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2021黃家小隊八通關古道全段+華巴諾砲台

活動日期
2021/1/24 - 2021/1/30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4
類型
» »
類型
» »

2021黃家小隊八通關古道全段+華巴諾砲台-布農史地讀行首部曲

前言

面對未知的世界,勇敢的踏出一步,

自然可以走出一條路來,

也是走往自然的一條路!

台灣在多元文化的錯綜交織下,山林田野間充滿機鋒,處處都是寶藏的所在。

這幾年我們走過許多布農族先民的區域,包含南三段,無雙社以及無雙溫泉等,雙龍林道上的中之線部份關山越嶺道及六龜警備道等古道。閱讀過布農抗日雙城記以及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等書籍後,對於拉荷阿雷等先人更是崇敬,基於讀行的精神,決定更深入的進行山林走讀,第一站就前往八通關古道全段越嶺,外加訪查支線華巴諾砲台。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讓古道東段大水窟到多美麗這段最精華的路段柔腸寸斷,八通關古道東段一封就是十年,直到2019年秋天才又正式再度開放。兩年前就已經規劃前往,卻遇到強烈鋒面或颱風而延期,我們於2021年一月底放寒假就出發了!

 

參與成員:老爸(小黃)、老媽、阿寶、豪伯、蕭老師夫妻(溫老師)與宇呈哥等7

02021-01-23 台南-信義鄉

1530台南出發,搭曾阿伯的接駁車到嘉義接蕭老師夫妻,與柴柴(小狗)玩了一下子才出發,路上大家分享了一些工作上的壓力與甘苦,登山過程成為抒壓的一種管道。直接到南投信義鄉,豪伯介紹了一家日式料理店,便宜好吃。

7-11再補給一下,入宿望鄉小松的民宿,今日客滿,多數是要走郡大山和西巒大山的山友,我們與其他山友合住有閣樓的大房間。今晚恐龍與黑熊兄弟也來了,好久不見,大家開心地聊了好一會兒。山區的土狗特別多,還有七隻初生的小狗真可愛!晚上開始分裝公糧與公器,2230就寢。

 

第一日 2021-01-24 東埔登山口樂樂山屋觀高營地。

0530起床,門口就能看到玉山以及郡大山。0708出發,恐龍叔叔載我們到東埔登山口,媽媽在登山口的的良心商店又加買了一包青菜,0744開始走,開始進入八通關古道的時光旅程。

0758最後登山口,與恐龍叔叔合照後起登,今日將由1200公尺的登山口爬升到2600的觀高坪,大約14.5公里的路程,先前南二段、八大秀與馬博拉斯橫斷等旅程,曾走過多次,對這段路線熟悉,不過感覺古道路況隨著時間日益崩壞中。

0836進入樂樂溫泉的叉路口,上有[非開放區.禁止進入]的告示牌,從登山口到雲龍瀑布之間的路徑維護得不錯,危險狹窄處都有欄杆或鐵鍊確保。

0915雲龍瀑布,水量大,且有股寒風,我們不停,續走

0918雲龍吊橋

0943崩塌處,有拉繩,但是土石鬆滑,需要小心。

0951[禁止通行路線改道]往左側上切高繞,原來的古道已經崩塌嚴重

0958下切回古道

1000樂樂山屋,大休,吃水果。

1037乙女瀑布

1122轉彎的林道開闊處放飯,我們吃粽子。這古道上有許多的楓葉,除了落葉片片外,樹上也有不少紅黃葉片,煞是美麗。

1225古道約11公里的大崩塌,土石鬆軟,偶有落石,需要禁聲。小松叔叔指點我們:重心腳要在內側切壓土石,不要去推外面土石,前腳重心穩了再向前一步。有塊岩石突出,容易卡到大背包,且無拉繩,行走這段需要特別小心。老爸不小心將登山杖鬆脫,掉下崩壁下,後來串連繩索22米,垂降下去將登山杖撿起來,途中還有小落石落下,讓大家捏了把冷汗。這裡花了約半小時處理。

1310對關。對照前幾趟旅程紀錄,每一次到達這裡的時間都有提前,代表我們速度有所提昇。這裡可以通訊,也有4G訊號,打電話報平安。豪伯附近撿起大酒瓶,做豪邁地飲酒狀,蕭老師撿到一個賓士標誌的酒瓶,媽媽拿出澎湖黑糖糕分享,很快就銷售一空。

1333出發

1402後面的古道崩塌日益嚴重,部份土石鬆滑,得小心翼翼

1516古道約13公里處,最後不穩定水源,有個臉盆,但是完全乾涸了

1609古道約14.5公里處,觀高坪。左轉下去就到營位區了,建設有幾塊營布。宇呈哥沒來過,左上到駁坎處,老爸趕緊叫他下來

1620觀高工作站,空無一人,我們住宿第一間,有水(前人留下的大水桶,感恩)有電有照明。

月兒早早高掛,對面就是秀姑巒山與馬博拉斯山,右側是八通關大山,毫無水氣,清晰異常。

我們休息一下,炊煮芋頭紅豆仙草凍,大塊的芋頭真是豪氣,到外頭啤酒桌椅賞月賞景,真是舒服。

晚餐煮北平烤鴨的韭菜冬粉,還有牛肉麵,豆乳雞及蒜炒花椰菜,豐盛的一餐。飯後來壺好茶,想起世界各國仍在緊繃防疫當中,我們能夠自由登山,真是幸福呀!

晚上,宇呈哥幫大家做專業的運動防護與疲勞恢復,放鬆緊繃的筋肉,也告知一些專業的肌肉運用,讓大家筋骨得以更舒暢。

 

第二日2021-01-25觀高營地八通關草原巴奈伊克山屋中央金礦山屋杜鵑營地

0500起床,大家睡了個好覺,一大早天氣好,人也精神抖擻。

0643出發

0705觀高坪,發現路旁有個小帳篷,鞋子放外頭,應該還在睡夢中。

0715古道新舊叉路口,大家新舊路都走過多次,這次決定要走舊路,冬季路跡比較穩定,但危險性仍高,仍須小心翼翼的通過。(我們當中有6人都獨立自主完成了百岳,具有一定的地形克服能力,新舊路都走過多次,這是進行風險評估後的決定,請讀友勿炮)

右側是金門峒大斷崖,受到陳有蘭溪上游不斷的向源侵蝕,所以將古道侵蝕掉了,玉山北峰延伸的連脈,受到劇烈的侵蝕作用,還不斷的落石揚塵當中。觀看玉山主峰以及北峰等,山谷都還有一些殘雪,但雪量不大,我們這次有攜帶冰爪,可能沒有發揮之處了。

0734小心通過崩踏處,許多地方都是只有一腳寬度,戰戰兢兢的通過

0741進入第二大段的崩踏區,先下再上切

0752通過鐵橋,再過一段小崩塌,進入危險崩塌區

0810過小橋上切,轉折處,可以清楚看到郡大山列因為陳有蘭溪的切割,而與玉山山脈分開來

0817拉鐵鍊陡上切

0827進入最長一段,細落石區,走踏於裂岩與細土粉上,最為驚險,唯一的繩索繫在一顆不穩定突出的碎石上,後來宇呈哥說這一天的舊路讓他差一點挫尿,需要借條橡皮筋綁起來,哈哈!這崩崖情形可以發現這些高山源頭向源侵蝕的力道與劇烈程度,這同時也是地理相關科系實際觀察河川源頭襲奪的最佳場域。

