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百年記事-踏雪尋美-
參加人員:
堂兄 阿昌 阿肥(曾無雙) 志修 阿山
活動日期:100年3月19-4月3日
安排十四天長程縱走南三,
可說是破了岳界記錄,
遵守最高原則,《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多排幾天走走,也是值得。
畢竟南三對某些隊員來說,
還真是一大挑戰,
是第一次,
或許也是最後一次了。
經盤算一下加上清明節四天連假,
可有連續十八天假可運用,
這趟行程成功率應該會高些,
只不過先要通過請假兩週的這關,
還真要費點心思,讓長官點頭,
慶幸長官、同事都能體諒,
幫忙處理一些公務。
3月19日我們一行五人由桃園經瑞穗出發了,
預計4月1日愚人節下山,
希望下山當天,
司機先生可別跟我們放鴿子開玩笑,
那就會有十五條線出現。
(因行進速度慢,所以相關記錄還是不要貼上來,免得被大家見笑了。)
簡要行程如下:
第一天
D1 (3/19)桃園→花蓮→瑞穗林道行車終點14.5K→19K水泥橋C1
早上從桃園出發,
十一點就到邱爸爸家吃紅糟牛肉麵,
經瑞穗火車站買晚餐便當。
紅葉溫泉橋前右轉沿溪邊林道前行,
四傳得力卡在瑞穗林道上奔馳,
司機大哥怕熄火,
連過水溝凹槽,
都奮力往前衝,
為了顧後車箱不斷掉落的菜,還要不時的撿回,
說時遲那時快,
就在側身放菜時,
司機大哥,油門又未減的衝上坡,
坐後座的我與堂兄,頭撞到車頂後,
又重重的跌回坐位,
出師不利,我的腰椎受傷了,
痛到想哭都哭不出來。
由於隊上只有我於83年底走過南三,
雖然很想撤退,
但大家的計畫,
不就泡湯了。
深思了一下,
只好邊走邊看了?
14.5k下車後整完裝備後才三點還早,
雖下霧雨,還是決定推進於19K水泥橋紮營,
很慶幸林道上擾人的螞蝗,
僅出現幾隻跟我們打打招呼。
第二天
D2(3/20)19K水泥橋→28K工寮→32K工寮→34K登山口C2
水泥橋過後剛開始一小段雜林稍微往步道湊熱鬧,
但比起馬博的中平林道,
這邊的路況真的好多了,
既平坦又開闊。
28k水泥工寮還算完整,
有木板床,屋後也有水槽,
背了些水原本要住32k工寮的,
因隊員有蟲蟲恐懼症,
還是加把勁,前推至34K登山口,
有活水可用,也較舒適。
水源為往鐵線斷崖方向前行一分鐘路程。
晚霞不錯看,
馬西山及馬利加南山都可以清析看到。
第三天
D3(3/21):34K登山口→鐵線斷崖→太平溪西源營地C3
會捨棄工寮不住,
也是為了有充足的時間,
小心行走這聞名岳界的鐵線斷崖,
腰遶路實在是危機四伏,
芒草下傾斜凹洞路面隨時出現,
途中志修不慎扭傷腳裸,
我為了綁一條掉落的傘帶,
也摔了一跤,受點皮肉傷,
中午時下溪取水午餐後,
在這乾溪床的背包旁竟出現硬豍,
還好發現得早,
沒遭狼吻,
吃完飯,拿出針線縫補一下褲子,
避免褲袋越破越大洞。
我與志修的傷勢,
下至太平溪西溪營地後冰敷治療後,尚無大礙。
再逛了一下,挺進至太平溪東溪營地,
東溪與西溪溪谷都是可以拍攝題材,
因在西溪洗澡,又拍了一陣子,
所以到東溪後,光線暗了下來,
又要整理營地、準備晚餐,
溪石之美也只能欣賞了。
第四天
D4(3/22)太平溪西源營地→杜鵑營地→太平溪底→太平溪源營地C4
到太平溪溪源營地,
沿路陡上,
遶山腰過溪後,
不久就到美麗的太平溪溪源營地,
選擇了一處避風的營地,
輕鬆點喝個下午茶,
丹大留明天再說。
晚上水鹿現蹤,
還跟我們完躲貓貓。
擔心的腰椎受傷問題,
經擦拭擦勞滅後,
重裝行進時還好,
坐姿休息過久,
剛起身站起來時,
會有腰椎短時間無法伸直的困難狀況,
只好晚間睡覺平躺時,
多做些伸展運動,
舒緩一下症狀。
第五天
D5(3/23)太平溪源營地→盧利拉落山→丹大山→太平溪源營地C5
今天行程只有丹大來回,
所以輕鬆愉快,
輕裝過盧利拉洛山後假山頭好幾個,
要拿下此行的第一坐百岳也不是那麼容易,
登頂丹大後,可看到大小石公山及中央山脈連稜
回至太平溪溪源營地,
因原搭設位置雖然避風,
但在視野不佳,
經討論後決定搬家換風水住住看,
經搬家後地方寬闊視野良好,
風也沒有想像中大,
晚上跟水鹿玩,也較有樂趣。
第六天
D6(3/24)太平溪源營地→三叉路口前營地→內嶺爾山→三叉路口前營地→馬路巴拉讓山→馬路巴拉讓西峰→林內樹根營地C6
因我們沒有一天走到丹大溪溪源營地的實力,
所以乖乖背水挺進至林內樹根營地,
行至叉路口記錄上兩份坐標資料都與我接收的坐標資料都不同,
而且是差蠻多的,還好沒被騙?
