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浸水營古道

活動日期
2012/1/8 - 2012/1/8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0

ltcctl

2012/1/11


浸水營古道

日期: 2012.01.08(日)   天氣:晴

車輛:中巴1部

參加隊伍:苑裡山柑隊 及 台中隊,人數共21人。

領隊:郭清雲     嚮導:陳立坤

一、前言:

浸水營古道,又稱為「三條崙古道」,目前登山古道西起寮新開村大漢山林道23.5K,越過中央山脈後終點可到台東大武鄉,全長約20公里。此古道終年潮溼多雨,地勢平緩,容易積水,所以有「浸水」的稱呼,道路經過最高的警備據點為浸水營,而被稱為「浸水營越嶺道」。浸水營古道為一條歷史悠久、使用頻率高的古道,清光緒八年(1882)為開山撫番由清兵修築,之後日人整修為警備道路,現在為國家步道,古道歷經荷、清、日、民國年代,方便各時代的需要,荷蘭人、卑南族、排灣族、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使用這條越嶺道,做為以物易物、買賣、傳教、軍事管控、登山健行等活動。全程路徑明顯,四季皆宜,由西往東行走為緩下,輕鬆愉快,古道登山口附近可遠眺南大武山。

二、行程記錄:

0430 彰化快官交流道旁上車。

0850 大漢山林道23.5K步道入口,整裝出發,此處海拔1445M。

0910 展望點,左側可遠眺南大武山及大漢山雷達站,南大武山高聳矗立有大山的氣勢。

0933 木柵欄,有浸水營木製指標,取左。

0959 州廳界,海拔1437M,解說牌寫著:「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從台東廳啟行巡視浸水營古道

          時,高雄州知事及各級官員都在此迎接。此地終年雲霧深鎖,年雨量高達5200m,又

          因地勢平緩易積水,是浸水營名稱的由來」。

1003 三叉路,右往出水坡往台東、左往姑子崙山,取右。

1012 浸水營盤。海拔1280M,解說牌寫著:「清光緒8年屯營,屯兵30人,原稱大樹林營,

          光緒20年改稱浸水營。明治34年日本人設浸水營駐在所,大正3年浸水營事件,日

          警、屬被殺,駐在所燒燬。昭和11年撤廢,遺址還有石砌駁坎、圍牆等」。

1103 古里巴保山叉路口,有涼亭一座,具備桌子、椅子,腹地大是休息的好地方,小休。

1159 出水坡營盤,出水波駐在所遺址,海拔715M。腹地大有涼亭一座具備桌椅,在此午

           餐,解說牌寫著:「光緒8年設出水坡營,屯兵30人,分3隊。大正8年新設出水坡駐

           在所於清營盤址上,大正15年遷移至原址西方約400公尺,昭和20年撤除,遺址分

           兩個大區塊,有水泥屋基2棟,升旗台,神社營址等」。午餐後依指示牌左上「出水

           坡神社」,約2分鐘可到,只剩下低矮的駁坎,再依布條指引往上約10分鐘可抵達

          「出水坡駐在所」,只剩下約3米長水泥基座和一個台製褐色玻璃瓶。

1326 出發。沿著右側出水坡駐在所遺址駁坎前進,此駁坎堆疊整齊高約2米。

1350 叉路,有指標右往出水坡山。

1351 出水坡山,海拔655M二等三角點 編號:1196。往右5公尺還有一顆補點基石。

1418 木炭窯。解說牌寫著:「約民國50年代建造,目前已難見此種古老建築物,反映老一輩

          的生活方式,能發古之幽情,圓形炭窯直徑4.8公尺,壁高2.1公尺,壁厚0.8公尺,

          留有窯門,為懷舊一景」。

1440 新姑仔崙駐在所,海拔345公尺。解說牌寫著:「大正12年遷建於稜線上現址,同時將

          姑仔崙舊社部分居民遷移至駐在所下方,稱為新姑仔崙社。駐在所的水泥屋基、石

          階、駁坎還很清晰可見,左方約50公尺處為教育所」。

1455 半圓形木橋。

1510 綠色鐵柵欄。

1511 清代溪底營盤遺址,海拔150M,解說牌寫著:「清光緒10年設溪底營盤,屯兵30人。

          大正5年日人設姑仔崙駐在所於此地,12年遷至稜線上方,民國57年,林務局設苗圃

          與招待所。長約120公尺的浮築道路為清代所建」。 路旁右邊植有一大排檸檬桉,樹

          幹堅硬無比,樹皮每年脫皮一次,摸起來光溜溜的,又稱「猴不爬」!長的又高又

          直。

           ( 參考資料3 )

1512 姑仔崙吊橋遺址。解說牌寫著:「架設於茶茶牙頓溪上,是浸水營越嶺古道重要通道。

          最早架設於大正6年,當時姑仔崙警官駐在所設於清代溪底營盤上,稱為姑仔崙鐵線

          橋。大正7、8年兩度被颱風吹襲損壞,現在吊橋遺址是大正15年以1250日圓重建,

          時隔70餘年,目前僅剩橋衍而已」。

1516 新姑仔崙吊橋,此橋橫越茶茶牙頓溪。

1529 三岔路告示牌,若溪水暴漲需取右,今日天氣良好取左。

1531 溪底,沿著溪底走茶茶牙頓溪行走,姑仔崙匯流後即為大武溪,今日溪水水位很低亦不

          需過溪。

1610 大武鄉大武村道路出口。

 

參考資料: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國家步道系統導覽地圖》

2.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6%A2%9D%E5%B4%99%E8%B7%AF%E9%81%93

3.http://www.cdps.hc.edu.tw/plant/1002.htm

檸檬桉樹英文名為Lemon scented-gum, 原產地在澳洲昆士蘭,屬於桃金囊科,常綠喬木,骨幹挺直樹皮光滑。葉具有紅褐色柄,單葉互生,果為蒴果,果形球狀或壺狀。檸檬安生長迅速,但枝條脆弱,幼株最好設立支柱固定。把葉子揉一揉,聞起來會有檸檬香味,味道是防蟲的利器,是全世界最高大的樹種之一。


文章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