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注意山路繩子安全及影響


昨天(1/23) 從傳統路線上阿冷山, 約H1400M高度, 上主稜前大陡坡時, 看到一條上方被持續磨損的巨繩, 所以就一時好奇, 想看一下繩結怎麼綁的,綁在那裡 ? 結果一看, 嚇了一跳, 約30米2公分粗巨繩, 繩頭轉接扁帶, 竟然只綁在一棵小樹上!!(圖2,右圖)

上坡還好, 但如果下坡拉斷小樹, 會很危險. 我已用另一顆小樹的小黑繩, 以普魯士結做簡單補強(但該小黑繩仍不夠長, 繩結受力方向有點脫出). 建議要上去山友, 帶一條6米1.5公分以上粗繩, 接繩後, 將繩頭綁於上方大樹. (註: 阿冷好像是台中各山協的會山 ?)

另外, 關於山路繩子安全性與影響,個人幾點建議如下:

1. 拉繩上下攀時, 請注意繩子老化情形, 與繩結綑綁狀況. 必要時, 應更換新繩,
或將繩結割除重綁(譬如樹幹已出現勒痕時).

2. 請使用活動繫木繩結, 以免綑死樹木, 或被樹木撐斷或吃掉, 影響安全性.

3. 活動繫木繩結(圖3): 可使用繫木結(三半扣以上較好),漁人結或吊頸結,
繩尾再加個單結, 並留長較安全.
註: 營釘結, 可能較不安全, 但繩尾打單結並留長,及多繞幾圈半扣結,應OK

4. 不宜使用稱人結,死結,双八結,双套結(久了不易撐開)等非活動繩結(圖1).

5. 繩結, 應盡可能綁在靠近樹根處, 以減少受力之槓桿作用(減少力矩), 會比較穩固.

6. 繩子受力方向,應與樹幹垂直90度以上, 以免繩結滑出.