背重裝繼續前行,
有些時候自己的判斷也很重要。
輕裝上至內嶺爾山,
怪怪!怎會有直昇機在丹大附近徘徊,
是演習?還是另有任務,
總之不要發生山難就好,
回叉路口,背上重裝通過馬路巴拉讓山、西峰及西峰下營地,
我們還是很認份的推進至樹根營地,
此營地是山友整理出來的,
運用了古人的智慧,
以樹幹打樁輔助填補地型傾斜的落差,
讓營地更平整。
小時候家裡的泥土田埂,
插秧前整地時,有些地方容易崩塌,
父親也是用這方式,以竹子補強固定。
因地面傾斜不易行走,
我們也加強了一道方便通行,
林內營地佈滿二葉松,
鋪設在營帳下柔軟舒適,
雖然有點涼風,
還算可以接受範圍。
第七天
D7(3/25)樹根營地→義西請馬至山→斷稜東山→斷稜西山崩壁群→裡門山→丹大溪源營地C7
今天行程是此行的重頭戲,
陡上義西請馬至山後,
陽光再度露臉,
曬曬裝備,
吃個慈濟的蕃茄麵,
味道真不錯,
有別以往的排骨雞麵、肉骨茶麵,
並不是葷食與素食之差別,
而是蕃茄湯汁很不油膩,容易吸收,
份量也夠,值得推薦。
過斷崚東西山斷崖,
最大的崩塌地型,
保險起見,
先遶下碎石坡,
再沿小稜拉回原路逕,
架繩確保,
通過一段落石區,
接上傘帶即可安全渡過,
由於傘帶綁在小樹上,
背重裝拉繩切記不可太倚靠傘帶,
僅可輔助運用。
有下坡就要補上坡,
上至裡門山就妥當了,
打打電話報告一下行程,
下至丹大溪溪源營地,
又是快樂的一天。
這裡的水鹿較不怕人,
下午五點就自動報到,
有什麼好康的,
我想大家都知道。
第八天 (天氣陰)
D8(3/26)丹大溪源營地→望崖山→可樂可樂安山→郡東山→東郡西鞍營地C8
告別水鹿先生,
從丹大溪源營地出發,
過多崖山後開使撿寶大賽,
由阿昌於可樂可樂安山揀到的寶物奪魁。
過郡東山後,
下到郡東山下之鞍部叉路,
取右行下營地,
營地有兩處,
第一營地為叉路口下方
第二營地需再走個五分鐘路程
水源為第二營地方向前後均有。
我們選擇平坦寬闊的第二營地紮營。
第九天
D9(3/27)東郡西鞍營地C9
早上開始下起雨來,
想想風雨太大,
要在東郡大山北鞍營地紮營,
是很辛苦的。
帳篷營柱若沒斷,
漏水問題也是不太好處理。
況且高度上升,
溫度下降(玉山與合歡山都下雪了) ,
隊員會不會失溫、高山症都是考慮因素,
所以領隊堂兄宣佈在營休假一天,
走了八天,放一天榮譽假,
犒賞自己一下也不為過。
好耶!
聽著雨聲打在帳蓬上,
躺在暖暖的睡袋裏做白日夢真好!
第十天
D10(3/28)東郡西鞍營地C10
雨依然下著,
大伙還是討論了一下行程後,
繼續睡‧‧
睡到中午,早餐、中餐一起吃
節省糧食。
吃飽看天氣如何再說吧!