0852走過最後一段崩崖,就會從金門峒斷崖直接翻上大草原了

0853[距離東埔8公里]的指示牌

0857停機坪以及上邊的營地,風很大也無水,有一四人隊伍昨晚紮營於此正要離開到玉山北峰下的荖濃溪營地。大家休息,豪伯繼續找酒瓶,沿途的駐在所都有酒瓶,我們大休,吃些水果壓壓驚,哈哈,老爸發台南名產-水餅分享。

老爸分享:清朝吳光亮率兵開拓中路,闢建後山道途,途中曾題刻「萬年亨衢」、「山通大海」、「過化存神」三件摩崖石刻,僅有「萬年亨衢」尚存,「山通大海」與「過化存神」毀於山洪,無從尋覓。1988年南投縣政府重行鐫刻「山通大海」於陳有蘭溪橋橋旁巨石,以供觀賞,並緬懷前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楊南郡老師臨終的心願,是希望有人可以尋找出「過化存神」的刻石,不過年代久遠,並非易事。

此外,還有1928年深夜郡大社548人,趁著警察不注意,連夜帶著家當,逃奔塔馬荷(玉穗社),八通關駐在所員警曾用機關槍掃射,卻徒勞無功。也就是這個出逃事件,讓日本政府緊急撥款,沿古道上增建巴奈伊克、躑躅山(杜鵑)與南等駐在所,後來變成重要的山屋或營地。

0929水泥門柱拍照後續行

0948古道改道,上切後,改走鐵階梯而下,後面的路況比較平坦好走

1030八通關大山的叉路口。我們大休

1120巴奈伊克山屋,大休拍照。天空出現太陽光照射而出現彩虹雲,大家搶拍這奇景。

1150中央金礦山屋,廁所與山屋都沒改變,內部無人,陽光耀眼,我們曬曬衣物與襪子,煮鍋蔬菜牛肉麵。躺著真舒服,真想賴皮不走了!

1325濾水之後出發,過溪,稍往下走,注意有拉繩,往上切

1352小水源,後面還有34處水源小溪,部份濕滑。這一段路到大水窟因為有許多松樹與刺柏等並不好走,可能走得人比較少吧!

許多路段也是極為瘦稜,一腳或是兩腳寬度,小心謹慎,沿途有望見達芬尖山以及八通關大山等。

1445三叉路口,可以直接下到巴奈伊克的舊路,不過,目前已經鮮少山友採用了。遇到南二段5人小隊伍,要下到中央金礦山屋,他們告知大水窟山屋無水,這是我們此行到抱崖山屋最後遇到的山友,中間這幾日就是我們獨自包場囉。往杜鵑營地一路往上切,大約20分鐘會到上稜點,我們吃烤蕃薯,大休。大家有些懶散,似乎不想到缺水的大水窟山屋!

1530杜鵑營地(海拔3150公尺),寬大平坦且避風,有巨大松樹與松針地毯,大家決定就此紮營,男生是取水大隊成員前往古道取水,3分鐘步程的小溪源乾涸,續行大約10分鐘路程有大瀑布,路上有崩塌地形需要小心,我們帶了30公升清水回來。媽媽與溫阿姨架好帳篷。今日下午是輕鬆行程,更妙的是因為玉山北峰基地台的架設,這裡也有4G的訊號,無所不在的通訊信號,真不知道對於山友來說是好是壞呢?

松林間架起大天幕,我們悠閒地炊煮泡茶,談天說地,研究地圖與前人紀錄。爾後,我們每晚都先閱讀地圖與紀錄,對於前後日的步程與史地有更清楚認識,這樣才符合讀行的精神哩!看著前方山谷的雲霧慢慢下降,陽光從松林頂隱匿,因為輻射冷卻效應,變得寒冷起來。阿姨拿出懷爐,嘗試點火取暖,感覺效果不太好,且擔心可能引燃乾燥松針,這下就出大事了!

吃完飯,就是宇呈哥的提供專業運動防護時間,有需要的就來帳篷前掛號。老爸說:高山疲勞恢復僅此一家,豪伯說:我來代收掛號費!哈哈!當晚星空明亮,月光皎潔,幾乎可以不用頭燈呢!

媽媽從這營地開始蒐集松果,沿途撿拾一些,每個營地的松樹品種不同,松果也有差異,直背出瓦拉米,真是不辭辛勞呀!

 

第三日2021-01-26杜鵑營地南營地大水窟山屋托馬斯營地。

0530起床,推薦這個營地,在鬆軟松針地毯上紮營真是一大享受。

0702收拾好帳棚,前往美麗的大水窟山屋

0718前往南營地路上,有一些崩塌地形,昨日下午取水時有經過

0724水源瀑布,小心濕滑,踏石而過,再拉繩上登

0730轉彎處,是欣賞達芬尖山以及玉山群峰的好地方,感覺鹿山與達芬尖只是隔著荖濃溪上游,並不遠。

0736崩塌地形

0743另一崩塌地形,有長拉繩

0749[往大水窟4]公里指示鐵牌

0755大轉彎處休息,眼前的中央山脈由南二段蜿蜒到南一段,十分壯闊。此際,直昇機轟隆轟隆飛過,應該有出事吧。

0809大水窟山與南營地1.5公里的三叉路口,我們繼續前行

0836地上出現一副水鹿枯骨。

0840南營地(海拔3240公尺),大休。水源就在前面古道上,原本預計昨晚住這邊,但是這裡比較冷,杜鵑營地乾燥又避風。此處留著大量酒瓶,可以想見以前天氣寒冷,需要飲酒禦寒。地面平坦,四周駁坎完整,大家開始吃水果並濾水。地上有個野獸頭骨,還有兩個鐵製的大夾子,看起像似超大獸夾,應該可以夾大象了吧!豪伯說這是以前的垃圾桶,後來廢棄生鏽。左上方的大山頭是大水窟山。老爸,講起鹿野忠雄與布農族人從駒盆山縱走秀姑巒山,再登上大水窟山下切至南駐在所的一些趣事。我們於駁坎旁拿著酒瓶拍照後離開。

0916出發,繞過山腰,前方兩山鞍部處就是大水窟池,有一明顯的古道路徑上切,右方的達芬尖山像似拇指尖般很可愛,陪伴著我們。

1000大水窟(布農語:Oniyap),又名大水窟池,是臺灣一座高山湖泊,位於大水窟山東南方約6公里處,地處花蓮縣卓溪鄉與南投縣信義鄉之交界,為八通關越嶺古道必經之地。大水窟池,還有一點兒水,上面有大小塊的浮冰,其實還夠一個小隊伍使用。我們站在州廳界舊址的駁坎上拍照,這裡有通訊。此時視野很棒,可以清晰看到秀馬連峰到大水窟山,東邊是馬博橫斷等山頭,草坡上東北角是清朝古道的越嶺點。

玩夠了之後,到山屋避暑,開始吃餅乾,左前方的皇冠山頭是新康山,一路陪伴我們出南安。

1030出發,大水窟門口有兩條路,往左是往大水窟駐在所的古道,另外往上走是往南大水窟山的南二段大路,我們直接切左。沿途是轉紅的馬醉木和松樹及刺柏等,應該是東段古道封閉10年,路少人走就這樣長滿刺柏等植物,與南一段的狀況類似。

1051大水窟駐在所遺址,海拔3175m,從左邊繞過樹林進入。八通關越道路在此翻越中央山脈主稜,是八通關越道路全線最高的警察據點。

調查報告指出:駐在所座落於道路谷側的肩狀稜上,三面是陡峭的坡地與斷崖,落成初期的駐在所四周設有外覆圓木的夯土厚牆、牆上設置帶刺鐵絲網,牆內空地上再設置一圈削尖木柵做為副防禦設施,這些是隘勇線時代常見的作法,是沿襲自隘勇線戰鬥經驗的防禦思維。地面上有木屋遺跡,這已經不是日本駐在所遺蹟,而是1994年玉管處蓋的山屋,後來在1999年的颱風倒榻。

