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登山的難度分級之必要性


最近看到頻頻發生意外的南一段石山林道,心有餘悸...也有感而發!!
故擬定了一個登山難度等級參考,覺得有興趣分享經驗,或認為需要詳加補充及修正的朋友,也歡迎發表喔~小遞當個起頭...!!

登山難度分級
難度1---路徑設施完善,不需任何攀登技術及裝備者
例:石門山.合歡山主峰等
難度2---路跡清楚,攀登偶需運用四肢或裝備者
例:北合歡山.合歡東峰.志佳陽大山.塔關山等
難度3---路徑較荒蕪雜亂需布條指引,攀登偶需運用四肢或裝備者
例:白姑大山.喀拉業山等
難度4---路程中有斷崖、碎石坡、崩壁等危險地形,但路跡清楚不需工具者
例:奇萊北峰.屏風山.南湖大山等
難度5---路程中有斷崖、碎石坡、崩壁等危險地形,且路跡較荒蕪雜亂需布條指引,但不需工具者
例:中央尖山(推測).南湖東南峰等
難度6---路程中有斷崖、碎石坡、崩壁等危險地形,需工具輔助方能勝任,但路跡清楚者
例:大霸尖山登頂??.品田斷崖等
難度7---路程中有斷崖、碎石坡、崩壁等危險地形,需工具輔助方能勝任,且路跡較荒蕪雜亂需布條指引者
例:已崩毀荒廢的林道如石山林道.需重新開闢的路徑腰繞.上下切等

所有回覆

  • 製作這個登山難度等級設定,目的主要是希望可以將每條登山路線進行分類 好讓每位登山家可以在行前先做功課,,什麼樣的山該用什麼樣的裝備… 若不事先做好準備就冒然進入該山區,結果需要的裝備都沒帶到 那豈不成為發生山難的重大原因之一?? 就算擁有豐富的登山經驗固然重要,但每座山的特性都不一樣 所以每一座山對初次攀登的人而言,都是新手!!! (不管你之前爬過多少大小山,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你就是新手) 帶上合適的裝備,才是通過登山路線的重要關鍵!!
  • 登山安全中避免發生意外或將意外降到最低 不是單靠難度分級就可以解決的 如果是團體 當然會有它的分級考量 自然有責任去釐清該隊員是否有能力勝任正常天氣與狀況下的地形 不夠當然就是要訓練後再評估 如果行前之山野訓練等都還無法通過當然不能成行 如果現場地形與資料不符, 當然也是重新運算與評估 看是用輔助的方式或者折衷方法. 登山分級制度, 若以國家公園的標準則可以列為最低標準, 如果難度高的, 自組隊若能力不夠自然也不敢越雷池, 但即使沒有分級, 自組隊依然要有實力相當的人可資判斷該路線與成員間的適切性, 至於專業的登山隊, 自然不用別人的標準, 一定要有自己判斷的能力, 單純分級並不能單獨解決問題, 反而需要更大的精細審核(配套), 誰你說你有能力走哪一級? 頂多是說不能跳二級. 但如果有精確的量測, 為何不能跳兩級? 是否有人耐力好, 但看到斷崖就會心理作用傾倒? ps.墜崖的是否就是因為難度與經驗問題? 還是有其他綜和因素造成的?
  • 真是好主意 妙點子 有創意 不過 難度分級完之後呢? 從此登山如履平地?從此山難減少?從此公主與王子過著幸福的生活? 對許多的山友而言 難度越高的越有勁、越危險的越有成就感 不分還好 一分的話 吸引更多的 蜘蛛人、壁虎俠、飛人 狂人 超人 ..... 我喜歡看特技 所以 我贊成分啦!
