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4/4/16
大稻埕是台灣舊時地名,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西南,埕為台語「空曠之地」意思,原為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自清末至日據期間,大稻埕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島的發展及成長,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至今每年以「年貨大街」聞名全台的迪化街,就是大稻埕的一部份,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是在清咸豐六年(1851年),19世紀末時已是台北茶葉、南北貨、布匹和中藥材的集散地,民國59年配合「市區改正」,道路拓寬、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樸實的閩南式店舖及巴洛克式裝飾建築,仍是今天的主要面貌...
0900 下環北交流道,稍後到處找停車場
0922 車停台北大橋橋下停車場(民生西路與迪化街叉路口)
0931 迪化街一段尾端,右側前面這排是傳統閩南式紅磚拱屋店舖
0932 寬闊的亭子腳-騎樓
0933 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則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
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這排前面店舖是刻意保留的,後面已全部改建大樓
0933 後面可上去參觀
0934 新建的白色建築是「金麗翠隄-迪化街新天地」,這是現代與傳統兼顧的最佳案例
0937 今天遇到攝影團隊..
0938 對面傳統紅瓦屋頂
0939 這立面應是店舖後段住家部份拆除後,新建的..
0940 繞至大樓正面,說實話至今我還不懂這指標「大稻埕碼頭」是何意?
0956 紅磚圓形柱子
0957 沒想到台北市還有這種老店
0958 屋頂窗
1002 由209巷續行(事後諸葛,應續往前至「年貨大街」
1004 209巷內也有幾間古厝
101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的前身是「大龍峒禮拜堂」,禮拜堂後來因
為中法戰爭而被憤怒的民眾攻擊毀壞,之後便改於枋隙重建。後來因為教友日增
而使空間不敷使用,遂由李春生長老提議並捐地出資興建今天的大稻埕教會,而
這座教堂的建築樣式還是李春生前往福建廈門考察當地教會建築後修改而成』
1018 『教堂因為老舊及空間不敷使用而有拆除改建之議,而最後是決定將建築物指定
為古蹟,然而在民國91年5月26日凌晨,教堂被人用怪手用破壞,造成正立面毀損
,現在的教堂是台北市文化局修復的,教堂的正立面山牆兩端各有一座小尖塔,
其下則是一對仿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
1022 山牆中央有一扇周圍有泥塑裝飾的牛眼窗,下面則有哥德式的尖拱
1022 小尖塔
1027 慈聖宮小吃街
1029 仁安醫
1054 回至迪化街
1055 回至台北大橋橋頭
精彩的照片解說,請移駕小弟佈落格
http://blog.xuite.net/yang5757/blog/2106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