老爸說:百年前駐在所剛設立時,冬天會被風雪掩蓋,駐紮的警察會在冬天遷往東邊的米亞桑駐在所居住,等到春天才回來。但是我們一月底前往不僅無雪,白天氣溫還有十幾度,可見地球暖化多嚴重。

地面上有酒瓶,還有礙子以及破碎瓷器,地面有鐵器,四周的展望非常好,我們一起站在石牆上,以秀姑巒山及馬博橫斷為背景拍照。

離開大水窟駐在所,到抱崖之間,對我們來說是一條未知的路段,就勇敢地往前行吧。

1102小鐵橋,棧橋從托馬斯那頭算過來,這是東段最後一個棧橋編號9號,樹根生長猴板凳。今天接下來的行程要從海拔3193公尺的大水窟下降到海拔2000公尺的托馬斯在所,所以緩下居多,部份是好走得松針古道,部份是連綿的崩塌地。

1153一個開闊處,大概是布農族人的一處耕地,有中華電信的訊號牌,翻過中央山脈往東走,除了這裡,接下來的幾天行動電話將沒有訊號,直到最後一天出南安之前的佳心,才會有訊號,所以大家都趕緊報平安。

1202老爸往下走幾十公尺,找到一處樹蔭下,開始製作高山飯糰,將頭巾拉上頭頂,有點像似日本壽司師父。因為出發前還在猶豫是否走6天還是7天行程,所以米與海苔少帶一些,導致中午只能一人包一份大手捲,阿姨有帶一些零食的小海苔,一包有5小片,我們利用它製作小人國海苔,一顆大概一個拇指大小。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又哈哈笑起來。登山的過程,雖然有些克難,但也是學習變通的歷程。

1250續行。

1258往托馬斯5公里指示牌,沿途松林中布滿松羅,十分壯觀與幽美,有人提議要帶回去山下販售。它可是良好空氣品質的指標,帶下山也無法種活耶!

1310米亞桑駐在所遺址(距離大水窟山屋3.7K,距離托馬斯5.6K)。米亞桑部落不在遺址附近,應該在溪谷右側半山腰,正確的發音是買亞桑。買(MAI)是過去的,亞桑是大部落的意思,合起就是過去有個大部落。以前濁水溪的布農族人遷徙越過中央山脈到拉庫拉庫時,第一站就暫住在米亞桑這地方,大家族休息時,年輕人就先去預定要定居的地方準備好,再回來幫婦女與老人家遷過去(摘錄自布農族海樹兒所言)

依據日治時期的紀載,這裡每年十月就會結薄冰,11月底到翌年的2月會降雪,即使是盛夏之季,此地氣溫也只有18度左右。每當冬季,位置最高的大水窟駐在所冰封而無法運作時,大水窟駐在所的警察與家眷就會撤退到米亞桑這個冬季行館,高山的新年也因為人數倍增而熱絡溫暖!

地面上寬敞平坦,都是松針與毬果,我們蹲在地上,撿起毬果一起往上拋,但是默契不好,拋了快十次才成功。1330離開

1406馬沙布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4.1K指示牌。古道邊有顆雙拼巨樹,我們休息拍照,駐在所平台,在古道上方,以一條大斜坡道與古道相接,老爸堅持下,大家跑上去駐在所遺址探訪一下,現場有大倒木,還有許多酒瓶,更上面有幾個小平台。

1421出發,古道上滿地楓紅,走在厚厚的楓葉地毯十分舒服。

1430路上開始出現巨木,這裡的環境適合紅檜圓柏巨木的生長

1515沙沙拉比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1.6K指示牌。說明牌上面寫著:為了填補托馬斯與米亞桑之間警備空隙,在1922年設置沙沙拉比駐在所。駐在所位於稜線上,是一個眺望海岸山脈的絕佳地點越嶺道至此脫離塔達芬溪左岸轉向西北,繞行米亞桑溪左岸。

可惜,經過百年的變化,這裡已經長滿樹林,無法眺望海岸山脈,但是古道的浮築牆以及駐在所周遭的鐵絲網還很完整。

以往為了防止布農族人攻擊駐在所或警員,刺絲網會通電,但是只有嚇阻作用,並沒有紀錄曾經讓布農族人受傷。反而紀錄上有少數的警手或漢人因誤觸而身亡。

遺址附近有許多巨木,1525離開

1528巨大倒木,上面有貼牌子說:由下方鑽行。

1536離開沙沙拉比駐在所不遠,就可以看見「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Suraura、アセンAsen戰死之地」碑,位於距離沙沙拉比駐在所約100公尺的越嶺道旁山側。大正十年(1921)217日,托馬斯駐在所的兩名原住民警手SurauraAsen在運送物資往大分的途中被斬首,立此碑紀念,碑前的解說牌已經毀壞看不清楚內容文字。

1540距離托馬斯1.0公里指示牌。

1545新崩塌處,長度約30米,沒有人踩踏的痕跡,可能是新近一株大倒木滑落,將鬆滑脆弱的路徑全部掩蓋。因為上緣細土石仍在滑落,走在最前頭的豪伯,於樹頭下等候時刻,衣服與背包都灌入了細土粉。所以我們選擇退回古道10幾米,尋找下切的路徑。從古道下切20米,下切路陡峭垂直,媽媽瞬間滑落2米的慘叫,更讓大家心驚膽跳。下切路徑從大崩塌的巨大倒木上爬過,再踩著土石,慢慢橫切,上切接回對岸的古道。

1615終於一個一個夥伴順利度過。宇呈哥說:這一段路,讓他再度挫尿!實在太危險了~

1628一段坍塌路段,溪溝路,需下切再上爬回古道,古道的右邊大約10公尺,有個小小水簾洞,底下有兩個接水臉盆,是附近唯一的水源。我們決定先重裝到托馬斯駐在所,再回來取水,因為這600公尺不好走,都是連續崩塌地。

1640遇到黑色水管與兩個空的大儲水桶,代表托馬斯快到了,這是因為先前駐在所早年曾被國家公園規畫為宿營地。大儲水桶左側有小路可下去,右側大路有整排的刺絲網,沿著刺絲網前進1分鐘,看見路標牌指著左邊為托馬斯駐在所 (距離大水窟山屋9.3K, 距離大分12.7K)

托馬斯,布農族語「熊很多」的意思。托馬斯是當年規模、人員、編制僅次於大分的重要駐在所,位在塔達芬溪谷北岸、托馬斯大崩壁的上方,地勢險要,同時附設有砲台,與華巴諾一北一南、瞰制著拉庫拉庫溪谷,以山砲、重機槍等優勢武力鎮壓米亞桑、太魯納斯與大分地區的布農族人。

駐在所面積廣大,共有三層平台,平台間有三處坡道相通。長了許多高大松林,看來非常乾爽,地面鋪滿乾葉。我們紮營於第二層,正對著新康山,我們跑回水簾洞取水,後來隔天才知道往大水窟方向的古道上大約只要幾分鐘有小溪溝,且往回走取水並不是個好主意,因為路況實在很不好,具有危險性。這次帶回了30公升的泉水。

這裡留下的石牆相當壯觀,而且營地溫暖避風,正準備炊煮,媽媽忽然怪叫一聲,嚇倒所有人,原來耳朵刺痛,捉到一隻八腳怪(硬蜱),趕緊甩掉,這下換大家緊張了,因為不知道牠被丟入乾樹葉的那一角落,大家趕緊將帳篷附近的乾葉用雨鞋撥開,做出防火牆,老爸還要將這些乾葉聚集起來燒掉,效法孔明火燒籐甲兵,來個老爸火燒八角怪,但擔心會波及帳篷,所以作罷。

小松叔叔說,這裡沒有硬蜱,那應該是從路上帶過來的。後來事實證明,這裡有不少的硬蜱,因為早上爸媽在帳篷睡袋上發現一隻爬行的硬蜱,並用衛生紙捏死。回家之後曬帳篷,在宇呈哥帳篷內發現一隻活硬蜱,蕭叔叔發現3隻,這是我們此行最後一天開帳,所以托馬斯有硬蜱無誤呀!

