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茅山是一座很少人聽過的山,包括筆者以前也沒注意到過,最近東港老六向吳領隊提出探勘的構想並先行到坎頭窩山附近探勘產業道路的情況,趁著還有一天假期就來個一日探勘行,大茅茅社和割肉社的位置在力里山、北湖呂山、具馬奴山之間,二個部落距離僅一公里而高度都在海拔約600~700M左右的山坡上,『割肉社』是很驚聳的名稱,難道去那裏會被割肉嗎?
コワバル社(kowabaru)在日本五萬分一地形圖上有清楚的標示出來,而更早的台灣堡圖中也能找到,可見這是一個重要的排灣族舊部落,割肉社後來在1940年遷村至平地今名為春日鄉古華村,清末「鳳山縣采訪冊」中記載:力里山(即立里山),在港東里,縣東七十二里,脈由南崑崙山出,高七里許,長十里許,內有力里、割肉等社生番居之。從地圖上來看大茅茅山實際上距離割肉社比較近可能已有具馬奴山來代表割肉社,因此就用大茅茅社(チイババオ社)來命名之,清朝漢名多用台語發音所以“割肉 == 古華(kuwabar)”,多年前在比魯溫泉遇到一位有趣的老外,他老兄略懂一點台語於是用右手在左手臂上比出割肉的手勢,他很熱心的要讓我們了解guava(芭樂)英文等於台語的割肉,具馬奴應該是日譯的山名代表割肉社,以目前的時空若稱為古華山或老古華山應該比較貼切,畢竟很多遷村到平地的舊部落只剩下附近的山頭名字來紀念而已,「具」的日語音讀グ(gu),「馬奴」和マル(maru)音同。
7月6日星期五一大早和東港博岳吳領隊在大漢林道的入口歸崇村見面,天氣晴朗炎熱,行經崁頭窩山附近去探了二條繞山腰的產業道路可惜都不能利用,但問到一位老者說力里部落有路可通到「老古華」,回到大漢林道途經力里部落的小鞍部右轉產業道路朝溪底盤旋而下,行4.2公里到達路的盡頭有工寮和開墾地,在此遇到開車上來的三名原住民向其詢問到割肉社的路況,確定有路可到達溪底但再上去的路要靠自己找了,其實早在檢查哨就已遇到這部開的很慢的小貨車,超車後在力里停下來問路時看到這台車竟然慢慢彎進我們要去的叉路,要是早個20分鐘我們可能就問不到下溪的路況,彼此不相識的人在山上也要靠點緣份才能巧遇,由工寮有路徑寬大的路徑沿稜下溪,這條路可能是昔日力里社和割肉社的舊路之一,基本上都順稜而下坡度適中,降低300M後抵達士文溪和支流的交叉口,天氣非常炎熱河床上大石頭被太陽曬的燙手,谷風吹來也是熱得受不了,原來海拔已經降低至280M在7月分的酷熱中這可是會要命的,溪水不小但可平安渡過,越過主流後開始砍路很快的找到地圖上的廢林道,看起來此路已廢棄很多年,接下來時而走林道或抓方向上登路況都不好,標高490M時廢林道正式繞山腰朝舊部落而去,想找水煮午餐順林道到達地圖上的山溝(550M)處竟然沒水,這下子慘了又餓又渴,身上帶的水很快就喝光,想切上稜線但爬坡卻越來越陡,荊棘密生加上炙熱的豔陽讓汗水不斷滴落開始進入用意志力苦撐的階段,坡度大到落石不斷,眼前出現很多處人工駁坎應該是早期水土保持用的,稜線上有不少相思樹應該是人工造林,開始偶而有涼風吹來期盼天邊的烏雲快點飄來,太陽光依舊很強烈,苦撐到達海拔800M處但是基點還有300公尺遠,又遇廢林道走一小段就抓方向直衝山頭,在山頂吳領隊還能到處走走找基點我則是熱到頭暈目眩感覺就要中暑了,最高山頭林下乾淨沒有發現任何基點,標高875公尺的大茅茅山終於到達了,GPS顯示座標和舊資料吻合,原本還想這種四等山頭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基點,再次證明深山中標示陸Ⅳ等的山頭即使離部落很近若在光復前就遷村幾乎不可能會有省府補點,不過這個山頭視野還不錯可惜沒能順道造訪一下舊部落,此山雖然沒有任何基點但三面環溪地形上還算很獨立,冬季來走走可連接到馬羅寺山是一條很好的探勘路線。
回程腦海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快點衝下溪喝水,偏偏路不好走沒法走快,一路上有很多地方都能聞到花朵的清香,那香味和以前在金門當兵時常見的梔子花香類似,但是始終找不到花到底在那裏,雖然已經很疲憊但一面又聞著花朵的香味,苦中還能擁有點小小的享受,到溪後吳領隊馬上跳下溪消暑,能擁抱溪水真好,吃完麵又泡茶後覺得這就是人生最快樂的一件事了,休息到5點半天氣稍涼一些後再爬上這最後的300M長稜,終於有汗可流了爬陡坡也不會累,暮色中回到產業道路上,工寮的原住民朋友已離開不知會不會擔心我們的安危,下山回到歸崇第一件事當然要吃一碗黑糖剉冰解渴,盛夏真的不能在屏東鑽這種低海拔的山,這種熱度帶5公升的水也不夠流汗,徒步來回達到9小時的大茅茅山真是夠嗆!此行早就知會很慘卻還要來,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