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況回報

古樓峠山、古道武藏、久保久集稜↖↗林道(大O連環打通)…+戶亞宇山….開闊與風情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0
經緯度
0.00000, 0.00000

kaku(kaku)

2008/12/22


古樓峠山、古道武藏、久保久集稜↖↗林道(大O連環打通)…+戶亞宇山….開闊與風情

中央山脈南大武山….衣丁山…主稜以西;屏東縣來義鄉這塊瑰寶,蘊藏著諸多人文歷史地理背景
這兩個月有機緣回到這區段重新找尋…

經過的地方

來義林道主線:全程12k終點苗圃
真雅社山:(810m森林點)來義林道4.85k登山口(大武藏山西北稜)
久保鞍部:古道閘口,久保山南久保山鞍部,我們從來義林道支線把它打通了
久保山:
久保棚集稜線:簡稱久集稜線,它的下方就是來義林道支線
來義林道支線:主線2.4k右叉進入,它的上方就是久集稜線,和風下視野佳林道,這幾次探勘之入口
1117峰:另稱久集山
水3離溪溝::這行跡圖的駐點,往右開新路抵久保鞍;往左開新路久藏鞍
久藏鞍部:最美麗寬廣的鞍部,中級山極品鞍部
南崑崙坳古道:
大武藏山:沒有基點,每天天晴在南部可以看到山頭,狀麗寬闊,諸稜線分明
峠藏鞍部: 這鞍部寬廣約六坪大,這裡接峠山、古樓舊社、大武藏山及大武藏山東南稜(1466峰)
峠山:
古樓舊社:
找尋武威山茶:

以上文內續說明


(一)2008年1116
來義林道支線→久保鞍部→久保棚集稜線→陡下到來義林道支線,「倒6」字路線探勘


2008年11/16
一行共七位
來義林道支線→久保鞍部→久保棚集稜線→陡下到來義林道支線
「倒6」字路線探勘成功
另篇同行伙伴LEON
2008_1116_來義林道支線上久保山
http://www.wretch.cc/blog/leontsai/20801080

※※此來義林道支線,視野及海拔高度,適宜健行;
※※林道有山豬打滾與啃食痕跡,請注意

(二)2008年11/29
來義林道支線→久保棚集稜線,倆條支稜O型走,本日探查成功

與David等五人
從支稜甲(林道支線的7777棚集山登山口大工寮→久保棚集稜線)
→走久保棚集稜線(20分鐘)→
支稜乙(久保棚集稜線→林道支線的有路底似可上稜線)
全程費時三小時

※※這兩條支稜有獸夾請小心

(三)2008年1207
來義山區--戶亞宇山南稜,(來義吊橋起登)
開新路探勘成功


南稜在廢產道上有150度中央山脈展望度

南大武、來社、茶仁、衣丁、峠山、大武藏以及久保山,就在你的眼前展現他的雄偉與風情
如果不嫌草長,想留點汗,回顧幾十年前農地,看看現在廢耕的模樣,是值得走走的

※此行去程因重新開路,一個人花了整整五個小時
回程快多了花了兩個小時

戶亞宇山個人這些年分別由東稜、北面、南稜共去了四次
※※約幾年前南部登山隊伍,大車有辦理從來義吊橋起登之活動


(四)2008年1214
大武藏山西南稜(探勘)


繼上週戶亞宇山南稜探勘完成後,本週繼續來義山區,(原規劃天氣不明朗的花蓮塔山取消) ,在南部以我們這種散客
探勘是件孤單事
但山在那邊
"我清楚不要甚麼"..David說
想去那邊

12/14我們六人重走來義林道支線到久保鞍部
發現許多不同顏色新增布條,十分高興總算先前的探勘有開花了

我們繼續往東北邊探勘發現了古道....
南崑崙坳古道

我們發現後頭有更大空間
我們知道還會再來
......
謝謝伙伴們大家情與義共挺

(五)2008年1218
來義林道支線→大武藏山→峠藏鞍→古樓舊社


本日12/18
與楊兄兩人
從大武藏山南面古道(沿西南稜南面)登頂大武藏山成功、
上峠藏鞍部,之後往古樓舊社約5分鐘;

