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 晴
夜裡聽到許多動物的聲響,睡睡醒醒,隱隱約約聽到鳥鳴----天亮了。
5-6:00 陸續起床,準備早餐。
7:30 出發
7:50 至分叉口,左行往古樓舊社,直行往直昇機臨時停機坪,該處為日本時代的古樓蕃童教育所。古樓社位於中央山脈西側,是最靠近山脈主脊的一個排灣大社,曾是全臺灣最大的原住民部落。1930-32年移川子之藏來此調查,記錄有295戶,1717人。根據楊南郡研判,古樓舊社應該是清代文獻所稱之崑崙坳社。
離開警備道路,左行入舊部落,道路變窄,荊藜叢生,被原住民婦女拿來當天然腮紅的圓葉鐵線蔓生至道路上。從這裡開始,就要將虛擬的古道路線找出來,原民目前多利用警備道,並沒有人走過似清代古道的途徑。眾人在此下背包,由資深巡山員、潮州站退休站長,帶兩名古樓社人砍出莽莽獉林,先行找路。
陽光甚強,約莫半小時,大家紛紛找樹蔭等待,楊南郡夫婦跟我們上起野外課程,講述過去調查古道的經驗。
9:00 經過了一個鐘頭,高聲呼喊,四人毫無回音,可能找得不太順利,我們有點擔心。
10:40 聽到悉悉索索的聲音,探路的四人好像回來了,他們臉上帶著勝利的表情,大喊:找到了!找到了! 大家齊聲歡呼,楊南郡尤其興奮,帶頭直衝,每個人都拿起手上的工具,砍除雜木草芒,就在離部落約一公里左右的下緣,淹沒了130年的的清代古道重見天日。古道有六尺寬,路肩石、上駁坎、下駁坎,在若干路段仍清晰可見。
古道大致在部落下方沿著等高線前進,不久見一豎立之大石,前面並有如座椅之橫石,應為人工堆砌,似有所象徵。大家停下腳步,在古道留下值得紀念的一刻。
11:50 到溪底水源準備午餐,溪邊長了幾棵假酸漿(原民稱為Lavilu),其葉鮮嫩可口,摘了一大把加到麵中,也補充一些綠色纖維質。
12:35 出發
12:50 至一乾溝,僅有潺潺溪水,中間成形伏流。到此路徑又變得不明顯,先鋒部隊往下找路開路。
13:45 山豬等人回來,摃龜。人員留在溪底,他們再往上探。
13:55 過溪繼續往推進,且戰且走,古道駁坎約略可見。
14:15 進入一相思路林,再往前就是崖邊,下切極深,隊伍又停下。經驗豐富的劉寧忠、山豬、董仔在上、下都找不到路,硬要切下山谷,坍方嚴重,即使獵人也不敢冒險。商量之下,決定今天在此過夜。大家各自在相思樹林中找位置打舖。
17:00 晚餐菜色豐富,有萬巒豬腳、滷花枝,但是此行11人共四天,白米才帶一包,麵條兩包,今晚過後晚上主食就沒了,何況還有明後兩天,翻翻所有的糧食,餅乾、糖果一大堆,楊南郡不禁光火,說又不是小孩子郊遊旅行。 嚮導表示,翻過山有個獵寮,應該有存糧,吃完飯他們去借些回來,大家這才放下心。
儘管清代的古道一部分又中斷,但是重勘調查的目的總算有結果,將十二年前的路線加以修正,十一個人見證了130年之久的崑崙坳古道重新「出土」,也是一樁值得慶賀之事,圍著營火,有人從背包摸出清酒、有人掏出高粱,原民最喜歡的還是「AMERICA」(米酒),酒酣耳熱之時,許多陳年舊事紛紛出籠。
原民最喜歡談打獵的豐功偉業,不過這次有林務局保育課股長在場,只能輕輕帶過,今晚最HOT的人物,莫過楊南郡的太太,王素娥。王筆名徐如林,在我還不認識楊南郡先生之前,倒先曉得有徐如林這位奇女子。她曾發表了一篇「孤鷹行」,描寫一個女子背著二十幾公斤,隻身登攀南湖中央尖的經過,內容有如劇情,文筆又非常流暢,在女子登山總享受特別待遇的年代,這篇文章發表後,十分轟動,大家紛紛打聽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其實她在高中以前就得到許多作文比賽首獎,又寫的一手娟秀的小楷,光靠拿筆桿就賺得許多外快,別人都還在租借登山裝備時,已經都自己買齊了。她剛滿20歲時,就考取高山嚮導證,在台大登山社十分活躍。野外求生一禮拜沒食物照樣過活,生捉毒蛇,將十幾條蛇串在竹竿剝皮煮湯;也曾剝猴皮煮肉(大家的臉已經三條線------這樣的怪ㄎㄚ!)
