稜線,看到右下方有寬緩谷地,有布條往右下切,直下切很滑不好走,應該可以再往稜線走再下切會更優。
1542下馬谷的前端,地面多石塊,休息,大家開始找鹿角
1554出發,翻過松林
1609從松林間下切亂倒木區
1612中馬谷,石塊較少,雲霧從松林間繚繞,十分美麗。
1625由右側谷地續行,進入高箭竹谷地,一小段上升後再緩降,
1631上馬谷(約2620M),走到谷地邊緣,地面上有一些石塊,還有許多長成小圓形的高山薔薇,連高山小蘗也是長得一團一團的,比平時所見的可愛多了。
1700於下馬谷邊緣處理好帳篷後,到右下邊緣取水,距離小溪很近,水量宏大而甘甜,谷地寬闊優美,實在是五星級營地。這次帶回了32公升泉水。附近撿鹿角,但並無所獲。老爸說:或許這是山神的賞賜,不然要撿到與樹枝相近的鹿角也不容易耶!
晚上就是放鬆時間,除了每日的三菜一湯外,還有製作一鍋布丁,小松叔叔講一些山上與山下的趣事,大家聽了哈哈笑,一直到9點多才就寢,忘了明日還有硬陡的行程。晚上星空滿天,撫慰了我們一日跋涉的辛勞。
第六日,2/7,天氣:霧雨加小雨,傍晚轉大雨
1840一人背水1.5公升啟登,雲霧加重,今日天氣又要轉差了。一開始由左側谷地穿越層層高山薔薇陣,
1854之後又有一個漂亮較小的無名谷地,稱為後馬谷好了。
1658然後從右側松林直上海拔125米,這裡很陡,沒有布條,努力往上切
0738結束陡坡,寬稜休息
0815漂亮谷地
0828漂亮谷地,後面有個泥巴黃水池。天候轉差,
0909松林間右繞,呂禮山北峰前有4G信號。大家趕緊報平安,得到的壞消息是往後幾日天候都不佳,且中小學也沒有延後開學。霧雨開始下,是否要穿雨披真的很兩難
0929呂禮山北峰,海拔約2914M。
0935穿著雨衣出發
0947出現一個類似塔芬池形狀的無水谷地,不禁要讚嘆這一帶的谷地地形真發達呀!
1015中峰鞍谷,也就是賽車跑道,雖下著不小的雨,但是不減玩興,有4個夥伴衝刺15米,衝過2人拉著的確保繩,贏的人,也沒有獎品,就是開心。蕭叔叔看了一下行跡,原來我們從東側切下去,與宥伶小姐的行跡不同,看來路都亂走出來的。
1030續行,老爸連續撿到兩隻鹿角,真是大幸運。或許這就是山神加碼的獎品吧!
1127碎石頭上寫著呂禮山中峰,
1139小谷地
1207森林基點,石頭上寫著2號中峰,應該是紀錄上的呂禮山中峰,2850M,這裡的小山頭非常多,如果還出現第三號中峰,那真要中風了。接下來風雨轉大,相機就拿不出來了。為了避風,之後大都採用腰繞方式前進。
1228呂禮山,基石較大。天氣沒有好轉,反而雨勢變大,頂著雨找路。壞天氣加上許多的連峰,讓人都有點快瘋了!
1642到稜頂後,找到稜後較平緩處,緊急紮營,這距離原預定地差兩個小時左右。稜頂上有個大而圓的營地,可惜並不避風。
晚上風雨更大,很快蒐集了5公升的水,但大家不想煮燒仙草,早早就去就寢去了。一夜大雨,我們只能忍耐,等待明日的到來。
想起網路文章所言:面對苦難,不妨常懷勇氣。大不了,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來,再走!