就在原本想要推進出發的,
隊員因小問題發生了小小爭執,
所以氣份很悶,
在這種條件下,
也不太適合上山。
還是再多待一天吧!
這邊避風平坦,取水也方便。
下午三點多下起雪來,
剛開始是有點興奮,
下久了,不免也令人擔憂明天的路況?
討論一下,(估計一下糧食燃料OK)
糧食重新分配,採取減量打八折方式供應措施,
預計慢三天,四月四日兒童節下山。
半夜阿昌與志修最辛苦,
充當門神兼左右護法,
還要不定時的練拍手功,
把外帳的積雪拍落,
以免壓垮營帳。
就在半夢半醒間,
渡過了有驚無險的(西鞍事件)三夜。
(晚上雪下得厚,樹枝折斷掉落在帳蓬上與附近的聲音很震撼,半夜要換營地,有點困難,附近也都沒有理想地點,以後若有下雪可能,紮營地點上方最好能避開在樹幹,以免被掉落的樹幹砸傷)
腰椎受傷問題,
因有做復健運動與服用一顆肌肉鬆弛劑,
再加上三天充分休息,因禍得福
也已恢復無礙。
第十一天
D11(3/29)東郡西鞍營地→東郡大山→最低鞍部取水叉路邊營地→東巒大山→最低鞍部取水叉路邊營地C11
早上天氣放晴,
鳥兒都出來活動覓食,
失聯兩天,
為了報平安,
先輕裝開路上行至鞍部叉路口,
連絡山下留守的郭阿公,
叉路口可看到馬博,
試了一下手機,無訊號?
只好退回營地,
等上東郡再連絡,
司機接駁時間等等事情。
下雪後潔白的景緻。
把原本有點雜亂的營地,
化上一層厚厚的美粧,
這片銀白世界,還真有點像童話世界。
有點不捨的告別了收容我們三天的營地,
拔營整裝後,邁向一等三角點東郡大山前進。
陽光露臉了,櫧山、馬博連稜均歷歷在目,
路徑都被雪所覆蓋,
需用手敲落樹枝上積雪以便通行前進,
走沒多久,直昇機就先盤旋馬利加南方向,
再遶回可樂可樂山後方搜尋受困山友,
該不會親友報案求援吧!
依飛行方向看,
初步推判應是馬博山區有狀況較可能,
況且上山前,
到台北看『北峰』電影時,
鄰坐的山友表示要在這段時間攀登馬博,
該不會他們吧?
真希望大家都能平安下山。
(下山後依網路資料,求援隊伍為後方義西請馬至山上高雄南三段山友,因兩名隊員腳踝受傷及失溫狀況求援,經成功救援送醫後已無大礙)
雖然有點想偷懶,
用閃光燈,朝直昇機打光求援,
但還不至於要到提早打包回家的地步。
況且下次還要再走一次,補齊後半段行程,
為安全起見,較危險緊臨斷崖邊的地型,採結繩隊方式通過。
雪地背負重裝行走其間,還真需張大眼睛,
仔細尋找路條與樹幹上舊砍痕等蛛絲馬跡,
點與點間連連看,再加上研判山勢,開路上山。
平日沒下雪頂多三小時內會登頂。
因雪況太厚,需用踢踏步,踩出步階方便隊友通行,
所以花了六、七小時,才順利成功登頂東郡大山。
途中開路的艱辛與積雪的冰冷,
也唯有深困其中的山友能體會。
手機有訊號,
趕緊連絡一下交通與留守事宜,
看看雪況及攻東巒後回程時間,
要在東郡大山下北鞍營地紮營,
好像不太允許,
會摸黑回營。
山上風大,積雪有20-30公分,
還是下至與宇達佩最低鞍部的森林營地較安全。
雖然要背重裝做白工(重裝下坡後,隔天又要走回頭路,再背重裝至東郡大山下叉路口)
大家都歡喜做、甘願受。
下抵營地後,搭好帳蓬,
因考慮午後雪況較易行走,
所以在喝完紅糖水後,立即朝東巒大山路上出發,於傍晚前回抵營地。
此營地沒有積雪,又可遠眺玉山,
通訊也不錯,是個好營地,
另一好處就是可以少背一天水。
只不過會在這過夜的人,
我看應是區手可指。
今天太陽公公幫了一個大忙,
讓積雪消退了一些,
由於無雙山沒有積雪,
櫧山的雪也漸漸融化,
到櫧山後行程就較不受雪況影響易於掌握,
