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登山地圖, 請勿使用噴墨印表機列印


由於大多數噴墨印表機, 特別是可印彩色的機型, 其印製品一碰到水或濕氣, 就會立刻糊掉, 所以請勿使用來印製登山地圖, 因為即使套上防水套或防水膠膜, 還是有可能滲入水氣的.

至於使用碳粉的影印機或印表機, 或是新型防水噴墨劑(毒性最好了解一下), 碰到水, 並不容易化開, 比較適合用來印製登山地圖, 或是需長久保存, 且不退色與抗溼氣的資料.

所有回覆

  • 若用彩色的會有問題, 單印黑色不會, 基本成份還是碳粉, 彩色 Cyan, Magenta, Yellow 會糊掉. 我一般還是印彩色, 其它就看封的夠不夠密. 還好啦!
  • 若家裡無雷射印表機或影印機, 只有噴墨印表機, 可將所印的地圖, 拿至超商, 再用影印機印過, 就不會因濕氣而糊掉. 但噴墨印表機, 最花錢的不是印表機, 而是墨水. 更換HP 墨水之 DIY 方法, 如下. 如有其他更好更省錢辦法, 也請分享, 謝謝. ---------------------------------------------------------------------- http://www.calldoor.com.tw/mystore/jeff08101229/articles/90301 準備工作: 需準備2組印表機使用的原廠墨水匣,輪流使用,原因無他: 1.印表機會記憶使用中原廠墨水匣序號,因此不管你灌了多少墨水,甚至溢出來,它還是會顯示"墨水不足",只要換另一組原廠墨水匣,不管裡面有沒有墨水,它會認為換新墨水匣,而顯示滿檔墨水,並記錄墨水匣序號,剛才換下序號被新換上墨水匣取代,因為只記錄正在使用中墨水匣序號,所以下次再換上又會被認為新墨水匣。 2.剛灌墨水的墨水匣是需要一些時間讓海棉充分吸足墨水,列印品質才會更好,因此另一組灌好墨水等待,是原因之一。 3.不要試圖破解晶片,那是不明智的作法,只會讓印表機及墨水匣快速損壞,使用2組輪流更換就無需破解。 工具: 1.墨水4瓶 2.針筒4支含針 3.抹布1條 4.吸墨夾 開始: 黑色墨盒: 1. 先撕開墨水匣上方標籤,就會看到1個或3個小孔或5個小孔(型號不同而異)。 2. 吸入黑色墨水3~5cc 3. 斜斜將針刺入海棉內1/2,不可插到底怕刺破過濾網。 4. 緩慢將墨水灌入,不要太快。 5. 墨水太多從孔溢出時馬上停止再灌入墨水。 6. 用抹布擦拭乾淨。 7. 看一下噴頭,若有墨水流出,表示噴頭暢通及灌太多墨水,可用吸墨夾吸出多餘墨水或讓其自動流出到不流為止,即可使用。 8. 若沒有墨水流出,表示噴頭不暢通,要用吸墨夾吸出墨水,使其暢通,用抹布擦拭乾淨,把噴頭在衛生紙按一下,看是否墨水均勻/飽足才可使用。 彩色墨盒: 1. 先撕開彩色墨水匣上方標籤,就會看到3個或5個小孔(型號不同而異)。 2. 彩色墨盒比較麻煩,因為要先確定顏色位置,型號不同而異,並非固定的。 3. 用乾淨牙籤,先插入上方3孔測試顏色,作記號或記錄在紙上,不要搞混。 4. 吸入黃色墨水3cc 5. 斜斜將針刺入海棉內1/2,不可插到底怕刺破過濾網。 6. 緩慢將墨水灌入,不要太快。 7. 墨水太多從孔溢出時馬上停止再灌入墨水。 8. 用抹布擦拭乾淨。 9. 重復4~8步奏,灌入紅色/藍色。 10. 使用吸墨夾吸出墨水,用抹布擦拭乾淨,把噴頭在衛生紙按一下,看是否色澤均勻/飽足才可使用。
  • 太感謝大大的分享了,難怪以前每次都只能灌一次,之後怎麼灌都不成功,原來秘訣在此~謝謝囉^^
  • 噴墨印表機像我正在使用的原廠墨水, 即使泡在水裡並沒有暈開的問題. 至於重灌墨水可能較適用於老舊機台, 且重灌的墨水品質並不好, 會有所謂遇水色暈的問題. 新的印表機, 上頭有加密計數晶片, 重灌墨水沒有用. 像現在的雷射印表機碳粉匣也是有晶片. 重灌碳粉也沒用. 除非連晶片也一起破解才有用. 至於您說的方式, 那是印表機廠商沒有設計好, 計數若是設計寫入晶片上那就不能重新再使用, 若手上的印表機可以這麼玩, 那大家多查一下去買該型號的.
  • 這些賣印表機的公司, 都是利用專賣的碳粉及墨水, 在謀取暴利 (有人拆開全新的卡匣研究,發現雖體積大,但裡面墨水容量卻極少,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8&t=1574199&p=1 ) 又設計一些方法, 讓人無法diy, 而只能用他们的東西, 真會做坑錢生意, 可憐是我們這些笨蛋消費者.
  • 〈 又設計一些方法, 讓人無法diy, 而只能用他们的東西, 真會做坑錢生意, 可憐是我們這些笨蛋消費者. 天使兄 什麼都想的到 .... 觀察入微 ..... 佩服 還是跟個性有關啦 diy? 對有些人來說,花錢能解決的,幹麻要自己花腦? 一通電話就 OK 的,何必要自己動手? 尤其是女性,少有 diy 的意願,連汽車加個水都要往保養場跑 ... 是廠商聰明還是消費者笨?聰明反被聰明誤,不能 diy 也許是廠商吃虧?! 無法 diy 的苦惱 也許不是要多花錢,而是喪失了要當愛迪生的機會吧 ... ?