說的真與我們狀況挺貼切的~
第七日,2/8,天氣:多雲轉霧雨
早上雨歇了,希望能開晴,但事與願違,不多久又是霧雨天氣。
0650出發,泡水的帳篷和背包等,讓負荷更沉重。
0857經過原先預計的東峰前營地,上面還鋪有芒草堆。
0947斜坡營地,附近松樹上長滿松羅。不久,老爸被前面夥伴背包勾彎反彈的樹幹擊中面門受傷,瞬間反彈倒地,老媽很緊張,看到流血以為牙齒掉了,還好稍做處理後,無大礙。阿伯說:我來為你報仇,拿出草格仔將樹幹砍掉,還躺在樹下的老爸說:不要造成我二次傷害呀!大家哈哈一笑,知道老爸無礙,放心續行。
1036卑南東峰叉路口,輕裝上去。到山頂之前會經過岩石稜線,因為濕滑,需要小心。
1100卑南東峰,雲濃霧深,1110下撤。卑南群峰是台灣山岳中少數基盤廣闊,且有完整東西南北副峰者,其他類似的名山如玉山、南湖大山等。
1120叉路口
1124路邊陸續出現小水池,霧雨中找路不斷上升。
1210左側有凹谷,我們在此進午餐
1238出發
1333營地與小水池
1435狹長小谷地
1438狹長小谷地,小休息,上方的稜線就是主南叉路口。基本上就是不停地走,一停下來就感覺很冷。
1444狹長大水池,像條魚的形狀,後面還有一個水池。溫度太低風又強,就不停留了,這附近有許多可用的營地和看天池。
1515卑南主峰(3293M),強風霧雨中,抓著方向,直接往上登上主峰,旁邊有個大洞,像似散兵坑,大家趕緊躲進去,然後輪流拍照。最後大家鼓起餘勇,基石旁拍個合照並且錄影,一起講:「卑南主山,全體成功」,沒想到可能太冷了,居然還講到出槌,重來一次,哈哈!
1528趕緊下山了,以免失溫。溫度計顯示1度,體感溫度應該更低。這裡接上傳統南一段路徑,清楚開闊,就不用找路了,不過蕭叔叔可能被探勘路徑給制約了,居然和老爸摸到獸徑去了,趕緊叫回來。沿途有幾個看天池,我們於叉路口前一個草原清水池取水,這裡風大,要慢慢舀水入水袋,實在冷得受不了。
1617接到北峰與三叉營地叉路口,我們直接走北峰路線,比較小條且難走些,但稍微節省時間。
1655繼續樹林間行進,大家都疲累了,在路旁的小空地休息,我想要一屁股坐下,踢走小樹幹,沒想到居然是一枝大鹿角,大家都歡呼起來,這下本隊一人剛好一隻,感謝山神庇佑呀!叔叔說,阿寶你來開發一個app,只要一照就可以搜尋出鹿角,這樣就不用找得這麼辛苦了!老爸潑冷水:我看應該會搜尋出一大把樹枝吧!哈哈,續行。
1720鼓起最後體力,繼續前行找營地,西部的雲霧偶爾散開,陽光鑽出,露出大雲海,給大家帶來一點精神。
1733路邊狹長的左右邊營地,我們研究一下後,決定緊急紮營,雖然這裡風大,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為再往前走,需要很久才能到達平坦處。蕭叔叔他們睡稜線北側,我們和阿伯們睡南側。海拔約3160公尺,這本行程住宿的最高點,溫度計顯示2度。大家趕緊拿出濕漉漉的帳篷與睡墊等,稍微吹一下風。重點是天幕,建置第一塊之後,再用第二塊擋風,才能有比較避風的環境。
晚上,雖然寒冷,但終於可以喘息一下。夥伴有失溫症狀,給予溫開水、熱湯與暖暖包後獲得恢復。
阿姨的疑問-為什麼要叫做伊加之蕃呢?
其實這個地名,布農原本叫做IKANOVAN(伊加諾萬),日本人指的是住在這裡以拉馬達星星為首的蕃人居住地。1907年第一波的「五年理蕃計畫」對原住民實施槍枝控管,拉馬達星星就開始反抗官箴,他曾告訴族人,絕對不向日人投降。後來參與1914年霧鹿事件,之後為躲避日人追捕,於是舉家遷徙到這裡來,1915年又率族人遠赴大分助拳,1932年籌畫大關山事件,引起日人的極大震驚。
在布農抗日雙城記書中提到:當日警抓到了拉馬達星星後,才首次進入伊加之蕃捉拿其家人。走過這段路線後,日警曾讚歎道:這伊加之蕃綿延幾十公里的斷崖山徑,要不是拉馬達自己離開此地,我們是不可能抓到他的,就是描寫伊加之蕃易守難攻的天險地形。
第八日,2/9,天氣:霧雨轉多雲
0657以為天候好轉,但還是霧雨,穿起雨衣出發。
0704峭壁拉繩區,連續兩段
0745經過連串的山徑後終於有比較和緩的平坦處,但昨晚推進不到耶!