想到這裡心情就愉悅許多,
算了一下原本延後三天的行程,
應可以縮短一天,
提早回家,等上無雙再連絡司機先生。
第十二天
D12(3/30)最低鞍部取水叉路邊營地→東郡大山→本鄉山→櫧山北鞍營地C12
為了保險起見,
櫧山北鞍營地看天池會不會有水,
也沒人敢保證,
融雪要多花燃料,還是多背一些水備用較妥當,
何況營地邊的看天池撐不到一天,
積水也都消退。
上至東郡後,下坡路面仍有積雪,
大意不得,還是相互確保下山較安全。
過完本鄉山,
怕沒水,還背了一袋雪備用。
我們很幸運的在本鄉南營地,
發現看天池有清淨雨水可用,
不用考慮,馬上補滿所有水袋,
背至預定的櫧山北鞍營地再說。
雖然可以預計那兒也會有可能有水,
水源這大事情,
穩扎穩打較妥。
否則因小失大要下馬嘎英溪取水還真會操翻。
櫧山北鞍營地分散有好幾處,
我們選擇視野好,離路邊不遠又避風的營地,
可回味一下南三的來時路。
第十三天
D13(3/31)櫧山北鞍營地→櫧山→無雙山東峰→無雙山最高峰→無雙山基點峰C13
因肥嘟嘟隊部份隊員怕無雙山下山陡坡及斷崖崩塌地型,
所以安排了在無雙山紮營也不錯,
櫧山下找遍營地,
沒發現寶物,
抵無雙山後發現此基點附近的樹,
被鋸了一片,
有點不太搭調,
整理一下,六人帳營地也算平整,
連絡司機,正式確認下山時間為四月三日中午十二點至二點。
第十四天
D14(4/1)無雙山基點峰→亞力士營地→無雙崩壁群→無雙部落C14
花了5小時陡下有名的超級長坡,
通過舊駁坎後腰遶即到溪邊,
背午餐水,
到亞力士營地休息。
無雙部落,約因94年3月8日的那場大雪,
讓腦人的芒草,突然間消失一空,
取而代之的是俗稱三支角的蕨類植物及毛地黃,
讓後期到訪的山友,
免去躦行於芒草八卦陣的考驗,
在途中的小舊部落,品嚐核桃,滋味不錯樂趣無窮。
亞力士營地到無雙部落這段路雖沒芒草,
因崩塌地型變多了,路況也沒很好,
經過第二次水源後,裝滿所需用水,
以免重導覆策,
(以為無雙部落有水,所以沒留意未看記錄,以致於晚間抵達時在部落露宿聽著溪水聲,望水興嘆,僅含檸檬片止渴沒吃晚參渡過深刻的一夜)
完成了南三段,
踩在厚實的樹葉上,
突然間,覺得自己好像是得了金馬獎,
正在走星光大道上,
順利完登,除了感謝老天爺的眷顧外,也要為自己辛苦的雙腳喝采!
經過漫長的山徑,
阿肥的體力,似乎已像快用完的電池,
走起路來有氣無力,
一直問何時才能到無雙部落?
本想就地紮營的。
她還是很有毅力的接受大家的意見,挺進到無雙部落。(畢竟是唯一機會)
就在天黑前抵達無雙部落,
有好幾種動物叫聲,
此起彼落,熱鬧非凡,
像是歡迎老朋友的到訪一般。
微光下的無雙,
似乎在靜靜的訴說著昔日的故事,
(鹿野先生也曾從這上馬博…)
宿營遵守禁忌,避開石板屋,
選擇一處平坦地紮營,
渡過了知性的一夜。
阿肥也因完成南三段,有感而發的想把阿肥改名為曾無雙,紀念完成無雙山,及懷念無雙部落的美。(阿肥緣由:因看卡通花田一路,阿肥是一路的姐姐)
第十五天
D15(4/2)無雙部落→無雙吊橋→烏瓦拉鼻溪→臉盆營地→郡大林道45.3K無雙登山口→43K工寮C15
出發後,
繞了一下部落巡禮一番,
有石板屋及早期的遺址,
也有好幾棵核桃樹,果實掉落滿地,
還有石板圍成的花圃等等‧‧
清晨的斜光,落在新綠的楓葉上,
發出猶如翠綠寶石般的光芒,
雖是驚鴻一瞥,
還是令人印象深刻。
記得曾有對夫妻,
要到無雙部落渡假,
發生很不幸的意外事件,
或許大家都深思不解,
為什麼渡假要選擇去的到無雙部落?
