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7/2/15
關門古道,西起集集東到水尾拔仔庄的橫斷古道,是清代繼【中路】(八通關)後,最後一條修築的撫番道路。光緒年12年,從關門山分別由東、西兩段修築。西段由總兵章高元 (余步青) 督修,率民夫及兵勇2500人,東段由副將張兆連督修,約500名施工人力。古道修築從光緒12年(1886年)至光緒13年閏四月完工(1887/6/17),由於天災人禍,同年八月宣告中斷,壽命僅四個月左右。日本時代曾有不少探險家與測量人員,依序為長野義虎(1896),伊能嘉矩(1897),野呂寧(1910),森丑之助(1911)等人,皆留下完整的探勘調查紀錄。1962年,謝永河、林文安等人的【關門山縱走大石公山】,為戰後的首登。1964年中國青年登山會陳振輝等人,1966年刑天正等人,1973年林文安等人也曾經由關門古道出富源。近代則有台大登山社林紹雄(1988),何英傑(1989) ,對丹大地區系統的踏查,紀錄收錄在【丹大札記】(1999)中。。自 1995-1999 年,由政大登山隊鄭安睎,特別對關門古道進行 20 次的勘查,對古道的歷史、人文都做非常深入的研究,集結於【台灣最後秘境-關門古道】(2000)一書中。紀錄上能找到的最後一支關門橫斷隊伍【重返關門古道】,更是由何英傑、鄭安睎、楊南郡等人一起將丹大札記中關門古道未解之謎解開。1998年,由於北縣山協【七彩湖會師之關門古道】線,途中發生隊員張世興被落石擊中死亡的事件,導致 2006 年貓腿【倫太文九華】捨古道選擇南邊由大石公北鞍上至南三主稜。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關門橫斷至今仍少有人走,除了非屬於百岳路線乏人問津之外,很可能跟至今沒有清楚的【航跡圖】可供參考有關。2016年蚯蚓有幸認識鄭安睎大師(以下簡稱鄭大師),提出想要推廣這條路線的想法,提出一堆路線上的疑問,得其傾囊相授,覺得信心大增。迫不及待想在中秋節就走,結果莫蘭蒂颱風帶來大雨,一個接一個颱風造訪的造成東部大降雨,真是好事多磨。直到2017年的農曆過年,天時地利人和俱足之下,終於有機會踏上旅途。
根據書中的調查,古道從西到東約100公里: 集集-水裡坑(水里)-拔社埔(民和村)-塔馬羅灣社(地利村)-何流坪(五里亭)-巴庫拉斯-卡社-拉夫朗-加年端社-丹大社-關門山-冬庫蘭溪(馬太鞍溪)-倫太文-興魯郡山-拔仔庄。西邊平地路段已不復尋找;東入口富源森林遊樂區至拔仔山這一段古道,已有前人詳盡調查,而且登山口是越高越好。丹大溫泉至伊巴厚社這一段丹大溪北側古道繞行山腰,崩塌處處,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踏查。故本隊選擇【關門古道】東段拔仔山到溫泉作為主要路線,順道拜訪四個布農舊社,沿途使用 gps 紀錄,並且利用帖鹿桑稜線回丹大林道作為出口。
這麼多年過去了,古道是否依舊呢?
