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24/2/9
天堂路的造橋三尖山 --- 從三灣楓之谷起登
【行程日期】
2024/2/4(週日)
【行程路線】
三灣楓之谷入口處停車場→二寮坑山徑→紙糊古道→三尖山→電訊中繼站產道→舊台三線→新莊隧道口
【天氣狀況】
略為陰天的好天氣。
【交通路線】
1號國道下頭份三灣交流道→124號公路→台三線→楓之谷停車場。
【停車場】
在楓之谷入口處有一個寬廣的空地,雖然沒有畫停車格,但是大家都是在空地的路邊停車。
【前言】
海拔高度只有418公尺,從古道登山口起登的高度落差還不到300公尺,而山頂基點過後的主稜是相當寬闊平緩的一座郊山為何會有一條極具風險的「天堂路」呢?我所說的這一條天堂路並非從古道登山口一路拉繩陡升100公尺落差的陡峭山路,而是山頂基點過後的腰繞路。
我寫這篇登山紀錄有兩個主要目的。第一,提醒大家三尖山基點過後,在電訊中繼站東邊下方的腰繞路是一條有極大風險的「天堂路」,大家最好能夠原路下山的回到紙糊古道登山口。 按照我個人的登山經驗來說,原路下山的風險會比走腰繞路來的小很多。但是,如過大家覺得原路下切100公尺落差的拉繩陡峭山路是很危險的話,我就建議不要去爬三尖山,反正我們台灣還有非常多的美麗山頭可以攀爬。第二,雖然電訊中繼站東邊下方的腰繞路是一條捷徑,大家可以很方便的開車到電訊中繼站產道的登山口,然後很快的登頂摸基點,但是從水土保持和生態維護的角度來看,我建議大家 --- 尤其是大隊人馬的隊伍,不要再走這條腰繞路的攀登三尖山。
我在網路略為爬梳後,從brownlee(小李)在2014年的登山紀錄來推算,至少從2005年以來,軍營就不准山友從電訊中繼站產道終點處的借道攀登三尖山。 但是根據那山。那人。那國的部落格文章,至少到2010年為止,山友卻是可以從三尖山基點向軍營借道的走往電訊中繼站產道。 甚至,浦公英的部落格2014的文章提到,他當時在摸完三尖山基點後,還可以從山頂的圍牆旁邊走進一棟建築物,那時有車、無人、有狗,他最後在無人攔阻之下,順利地走到電訊中繼站產道。另外,從他們是大隊人馬的隊伍來推測,浦公英的部落格2015的文章似乎隱含他們當時仍舊是從基點的借道走到電訊中繼站產道。
從電訊中繼站產道的終點處借道攀登三尖山會被軍營拒絕,是可以理解他們的可能理由。不過軍營至少到2015年為止,還是願意讓山友從基點借道的走往電訊中繼站產道。 但是不知道之後是因為軍方單方面的政策改變,還是因為圍牆外面的路徑已經無法通行,或者是因為山友們和營區的軍方有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山友目前似乎無法從基點借道的走往電訊中繼站產道。也因此想要從基點走往電訊中繼站產道的山友們,只好改走圍牆下方的腰繞路。 但是從水土保持的角度來說,山友們持續走腰繞路的社會成本是很大的。
當山友們在土石鬆軟的陡峭山坡開闢腰繞路,並且在大家不斷的踩踏之下,山坡的土石自然會有大大小小的崩塌。在颱風、地震和豪大雨的摧殘下,這片陡峭而土石鬆軟的山坡於是就更容易崩塌。 在相關單位還沒有提出具體作為之前,當先峰植物還來不及長的足夠大的來保護陡峭山坡時,一場豪大雨就會沖刷掉陡峭山坡的鬆軟泥土,連帶的也會沖刷掉來不及長大的先鋒植物。在極端氣候所帶來的一場又一場豪大雨之下,會讓土石崩塌變得更加的嚴重。 當然,有可能早在山友們開闢腰繞路之前,這片陡峭的山坡就因為電訊中繼站的重量和面積超過稜線地質所能承受的範圍而產生。