  • 一般分級是分: 1.初級山峰 2.初中級縱走路線 3.中級縱走路線 4.中高級路線 5.高級路線
  • 對了 ~~還要分技術性及體力及心理及經驗值
  • 講白一點 1. 政府要有一個登山管理專責單位 目前沒有人管 大家就碰運氣了 2. 民間登山社團也不要人管 造成登山水準參差不齊 登山活動也不易推廣 3. 適度的管理收費是必要的 將收的錢再投入登山相關的事務 大部分的山友應該樂見的 想一想 有一天走 聖稜線 斷崖 繩索 確保點 天天有人檢查 各路線也有專人巡查 直升機費用也由保費大家分擔 大家想能出多少錢呢
  • 其實我覺得啊...在可想像的管理制度下,最近出事的隊伍與個人,絕大部分還是通得過出隊的審查。 政府原則上不再做登山能力審查,應該不會導致"登山碰運氣"的心態。 但是,政府如做普遍登山能力審查,有沒有助於減少"登山碰運氣"的現象?有可能,雖然成本很高。 如果真這麼做,制度設計上,要讓個人也能"被審查",而不是讓只有特定組織(營利組織?)的成員能夠取得登山證,到最後又是強制嚮導隨行的變形,甚至是原湯原藥。 但是啊...娛樂活動百百種,出事了得花多錢救的也不少,管制何獨厚登山活動? 當然,硬要找理由,這是不缺的。 某些團體總主張國家介入登山能力審查,也主張在生態保護內多點方便,多點建設,且不談美感,也不談登山的意義,如果真相信政府普遍做登山能力審查的效果...那請這些團體推一人一證吧...!! 一人一證跟完全不用證,對某些團體而言是無利可圖的。
  • 這以前有談過吧, 有興趣可以找找. 譬如: 各位覺得這個登山難易分級表準嗎?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44209&Process=Group 何謂登山學校(或登山教育中心)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63822&Process=Group 即使有各種等級的登山制度與執照, 也難保不會發生或減少登山意外. 唯一不會發生登山意外的方法, 就是不登山. 講難聽點, 有些登山意外, 其實是太過自信或無知, 才發生的. 太過自信? 譬如總認為自己能背能走, 什麼地形高度都OK, 或是別人可以, 自己怎可能不行 ? 太過無知? 譬如總認為自己"以前"能背能走, "現在"怎可能不行 ? 或是不用地圖, 不用資料, 上山跟著別人或感覺走就對了...
  • 目前看過的登山難度分級表,以廚司登山隊網頁看得比較客觀 SmileCome前輩貼的連結"各位覺得這個登山難易分級表準嗎?" 也曾在奇摩知識討論過 以下是小弟當時的見解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80811947 時隔四年半 小弟還是覺得,回歸登山的基本面 詳細的收集登山資訊和行程記錄 找出這座山的地圖 對照著前人留下來的紀錄 做出適合自己的計畫表 要不要帶水上去?有沒有山屋要不要背帳棚? 每天大概要走多少路?要上升多少公尺? 那邊有陡坡那邊有斷崖那邊容易迷路 遇到狀況時的緊急對策那邊手機可以通訊那邊可以緊急宿營 這是每個登山者應有的認知和準備 一點淺見,請諸位前輩莫見笑
  • 個人覺得不是只評估山的難易度吧!應該是把自己狀況評估才是最重要的一項吧!不管是體力上還是心理上的 不然也曾聽過那種容易走又大眾的山出過事!像我朋友就因準備不足結果在台中大坑險些迷路身上又沒多帶吃的喝的結果一趟輕鬆行變成比過夜行程還困難的狀況!
  • 看過smile老哥跟大大們之前的討論~受教匪淺 只是我想說的是 這裡強調的是"裝備"的重要性 故我的難度分級是以"路徑"所需的"裝備"為主 所以就算是可以一天來回的山,也有可能算是"高難度" 還有...爬任何的山,包括任何的旅遊行程,都要戒慎嚴謹...不是嗎?? 有了先前的研究,準備合適足夠的裝備,便能增加目的地完登的效率 而不是到了現場才說我少帶了什麼裝備不然就能xxx 要嘛知難而退,要嘛就無所謂硬幹...結果意外就這麼伴隨產生了 像剛剛我又看到一則最新的山難事件,一位年紀才20初頭的男子因迷失方向而受困於白姑山區...倘若他身上有多帶一台GPS,是否就不會有此狀況發生了呢??