人員: 蚯蚓 文伶 楊頭 錦俊 劉玲 廖中民
留守: 鄭大師
攀登山岳
- 拔子山 1660M 森林點
- 倫太文山 2937M 森林點
- 關門山 3020M 森林點
- 哈巴昂 1610M 森林點
探訪舊社
- 卡阿朗社
- 哈巴昂社
- 勘母卒社
- 丹大社
預定行程:
D0: 居住地 - 花蓮瑞穗
D1: 大富 - 產業道路 - 800M - 虎狼山 - 拔仔山 - 1768 後鞍 C1 (活水)
D2: 沿關門古道 - 2692 後鞍 C2 (水池)
D3: C2->倫太文->馬太鞍(冬庫蘭)溪 -> 神木營盤址 C3
D4: C3 ->石洞獵寮 ->關門山水池 C4
D5: C4 ->2050M 分稜點 C5 看時間決定卡阿朗社
D6: C5 <->卡阿郎社-> 哈巴昂->丹大溫泉 C6
D7: C6 -> 勘姆卒社 -> 丹大溫泉 C7
D8: C7 <-> 丹大社 -> 六分所 C8
D9: C8 -> 出丹大林道 賦歸
實際行程:
D1: 光復火車站集合 -> 大富產業道路 680M 開始步行-> 虎狼山稜1100M 上稜 -> 拔仔山北鞍街上古道 <-> 拔仔山森林點 1660M -> 拔仔山後鞍 C1
D2: C1-> 關門古道休息站 -> 1800M 稜線水源 -> 北繞興魯郡山 -> 北繞馬侯宛山 -> 倫太文前鞍 (2692 西鞍) C2
D3: C2-> 倫太文山 2937M -> 馬太鞍溪 (神木營盤址) C3
D4: C3-> 關門山水池 <-> 關門山 3020M C4
D5: C4-> 關門西峰 -> 關門西稜 -> 2050M 分稜點 C5 <-> 卡阿朗社
D6: C5->哈巴昂社 -> 丹大溫泉 C6 <-> 勘姆卒社
D7: C6 = C7 <->丹大社
D8: C7->丹大吊橋 -> 六分所 C8
D9: C8->出丹大林道 賦歸
D1: 大富-拔仔山 晴轉雨
見面互道【恭喜】的大年初三早晨,大夥從居住地(三位花蓮,兩位台東,一位台北)前往光復火車站集合。包車是楊頭透過朋友介紹,也曾在山區活動過的黃大哥。用他的小貨車滿載著六人與大背包,從平地一路爬升到 680M 的一處柵門前。隨著車子在產業道路盤旋,一路看著縱谷清晨美麗的薄霧,大夥看著風景歡喜的說氣象報告不準,明明是預測是雨天卻是個晴天。黃大哥在登山口為我們燒金紙敬山,祈求一路平安,並告訴我們一些之前山裡的事。剛起走,大家對沒有標示在地圖上錯綜複雜的產業道路都不清楚,怎麼走能爬多高? 只能靠感覺嚕!
出乎意料的,產業道路直接開上了虎狼山後鞍(860M)而且繼續向上,直到950M左右往北繞去,看似離稜越來越遠,實則進入了黃大哥口中所謂造林區,最重要是在 1070M 左右的岔路要取左,回到稜線附近來。最後來到 1130M 左右的一個轉彎處休息。芒草的缺口看到清楚的噴漆指引,一探果然有清楚的上稜路。至此離開產業道路,開始沿稜上升。越爬霧氣越濃,後來乾脆下起雨來了。
下午 2點左右, 大家抵達 1710M 拔仔山稜線岔路口,放下重裝,回頭去拜訪拔仔山森林點。沿著稜線,有古道可跟,大約直線距離500M即到了拔子山的森林三角點。大家穿著雨衣拍了一張溼答答的登頂照,便趕忙回去。
初見古道
重新背起重裝前行,拔仔山稜線是紅檜巨木與箭,地形並不平坦。拔仔山後鞍之後,又濕又冷的在一棵巨木旁找到一塊小平坦地,就地安營。廖大哥自己搭一頂個人帳,其餘五人則是一頂三人帳加一頂外帳。楊頭的三人帳是需要外加帆布的,我們先在大帆布下煮吃的,記得楊頭他們吃的是好大一盆香噴噴的螺肉。但營地太小雨布下的空間有限,晚上睡前還要改一下,把帳篷搭起,雨點太大,帆布沒有拉好積水,導致第一晚的家都很狼狽--雨布在滴水,帳篷裏面積水,早晨大家都在說: 睡袋濕了啦! 廖大哥還說半夜螞蝗入侵,不時要將肥滋滋的螞蝗彈出去。
D2: 拔仔山-興魯郡山-倫太文前鞍 小雨時晴
早上劉玲去上廁所回來,帶回了消息: 前面一點有個大石壁,下面乾乾爽爽的可紮營。
大夥兒穿上雨衣出發,果然往前不到50M,一條清楚小徑往稜右帶,一片好大的石壁,下方乾爽可以以睡許多人,獵人連柴都準備好了。石壁上還寫著:【關門古道休息站,往丹大山三天】。相對於昨晚的小營地,這舒適的營地真會氣死人耶!