但是無論是建築物超重或是山友們開闢腰繞路是陡峭山坡崩塌的主因,在山友們年復一年的來往這條腰繞路,崩塌的陡峭山坡在人為和大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於是就會持續的崩塌。因此,主峰電訊中繼站東邊的土石崩塌的問題,除了我們山友不要再繼續走腰繞路之外,還需要軍方和地方政府盡他們的本分的來解決問題,以避免發生類似東北峰西側的崩山問題。
另外,為了長久之計,軍營最好是能夠重新開放山友可以從基點借道走往電訊中繼站產道。這樣的話,山友們就自然不會再走非常危險的山腰路,而山坡的水土保持也就不會再遭到人為的破壞。 如果是因為圍牆旁邊的路已經崩塌殆盡而無法通行的話,軍營也可以在圍牆裝道鐵門,然後允許山友們在周末時間按電鈴借道。如果是為了國防安全因素,軍營可以規定借道的山友需要提出身分證或是健保卡或是駕照,甚至安檢山友的背包。 至於沒有攜帶身分證件的山友,就用軍車直接送到山下的百壽派出所,再交由警方處理。在許多年前,我曾聽說過,竹子山的軍營也是採取將山友登記身分證,然後用軍車直接送下山的做法。
回到我個人今天為何會想要攀爬三尖山的問題。從地理來說,三尖山有兩個特點吸引我。 首先,我認為從苗栗南邊的關刀山開始,一直到苗栗北邊的龍峎頂是一條貫穿苗栗南北的山脈。 這條山脈被獅潭溪和後龍溪切割為三個大段落。北邊的段落是從龍峎頂到三尖山,中間的段落是從南窩山到八角崠山,南邊的段落則是從汶水山到關刀山。 三尖山不但是北段的最高峰,同時也是造橋鄉的最高峰。 另外,因為這一帶地形極為複雜,舊台三線在三尖山東側和東南側各有一個急彎的道路。政府在擴寬台三線時,在這兩處開鑿隧道的拉直新台三線。 這兩個隧道應該是台三線惟二的隧道。 基於這些地理因素,讓我對於這座山有莫大的興趣。
一般人會從紙湖古道的登山口攀登三尖山,有些人也會從電訊中繼站產道的登山口抄捷徑的摸基點。因為我在上周才剛走完北邊段落的北段(北北段) --- 原路來回老銃櫃步道、三聯埤步道和龍峎頂步道,所以我想趁著攀登三尖山之便,順便走走北邊段落的南段(北南段) --- 從楓之谷停車場經二寮坑山徑和紙湖古道的攀登三尖山。 因此,我才會有了今天的這趟行程。
【行程摘要】
爬升高度落差: 836公尺
下降高度落差: 736公尺
總里程數: 15.6公里
起登負重: 15公斤
實際行進時間: 3小時58分鐘
(所謂實際行進時間,乃是不包含用餐、休息、喝水、更換口罩(從疫情以來,我個人一直戴口罩爬山)、研判路徑、觀察地形與植被、欣賞風景、拍照攝影、停下讓路,以及因為其他各種原因而需要停止行進等等的時間。)
【行程紀錄】
08:42 從A點的三灣楓之谷入口處的停車場出發。這個停車場雖然沒有畫正式的停車格,但是因為這塊空地非常的大,所以大家都是沿著馬路兩側的路邊停車。 另外,在停車場的一側有客家委員會製作的「楓之谷」藝術造型圖樣,所以很容易辨識這個地方。底下行程影片的第一張相片就是拍攝這個藝術造型圖樣。
從台三線在大河大轉彎處往楓之谷的小馬路稱為八股農路。從台三線走八股農路到楓之谷停車場只有280公尺而已。 有些山友會由此停車場繼續往西走約莫五、六百公尺的距離,然後順道攀爬八股觀音山。由這裡攀爬三尖山,則需要先沿著八股農路往南的接回台三線。