0802岩壁拉繩,之後進入高箭竹區
0832岩壁
0841西部的雲霧比較下降,東邊雲霧掩蓋過來
0846大面積岩壁
0950巨石堆,因為濕滑,需要小心,上頭有幾株高山杜鵑迎冬綻放了,真是美與險的結合。
1025接到廢棄的石山林道支線,這裡以往是內本鹿古道的東線,拉馬達星星冬季會陪著妻子到馬里山社的丈人家幫忙耕作,或許我們也走過部份他曾行經的足跡。
1026林道東鞍營地,有人建設一個帆布營地,我們大休。
1100出發,準備陡上石山
1120石洞,老爸進去休息,拍趣味照
1148大石流坡,往前行,會有腰繞路段
1226最後陡峭上升大石堆,小心踩踏
1233到稜線頂前右切,高山杜鵑整株含苞待放
1243瞭望台下叉路口,我們休息用中餐。進度比步程圖的時間還要超前呢!
1305聯繫接駁車之後,我們跑上石山頂拍照,雲霧時而竄起,掩蓋石山巨大的岩峰。
1320出發。天候有開朗的趨勢,風雨後的暖陽讓人最舒適,我們不禁感嘆,為什麼好天氣不提前一天到來?唉,登山如同人生,過程有很多曲曲折折,不能盡如人意的呀!
1402接上林道西鞍,沼澤池有水,不過感覺挺髒的。大家速度飛快踢林道。
1416林道旁可以下望秀湖,可以清晰看到有人紮營與晾衣服。
1421上溪南山前的大空地
1428出發,往左下切林道,大家依樣保持快速步伐
1503大崩塌處休息,有訊號,但是連繫不到接駁車
1529進入芒草區
1629溪南山前峰叉路口
1645南一段登山口,接駁車已經依約前來,夥伴說:終於得救了!呵呵。載我們到櫻花公園梳洗一下,轉搭曾阿伯的T5。
1800六龜派出所繳交撿到的手機,蕭叔叔進去很久,我們都以為他被扣押了,哈哈。
1900到旗山北站火鍋店慶功宴,下山怎感覺怎麼這麼冷呀!大家一致覺得:當下最冷的山就是”旗山”呀!穿著羽絨衣和戴毛帽,隔壁桌穿短袖的小兄弟一直打量我們並講悄悄話,如果沒猜錯的話,他們一定覺得遇到遊民了!
2100回到溫暖的家,各拿出鹿角拍照,一人一支,除了滿滿的回憶,真是開心的收穫呀!
後記:
1.本路線建議搭配的讀行資料:(1)徐如林.楊南郡《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南天出版)。(2)王家祥《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玉山社)。(3)楊淑媛《歷史與記憶之間-從大關山事件談起》(台大文史哲學報)等。
2.實際走過之後,感受這天險般的困難山徑。人煙罕至、物種豐富、林相原始,伊加之蕃的溪谷壯闊與幽微…在在都讓我們深刻銘印。本路線進入中級山後,路線不清,海拔落差大,需要不斷找路與修正路線,安排探查時須謹慎考量,並強化確保之裝備。
3.此處遺址,山高水長,遺世獨立於中央山脈東南一隅,接近不易,感覺已被時間洪流給掩蓋。對於曾經在日本統治期間,發生的慘痛的歷史事件,後人們應心存著感恩與追憶。而留給我們最佳的啟示,應當是那不放棄土地,不放棄族群文化和尊嚴的精神。
4.本文為兼顧歷史感與日治時期文獻直接引用,多處以「蕃」稱呼當時原住民,並無歧視意味,敬請諒察。
※因網站無法進行解析匯入,如果想要了解本行程更多圖文,或與我們同遊山林,請來此逛逛或留言唷!請參考
https://blog.xuite.net/aet156798/twblog
您喜歡讀行嗎?您希望輕鬆徜徉山林嗎?
想要知道最近的出團訊息,可參閱黃家小隊粉絲頁喔!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2423094446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