參考:  推薦漁人結 - 避免斷繩及捆死樹木


文章附件

  • 避免不活動的繩結, 以免綑死樹木, 或被樹木撐斷或吃掉
  • 阿冷山, 不安全巨繩, 綑綁情況
  • 活動繫木繩結參考

所有回覆

  • 誰對登山的功勞最大? 國家公園管理處? 登山社團? 登山訓練中心? 志工? 我覺得默默的在山區架繩維護山友安全的無名人士最偉大 謹向這些無名英雄致敬。
  • 其實稱人結沒有限制多大、可依樹的成長速度欲留空間去綁、因他不是滑動的繩結
  • 若使用不能活動的繩結, 先預留樹幹成長寬度, 也是可以, 但有些樹長的快, 有些很慢, 好像不易掌握, 以櫸木為例, 一年就可能成長超過一倍, 如果水源充沛, 土壤肥沃與光照充足的話, 但還要考慮這些, 也很麻煩.
  •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天使的活動繩結或許安全性上算是暫時OK! 但可能忘記有一個東西叫"摩擦力" 摩擦力可能讓繩子磨損, 所以安全性降低, 相對損壞之後, 比較不會勒住樹木; 但摩擦力卻也是勒住樹木的因素之一, 不單純是繩子內張力. 也就是說, 當活動繩結處於緊張的確保狀態,當樹木生長, 仍是會勒住樹木的. 所以如果要下個個人主導因素 1.不要綁在主幹, 尤其是小樹狀態.(小指到小臂粗細) 2.在人煙尚可的山徑, 以安全為主, 不用以考量樹木生長狀況, 因為必要時, 舊繩一次清掉. 再重繫新繩, 如此安全與植物生長都兼顧到. 甚至可以重新選定未被賦予任務的樹木(如果許可的話) 如果要從繩結下手, 個人以為不如從材質上下手, 利用棉繩或特多龍線, 強度已經夠確保用途, 不太需要用多層包覆的繩索, 所以不妨考慮天然材質, 麻繩之類的也可以, 經過風吹日曬, 甚至還自然分解. 沒有安裝一次後就永遠安全的繩索, 所以想要一個繩結就永保安康完全不用check與維護, 又可保護樹木, 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除非是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那就下撤時用傘帶吧! 人煙稀少綁死了又是要讓誰用呢? 熱門地區, 你又想你的繩結能至死不渝嗎?
  • > 在人煙尚可的山徑, 以安全為主, 不用以考量樹木生長狀況, 因為必要時, > 舊繩一次清掉. 再重繫新繩. Sorry, 個人不太喜歡這觀點, 我認為登山者, 會仔細去注意繩子情況的, 極少數, 會想去清理舊繩及換新的, 應更少, 希望我的認知是錯的. 關於磨擦問題: 不管什麼結都可能發生. 要減少磨擦, 可鎖緊樹幹, 多圈環繞, 及採多邊樹幹拉緊固定等, 但長時間後, 這些通通有礙樹木成長, 這是兩難. 不建議採多圈環繞樹幹, 雖可以減少磨擦, 減低繩結受力鬆脫, 但將更防礙樹木生長. 如有必要, 以環繞樹幹 "2圈" 為宜. 超過 "2圈", 並無任何意義, 因為環繞10圈與2圈, 在減少磨擦, 減低繩結受力, 甚至安全上, 並沒有太大差別, 多繞圈, 只是浪費繩子而已. 至於多邊樹幹拉緊固定, 常見於長距離的陡坡下降繩, 通常中間樹木會用雙套結, 但常久受力下, 常見中間樹幹, 產生明顯勒痕. 故建議放鬆繩子, 及中間採環繞一圈, 或綁單結為宜. 或許有人認為: 開路時, 什麼雜草樹木, 凡有礙通行的, 都砍了, 區區綁幾條繩子會有礙樹木生長 ? 那是必要之惡. 但路都形成了, 就像戰爭也打完了, 若可以減少傷害, 不影響安全之下, 仍盡力為宜吧.
  • >> 在人煙尚可的山徑, 以安全為主, 不用以考量樹木生長狀況, 因為必要時, >> 舊繩一次清掉. 再重繫新繩. >Sorry, 個人不太喜歡這觀點, 我認為登山者, 會仔細去注意繩子情況的, 極 >少數, 會想去清理舊繩及換新的, 應更少, 希望我的認知是錯的. 講得有點不好, 應該是說既然是安全輔助繩, 當然以安全為主, 反而不能考量其他狀況將安全降低, 那就不要綁就好了, 也就是說: 與其考慮怎麼綁傷害小, 不如降低輔助繩的繫綁! 除非達到非綁不可的目的(這邊大家的尺度又不一樣). 不然若真的很熱門, 應該有比輔助繩更好的方式. 舊繩清理當然是送給那些綁的人, 真的會有人做嗎? 還真的遇過, 但知道的人可要公幹呢! 我遇過! 但不予置評, 因為我們完全不了解放繩索人的心態為何? 從某一方面來說我可接受, 從另一方面來說, 個人又不能接受, 所以就在自己心中自行評估自己的方式. 輔助繩能不綁就不要綁, 綁了哪種繩結, 就某一方面來說可能以為是做功德, 但舊另一方面來說就是OOXX了. 這個議題很類似路條, 那個分際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 最怕的是連尺都沒有, 慣性! ps.延伸話題: 山頂留下的登頂牌, 有人是想照料後來的人, 但也有人拍好後就帶下山, 這應該是目前高山的通則, 但中級山的硬式山頂牌...大家應該不以為意吧?! 其實個人想到的是步道認養計畫, 由認養的登山團隊統一進行步道的整理, 相信這樣會比較週到與精確的, 甚至採用人工固定點(近乎自然的材質), 誰說一定要綁在樹木上? 考慮影響樹木生長? 為何就不要綁呢? 為何就不要繞路呢? 答案大家都知道, 也會說你不知現場狀況之類的吧?! 但答案是很殘酷的, 講出來很不好聽.(斷崖也可以不用遺留繩索的吧!? 只是不合情勢吧!?) 至於冷僻山徑...就先這樣...
  • >關於磨擦問題: 不管什麼結都可能發生. 要減少磨擦, 可鎖緊樹幹, 多圈環 >繞, 及採多邊樹幹拉緊固定等, 但長時間後, 這些通通有礙樹木成長, 這是兩 >難. 所以這就是癥結所在 如果要精確點 應該是天使或閒人山友找數棵樹綁你的實驗繩結 再經過數年的觀察與紀錄 當然不能只有一組 還要不同的樹種與對照組等等... 我想說的是你的哪種繩結, 就個人的推測, 在施力過後, 他的繩間與和樹木之間的摩擦力仍可能造成陷入木質 只是時間的長短,所以如果繩子的壽命小於生長速度的門檻, 您的擔憂比較像杞人,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材質, 或者定期清理, 如果一條繩索紀錄繫綁單位與時間, 想要清理可依強度和資訊來清理, 原繫綁人自然也需要負責的, 國外繩索管理有採用RFID管理, 不過算是靜態管理, 來個創意發想, 用RFID或QRcode來進行步道的繩索管理,應該還沒有人實驗過吧?!
  • 呵呵, 我可沒鼓勵不綁繩子, 我只是覺得在做這"必要之惡"時, 應盡可能做到又安全, 又不影響樹木生長的方式. 如何做到 ? 我想前面已寫的夠多了(若要證明有效, 我可以提供一些例子). 難得有閒寫這麼多, 還是留一些給大家寫吧 ^^ 註: 要證明有效, 並不需要實驗, 山上各式各樣繩結, 綁法都有, 大家爬山時, 多觀察結果便可, 不過我不曾見過有人綁吊頸結, 可能是名稱不好關係. PS. Muni, 打字真快, 你是用大易嗎 ?
  • > 山頂留下的登頂牌, 有人是想照料後來的人, 但也有人拍好後就帶下山, 這 > 應該是目前高山的通則, 但中級山的硬式山頂牌...大家應該不以為意吧?! 這留下的登頂牌有另一個通則, 不知有沒有注意: 就是一定要"留名", 譬如xx登山會等, 這"留名", 有兩個好處, 一是證明, 二是出名. 人都想要出名或被證明. 不想出名或被證明, 就什麼都不留了, 但以後會不會有點遺憾 ?
  • 講兩個義工的故事: 1.住家附近的小山近來貓越聚越多,原來是有"義工"與"愛心媽媽"定時餵養,我講"生態小故事"加以勸阻,遭人白眼。 2.住家附近河堤邊坡近來亦遭修理一番,稜果榕,桑樹,香楠,等原生樹被砍倒,遍植櫻花,還是日本櫻,原來有"義工"認養該段是也~他們告知四鄰,這樣較"整齊"。木已成舟,飯已上桌,我就不作聲啦... 我覺得繩子綁不綁,路條要不要,就算目前沒有共識,都是小事,要多要減,只需一時半刻,於山林不會有長久影響。切莫強求統一周全,有組織地加以經營,山林會受更大的干擾,幾無例外。 真的需要定時刻意加以維護的路線,走的人恐怕相對是少的,既然如此,就讓它順其自然?
  • 活動的漁人結, 推薦採用如圖之綁法(B), 繩結會比較好看, 與常用的双漁人結之單邊綁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