08:47 抵達B點的八股農路與台三線的叉路口。這是一個丁字路口,與八股農路垂直相交叉的是新台三線,而緊鄰八股農路的旁邊並且與八股農路平行的馬路則是會經過河底社區的舊台三線。 舊台三線和八股農路有各自的交通號誌燈。因為一群又一群的重機會在此處飆車,而且需要預防舊台三線的車子會突然右轉的關係,大家一定要等到八股農路的綠燈亮時,才能安全的穿越馬路。
大家在穿越過新台三線馬路後,往右手邊西北方向走約莫50公尺左右的距離後,左手邊就是苗14號公路終點處15.6K的地方。 苗14號公路又稱為新興農路。 在此叉路口,順著苗14號公路往下行進。 過橋後,馬路就轉為往上行進。
08:57 抵達苗14號公路的15K處。 再往前走一小段路就是土地公廟叉路口。 苗14號公路在土地公廟叉路口往右轉,所以大家在叉路口要走繼續往前並且往南的聯興農路。
09:06 經過聯興農路路旁的一大片落羽松樹林。
09:07 來到聯興農路的叉路口。 聯興農路在此叉路口變成一條產道,並且向右前方的往西南方向上切。在此叉路口繼續往前直行的小馬路是通往某一家農場的馬路。 樟之細路把這個叉路口設定為二寮坑山徑的0K起點。
09:15 抵達C點的產道越嶺點。 越嶺點往東的方向有一條廢棄泥土產道。 雖然泥土產道已經竹林化,但是有一條明顯的山路,並且有相當多的山刀砍痕。我在懷疑這條山路是否可以走到剛剛所提到的農場,甚至是否可以繼續走往頭寮坑山。 若是可以的話,頭寮坑山就可以變成一個比較有趣的O形行程。我在越嶺點喝水休息。
09:25 從C點的產道越嶺點出發。 出發2分鐘後,產道的左手邊有一個地圖有繪畫出來的池塘。 可能是枯水期的關係,這座池塘目前已經乾涸。 乾涸池塘過後,有一個叉路口。聯興農路繼續往前行進,而往三尖山的路則是要往左上切。 上切後要穿越一個寬闊的農地。 農地的後半段是一片雜草。
09:31 農地過後,出現一條會進入竹林的寬闊山徑。 這條山徑的模樣與植被和我最近所走過的三灣各條步道都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只是這條山徑是大自然的泥土山路而非人工化的步道。我順著這條山徑一路上上下下的往前行進。
09:41 抵達二寮坑山徑1.2K處。
09:44 抵達D點的竹林山徑的終點。 在終點處的旁邊有一個巨大而且顏色斑駁的白鐵皮水塔。山徑從這裡開始進入私人果園,所以果園園主有用鐵皮把路圍起來。 不過這些鐵皮大約只到膝蓋的高度而已,所以很容易跨過。 跨過鐵皮後,原本的泥土山徑轉為一條往下行進的泥土農路。
09:46 抵達E點的泥土農路向右急轉彎處。因為擔心山友在濃霧中沒有發現農路需要在此處向右急轉彎,而不小心的繼續往前下切,所以我刻意在此設定一個定位點。
09:53 抵達F點的泥土農路與產道的叉路口。這裡離二寮坑山徑1.8K處只有幾公尺的距離而已。 與農路交叉的產道稱為九車籠二寮坑道。 此條產道往右可以通往一間陶土藝術工作室,也可以接回苗14號公路。 我在此處取左續行。 續行沒有多久,右手邊會有一座橋樑。
09:55 抵達G點的橋樑叉路口。 這裡剛好是二寮坑山徑2K處。 在產道的右手邊有一座橋樑。 我花了一些時間研判地圖後,我穿越右手邊的橋樑續行。 橋樑過後是一條有輪胎痕跡而且往西南方向上切的產道。這條產道是由水泥石塊、其他石塊和泥土共同鋪設而成。