  • 若是裝備的問題, 基本上, 就是要自備一張詳細裝備檢查表 (Check List). 出發前, 裝備檢查表. 都要再仔細看一便, 不能大概看看 (個人最常忘記的就是刮鬍刀, 護唇膏, 耳塞等小東西). 有些裝備, 要看氣候,地點與個人經驗, 才決定是否帶, 或帶啥較合適. 譬如要不要帶冰爪,冰斧,山刀, 露塑袋, 羽絨衣褲, 或上攀與垂降繩索與技術裝備等, 或用什麼等級睡袋, 或穿什麼衣物較適合行進或睡眠等. 有些是登山必備裝備, 不管何種行程, 譬如頭燈, 指北針, 地圖, GPS, 手套, 雨衣,水壺, 打火機等. 常常聽到有人帶錯衣物, 或帶太少, 而受寒受凍, 或背一堆多餘物品, 走不動或喊累的. 登山補給站, 是不是應該弄一個登山常識, 知識或教室專區, 給一般新人或不熟識狀況者參考, 以減少意外發生 ?
  • 要不然我再問明白一點好了... 想請問大家 1.登山經驗不足,而裝備充足(繩索.GPS.指南針...) 與 2.擁有豐富的登山經歷(嚮導級),但裝備不充分(沒有繩索及GPS...) 去爬一顆從未爬過的山 那一種出事的機率較高!??
  • to Andy 基本上這個問題我想很難成立 擁有充足裝備卻缺乏登山經驗 對於裝備的使用可能也不會有正確的認知 即便有裝備也不見得安全 而登山經驗充足的人,很少會有裝備不充分的情形 正因為經驗充足,所以會清楚什麼路線該有什麼裝備 當然,意外地缺少裝備的情況也是有(忘了帶、背包掉了等等) 但這情況不見得是有經驗者會發生,無經驗者也會發生 在這種情況下,您認為有經驗\無經驗何者比較安全呢? to 微笑天使兄 這個想法在網站的改版中也有納入規劃 但是請教過一些岳界前輩後,還需釐清一些問題再做會比較好 ex. 1.是否會讓更多新手獨自去登山? 2.基本的登山常識,在目前岳界也沒有一個準則與共識,拋出來後要有被質疑與攻訐的心理準備? 也許需要更多的集思廣益來讓這個想法更加嚴謹,且實際發揮到「登山安全」的作用
  • 最後一些結果都僅是參考用, 不是嗎? 就如玉山的單日來回,須要一些佐證資料,但卻沒有一定的標準,也不是實驗室的體能量化. 如北二或清水大山的登山計劃, 個人以為透過登山計劃的擬定, 已經打死一堆人了, 會真的付諸行動的, 自然有他的動機與背景, 當然如果很會行政作業的另當別論. 但是否就都不會有意外發生? 應該是會降低的, 因為總量就降低了. 那是否能走這些路線的就實力相當? 個人以為至少戰戰兢兢, 在計劃的過程就"熱身"過了, 自然有其"背景"來應對與判斷, 但不一定不會出狀況. 裝備,經驗,技術,體能與風險評估的能力都很重要, 會墜崖的不一定是實力不夠, 可能實力相當, 實力不好的如果領隊有洞察力,又願意重評估,當然是可以避免的, 就怕一些糾葛影響到登山安全的決策. 登山充滿變數, 一個天氣變化, 一個土石鬆動, 任實力再好的人一樣出包, 127小時不就是這樣? 只是竟然有人會那麼"綏", 沒有直接被石頭打死, 竟然卡住... 一個不到十公分的小滑倒都會致命呢. 訂下難度等級, 正合登山人口味, 不入虎山焉得虎子... 還是從個登山團隊著手吧! 登山補給站真的要來搞這種事? 正合單兵作戰的精神. ps.某日從某越嶺路遇到一位資料詳細的獨行山客, 但他說資料都不太對, 原因是大有為政府將坍方路改走舊上路後下切, 途中一些檔路石頭也都移走了, 渡溪都有木橋了...康莊大道...