王素娥不但筆鋒銳利,又是跆拳道黑帶,外加烹飪高手,為楊南郡調查古道最得力的搭檔,縱橫中央山脈,現在也是行銷廣告界的怪俠黑傑克-----她的英勇事蹟大家聽得一愣一愣,群雄頓失顏色。悠悠古道,唯見一代女俠――徐如林!
2月18日 陰雨
前一晚在坡度約3、40度的相思樹林間過夜,我找了一處上下都有樹幹的地方橫向躺下,卡住身體,以免半夜總往下滑,但是樹底老有毛蟲落下,跟隊友借了一塊塑膠布,綁在四根樹幹充當天幕,就帶著微醺進入夢鄉。
睡夢中隱約有噴槍的聲音,誰在起火?閃耀不定的頭燈,誰起身上廁所?是夢中,是真實還搞不清時,雨點已經一滴滴落下。天啊!原來是呼呼的風聲,伴隨閃電雷鳴,雨愈來愈大滴,趕外收拾鋪蓋,躲進鄭姐的營帳。原先七橫八豎睡在林間的隊友也紛紛起來,拉開雨布窩在裡頭。這時令,這樣的雷、電、雨,相當罕見。
開始煮早餐,嚮導去獵寮借米、麵條回來了,雨下的正大,不過糧食總算即時補給到,要感謝那不知名的獵人。
雨中動作慢了許多,四、五點起床,弄到七點半隊伍還沒動身,楊南郡顯然生氣了。
7:45 出發,65度陡上,裝備淋了雨,感覺重了許多。
8:15 小歇
9:15 接到第一天的警備道路,雨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楊考慮這樣的天候是否要冒險前進。
9:50 到達第一天曾經過的石板休息處,以目前霧濕路滑的狀況,一天之內可能無法到達大石巖營盤,也許不該繼續前進。
10:05 出發,至分叉口,王素娥提議現在天色漸開,不如走到獵寮,輕裝帶乾糧到大石巖,當天回到獵寮過夜。
10:25 至獵寮放下重裝,補充行動糧。
10:50 向大石巖出發,下坡路段佈滿苔石,一不小心就滑跤失足,下行速度甚緩。
11:45 至水源處,以葉片接水好帶回獵寮。
12:10 經過部落遺址,有些耕地駁坎遺留。
12:30 雨勢又大起來,大家穿上雨衣、風衣,先擋一陣。上山前一刻,我毅然決然將雨衣抽出,放在車上,此時不免著急。山青說今天恐怕都是這樣下下停停的天氣。噯,慘了!
坡度變緩,走進一片金毛杜鵑林中,輕便雨衣被樹枝刮得抽絲。此時赫然看到楊南郡夫婦詩情畫意地撐傘前行,王說她爬山不穿雨衣的,反正一樣裡外皆濕,拿雨傘就行了,即使攀登峭壁懸崖。(眾人臉上又三條線!)
雨越下越大,考慮撤退,但是最難走的下坡段已經過了,皆下來是長長的緩坡,很舒服的杜鵑林,不過下到溪底,又有一險峻的路段,以今天的狀況走起來真的危險。
決定撤退,大家向後轉。返回五分鐘不到,雨又停了,楊先生還是很想把我們帶到帶大石巖營盤,因為這次的成員都很不容易來這一趟,就這樣回去不免留下遺憾。所以又轉頭說走吧!幾步路,雨又下了,我們就在杜鵑林中來回躊躇。最後考量獵寮是風口,今晚無法容納所有的人,營帳只一小頂,糧食不太夠-----回去吧!
14:00 回到獵寮,將米全部倒進鍋中,大家這回能盡量吃飽了。
林務局人員開使用無線電和地面聯絡,通知他們今日便將下山,希望能派車來接,誰知今天平地正在牡丹水庫舉行防火演習,萬分火急,沒人「鳥」我們。
預估五點左右回到登山口演習該結束,到時再聯絡吧!
15:10 上到石板休息處。
16:40 溪底休息。一下雨,岩石又濕又滑,反比上山時走的慢,眾人還頻頻摔跤,攀著山壁的左手,時有螞蝗吸附。
17:00 抵登山口。楊先生提醒我們趕快檢查腳部,清除螞蝗,他們夫婦卻老神在在,褲腳翻都不翻,難道要等螞蝗吸飽自動掉落?一路都打著綁腿的我總算沒白費,腳上清潔溜溜,其他人則多有「捐血義舉」。好奇的問楊先生:你不怕螞蝗?他笑笑說:我爬山一向穿上太太的絲襪,螞蝗鑽不進來。哇!我們又輸了!
18:20 無線電、手機拼命撥,從天亮等到天黑,這時候誰也不想再踢長長的來義林道。遠遠看到車燈,總算有人搭載我們下山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