09:58 抵達H點土地公廟叉路口。 從G點的橋樑走到這裡實際上只需要1分鐘左右的時間而已。 在叉路口的右手邊有一條寬敞好走的水泥階梯。階梯的一邊有一堵紅磚矮牆,另外一邊則有一排的紅磚矮柱。 這條水泥石階相當的古色古香。 水泥階梯的底端有一座土地公廟。 這座土地公廟雖然地處偏僻,但是仍舊有人在清掃、膜拜。我在水泥階梯入口處休息喝水。 這個入口處是相當的乾淨涼爽,非常適合席地休息。
10:24 從H點的土地公廟叉路口出發。 出發後,我繼續沿著產道往前行進。這條產道沿途有一些崩塌點。 最大的崩塌點已經無法通行車輛了。
10:34 抵達I點的丁字路口。 站在丁字路口已經可以看到左前方三尖山東北峰的電訊中繼站。看到這座中繼站,我自然而然地取左續行。
10:44 抵達J點的東北峰下方的叉路口。左手邊的泥土產道似乎可以從東北峰的下方腰繞過三尖山東北主稜。 從現場實際地形看起來,可以藉由這條泥土產道爬上東北峰。 其次,從這裡也可以看到東北峰中繼站的西側已經有一大片的山坡崩塌成為一條可以走的路了。從崩塌的土質來看,這應該是老舊的崩塌。 我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到三尖山主峰的電訊中繼站。 我取直續行。
10:53 抵達K點的主峰中繼站南端圍牆西北支稜的交會處。由交會處繼續往前走約莫150公尺左右,就是這條山路的越嶺點,同時也是與三字坑山西北稜交會的地點。 山徑在經過越嶺點之後,兩旁的植被驟變為翠綠的樹林,走起來頗有古道的味道。
10:56 抵達二寮坑山徑3.6K處。
11:03 抵達L點的山豬叉路口。 雖然左手邊有一條很清楚的上切山路,但是二寮坑山徑仍舊繼續往前下切。我把這個叉路口稱為山豬叉路口是因為叉路口這一帶有非常濃厚的山豬味道。 我在此處觀察地形、研判地圖後,繼續往前下切。
11:07 抵達二寮坑山徑4K處。
11:13 抵達M點的叉路口。 在叉路口的左手邊有一條相當清楚的寬大山路(應該是泥土產道的規模大小),繼續往右前方下切的寬大山徑在路邊樹幹上有「二寮坑山徑」和「紙糊古道約740公尺」的路標。 因為三尖山是在我左手邊的方向,而右前方的山徑是朝著遠離三尖山的方向行進,所以我一時間懷疑路徑的標示是否有誤。在研判地圖後,我順著右前方有路牌標示的山徑下切。
11:15 從M點的叉路口取右前方有路牌標示的山徑下切。
11:23 接上紙湖古道。
11:30 抵達N點的老舊木棧橋。
11:37 抵達O點的木頭四角涼亭。 木頭涼亭有些老舊,屋頂有鋪滿茅草。涼亭每兩根柱子之間有一條長木椅,所以總共有三張長木椅。 涼亭不但地板相當乾淨,而且因為是在河谷的轉彎點,所以有陣陣的涼爽山風。 這裡距離紙湖古道與水泥產道的交叉點只有2、3分鐘的路程而已。 另外,在該交叉點也有一座解說牌。
我在這座涼亭午餐休息。 為了減輕背包的重量以應付三尖山的拉繩陡坡,我盡量地吃午餐、喝開水。一頓午餐下來,背包的重量少了兩公斤而只剩下13公斤的重量,希望等一下爬陡坡會順利一點。 XDD
12:39 從木頭四角涼亭往回出發。 在經過N點的老舊木棧橋沒有多久後,就是三尖山登山口。