  • 都用電子化地圖 不然就是用雷射 所以都不用傷腦筋 至於噴墨, 以前都嗎省著用, 省到最後都報銷了, 雷射也不貴, 只是都一個樣, 新機比碳粉匣便宜, 聽說新機的碳粉匣只有放四分之一.
  • 目前使用的噴墨印表機是購自二、三年前買的破解晶片改裝機,依自己常印彩色地圖的用量,直到現在也才購買過一次填充墨水(外掛填充墨水瓶,四個顏色,忘了是幾百元),很後悔沒有更早買。 相較於墨水的品質而言,列印紙的影響還比較大,自己是買100張大約150元的噴墨列印紙(大賣場還可以更便宜一些),遇水比較不容易暈開。個人認為還是用膠帶來做防水會比較ok!目前溯溪使用,雖然偶而會滲水,但都不影響使用。
  • 好的噴墨印表機沒有遇水色暈的問題, 在於其墨水配方, 列印技術, 有的甚至有5色, 6色列印. 有些甚至做列印後處理固色, 一種透明的成份, 不會有色暈問題, 也有些有專利的問題. 若用黑色列印, 應該大部份配方是以碳粉為基底, 遇水色暈問題會較緩, 若用彩色列印問題較多, 甚至在稍為潮濕的環境就會, 相片列印放久就會有糊掉的問題. 在台灣能買到的最普遍的是HP,EPSON,CANNON. 都不錯, 但有一家美國的老品牌Kodak, 她的技術堪稱世界一流, 無論是色彩的處理, 墨水的配方都是. 早年她所產的相片印表機 300dpi, 即使現在號稱 2400 dpi 列印的噴墨印表機都比不上(以相片而言), 說的早年是在20餘年前囉! 光那時的價格一台相片印表機價格就 40萬, 那時數位相機約 30萬, 這大家恐怕想都不敢想買一台來玩玩. 現在柯達仍有在賣相片印表機, 不過台灣沒得買. 她所賣的噴墨印表機, 據我所知台灣也沒得買. 但真的很不錯. 她在色彩處理方面下過一番苦功, 由其在傳統相片的技術可見一般. 大部份的印表機廠商都是賠錢在賣印表機的, 有賺也很少, 打的主意當然是後續墨水匣與碳粉匣的錢. 以一般普通紙張而言, 日本的紙張很不錯, 就看您怎麼買得到. 台灣, 大陸的普通紙, 墨水上到紙上是會亂竄的, 日本光是普通紙就做得不錯, 墨水在紙上暈開現象就相對少. 有興趣的人可以比較一下即知. 對色彩較挑的使用者, 最好還是買原廠相片紙, 或噴墨專用紙. 各廠對於自家品牌的紙是有專門調整過的. 曽讀過一些報告. 像柯達在印表機研發過程投入的墨水量, 相片紙數量各是好幾個貨櫃量. 這成本不少. 造就她在色彩方面的專業. 日系廠商在ID方面不錯, 造型都相當討喜, 比較起來美系就這麼方方整整的較粗曠. 各人對功能, 外型評估後再各取所需下手較好.
  • >說的早年是在20餘年前囉! 光那時的價格一台相片印表機價格就 40萬, 那時 >數位相機約 30萬, 真的嗎? 20年前還是傳統單眼的天下不是嗎? 15年前也是吧?! 想到十多年前那台casio dc...My God! RS232傳連VGA都不到的品質... 還是很慢... 那天不小心踢到倉庫的箱子 竟然有以前爬山拍的正片...還有雪地的照片...真沒想到... 以前自己也這樣跑來跑去玩來玩去... 但後來心理掉眼淚, 連幻燈片都有點發霉了... 至於照片與底片都被大水沖走了... 沒有必要, 我都不用印表機的, 連照片也是一陣子整理去沖洗比較實在. 當電力中斷是現代人不能面對且能克服的...很多使用習慣會改變的. 幻燈機(投影機)? DLP!
  • 沒錯當年就是這麼貴, 掃描器當年價格約 10萬左右. 更高檔的 20~30萬都有. Kodak since 1989 (XL 7700 printer) 就是 Kodak 這一台. http://cool.conservation-us.org/coolaic/sg/emg/juergens/ID44.htm 列印一張A4相片, 耗材費用當年約 100~150元 數位相機看起就像這台 Kodak / Nikon DCS-200 Digital Still SLR cameras, 1989/90 http://www.mir.com.my/rb/photography/companies/nikon/htmls/models/htmls/slr88.htm 很大一台, 單眼的, 下方是儲存裝置 HDD(Kodak).image resolution was not particularly impressive because digital imaging was still at its infant stage. 1280 x 1024. 不過已經是百萬畫素了. 這時還是磁碟機時代 1.44MB, 剛好存一張就快滿了. 當時用的電腦, MAC, 或當年的 PC 80386~80486 作業系統 Windows 1.0~3.0 好像. 最流行的影像處理軟體還是 Potoshop, 或國內的 PotoStyler(可能大家沒聽過) 2011-1989= 22 那時 Mac 用自己的傳輸介面速度很快, 好像是什麼 Mac(Apple) jack. PC 用 RS232 沒錯. 115200 bit 好像. 115200 /8= 14.4K Bytes/sec, 還得加上 error parity check 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