另溪谷直上久藏鞍部開新路成功(原U型路線改成一型)

開新路雖然辛苦,在支線林道及古道上微風送涼,最感舒服時刻


後記:
這區域生態豐富,又有前人遺跡歷史背景,個人一直以敬山之心進入這領域
還有很多圖文,有興趣再繼續補充及探查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大武藏山 大武藏山:1630M、無基點(最高點TW67 218721 2489429) 無論從南部高屏平地、屏鵝公路或從附近山區、往東面看; 或從地圖上看,大武藏山山容十分壯盛與獨特 但因卡在三等基石久保山及峠山之間,山高的大武藏山反而無基石存在 大武藏山另個特色,稜線路很多條清楚,獵徑廢產道多 1.西南稜。 從久藏鞍部的大武藏山西南稜, 我們沿西南稜南面古道,然後離古道往北開路抵大武藏山 2,西北稜。 西北稜直瀉於溪底 大武藏山的西北邊稜(稜上有座真雅社山森林點801m 217160 2490753,來義林道4.85k登山口216459 2491045) 直拖於來義林道(從這裡應可上大武藏山) 3.東北稜 這條稜線有路標;就是峠山與大武藏山之連稜 4.東南稜 峠藏鞍部→接峠山、大武藏山及大武藏山東南稜(經1466峰)直瀉於溪底 5.北面過來 2004年1月3日,上大武藏山,我們自行開路從北面過來 到了大武藏山地圖上的點位,結果發現地圖有差異不是最高點 最高點在(實測1656M 218721 2489429),發現數塊堆積石頭, 樹木上釘東港博岳隊牌子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5233 據知此條路線目前已不明朗
  • 戶亞宇山 ●●我繼續報導這區域個人探勘歷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戶亞宇源自排灣族大後(TOAAU)社→日文直譯TOAU→ト(戶)ア(亞)ウ(宇) 2008年1207來義山區--戶亞宇山南稜,(來義吊橋起登) 開路探勘成功 戶亞宇山 : 3-6637 985M 屏東縣來義鄉 216093 2494285 戶亞宇山主峰:省政府圖根補點990M 屏東縣來義鄉 216403 2494172 戶亞宇山東峰:林務局山字水泥柱740M 屏東縣來義鄉217685 2494190 來義鄉來義村上頭的山---戶亞宇山 幾十年前這座戶亞宇山,四週是還繞著產業道,地圖標示附近也有農場,登臨此座山可說易如反掌..... 這些年來隨著農地廢耕,產業道隨著也荒蕪,雜草叢生,蔓澤蘭肆虐;此座山就不易親臨 也因此個人這座山爬的十分艱辛,不同方位起登曾失敗過兩次,耿耿於懷勢必完成南稜探訪心願 實際上南稜是所有稜線最遠,落差最高之稜線 但因是從村落起登,就地方便;過去登山團體也經常辦理此山之登山活動 加上南稜在廢產道上有150度中央山脈展望度 南大武、來社、茶仁、衣丁、卡山、大武藏以及久保山,就在你的眼前展現他的雄偉與風情 如果不嫌草長,想留點汗,回顧幾十年前農地,看看現在廢耕的模樣,是值得走走的 ※此行去程因開路,所以花了整整五個小時 回程快多了花了兩個小時 ◎◎戶亞宇山探查經歷 1. 2006年0318 北面起攻 與黃兄 2人 騎機車。(由左往佳興村泰義大橋岔路--大後林道以0k起算),大後林道5.1k( 217317 2495096過鴛鴦瀑布入口之後第一岔路右轉)起登,因天氣太熱,草太長太密不到中午12點不幹(砍)了,撤退。 