  • 經驗跟裝備沒有必然關係 俺短褲涼鞋走一些山徑, 可能會有人看不慣的! 但俺是走灶咖, 今天讓我走更輕鬆但不清楚狀況的路徑, 卻要保守! 登山口有時聽到人家說, 雪況不好, 俺就將雪地裝備丟車內, 其實也就註定了只是來散步, 當初的計劃行程一定打折, 但要割捨那些裝備, 也自然有自己的評估標準, 維持遭難天氣的最低標準, 是否一定厚衣服兩件就不一定了, 搞不好只要三件再多帶一貼身內衣褲就好了, (不! 是內衣+一長褲,因為都穿短褲爬山...). 裝備有時就是卡在重量/輕量問題的取捨, 而只要不是技術性的裝備, 經驗不足的人隨便都嘛可以handle. 大概差在使用的時機等等吧?! 所以也很難說, 經驗和裝備有關係, 爛爛的裝備評估得當也是很OK的, 端看面對的狀況為何.
  • andy提到: "只是我想說的是 這裡強調的是"裝備"的重要性 像剛剛我又看到一則最新的山難事件,一位年紀才20初頭的男子因迷失方向而受困於白姑山區...倘若他身上有多帶一台GPS,是否就不會有此狀況發生了呢??" ------------------------------------------------------------------- 這個很難說,目前他是遲歸,是不是就算"山難"? andy的意思如果是知道自己在哪裡就不會遲歸,這恐怕誤會大了。
  • >這個很難說,目前他是遲歸,是不是就算"山難"? >andy的意思如果是知道自己在哪裡就不會遲歸,這恐怕誤會大了。 那請問如果要定義[山難] 要如何定義比較適合? GPS能減少迷失的機會, 如果作好功課並沒有其它意外發生, 直接在第一時間就可以修正, 誤會並不會很大. 遲歸本來就是"眼"跟"手"的問題, 就是計劃的一部份, 動用到預備日(如果有的話)則不算遲歸.
  • 其實我也不確定山難正確的定義。只是我在想預計28日下山,3/1日沒下山,就是山難?好像有一點不對勁。 行程是否能如時完成,知道自己在哪,只是其中一個的要件。 白姑山的事故,我們尚不能認定是迷途,目前的狀況是遲歸,也就是行程未如時完成,說GPS能避免,恐怕是說太早了??若再進一步論斷,有GPS就不會遲歸"迷失",是既武斷又危險。我覺得這樣的錯誤,不可不謂"大"了...
  • 山難的定義真的有點難 翻了本站 有傷亡的就是山難 至於搜救或待援等,若未確定人員狀況似乎未以山難歸檔 但失蹤的可能仍以山難歸之 文字遊戲的因果論就不玩了, 但多一個不重(但有點貴)的裝備(GPS), Why not? 給自己增加一個籌碼, Why not? 空間"迷失"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比發生皮肉傷更可怕的. ps.前幾天遇到一獨行中年人也是GPS, 遇到成群, 中老年人要年輕人去"達陣"也是開手機GPS, 雖然我認為在此一條通的道路無用, 但當發生狀況時,有點基本空間概念就好辦了. 當然也有可能該山友手機沒電...GPS就在手機中.... 剛剛終於翻看到原文" >>倘若他身上有多帶一台GPS,是否就不會有此狀況發生了呢?? 原文只是猜測, 後面有兩個?? 你寫的: >若再進一步論斷,有GPS就不會遲歸"迷失",是既武斷又危險。 就迷失而言, 應該GPS有降低其發生機率. 但遲歸和迷途不是必然關係, 但以路徑確認的計劃, 並非探勘, 沒有隊員拖累且沒有身理意外發生, 這樣的聯想, 對不對先不論(搞不好該山友是去幫助其它人?), 是否推測與聯想會比功課作不好來得"危險"? 就自人"論斷/推測"在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