回到獵人仍在使用的古道上,不久後就看到稜線上一個神奇的水池。【281802,2613297】這個水池跟其他的積水池不同,是地上湧出的泉水,獵人還放一個塑膠杯在旁邊。
爬著爬著,突然後面大叫等一下。停下來一看,原來是拿著刀的劉玲跌了一跤,右手被刀劃到,深深的傷口鮮血淋漓。好在楊頭這次醫藥準備充足,包紮及消炎藥都有預備,還加碼了一支【衛星電話】。劉玲自己用透氣膠布纏好止血,眼神裡一點退意都沒有。身為領隊的我只能請大家更小心,不要再受傷。心中有默默向山神禱告,讓我們否極泰來。
古道在北側腰繞興魯郡山,繞到平緩的北側,古道不明,但綠色地毯鋪地,我們也就切回西北稜續行。此時微微的陽光從樹梢照下來,瞬間溫暖,大夥兒趁機用餐,拿出各式各樣的點心,楊頭的鳳梨乾,阿貞姐的花生,錦俊的椰棗和無花果,劉玲的乳酪絲、香菇頭、黑蘿蔔乾、鐵蛋...。
不遠處有一平坦乾池,池中有幾隻日本酒瓶。在接下來又是北繞馬侯宛山,在北側有清楚的古道路跡,古道上還有【植群生態研究】的路條,及帆布營地。馬侯宛後鞍甚至有一隻水泥柱界樁。
接下來的路皆走在古道上,路況出乎意料的好,連原本以為是硬仗的 2384 到 2692 陡坡,都滿佈著懷古石階,害我們得不時停下來拍照。
順著古道到2692西鞍(倫太文前鞍),有個頗大的乾水池,池畔還有幾個陶瓷破片,大家就在乾池中比較高的地方紮營。我跟楊頭回頭去拖了一堆柴來燒。劉玲則在大鞍部找比較清澈的泥池取水。錦俊則負責煮好吃的飯。
這一晚有大營火,茶水無限供應,第二晚總算是比較像登山了。
晚上斷斷續續的雨還是會讓住在水池裡面的我們有些擔心,不過早晨起來證明是多慮了。
綠色地毯鋪地
倫太文前鞍
D3: 倫太文 - 馬太鞍溪 陰 霧雨
越是靠近倫太文,古道越是清楚。松林中寬大的道路,幾乎可行車了。這一段我相信沒有一個隊伍會錯過。
大概 8:40 全員登頂倫太文山頂。山頂立的是森林點的柱石,頭已不見,旁邊還放著一個大圓鍬,查紀錄是想解出一等點之謎的 Jogi 在2007 年留下來的。山頂風大冷颼颼的,大夥兒拍完照便趕忙離開。沒想到接下來古道仍是非常完整,一跟就跟到草坡處,此時卻下起太陽雨來。續行至西稜的稜線上,有一個大帆布獵寮,【276807,2615810】被我們取下,背去關門山禦寒用。接下來又是大草坡,第一支全新鹿角【開張】。抓準方向下到 2796 東北鞍,這裡有一片小小草坡跟乾池。這就是所謂【倫太文三岔路】【276496,2615596】,接下來就是今日的重頭戲- 腰繞渡兩個大溝(中間還有一個小溝,請參閱衛星圖) 到下馬太鞍溪正確的稜線。鄭大師說過三叉路附近箭竹裡面有水源,可是我們沒去找。
幸運的是,獵人跟我們同路,我們小心跟著路與記號,竟然也順利通過了兩個小溝。
古道過溝處已經完全遺失,渡第一個溝之後仍有看到一小段古道及政大登山隊的路條。渡第二個溝之後,獵路消失,我們微向下自行橫渡,上上下下吃足了苦頭,好不容易降到大溝休息,要走了才發現其實這個溝有水。
過了這個滿是倒木的乾溝之後,林相變好,不久古道來會,獵人的坎痕又出現了!! 下次如果有跟到裡【276020,2615353】繞高一點看看。
跟上了大稜上的古道【275391,2615583】之後,我們便以一小時 400M 落差的速度快速下降,天還沒黑就來到馬太鞍溪畔的【神木營盤址】。連最後下溪也是完全走在古道上之字而下。更感動的是,溪畔獵寮雨布架得好好的,地面平坦而乾燥。二話不說,馬上決定在此安營。大夥去溪邊擦澡,有人生火,有人煮飯,我跟楊頭則又去將明天的路探一探。