晚上吃四菜一湯大餐,宇呈哥學習炒香腸,後來我們還香煎鱈魚香絲。小松叔叔先於天幕下入睡,老爸將大背包套攤開,鋪在乾葉上(那時還不知道這裡有許多硬蜱!),讓宇呈哥幫我們進行運動後推拿,放鬆筋肉。專業防護員按摩,深山林內僅此一家!診療結果:豪伯身體很好,媽媽手部無力,我腰腿力待鍛鍊,蕭叔叔筋骨太緊,過程中眼淚與鼻水齊發,讓大家笑倒,阿姨也類似,受診療者要大喊投降,才能結束拉筋等動作,好像是金庸小說小玄子與韋小寶童年在宮中比試武功的場景,哈哈。

 

第四日2021-01-27托馬斯營地塔達芬駐在所土葛大崩壁大分山屋

0500抓硬蜱的驚嚇中起床

0700出發離開,告別這個可愛又可怕的超級營地。往大分方向,不多久就有幾處水源,也因為這些水源讓路徑十分破碎難走。

0738沿途多數破碎崩塌,路條指引之字形往下切到河谷,越過溪到對岸,有綁布條,溪水甚少,踩石而過

0741越過溪谷到對岸就會看到路徑上的「宮野七衛、大島三男、KatsuauRinoino戰死之地」三人的戰死紀念碑,接來的路徑,多數是傾斜45度的崩塌處走法

0833抵達意西拉吊橋,吊橋旁邊是舊意西拉鐵線橋,是八通關越道路東段中聯繫拉庫拉庫南北兩岸重要的橋樑。舊鐵線橋完工於1921年,後來於1930年代重建,迄今已90年歷史。2006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考量意西拉鐵線橋具有的歷史意義,他也是僅存的日據時代吊橋,因此,決定保留舊吊橋,並在原址依傳統工法建造新吊橋。橋基至今仍穩固,但底下木頭細小甚至不見了,鐵線蜷曲,我們只能試走幾步...

0845過意西拉吊橋沒多久,就來到一處大崩塌處,有紀錄說是意西拉崩壁。下方就是溪谷,暴露感嚴重,還好有架設往上攀的繩索,我們就跟著繩索上攀,上切之後又下降,因為路面窄小而感到有些心驚。宇呈哥說:我這次又需要橡皮筋了!

0900「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碑,位於越嶺道山谷外側,當時仁木三十郎為第一代意西拉鐵線橋南端橋頭監督工程作業進行時,遭到埋伏的布農族原住民開槍狙擊中彈身亡。此處回望意西拉吊橋與溪谷很美麗。

0907大倒木,大家只能用跪姿匍匐前進通過,媽媽一開始不想跪,沒想到中途被卡住讓鑽行動作更糗。

0911意西拉駐在所。在古道上方,需往上爬上斜坡,我們爬上去探訪,此處較為潮濕與雜木林叢生,地面有石灶遺留,還有礙子與鐵絲線,可能是鐵線橋的備品。我們還研究兩個方形坑洞,猜測其用途。吃完今日水果(後面五日都是蘋果)後續行。

0933路線崩毀,有下切的指示牌,一路之字形陡下

0937陡坡橫渡

1026撿到一個猴頭骨與兩顆愛玉子

1027轉上古道,遇到一隻大水鹿,看肚子被囓開,應該是黃猴貂做的好事

1038抵達塔達芬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6.2K,距離大分6.5K),塔達芬駐在所位在古道上面約5公尺,有階梯可上,平台上樹木多而潮濕,看來並不是一個優良的營地。平台上有塊帆布與大水壺,樹頭邊有許多酒瓶。

1128土葛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7.4K,, 距離大分5.3K),土葛駐在所三面是陡崖,臨古道的西南邊有90公分厚的石牆,還有當年警察利用石板所圍成的花圃遺跡。

駐在所的解說牌說明:離土葛駐在所兩分鐘路程就是土葛崩壁,是越嶺道最驚險的路段之一。土葛駐在所的下方是拉庫拉溪兩大支流塔達分溪與米亞桑溪的河流點。拍照小休息之後續行

1138土葛崩壁的下切點,前方拉黃布條封閉。

日本時代紀錄土葛崩壁有七段斷崖,因持續坍方,現今已變成四段相當大的坍方,大約一公里寬。在莫拉克颱風時又嚴重崩塌,這是玉管處封閉這條路段十年的主要原因。近年仍有人嘗試冒險通行,但也發生多起山難事故。我們直接往下切路段走。一段下切須往溪谷陡下約300公尺高度,再往上爬200公尺高度接回古道。

1150一路快速陡下,腳底都快受不了。中途有一小山稜,突出的岩石頂拍照,豪伯登上拍照,往下看溪谷實在很恐怖耶!附近的杜鵑花開放了!

1220一處平坦處,有垃圾與鍋子,因為靠近水源,也被利用當營地吧!取右下切

1227小溪處,卸背炊煮高麗菜牛肉麵,上面水池有蝌蚪,大家脫鞋子泡腳休息,溪水冰冷具有冷敷效果。

1320出發,一開始就是要拉繩陡上,一路都是爬升。

1415接回古道,走過覺得很累,但這是條耗時但是安全的路,休息吃些餅乾後再續行。後面到拉古拉的路徑較佳,古道右側許多是連續鑿開的岩壁,可見當時時花費的人力有多驚人!

1430到拉古拉橋,舊橋已經不見蹤影,新橋門頂上有塊門匾,碩大的橋樑基柱,呼應原日八通關古道舊橋的設計。

1439後面出現許多浮築橋設計,駁坎整齊而巨大

1450拉古拉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11.0K,距離大分1.7K),拉古拉一說是布農族語「溫泉」的意思(如同拉庫拉庫的意思,但小松叔叔說是樟樹很多的意思),網路上提到有人探勘大分附近溪流中有溫泉的紀錄。小松叔叔不下去,直接走去大分山屋了。我們第一趟來,當然要各個遺址都探訪一遍。這個拉古拉駐在所,最特別的設計是紀錄上有條48階的階梯。媽媽算過一遍,大約只有45個,可能是中間大樹橫生而漏算。這駐在所很大,中間平台被明顯的一道駁坎牆區隔成兩邊,地面上滿佈乾葉,還有一些廢鐵線頭。人字形駁坎與石砌階梯都很工整,保存狀況良好。

我們7人在階梯上玩自拍照,媽媽帶著他的新毬果入鏡,花了一些時間才大功告成。上去古道的階梯途中,老爸沒有注意到長於階梯中的大樟樹,一頭撞上去,唭摳一聲,眼前的天空有點旋轉起來,還好沒大礙,續行。

