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後越嶺逍遙行
一、時間:2005.4.16
二、天氣:晴轉陰,涼風陣陣。
三、參加人員:唐主秘、文良、彬哥夫婦、阿倍桑、獨行俠夫婦、毛毛小姐 (米格魯) 共八口。
四、概述:
(一)從桶後林道13K至宜蘭小礁溪,這段路,一般人稱之為桶後越嶺道,它是一條老少咸宜、走來完全不費力的行程。步徑主要是開築在人工柳杉林下,並沿著桶後溪而行,兩旁且夾峙著一系列中級名山,左有鳥嘴尖、姑婆寮山、烘爐地山 (為一等三角點);右有大小礁溪山等 (以往宜蘭方向論)。故所謂的桶後越嶺,嚴格來講,可以分「山線」及「水線」,山線又分左右兩線,左是鳥嘴尖縱走烘爐地出礁溪;右則是大礁溪山縱走小礁溪山出小礁溪。走山線必須有相當的登山經驗及體力才行,特別是「山線」的左線,從鳥嘴尖山至烘爐地山,這段稜線縱走者少,所以路跡並不明顯,有興趣者,必須注意這一點。
至於水線就是一般人所稱的「正港的」桶後越嶺路,這條路沿線上有鳥嘴尖、烘爐地 (登山口有二處),大礁溪山及小礁溪山之登山口。各位不要以為這條康莊大道大概不會有人迷路,走「水線」的桶後林道還是有令人迷路的紀錄。我甚至曾在網路上看到某大學學生,騎單車要越嶺到宜蘭,結果誤入鳥嘴尖山之登山口,在不知情下,一路辛苦的扛著單車走山路,東摸西摸弄到太陽下山,天色變暗後,才好不容易渡了溪上了岸,騎車一路往下直衝,他們還以為到了宜蘭,最後看了路上的告示牌,才發現又騎回烏來的糗事。
水線的越嶺路,實際上並不長。從13K下車處,至台北縣及宜蘭縣界的桶後新舊越嶺路及往小礁溪山河床山路之三叉口,約只有6公里,倘沿著新路之產業道路下行至水泥路起點之農戶 (屋頂為圓頂狀,類似天文台之構造) 則約9公里。如果下到小礁溪 (既為地名也是溪名) 畔之公路上的小礁溪土雞城則為13K左右。
水線步道平坦寬大,只有過了烘爐地山登山口才開始上坡,它的坡度也不陡,過去是以上了坡頂之山腰路旁的65號電塔為路標,但現今65號電塔已他遷不復存矣!
桶後越嶺是一段美麗迷人的步徑,它的美在於儼整而優雅的林相,並輝映著潺潺的流水,而溪流兩旁夾峙的山峰,不時地捲起陣陣的雲霧或上揚或下沉,此時山風陣陣,沁人心脾,不登斯境只聽他人描述,自難以窺其堂奧!