探路的結果讓人鬆一口氣,因為帆布的主人也是要翻上中央山脈主稜的,而路線就跟我預期的差不多。(感謝有鄭大師提示:古道會通過這一條北向稜線 【274046,2617339】 就足夠了)。儘管霧雨滴滴答答,但溪邊木柴起的營火溫度特別舒服,營地平坦,從產業道路背來的一大包昭和草今晚剛好吃完。我們決定天一亮就起登。
D4: 馬太鞍溪-關門山 陰轉晴
營地的下游便是一個小瀑,所以一出發便先渡溪,然後從北岸渡過第一溝(乾)。馬上登上河階,往北平緩繞行,再下第二個溝。第二溝水量豐沛,風景宜人,在此取行動水之後,就要開始上稜陡升。8:30 陡升告一段落,來到關鍵的轉北向稜平坦處,接下來到北向稜線開始轉西北處(約2300M),清楚的古道從左側之字上來,接下來稜路就更大更清晰了。10:30,來到一小平坦地 2690M ,發現有瓷器破片。廖大在這邊講西螺七嵌的故事,俗話云:【陳林滿天下,姓李的被狗咬】。看看地圖,剩下 250M 最陡的落差就上主稜嚕。
接下來陵線上竟然出現久違的石階,爬升約 50M 之後,稜線拔起。我們在此找路,看到有些微舊砍痕就跟了上去,結果一直往左斜上,杜鵑松林裡面鑽行,直到砍痕消失,這不像古道啊!!於是退回下降重找,原來古道是要往右手邊繞。 (後來知道是鄭大師以前砍錯的) 一繞過去便順著乾溝上爬,接下來就會依稀看到路跡在溝中之字上升,直到 2820M 左右,古道往右手邊帶去,轉彎處竟然出現美麗的【旋轉石階】。嘿嘿,既然路這麼清楚,那關門山有如探囊取物,當下決定在此午餐兼拍照。
神奇的關門古道就這樣一路陡升, 在兩個大石峰間的溝中來回橫渡,最後終於在南側上主稜。接稜處是正是兩個大石峰的一個小鞍,應該就是長野義虎記錄中的【嚴山】【273236,2618066】。老天真的非常眷顧我們,此時雲開霧散,像東望去,倫太文-阿屘那來稜線如海上之島。中央山脈主稜以西是一覽無遺。北邊的石公山、丹大山,北邊的東郡山彙,九華山,東巒、烏達佩山。再過來巒潭山,治茆山,我們回家的高壓電塔容易辨識的丹大林道稜線,後排的卓社大山大屏風,甫登山主脊時,幾支頭頂著鹿茸的水鹿一哄而散,當然我們在草坡上又接連撿到新鹿角,真是太幸運了!
有了美景,接下來也走不快了。大夥兒徐步到三頭崙的關門水池附近,放下重裝單攻關門山。本以為山頂最高處會有一個森林點的,沒想到是一個水泥捕點。我們也愉快的拍了合照。本來還有點想背了水再往下推的,好在劉玲一句【我背包都快背不起來了】解救了大家。我們回到比較避風的森林旁安營【272887,2619185】,準備度過此行最高海拔的一夜。
我跟文伶用外帳,躲在樹林旁,再拿出前天背的大帆布做擋風設施,築起溫暖的小窩。另外兩頂帳篷則在平坦處架了起來。附近柴火充足,當然不用客氣。滿天星斗的夜,露水都結成霜,預告著接下來的好天氣。
半夜不知道幾點,廖大竟然跑來求救: 幫他拔掉一隻叮在左邊臉頰下方的 八隻腳。
D5 關門西稜-卡阿郎社分稜點 晴
下坡開始渡假嚕~~~
關門山到關門西峰,直到關門西稜都是短箭竹,並不難走,我們也就沒特別找古道,挑好走的獸徑走就是。我們在【關門華表】柱洞的點位附近下背包,但沒緣見到。取直線順著稜線而下,直到【271335,2620171】這附近,林相轉為松針餔地,清楚的大古道正式登場。
這貼著山稜而建的古道也太大了吧!! 大家都大開眼界~~ 然後輕快的走著!