1514離開駐在所幾分鐘,就遇到坍方指示牌,往下切溪谷。

1517[鐵線飛瀑]指示牌,眺望壯觀的大分瀑布,原本古道在日治時期建有鐵線橋,但是早已斷裂,目前還留有主鐵線橫越瀑布上源。

1518放下背包,大夥衝下去瀑布下方水潭,好好的暢飲冰涼泉水,並且拍照。紀錄上沒看過有隊伍下去瀑布戲水的,附近有一些咬人貓,需要留心。飛瀑散發芬多精,讓人心曠神怡,心情放鬆很愉快。

1537背上重裝,度過新建棧橋,到溪谷對岸。開始爬坡然後接回古道,這一段下上切與土葛大高繞比起來算是小巫。

1547漂亮工整的浮築橋,還有個彎彎的弧度,大致上這一段浮築橋可以說是台灣之最了吧!樹林中有不少駁坎,應該是以往布農族人的家屋與田地。我們邊走邊猜,小松一定是想先去洗熱水澡

1557進入翠綠的蕨類區,地面上都是野豬掘土散亂痕跡,一路直掘到大分山屋,地面上都是一陀一陀黑色粗大的大便,都是山豬幹的好事。

1600山屋後門下方的古道梅花綻放,附近溪谷的雲霧湧上來,好似仙境。

我們從山屋後側進入山屋,有隻[大分駐在所距離大水窟22K, 距離抱崖山屋11.9K]的指示牌。右側是無頂蓋的廁所,廁所旁是倉庫,還有很高的鋼架與繩索,是為了防範黑熊爬上去吃食物。前門是往瓦拉米方向。

山屋只有一人,果不其然,小松叔叔已經洗好熱水澡,在山屋附近溜達。我們卸下裝備,附近打量一下,趁著還有陽光,將襪子等曝曬吹風一下。就開始洗澡了,浴室在山屋側門邊,屋頂設有太陽能板,天氣好時可以洗熱水澡,但蓮蓬頭已經壞掉,只能用洗臉池接熱水,廁所因水管不通有貼公告,需到附近10米外的木製廁所如廁。

老爸與豪伯居然都洗頭,媽媽帶了一小塊水晶肥皂,滌洗身體的多日污垢剛好!輪到我與宇呈哥時已經沒熱水了,明日我們優先。

這山屋結構紮實,1998年台灣師大黑熊研究小組建立工寮,2002年玉管處在下層平台興建鋼骨鐵皮太陽能研究站,山屋門牌為「清水1067號」,提供研究人員與登山客住宿之用。唯一的缺點是沒有電力,明明就有太陽能與電力儲存系統,且分電盤正常運作,但就是無供應,我們不敢隨便接電線,以免損及電力系統。豪伯拿出他的led營燈,屋內就明亮起來了。

廚房有三個長條會議桌,七把鐵椅子,欠缺預期的白米,只好多吃麵類了。一邊聽音樂,一邊炊煮,大家聊聊山經,聊聊小時候的趣事,豪伯說他國中時經常騎車到處探險逛逛,原來他早期就顯露喜愛登山的性向了。老爸的童年更猛,生活在偏遠丘陵區,國小居然沒用過衛生紙,上廁所只用竹篾片。大家聽了也是又驚又好笑還有鄉下人的農業生活方式,農閒時間的逐溪斷水塘撈魚蝦等,真是有趣呀

飯後泡壺茶,有需要的夥伴,繼續進行疲勞復健防護的指導,我們山屋繼續包場。

 

第五日2021-01-28大分山屋華巴諾駐在所與砲台-大分山屋

0500起床

0646出發,出正門,往瓦拉米方向往下走,一路都是浮築橋路面,當年應該非常高級有氣勢。

0655大分吊橋

0700過大分吊橋之後,古道接支流溪谷時,記得不越過溪,而應繼續沿溪谷往右上處,這是叉路口。若往左走,跨過溪谷的路,則是八通關越道路東段主線往抱崖山屋的路徑。在這裡,小松叔叔用布農族族語,為我們祝禱,告訴曾於此活動的祖靈們我們的目的,並庇佑此行能順利。

0702出發上登。華巴諾支線是四條八通關越道路支線中路況最好的,原本可運送大砲上山的古道,前端於溪谷附近已經崩塌,所以目前是另闢小路上切溪谷上方接回古道。我們下載的航跡檔到中途就直接上切,但我們決定跟著布條走,接回古道。從大分吊橋海拔約1260公尺至華巴諾砲台需爬升670公尺高度,來回約需4-5小時,我們上登約2小時下山約1小時40分。(中間還有大家上大號的時間)

0847馬斯博爾駐在所遺址,附近荒煙漫草,僅剩駁坎,國家公園也沒有設置指標,很容易錯過,但平台還可以找到酒瓶,算是可以辨識的標的。「馬斯博爾」布農族語"狹窄的溪谷",是1922年增建的駐在所,距離華巴諾砲台相當近。

0915之後就連續之字形上坡,上方的豪伯已經在呼喊了,他說草叢中有許多硬蜱,他身上已經彈走5.6隻。大家聞知色變,猶豫要不要穿雨褲,後來還是沒穿,因為駐在所上面似乎沒有。

0919快要到山頂時,出現駁坎圍牆。這是很令人驚豔與期待的駐在所古蹟(海拔1924公尺),因為整個八通關古道主線不管是東段或是西段,都已無日據駐在所的木屋遺跡,有一說是早年戒嚴時期,政府怕盜匪躲到山上居住,所以將之燒毀;另一說是因天災人禍燒毀。

現在整個八通關主線上已無任何駐在所的木頭遺跡殘存,僅剩石砌台階和駁坎遺跡。來到華巴諾能見到完整未倒塌的木屋建築與大砲,真是感動,這些文化遺產應該加以保存,以免持續受到人為或天然的毀損。

「華巴諾Vavano」布農族語"蜜蜂Vano很多"的意思,但是此地真正地名是Ruhuman,意思是雲霧繚繞。建築物有四棟,分別是木造雙併官舍1棟、木造廁所1(已倒塌)、駐在所辦公室以及砲庫。

砲庫與砲座最吸引我們,這火砲可是大有來歷,歷經14800公里運到這坐島上的荒山砲台,原本1903年由俄國聖彼得堡的工廠製造,日俄戰爭時,戰勝的日本俘獲的戰利品。其中六門發配予台灣總督府討伐原住民,從旅順運到台灣,一門於1920年配賦於華巴諾駐在所。砲庫門口地板鋪設大片石板,目前砲身、砲架與移動桿仍在,只是砲輪已經不見,整體保存狀況良好。地面上還有一些零件,我們試著組合油壓桿,希望後繼登臨的山友可以愛護它。

不論從建築形制、保存現況、及其歷史意義來看,華巴諾駐在所可謂拉庫拉庫溪流域內,最重要的日人遺跡,見證百年前布農族人受殖民統治的傷痛歷程。

官舍的客室、窗前有細木欄杆,呈現當時日人的木工技藝以及對生活美感的追求。附近還有蓄水池與爐灶、木炭窯等遺構。內部有許多清酒瓶、鑄鐵鍋以及杯碗瓷器等生活器皿。

豪伯四處探尋三角點,兩邊高地都無所獲,一端是寬稜,可以通往到新仙山,先前有紀錄可與新康橫斷連走,溪谷對岸就是新仙山、連理山等連稜,西邊有南雙頭山等。今日天氣好,可以瞰視伊霍霍溪谷及拉庫拉庫兩處溪谷,火砲射程涵蓋附近重要布農部落,當年也因華巴諾砲台的設立,這些在火砲射程內的布農族部落才紛紛繳械順從,不再對抗。但請和過程,也發生了托西佑社滅族事件,造成該社23位壯丁與頭目妻子被集體處決的慘案。

老爸將小隊布旗掛在官舍的門口前,下方綁著兩罐清酒,大家一起合照,豪伯說:這裡改為黃家小酒館好了!生意一定興隆!