(二)桶後林道,曾有人著書指出它是一條由泰雅族原住民因遷徙而走出來的路。但依我個人研究來看,此種說法有待商榷。理由是,從烏來與宜蘭泰雅族分佈位置而論,過去宜蘭泰雅族分佈主要在今日七號公路之大同鄉以上,即崙埤、松蘿一帶蘭陽溪之中上游,他們如果與烏來方面的泰雅族往來,應是走最近的崙埤至哈盆這條路,而不是繞道走桶後這條路。為何如此呢?這是因為過去宜蘭平原地帶主要是由Cavalan族所住,葛瑪蘭族是平埔族的一支,由於泰雅族有馘首的習俗,且原住民不同族之間,多以爭奪、戰爭為常,鮮有和平往來者;又早期原住民社會並沒有所有權觀念,它的生產關係甚為原始、簡單,主要以全社的成員合作狩獵為其經濟基礎,因此是「原始的共產主義」之實行者,故也就沒有交易行為,此時自然談不上與異族和平往來之必要。而桶後越嶺道下小礁溪為平原地帶,其應是Cavalan族的天下,以泰雅族在宜蘭的分布位置而論,要他們經過Cavalan族勢力範圍,經桶後林道進入烏來恐有困難;且如果說泰雅族是由中部的雪山山脈逐漸北擴的話,那麼泰雅族更不會是從宜蘭的小礁溪往桶後林道遷入到今日的孝義、烏來一帶甚明。所以我個人對桶後越嶺道是早期泰雅族遷入烏來之路徑之說法是採否定的看法。
五、重要行程資訊:
(一)全程總爬升高度:199 m。
(二)最高高度:749.2 m。
(三)全程所用時間:4小時19分。
(四)全程里程:10.14 km。
(五)移動平均航速:4.1 km/h。
(六)全程平均航速:2.3 km/h。
六、行程:
(一)0730 (時間,以下均同):在台北某衙門集合出發。該衙門平日人馬喧囂,人聲鼎沸,但今天為假日,人馬稀疏寥落,令人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覺。
(二)0912:桶後林道13K下車。沿著溪邊步道而入。入口處左邊有吊橋一座,為聞名的桶後吊橋,全體在此照相留念。原來入口有三塊大石擋路,現已移去,不過加做了水泥護欄,不讓車輛進入。桶後越嶺路直到宜蘭縣界之前,原則上是沿溪之右畔而行 (以往宜蘭方向而論)。
(三)0925:大礁溪登山口,528 m (標高,以GPS測量為準,以下均同)。該登山口在桶後溪主流與支流匯合處之步道右邊。此處上大礁溪山約2個半小時可登頂。此處須涉水而過,溪寬約2公尺左右,不過溪床有踏腳石,不虞落水。
(四)0929:小礁溪登山口,523.8 m。此登山口也在路右。大小礁溪登山口相距甚近,不過絕不要以為兩山距離很近,從大礁溪山縱走到小礁溪山需時約2.5~3小時之間。數年前我縱走這段稜線時,有部份路段路跡還不是很明顯,常要費時找路,不知今天如何?這兩山的登山口如此近,是因為下了小礁溪山後,在山腰須尋廢棄林道往回走相當長距離,再下到登山口的緣故。
(五)1009:鳥嘴尖登山口,599.6 m。該登山口在路左,最明顯的是有一座吊橋,它一次限五人通過,走這座吊橋要注意橋板有些腐蝕的問題。我帶這群官爺走過這段吊橋,並走一小段往鳥嘴尖的山路,官爺們對這一小段山徑讚嘆不絕。而走過那座搖搖晃晃、有點危險但又帶著詩情畫意的吊橋,突讓我想起一首日本老歌「幌馬車の歌」,走著走著不禁哼唱起來。此外Vista的GPS,當中的map source將「車行終點」載在鳥嘴尖山的登山口是錯誤的,併此敘明之。越嶺道,到此登山口前,有二段嚴重的崩塌地,小心通過並無大礙。
(六)1055:烘爐地山登山口,618.2 m。烘爐地登山口在步道左邊,要登烘爐地得在此渡溪而過,還好溪流平緩。從越嶺路到溪畔不過咫尺之間的事,大夥在此休息,舀起溪水在此泡茶;我則利用大夥休息時,與文良及他的米格魯──毛毛小姐,去爬一段往烘爐地的山徑,回味一下數年前往烘爐地的奮戰。文良沒有爬中級山的經驗,直嚷著要跟我去,我帶他及牠走一段,爬升約150 m 左右,上到一個小山頭便折回,文良被操得氣喘如牛、滿臉通紅、揮汗如雨,畢竟陡峭的溪谷型山徑,對文良而言,是如同「洞房花燭夜」的「處女秀」,手忙腳亂是免不了的啦!