一路衝到 2396 前煞車,部隊收攏,小心別衝過頭,要轉北。轉彎處沒跟到古道,但地形很不錯,大概往北走了 400M 又出現, 路上滿是被山豬挖起來的石片 。古道清楚的往396 北邊窩窩頭西稜斜下,順順的就接上正確的稜線。優美的古道一路到我們預計的 2000M 分稜點,時間才下午1:15分。我們回頭找了一個舒適的營地安營,然後從此下去拜訪【卡阿朗社】。非去不可是因為營地無水要背水回來。
仔細一看地圖,下卡阿郎溪有 600M 落差,非常陡峭, 下了一百之後,連忙請廖大回營地休息,其他【年輕人】去就好。
順著小稜陡下到清澈的小溪邊,竟看到【卡阿郎】吊橋。吊橋仍橫跨溪流,但一半的橋板已遺失無法通行。渡溪之後順著吊橋後的路往上爬,沒多久就到了部落區【267558,2623438】。我們在家屋遺址裡面發現了破陶甕,還有一個石磨。我在路上撿到一隻大鹿角,錦俊則在家屋裡撿到一個帶角的鹿頭。
回程背了水,又重又陡爬得全身濕透,臉上鹹鹹的分不清楚是汗水還是淚水。
這一晚營地一百分,烤火處就在古道上,燒不完的樹枝。我跟楊頭、廖大聊個沒完,從生命、企業號的曲速引擎 (warp drive) 聊到美好的人生,顧火捨不得離開 ,結果睡前一看手錶已12點多。
D6 卡阿郎社分稜點-丹大溫泉 晴
2000M營地以下就進入茂密的柳杉林中,降至 1830M 小鞍之後,稜線收窄,看似拔起岩峰,別懷疑跟著動物正面爬上去就是。寬大的水鹿路帶我們從稜邊左漂亮的繞過。接下來 1756 峰,水鹿這次帶我們從北側漂亮的繞過,沒有看到任何難處理的地形。接下來順稜線下到 1650M 左右,開始出現哈巴昂社的家屋。大家開始各自去尋寶,拍照。上回 2014 年我跟文伶初訪此地,在厚實的落枝針葉中找到了哈巴昂社的森林三角點,僅管部落附近都被山豬拱的一壠一壠的,三角點仍完好的站在那裏。離開柳杉造林茂密的哈巴昂社。接下的瘦稜鋪滿黃葉,是美麗的栓皮櫟林。瘦稜上見左右邊都是深谷,右邊是卡阿郎溪的峽谷,左邊則是曲折的丹大東溪。前方 1340 峰拔起,是兩溪的分水嶺。當然,美景當前我們哪走得快啊!
這一次沒跟之前的航跡,從 1340 峰循西北大稜下河階,反而特別順稜走走看,結果在最後一小段有點暴露感,不得不掏出繩子來確保【265423,2622685,1237M】。通過之後就往右下到一階平坦地,有幾株大竹子跟石板屋,接著又會接回稜線,再下一段,就會往左跟著水鹿路下到一滿布人為石堆的河階。溫泉營盤址還要在往烏龜頭下一階,不過我們就直接取右直下卡阿郎溪,再下溯匯流口的溫泉。
初到溫泉又是遇到喜歡【桑拿】的水鹿處處,有一隻公鹿頭上還有一隻角沒掉呢! 走到溫泉處,果然一隻嶄新的鹿角還在那兒呢,表示我們又是新年來的第一隊。隊員們,知道要幹甚麼了吧?
安好營之後,用過午餐,劉玲跟廖大在營地挖溫泉池,其餘四人去勘母卒社逛逛。除了沿途撿了不少鹿角之外,我們看到一個被雨水侵蝕的很嚴重的土房。很有特色,回來詢問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堪母卒的駐在所。
感謝兩位留守,我們回到溪畔便舒服的溫泉池。大家一起搬柴,點起大營火。晚上還有甜點桂圓紅棗白木耳湯呢~~~
D7 丹大溫泉 <-> 丹大社 晴
長程隊伍到了後段,休息日是很重要的。儘管宣佈【睡到自然醒】,但其實大家已經養成規律的生活,大概都很早就會醒了。九點之前,我跟楊頭把前一天留在上面的繩子取回來,順便把河階逛了一圈。參觀完溫泉營盤址之後,回程我跟楊頭走不同路,竟然在同一個地方一次撿到 8 隻鹿角,歡喜的抱回營地。
今天的行程就只是去看看丹大社,因為我【四過其門而不入】,這次非去不可嚕!