北稜最後點抵(894m 216521 2494370)。 2. 2006年0709 戶亞宇山南稜。 同董兄 2人由來義鄉來義村,(來義吊橋)起登,南稜到廢產業道(600M),往990峰之主稜前進。但草長天氣熱,中午就撤退。 3. 2006年0816 戶亞宇山(走東稜線) 登頂成功,把槓龜兩次的山找回來) 黃兄 2人 騎機車 7777兄探勘東稜成功後隨即前往。 這一天戰況激烈,只有2.1k從登山口,砍路經戶亞宇山東峰、主峰砍到基點峰三角點,也熱到三角點,災情慘重計--遺失登山杖乙支,指北針圓盤掉失只剩空殼,砍路穿短袖兩手被刮傷30處之多,還犧牲一天假期。 4. 2008年1207 戶亞宇山南稜。 (來義吊橋起登)重新開路探查成功 初始與楊兄一同探查開路接上第二廢產業道(650M),此時上午9:30先泡茶休息,之後楊兄有事先行撤退; 我則一個人繼續奮戰,開路砍樹枝、作撤退記號...,11:50終抵戶亞宇山主峰(990M ) 看到稜線上布條,主峰省政府圖根補點拍完照後,就撤退;從這裡到戶亞宇山基點峰(3- 6637 985M )來回還需半個小時 下午14:20回到登山口車旁,體力透失,猛流鼻水、打噴嚏;回到家後頭痛眼痛了兩天;感恩家人之體諒 此篇獻給YAMA哥及常兄,總算儘力完成了 參考資料: 1.戶亞宇山東稜 7777屏東來義戶亞宇山東稜路線艱苦行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6890 2.戶亞宇山北面過來 (補註:兩年半前前半段依稀有布條,後半段路跡已荒廢) 祥馬地圖集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8763 3.戶亞宇山南稜 來義吊橋)起登 (補註:兩年半前路跡都已荒廢;此行重新開路探查成功) 幾年前陳德川先生資訊
  • 那一帶很可以待兩天,一:久藏鞍的日升月落星辰夜空,主脊上都難得見到. 二:卡藏鞍沿古道遊歷崑崙坳發思古之幽情
  • 是啊!這海拔1350M久藏鞍的日升月落星辰夜空,是可以待兩天的 (溪谷有水,北面草牆可擋北風) 那天從溪谷75分鐘開路到漂亮的久藏鞍 這是繼四天前和David兄....前來的第二次登臨 享受著這裡的和風 聽著你衣東構思(一東我的山) 暢談著探勘、爬山、古道、尋幽的轉變 明天繼續幾個鞍部寫出 把你的好菜快端出來吧
  • 1600海拔 極端享受的經典路線 荒蕪歲月中,我們的砍痕是最小的驚動 卑微的步伐,輕輕撥開如壯遊般的神奇 跟著走..... 依稀全是群山的旨意.
  • David兄: 在這海拔1000M~1600M,在林道上在古道、稜線、部落、山巔峽谷 芒草與山林...風與雲,經過的駐點,所帶來的驚喜,感受到舒暢與寧靜。 在這些次來您、老楊、山大王,及遠自台中Leon,台北吳San.... 大家都是主角也是配角,相容於山裡,共同演出。 kaku
  • 古道與部落 1.【南崑崙坳古道簡介】 崑崙坳古道開闢於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 、當時清廷為牡丹事件派兵進駐屏東枋寮...... 特奏請開闢北、中、南三條開山撫番道路、這三條貫穿台灣東西部的道路、 北路是蘇花古道 、 中路是列居一級古蹟的八通關古道、而最早開闢的南路崑崙坳古道 崑崙坳古道是從鳳山城為起點經過芎蕉腳 、老鼠洲庄、 兩魚山、 雙溪口 、內社 、崑崙坳 、 大石嚴、 豬也葛 、虷仔崙、 大貓裏至 卑南全長一八三華里(一O五公里) 南崑崙坳古道:從久保鞍部到古樓舊社這一條路線是其中之一段,在崑崙坳古道(主線)之南面 ........ 