(七)1130:出發,至越嶺路上小礁溪山支稜之坡路起點。616.1 m。
(八)1217:上支棱之字坡開始,707.4 m。
(九)1226:山腰平路,749.2 m。過去在此有65號電塔,但現已遷移不復見矣!從此開始下坡,對面是烘爐地延伸下來的稜線,桶後溪源流則是在兩山之下,遍生芒草,在山風吹拂之下,搖搖擺擺,如同千重浪,煞是壯觀,套句林則徐的詩「天滄滄,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裡沒牛羊,倒是踽踽於行的登山客數人,點綴在群山之間。
(十)1234:三叉路,724 m。來到桶後溪源,是一片乾河床,此處有三叉路,最右沿乾溪床可上小礁溪山;中間有車輛輪跡道路是越嶺路的新路線,左上則是越嶺路之舊線,為保線路。數年前來時,新線路的芒草長得比人高,幾乎淹沒道路;今天正好相反。舊越嶺路,不知是否因高壓電塔遷移,比較少人利用,道路已全被雜草淹沒,如再無人走,假以時日,這條路恐怕報銷矣!我們這群人當然循新越嶺路下。循該產業道路下會遇到一些叉路,但你不必「鳥」它,只要是「最大條的」、「並且往下」、「有車輪痕跡」三條件俱備,就是正路,其他則是旁門左道。如果你弄錯了,只是浪費力氣,自找麻煩爾。
產業道路下到一間路左農家,屋頂為圓頂狀,如同天文台般,即接上水泥路,在此正有早上所遇到的其他登山隊的接駁車輛正等著他們的隊伍。我們則仍坐著「11路」直驅而下。出桶後越嶺道後進入產業道路,隨即可看到礁溪一帶及其以南的蘭陽平原,龜山島則浮於海中遙遙相對,午後陽光照在海上,映出片片光點,氣象至為壯闊,自不待言。
(十一) 1325:路左有標示「往烏來35K、桶後10K」、漆成黃色的工寮,521.2 m。
(十二) 1340:世昌開車上來接大夥,至此GPS顯示全部里程為10.14 km;如果世昌沒開車上來,大夥走到小礁溪土雞城,全程應為13 km。
七、後記:
(一)這段路要是沒有接駁車,那可要踢到宜蘭或礁溪,距離約需多加15 km。而且這段路沒有計程車,連轎車也少,幾乎很難攔得到便車;至於公車得走到匏崙村才有,一天只有三班,我查看數年前我做的紀錄,車班分別是0830、1100、1820。惟今天如何?則不得而知。各位看倌如果想走桶後越嶺,但又沒有接駁車,可要注意了!
(二)回程過了坪林,走了一段北宜高速公路,實際上這條路全線尚未通車,但印象中似乎已經舉辦過數次的「通車典禮」。
依我長期對台灣經濟的了解,倘這條公路真的通車,而且台北到宜蘭只需30分鐘的話,坪林及宜蘭的經濟噩運就要來到。因為台北到坪林只需20分鐘,要到宜蘭的人沒有理由特地下坪林 (高工局的計劃,坪林交流道也不讓一般人下),基本上,坪林已喪失台北到宜蘭的窗口作用。而坪林比之宜蘭,吸引力當然不如宜蘭。但大台北地區之人到宜蘭,基於來回時間縮短,可能不會在宜蘭過夜。宜蘭人變成大概只能賺周末假日之短暫過客的即興式消費。
至於工商業發展,基於台灣資本、資金及有經營能力者的淨流出,以及台灣出生率快速下降即將面臨人口減少 (已有人估計100年後,台灣人口可能只剩800萬人) 之問題,故台北已沒有發展成大都會 ( Metropolis ) 型連鎖性城市的條件,台北近郊林口新市鎮及淡海新市鎮做為台北衛星城市之失敗例子可為明證。因此一旦北宜高速公路完成,宜蘭是否能吸引工商業進駐?以及過去宜蘭人能賺到因交通不便而滯留的旅客之機會是否會喪失?是否可能引起人口、工商業等近一步集中到大台北地區?甚至這條高速公路未來是否有能力完全自償?我均有些懷疑。各位須知,一地能否發展成經濟繁榮的城市?其所牽涉的政治、經濟、社會、人口等條件甚多,不是拉一條高速公路就能涵蓋一切因素,問題哪有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