不管真象如何?
以我來看,這裡確實是會吸引我再到這世外桃源渡假,欣賞一串串美麗的毛地黃花、漫遊部落,沒有年假人潮、車潮的擁擠也不錯。
通過有點歷史的無雙吊橋後,
途中不小心吵到正在做『白日夢』的貓頭鷹,
翻過山頭下至烏瓦拉鼻溪,
提早吃中餐、泡泡茶,
洗個頭、沖個澡,真是舒暢。
(冷水洗頭要特別注意頭部保暖、沖完澡要添加衣物保暖)
從烏瓦拉鼻溪要陡上到林道45.3k登山口,
秋季有令人聞之喪膽的虎頭蜂,
還好我們是春天來,
沒有這困擾,
上至登山口後,
路況算是良好,
雖有些崩塌地型,
路跡也都穩固,
林道支線,因幾年前颱風,山友求援失蹤事件,
都加上指示牌,以避免山友再誤入岐途。
在42K工寮附近崩塌地,
遇到我們半個月來,所看到的第一批『外人』,
很驚奇的事,
竟然有山友,
不是為了要爬無雙山,
卻安排五天行程,專程要去亞力士營地,
是渡假還是考古做研究?
總之,佩服!佩服!
(所以還是有人有閒情雅致到訪無雙。)
43k工寮已傾斜,尚可遮雨。
搭帳篷住慣了,
也不差這一天。
回想以前車子還能開到這裡,多幸福!
不過也有很多人,運氣不佳,是一路踢到檢查哨?
第十六天
D16(4/3)43K工寮→36K廢棄工廠→33.5K大崩壁→33K行車終點處→32K郡大登山口→水里→竹南→桃園
林道上森氏杜鵑盛開,
在35K工寮附近,
竟然看到一位類似巡山員裝扮的郭阿公出現!
郭阿公說原本要到工寮給我們驚喜的,
到頭來反到是被我們嚇到。
太高興了!
阿公帶了芭樂、橘子、蘋果、蕃茄以及五香花生,
犒賞我們一下,解解饞。
先泡個好茶再說,
司機大哥許桑在33K恭候多時,
也將佩君、組長、梅娟姐等親友團,
準備的麻油雞飯、魯味、素菜…讓大家分享。
太感動了,眼淚是流不下來,
口水卻直流,還是吃給它飽飽的再說。
經過郡大登山口,
人車鼎沸,
我們這群山上生活半個月的野人,
還好沒下車嚇人,
經過水里,原本要吃招牌肉丸的,
因人太多,只好作罷,
由阿肥連絡竹南的大姐,幫忙準備慶功宴。
大伙品嚐豐盛的晚餐後,
相互恭喜,完成南三的終極冒險,
直奔桃園,
結束了半個多月的難忘南三之旅。
經驗分享:
1.不是上山後才要小心,連坐在車內都要隨時配合該“注意”的事,以免腰部受傷。
2.長程縱走,有長崩塌地形與下雪可能時,繩索確保是有其必要性。(可輪流開路踩好踏點,方便同伴行進,必要時看狀況下背包開路。)
3.有同伴因未帶太陽眼鏡,用郭阿公的智慧克服雪地反光問題(以透光性還ok的魔術頭巾,以全罩方式穿包裹眼睛、臉部後尚可辦認路況為原則,遮檔了部份的光線,可減低雪盲發生機率),晚間輔以濕毛巾敷眼睛,消除眼部紅腫、疲勞。
4.運動傷害一般24-48小時內以冰敷處理,可預防傷勢惡化,並可帶些消炎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等常用藥物備用。
5.雪地行走,需仔細尋找路條與樹幹上舊砍痕等蛛絲馬跡,點與點間連連看,再加上研判山勢,開路上山,行進時間會較難掌握。
6.預留幾天預備天及備用糧食、燃料,行程會較具彈性,必要時可減量管控,成功率也會提高。
7.高山上梳洗要注意頭部以及穿著保暖,要把握傍晚前有陽光的時間,地點雖要隱密避風性及安全性也要考慮。我是全年幾乎都洗冷水澡,所以還ok。(洗澡不注意保暖有可能會感冒?所以請考慮自己體能狀況。帳篷內可用濕紙巾沾溫水擦拭身體較安全,感冒風險也可降低些。)
8.與留守人員保持密切連繫,可請其通報隊員親友平安訊息,以及意外發生時通報救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