2.古樓舊社 崑崙坳就是古樓舊社(也有稱呼舊古樓社) 曾是全臺灣最大的原住民部落。調查記錄有295戶,1717人。 …… ※所知有限,以後有機緣再探索 3.真雅社: 大武藏山西北稜直瀉於來社溪部落,(真雅社山,就在此稜線上;登山口在來義林道) 經建二萬五地圖,有chingasan社(真雅社)舊址 此地名是從來社溪旁「內社」舊部落所分出的 4. 來義舊部落-加拉阿夫斯, 排灣族語【Ja-La-AFus】,屬於排灣族的「拋茅馬克」群,意思是「祖先發祥地」。 來義林道7公里處;保有完整的石版屋群;可惜我們前往已關閉不開放 http://www.wretch.cc/blog/leontsai/20793389 以上如有錯誤請指正
  • 久保、久藏、峠藏鞍部及久保山峠山 ●●有點“歹戲拖場” 還有很多訊息,限於版面,暫時先告個段落 ●●在這區域;也還有很多探索空間……感謝版工包容,貼了這麼多照片 1.久保鞍部: 古道閘口,久保山南久保山鞍部,我們從來義林道支線把久保鞍部連接上打通了 從來義林道支線到這裡約90分鐘。 早期由白露橋過來,從登山口到此鞍部35分鐘;據知目前路面有崩斷。 2.久藏鞍部: 最美麗寬廣的鞍部,中級山極品鞍部。 2008年12/14那天我們一行六人從來義林道支線約行八十分鐘,抵達行跡圖乾溪溝處,前頭是廢林道 我們取左方向,幾分鐘後發現可接上久保鞍部。 我們續直行 前行雖然有芒草阻擾,但此廢產道方向依山腰而繞,定位方向正確 而且開始懷疑這是有2m寬以上的古道,微風下偶而感覺一份舒緩。 芒草長馬藍強,刀刀稍砍,不經意間前頭露出風吹草動山坡 柳暗花明又一村--想起這句話 約尋一個多小時後, 抵達久保山大武藏山鞍部,這個久藏鞍部美極了, 這是個小風口,左右各有個小山丘護法 平坦鞍部中間有個小長溝,構成一個圓形“曰”字美感,北邊就是我們來時路, 山谷下就是早上經過的(水3離溪溝)處 東南端從句奈山.石可見山.大漢山.北、南湖呂山依序排列著。 我們在這裡用了午餐,很巧地每個人都帶了橘子,橘吉呀。 繼續起行,十多分鐘抵大武藏西南稜尾稜入口,我們不走西南稜;原林道終止, 其尾稜右手邊山腰進入小徑 越走越深我們看週遭發現這是個古道 回到家才知道,我們進入了前人的領域--南崑崙坳古道 也許要些點保留 ........。 3.峠藏鞍部: 這鞍部是個大關卡,寬廣約六坪大,這裡接古道、峠山、古樓舊社、大武藏山及大武藏山東南稜(1466峰) 大武藏山東南稜直瀉於七佳溪溪底。 4.久保山: 二等三角點 1556號 1506 M屏東縣來義鄉 TW67 217053 2488278   5.峠山: 三等三角點 6643號 1555M 屏東縣來義鄉TW67 220035 2489981   峠(とうげ):山口、山邊、山頂之意。 峠山:鞍部附近頂點的山。
  • 再補上1225 來義林道支線→久保鞍部→久保棚集稜線→棚集山→甲乙支稜 完整行跡圖 另外峠山與大武藏山之連稜及古道目前探查完成3/4 日後續補上
  • 補上2009年0405個人再探 來義林道支線→久藏鞍部→南崑崙坳古道→峠藏鞍部↖峠山↗古樓舊社 本系列暫告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