這邊光線好,大家依依不捨,四處尋覓與拍照,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一個半小時,該準備下山了。

1035順著步道下去不久,左側有「高谷米吉戰死之地」碑遺址,是紀念大分駐在所巡查高谷米吉,19201224日擔任監督建築材料運輸工作時,就在華巴諾駐在所下方不遠處,遭到埋伏的布農壯丁射殺。這個木造的戰死之碑已經腐巧消失,僅臺基殘存,上面有幾個空酒瓶聊以致祭。

1045順著馬斯博爾駐在所的之字形路線下山,但下山路跡有時較不清晰,會走錯,得切回來。沿途豪伯用登山杖擊打草叢,我想這樣硬蜱都會被驚醒吧!走在後面的人豈不是更危險!沿途有一隻碩大的山豬前方衝下去,這裡山高水深,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1147走回溪谷

1209大分吊橋,過吊橋後,左側山坡上有顆山字基石。

1218「殉職者之碑」,楊南郡老師推測此碑主要是紀念大正四年到九年(1915-1920)之間大分駐在所警員殉難。此碑地點號稱"大分玄關",是大分警察舉行迎送花蓮港廳長官儀式的地點,從這邊開始便正式進入大分地區。

1227回到山屋,開始煮乾麵,伴料是芝麻醬與生鮮的小黃瓜。下午是悠閒的時段,大家閒聊聽音樂,還做個大雞蛋布丁,另外一壺薑糖西米露,有冰品有熱飲,真是享受。想洗澡的人就去洗澡,然後啤酒桌上晒衣服,感覺是渡假村的逍遙旅遊。

1545胡混一下午之後,我們到上面兩層平台的探探。大分駐在所號稱「東段首都」,是巨型駐在所,在1911年初設,是拉庫拉庫流域最偏遠的駐在所,1915年大分事件爆發時,警察全數被殺,駐在所也被焚毀。1920年底八通關古道快修建完畢,大分駐在所復設,駐在所分為三層,每層高差約三公尺。下層為駐在所平台;中層為官舍平台;上層為武德殿平台,南方則有彈藥倉庫。

中層平台與上層平台,目前已無建築物遺跡,梅花於邊緣開放,顯得很空曠孤寂。最上層平台南方有一石砌牆包圍的建築,中間有一水泥建築物,是唯一殘留的大分駐在所彈藥庫,裡面隔成兩小間,還有一些木製的槍托架仍然完好,我們將登山杖置入,模擬當年放置槍枝的位置,一小間大約可放置30把槍械。五個男人,以登山杖模仿當年日人操槍情形,挺好玩的。豪哥說:這群人在武德殿,看起來武德盡失。哈哈!大家於最高層駁坎台階上拍照,做出日本警官的嚴肅模樣。

之後我們於上層平台,以前方的新山屋及遠處的雲.山為背景,拍跳躍照,有背面照,有左側跳躍,右側跳躍,因為難以取得一致性畫面,總要連續拍攝許多次才能成功,希望明早不要膝腿無力才好!拍完之後再去中層平台巨大駁坎上排排座,希望可以拍出那些年的年輕味道~

豪伯找到一座木製指示牌,指往塔芬池11.3公里,以往走南二段時,也曾看到對向有這指示牌,很好奇兩處怎著相連?下山查閱資料,發現這段的紀錄鮮少,只有黑熊研究者或巡山員偶爾會走耶!

1630天快黑了,趕緊下去「大分尋常高等小學校」舊學堂遺址,它是當年八通關東段唯一供日本人就讀的小學,可見這裡工作人員之多。往小學裡面走,在平台的門口階梯下方往下走,家屋附近有另外兩個紀念碑-「殉難諸士之碑」「納靈之碑」,我們四出分頭尋找,終於尋獲。

「殉難諸士之碑」立於1929年,指的是日警或是建築工程人員。「納靈之碑」沒有建造日期,碑座身裡用水泥鑲嵌著酒瓶,碑前有3瓶空酒瓶致祭。有一說這紀念碑是為紀念大分屠殺事件死去的托西佑社布農族人,因為日本警察與工人都有紀念碑,卻沒有為死去的布農族人立的碑,因此駐在所有些警察會常夢到穿著布農族傳統服飾的布農族人在此遊蕩,但是一下就化為血流成河的畫面,為了消彌警察之間的恐懼,於是建了這個「納靈之碑」。

老爸帶領大家祝禱一番:大意是:向曾於此地活動的生靈們,說明我們來此登山與學習,抱著崇敬與探索學習的心情來到此地,若有不敬冒犯之處,尚祈原宥。

附近就是布農家屋,有一些方形洞孔,小松叔叔認為可能是放置頭顱或是物品的地方,若有錯誤,尚請指教。附近巒大花楸轉紅煞是美麗,卻也透露出種淒美陰森感覺,天色漸暗回山屋吧!

地面石板與駁坎,都被山豬破壞,甚至駁坎都傾倒,連廁所門高低差都無法正常啟閉,下山要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呈報此一現象,請他們派個獵人來處理一下,喔!不是,應該是派巡山員,以免持續破壞遺跡。

晚上有大餐,米飯及酸辣麵,還有三樣菜色及薑爆雞等,外加豪伯製作的高粱酒烤烏魚子,深山中還有海鮮佐酒,真讚!

 

第六日2021-01-29大分山屋多美麗麗駐在所-抱崖山屋

0500起床,天氣陰,雲深霧濃

0654出發,告別可愛的山屋,要翻越多美麗稜線了

0700大分吊橋,過吊橋後,過溪,會有指示牌上切多美麗山的高繞路。

0732看見駁坎,感覺是布農族的家屋

0739下切河谷,之後就不斷陡上拉繩

0746"大分往抱崖10.3公里"木樁,後面又一路標寫著: "大分山屋1.9公里",往"多美麗4.8公里",往"抱崖10.1公里",不久開始下起霧雨,相機就收起來了。因為魯崙崩壁越來越嚴重,無法通行,2005年八通關古道東段開放時,就已修改路線改高繞。所以從大分山屋出發要前往下一個駐在所,需要先翻過多美麗山稜線(沒有到最高的三角點)爬升約850公尺高度到越嶺點再下切300公尺高度才能切回古道。這樣錯過了哈哈比、雷波斯與魯崙三個駐在所,唯有安排探勘路線時才有機會一睹真面目了。

0906[往多美麗]木樁

0930[往大分3.7往抱崖8.3]指示牌,一路上都是爬坡,地面潮濕欠缺好休息處,幾乎沒有休息。

0950越嶺點,霧雨較大,大樹下小休一下喝溫水,等後面夥伴

1019[往大分4.7往抱崖7.3]指示牌,一路開始長下坡,因霧雨而濕滑

1040[往大分4.1水源2往抱崖6.8]指示牌,切回古道了

1100多美麗駐在所。一路霧雨,沒有好的休息點,就衝到這裡了。多美麗有兩個階梯大門,我們站在古道,仰望階梯以及高大的人字形駁坎牆邊,人字形牆近四公尺高,內心有被震撼到!不禁讚嘆這滿百年歷史的駐在所的壯觀與美麗呀!感覺有點像似台灣的馬丘比丘。之前聽到「多美麗」這地名,腦海就有無限想像,覺得有這樣命名的駐在所應該很美麗吧!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多美麗」是翻譯自日本地名「十三里」(Tomiri),是指從八通關越道路到這個駐在所的距離是13日里(51公里路程)

前面古道小水源水量很小,但看老照片,先前居然還有噴水池設備,目前噴水池只有圓環型砌石遺跡,水池中央還長了一棵大樹,真是滄海桑田的寫照耶。

駐在所後方還有好幾層駁坎,有階梯通往下一層平台,還有巨型木炭窯。中間地方有一高起石砌平台,加上兩根尚未腐爛的木柱,類似升旗台。平台的山坡下有鋁盆、三角木梯與帆布,地面還種了兩顆洋蔥,可能是前次維修駁坎工人所遺留。

我們這裡用餐休息,一樣吃高山飯糰,加上一顆滷蛋。

1145離開,走在壯觀完整的浮築橋上,內心真是覺得多美麗,名不虛傳,可惜部分駁坎被大樹擠壓或自然傾倒,政府應加以維護這珍貴遺產。

1200大崩塌處,小心拉繩而過

12254.3K里程碑()抱崖,

1225新康吊橋,樹上貼著橋面傾斜,小心通行告示,橋面向左傾斜,所以落葉積泥都在左側,媽媽走上去,一時大意還差點跌倒耶!