路線當然是溯溪而下,穿過兩個峽谷到丹大吊橋,再沿著吊橋後的古道前往丹大社。(古道有崩坍,但大致還可辨識,仍有保持完整的路段)
水量不算大,但是每次必須涉渡之處,一個也省不了。今天的行程就是明天回程的探路,把渡溪點都疊石標記。
丹大社在大河階平台上,長滿松樹蕨類,石板屋一幢幢很多,不知道駐在所是哪間。靠近上游方向平台尾端,有看到用石頭排成的大圍牆。河階的最外側可以看到下面的丹大西溪,對面的密西可灣社平台非常明顯。只是河階邊緣感覺會不斷的崩坍,或許下次來,丹大社又小一點了也不一定。
值得一提的是,丹大社及古道上,種了不少梅花,這個季節正開著呢!
回程時,我去勘母卒河階上逛逛,竟然幸運的找到一隻帶角公鹿屍體。水鹿的皮超有韌性,手邊沒有鋸子無法支解,只好拖著整隻溯溪回營地。除了覺得自己像個獵人之外,看看屍體,便更能了解死亡之後的軀體就是這麼一回事。
回營地請隊員們把鹿角通通擺出來,算一算竟有三十多支。(炫耀一下)
溫泉的第二晚,大家都覺得地板暖呼呼的,連睡袋都快蓋不住了。
D8 丹大溫泉-六分所 大晴
這一天要從丹大溫泉下到丹大吊橋,然後再攀登 1300M 回到丹大林道六分所。本來就是非常【硬陡】的一天。尤其是大夥兒鹿角鹿頭上肩之後,更覺得沉重無比。但要平安回家,這條路是最穩當的。(同時間小賴計畫要溯溪上來,約定好如果有成功通過,就留個紙條給我們。可是看起來丹大溪的峽谷今年並沒有芝麻開門,而他們後來從三分所就切林道出七彩湖了)。
我們經過昨天的溯行,還有拉繩確保的默契,下溯花了一個小時就抵達丹大吊橋下。裝了點水,就認命地爬上超高河階,順著獸跡爬回吊橋。吊橋以上到 1680M 是很陡的地形,只能咬緊牙根爬。
我們在橫渡前一棵盛開的山櫻花樹下午餐,今天天氣【不好】(太陽太大),前方視野開闊,從遠處的關門山,丹大山,九華山雙峰大崩壁,東郡大山等都一覽無遺。近處則是丹大西溪,丹大社,佟可社這條大稜。
接下來要橫渡一段,再順稜攀爬 100M,再橫渡至帖鹿桑【264034,2624966】水源地。之後就可以鬆一口氣,因為難走的走完了,接下來就會越來越平緩了。
到了水源喝個飽,好吧,就不加碼帖鹿桑社,還是快快到六分所開趴(餘糧處理一下餓餓病)吧!
天還沒黑,我們就來到六分所,各自選了一間房間安頓。更幸運的是,正好有工程車及施工人員在此。感恩楊頭,我們明天可以搭車下山嚕!!
D9 六分所-水里 賦歸 晴
八點出發,六分所-二分所-孫海橋(流籠)-地利-水里。坐在貨斗上看著風景跑得飛快,中午就回到水里火車站嚕! 回想著這九天也過得飛快~~ 行程圓滿完成。 感謝老天讓我們順利圓滿,感謝築路的古人,感謝曾在此篳路藍縷的布農,感謝不知名的獵人,感謝維路的動物們,感謝超強力留守鄭大師,感謝接送的黃大哥、溫大哥,感謝接風的透抽,感謝一路合作無間隊員們都保持平安。
丹大溪的水不捨晝夜的流著,百年前建造古道的兵勇民夫已逝,昔日踏查的日人們也遠去,原本在此生活的布農也人去樓空,造林工人曾經照顧的樹苗已茂密茁壯,樹冠下的芒草已消失無蹤。關門古道路基崩壞大半,也還保存了大半,動物們還是在此繁衍生活,生生不息。我們用雙腳走過,為此時此刻的古道留下見證。盼愛山的人們,一起背起背包來拜訪【台灣的最後秘境】吧!
路線圖: https://goo.gl/8k5OKK
航跡圖: https://goo.gl/ggE2RJ
倫太文之後橫渡路段
楊頭與嚴山
陡坡前的清楚石階
卡阿郎溪
前往丹大社
丹大東溪峽谷
勘母卒溪匯流
唯一的架繩處
下關門西峰
鹿角好大根..真羨慕
PS:另一隊出萬榮溫泉的..都沒你們撿到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