1245新康駐在所,不在古道旁邊,要走小路上去山坡,而且不是想像的近,要走五個之字形上坡路。我們沒上去,前面就是被九號橋,命名新崗橋的吊橋。走在橋上,遠山溪谷的霧雨短暫開闔,雲霧縹緲,背景有山有樹,像極了中國傳統山水畫。

1251棧橋,沒有名字。日治時期為木橋,名為"嚴戶棧橋"。現場已經不見舊橋了,新橋下只剩下一根木頭佇立。

1255美麗的瀑布與小潭,長滿青苔與蕨類,絲絲於青苔上分流汨下,充滿綠意與詩意。

1302經過一處有展望的平台,這不是駐所在所,而是八號停機坪

1305百菇樹,一個松樹上長滿了菇類

1309到新康山下古道的叉路口,指標寫著往新康山方向往上走,有沙敦駐在所的解說牌。沙敦駐在所遺址(距離大分約9.7公里,距離抱崖山屋約2.3公里)指示牌。

1317離開沙敦駐在所,繼續往前行,路上看見兩處瀑布

1320沙敦隧道,是越嶺道唯一的隧道,隧道南口有一座石洞吊橋。日治時期開設的越嶺道路極少開鑿隧道,此處因為鐵線橋必須選擇堅硬岩盤設立錨座,又必須選擇跨越溪谷最短的路線以節省材料,不得不選擇陡峭岩壁之處,為便利成形,才會鑿穿堅硬的石灰岩壁建成隧道。

1322洞口旁邊就是石洞吊橋(8號橋)

1340櫻橋(七號橋),日治時期舊橋被稱為"伊霍霍爾橋"

1349到一小溪流,這裡就沒有建橋梁,頭上有流籠的繩索設計,踩大石頭過溪,上次走新康橫斷下來,這裡有螞蝗出沒。

1349抱崖山屋0.3公里指示牌

1351抱崖橋,過橋之後,右上方有昔日駐在所的駁坎

1353抱崖山屋,門牌為: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10鄰清水101-6號。這卓清村未免太大了,東段一路走來,幾乎都在這村子裏頭呢!

抱崖山屋(紅色建築)前方興建了一間儲藏室,外面有藍白帆布為頂的炊煮區,後側有屋頂的廁所。兩個水龍頭,都似噴泉般不斷湧出,取水甚為便利。霧雨加大,有山屋真是幸福,美中不足仍是缺電照明,屋內貼有一張[鼠輩猖獗,請勿遺留食物]紙張。

屋內無人,卻遺留一袋米、雞精粉、一包巧克力脆片與一大包牛奶麥片等,我們不客氣地炊煮起來,感覺好像搶了黑熊或黃鼠狼的食物。

下午吃得飽嘟嘟,外頭霧雨甚濃,也無法出去玩耍,就玩撲克牌吧,以免枉費叔叔背了六天。原本以為宇呈哥大老二牌技不佳,沒想到他卻贏了幾把,真是跌破眾人眼鏡。

本以為今日又是包場,到了六點,有一個六人隊伍陸續進駐,他們是明日要單攻新康山的北醫隊,直接從登山口走進來,也是強手!我們分山屋兩邊入睡,下午煮一湯四菜,飽餐一頓。今晚分享的主題是情感,夫妻們分享自己的相遇歷程,老媽說他年輕時很鐵齒,沒想到會嫁給都不符合條件的老爸輪到小松分享時,他就簡單說:都是他老婆追求她的,大家都說茄ㄟ,媽媽說他挺像明星-胡哥,豪伯說應該是像胡瓜吧!大家都笑倒一通

 

第七日2021-01-30抱崖山屋瓦拉米山屋佳心駐在所南安遊客中心台南

0300起床,為了將近30公里的回鄉路程,今日必須早起。先前分別走過瓦拉米兩日行以及新康橫斷行程,對這後段路線不陌生,不過當時走的匆忙,以及對於八通關古道歷史不熟悉,以至於有入寶山空手而還的味道。這一趟我們閱讀更多的資料與文獻,探訪了更多的歷史遺跡,對這條古道遺跡除了驚艷之外,還多了另一種親切感覺。

0509帶著頭燈出發,因為要煮粥,後來又煮了兩包麵,即使早起還是拖了很久。雖然雲霧仍重,地面濕滑,但有逐漸明亮的趨勢

0534石洞駐在所遺址(距離抱崖山屋約1.3K,, 距離瓦拉米約12.9K,距離登山口約26.5K),天暗加上霧雨,這裡換衣服,喝些熱水後續行。

說明牌寫著:石洞(Sekido)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沒有使用布農族地名,因介於三四溪駐在所與此駐在所中間的"石洞溪谷"而得名。設置於1920年,是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第一期工程的終點。由於本駐在所是越嶺道路工程隊與警界隊深入伊霍霍爾溪(拉庫拉庫溪的上游)的最前哨,建築規模龐大且具特色,有三層平台駁坎,並設有酒保(福利社),提供伊霍霍爾溪谷兩岸各駐在所警備員與眷屬日常必需品。為加強戒備,駐在所設於越嶺道上方高差約60公尺的稜線上。

0642鐵製階梯

0655抵達十里駐在所遺址(距離抱崖山屋4.9K,距離瓦拉米9.3K,距離登山口22.9K)。駁坎圍牆上有插著酒瓶、破碎瓷碗以及礙子,爸媽在門牆的駁坎上拍照

十里(Tosato)與十三里的命名原則相同。指示牌說明:指的是從玉里至此地恰好是10日里(相當於39公里多),別名"土沙多"是日文音譯而來。駐在所座落於伊霍霍溪谷右側的小高地上,北,西、南三面都是陡峭的山壁,地形相當顯耀,遠望有如一座堡壘。附近環境因伊霍霍溪谷地形封閉影響,經常是雲霧繚繞,非常潮濕,樹上松蘿密布,形成越嶺道另一種特殊的霧林景觀。

0710出發

0740抵達卡雷卡斯駐在所遺址(距離抱崖山屋約6.3K,距離瓦拉米約7.9K,距離登山口約21.5K)

0805路過小坍方,橋面有點損壞用木頭修補的鐵棧橋

0814抵達山陰駐在所遺址(距離抱崖山屋約8.1K,距離瓦拉米約6.1K,距離登山口約19.7K)。有一大的藍白帆布架設的獵寮,裡面有木椅和一懸掛的睡袋,這東段盛產螞蝗,除非天氣好且須趕路,不然此處並非理想的營地。解說牌文字: 「山陰」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這裡環境因植被濃密而鬱蔽,且位於新康山東面可可爾博山之北麓,正所謂「山北水南謂之陰」,故名之。駐在所設於越嶺道上方約40公尺處,共有兩層平台,主要建築已不存在,但是平台的駁坎牆、石砌階梯、木炭窯等遺構仍保存得相當完好。

0821山陰橋(六號橋

0835[黑熊出沒請勿騷擾]的告示牌,森林中看到這個公告,有種期待卻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可惜這一路上與黑熊無緣,只能看到樹上爪痕。

0837抵達多土袞駐在所遺址(距離抱崖山屋約9.5K,距離瓦拉米約4.7K,距離登山口約18.3K),附近苔癬蕨類繁茂,猶如青綠世界。天氣轉好,雲霧逐漸消散,我們登上土袞駐在所遺址拍照,平台挺大,平台長滿了草本植物,北岸的山勢與溪流展望良好。

指示牌說明:布農語dogun為樹頭很多的意思。1921年八通關越嶺完工之後,為加強監視警戒,隔年(1922)於此增設多士袞駐在所,以縮小相鄰駐在所之間的距離。駐在所位於拉庫拉庫溪南岸兩大支流黃麻溪與伊霍霍爾溪的分水嶺,地勢突出,擁有得天獨厚的展望視野,可眺望北岸陡峻的山勢,與北岸支流馬嘎次托溪匯入主流的壯觀景象。

0912小崩塌,木梯下,再拉繩上古道

0916欄杆已經損壞,但可以通行的棧橋

0925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パパイ、ルスカウ戰死之地」紀念碑

0929「綠」駐在所遺址,規模較小,步道直接穿越駐在所平台而過。距離抱崖山屋約12.2K, 距離瓦拉米約2.0K,距離登山口約15.6K)

指示牌說明:「綠」(Midori)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這裡海拔約1300公尺,多闊葉喬木、四季長青,綠意盎然,故名「綠」,有時也會以日文音譯為「美多利」。綠駐在所為八通關越嶺道上規模較小的駐在所,座落於越嶺道上約8公尺的凸稜上,僅有一階平台。

0937緋紅櫻花盛開了

0940來到一橋面已嚴重傾斜,目前水量小,我們直接踩大石頭渡溪,不考慮走危橋

0954看到黑色水管

1005瓦拉米山屋。距離抱崖山屋約14.2K ,距離登山口約13.6K處。先前住過兩次,山屋與廁所沒變,旁邊長出許多芋頭。出太陽了,我們吃木柴麵包與肉乾,將僅剩食物啃完,準備衝下山吃慶功宴。山櫻花盛開,天空老鷹飛翔,風景明媚,山屋無人,熊出沒的兩位大哥正在收拾帳篷等裝備。

指示牌上面有說明:「蕨」(Warabi)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因本步道上蕨類植物茂盛,現在一般稱此為「瓦拉米」則是日文的音譯。蕨駐在所是東段越嶺道上一個重要的驛站。設有提供往來行旅住宿的招待所「客間」,是當時赴任的日警或是藉由此道攀登玉山的學生與登山客重要的歇宿據點。駐在所規模僅次與大分與托馬斯,為東段越嶺道上第三大的駐在所。1037離開瓦拉米

1040山壁上看見一個大洞,但是沒有解說牌,我們嘗試丟一石頭,好久才有迴響,可見得很深。瓦拉米到南安遊客中心這段路好走,可能是因為遊客多的關係,玉山國家公園積極經營整修。

1102瓦拉米吊橋

1133黃麻二橋,兩邊橋柱上有動物頭型的設計

1145黃麻一橋(又名四號橋)跨越拉庫拉庫溪第一道支流-黃麻溪。

1223黃麻駐在所遺址(距離瓦拉米約5.8K,距離登山口約7.8K),我們在木椅上休息,廣大平台上,現存一水泥槽。

指示牌上面有說明:布農語Guma是「耕地」的意思。黃麻(日音:Koma)是以布農語直接譯音,日文漢字是沒有意思的。原八通關越嶺道是從黃麻駐在所平台下方約15公尺穿越,約有48階台階。 

1325佳心駐在所之前,有一往下叉路,是往佳心舊部落的路線,可以繞行家屋與竹工寮之後,以O型切回佳心駐在所,先前來時並未有這一路線的設置。

1328佳心駐在所遺址(距離瓦拉米9.1K,距離登山口4.5K),步道上的櫻花開放了!寬約1.8公尺的石砌階梯是當年駐在所的存留的遺跡。駐在所平台現今已變成休息涼亭與露營地,有水龍頭與廁所。上頭的音樂與人群熱鬧滾滾,好像辦理童軍活動,我們休息一會兒,聯繫接駁車,就出發囉。

當年的佳心駐在所相當具有規模。除駐在所辦公室以外,佳心還附設7戶官舍供警察及家眷居住。同時,還附設加薪乙種蕃童教育所,男女學童最多有將近30名,還有供原住民以山產交換日用品的佳心蕃產交易所,以及提供警察及原住民醫藥與診療的佳心療養所等理蕃相關設施。

1424步道上遇到一隻公的藍腹鷳,不太怕人,我們輕聲告訴後面遊客,讓大家可以近距離的觀賞這美麗的生物。後來與媽媽會合,他們說走在前頭看到的是母的藍腹鷳。

1427山風橋,現今名稱「山風二橋」(三號橋),是越嶺道上唯一仍維持日本時樣貌的古橋,屹立於山風瀑布之上。

1437山風一號橋。(距離登山口一公里處),有點弧度的上下坡設計,現在橋頭還興建一個全新凸出的觀景台,從佳心到遊客中心,沿途遊客如織。橋中遇到兩個保七警察以及三位巡山人員進入,聽說是有人扭傷,需要協助。

1444山風駐在所遺址(距離瓦拉米13.2K,距離登山口0.6K)

位在小稜線上的山風,其西北側便是寬廣的支流溪谷,經常有強勁的山谷風吹來,或許當年即據此命名。

1453抵達登山口,曾阿伯的接駁車已經在登山口在等我們了!

1500大家換下衣物上車,曾阿伯帶我們到關山鎮吃點東西,市場內一家麵店,大家叫了許多碗麵、滷味和湯品,自己都覺得這餓鬼形象太誇張。老闆娘說:一看就知道剛從山上下來的,幫你們加麵加大碗!真是佛心來著耶。

接下來,到路旁的便利超商,再買一些麵包與飲料,畢竟已經想念他們七天了!

2005楓港的阿東火鍋,這是東南部行程的標準聚餐地點,不容錯過,大家又進去慶功了一次。帶著滿滿的記憶與飽足,賦歸囉!

 

後記:

1. 八通關古道沿途崩塌處甚多,部份危險處難度更甚許多的百岳路線,不應輕忽,不適合親子遊或破碎地形經驗較少者。

2. 每一條古道都有它的故事,當你知道古道背後的故事時,走起來它就不是普通的山路而已,每一堵殘牆、駁坎,都透露著一個歷史故事,每一個轉角,好像都有一個歷史人物在那裏等候

3.因接觸而了解,因了解而疼惜,對於我們自己的山川土地、歷史文化了解愈多時,愈能愛惜台灣。希望能深度了解取代趕路登峰,更多人來做讀行俠吧!

 

建議讀行參考資料:

東台灣展望- 作者: 毛利之俊 

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 林一宏著(2004)

布農抗日雙城記 徐如林楊南郡著(民國99)

 

 

 

※因網站無法進行解析匯入,如果想要了解本行程更多圖文,或與我們同遊山林,請來此逛逛或留言唷!請參考

https://blog.xuite.net/aet156798/twblog

最近的出團訊息,可參閱黃家小隊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2423094446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