12:45 抵達P點的三尖山登山口。 登山口迎面而來就是拉繩的急陡坡。這一段拉繩急陡坡的山路穿梭在麻竹林之間,需要連續爬升100公尺的落差。
13:06 抵達Q點的拉繩急陡坡的終點處。山徑開始沿著稜線上切。 這條稜線的坡度稍微緩和一點,不過稜線的寬度並不怎麼寬,同時有些路段是岩石的地形,所以大家仍舊需要小心行進。
13:12 經過R點的岩石稜線。
13:16 抵達S點的稜線大石頭平坦休息區。這裡距離兩稜會合處的主稜只剩下約莫70公尺的高度落差而已。 我在此處休息、喝水。
13:27 休息完畢,繼續循稜往前行進。
13:33 抵達T點的兩稜會合處。 山路的稜線和左手邊的隔壁稜線在此處會合為三尖山的西南主稜。主稜逐漸出現松樹。 稜線有些地方有滿滿的松針,是紮營的好地點。
13:41 稜線兩旁各出現一整排的松樹,地上也有滿滿的松針,煞是好看。
13:46 抵達U點的竹湖0025號基石。 我繼續沿稜行進。
13:51 抵達V點的三字坑山基點。
13:54 我在三字坑山基點過後的平坦處休息喝水。 從地上的兩處新鮮鋸痕來看,前一陣子有山友在此處休息。
14:09 離開休息地點,繼續往三尖山基點行進。
14:11 抵達W點的三尖山基點。 拍個照片後,我就繼續往前行進下山。我剛開始被稜線的清楚路徑所吸引而沿稜下切。 但是走了一小段路後,我覺得地形不太對勁。 我環顧四週後,發現在稜線靠西側下方的平坦地有一條路條,才發覺正確的山路不是稜線路,而是要從基點往西邊下切的接到一條類似產道的斜坡,然後再順著山徑的接回稜線。
14:16 抵達電訊中繼站的圍牆邊。 我記得圍牆邊有「軍營重地」的警語。 哇,此路不通。 XD 難怪山友們會從牆壁東側的邊緣,開闢一條腰繞路。 這條被我戲稱為「天堂路」的腰繞路和地形圖所顯示的航跡路徑真是天差地別。按照地形圖來看,三尖山東北主稜是一條相當寬大平坦的稜線,而航跡基本上也是在這條主稜邊緣的上下行進。 但是腰繞路實際上卻是在陡峭的崩塌泥土山坡,上下的穿梭行進。
這片陡峭山坡因為缺乏樹木來保護水土的關係,土石仍舊不斷的在崩塌當中,因而崩塌山坡的泥土是相當的新鮮、鬆軟。在大隊人馬踩踏之下,土石會變為更加鬆軟。 於是在颱風、地震和豪大雨之下,鬆軟的土石就會更加容易的崩塌。 在極端氣候之下,自然復育的方法很難達到它的功效。 登山客能夠做的就是不要繼續踩踏這片山坡,以免加速土石的崩塌。
另外,在缺乏樹木當作確保、當作扶手欄杆之下,這片崩塌的陡峭山坡自然有非常大的暴露感,並且腰繞路距離下方的高度落差還算相當的大。因此,雖然山友們很努力的架設繩索、甚至安置鋁梯,但是走起來仍舊有非常大的風險。 如同我在前言所說,為了山友們的安全,也為了水土保持,建議山友們、尤其是大隊人馬的登山隊,不要再經由這條山腰路的上下三尖山。
我邊走邊觀察地形,所以原本十多分鐘路程的腰繞路,我卻花了將近20分鐘的時間才走完。
14:35 抵達X點的腰繞路結束而山路開始一路拉繩下切的地點。嚴格的說,這個定位點是我已經下切約莫5公尺落差後,才確定要定位的座標。
14:46 抵達Y點的叉路口。 這裡往上和往下都各有一條山徑,而且這兩條山徑都有綁路條。因為從叉路口已經可以看到下方的水泥產道的大水溝,所以我取往下的山徑續行。 續行沒有多久,我就來到大水溝。 我越過水溝、穿過一小片樹叢,就是電訊中繼站產道的髮夾彎處。
14:48 抵達Z點的電訊中繼站產道的髮夾彎處。這條產道相當的安靜,我在髮夾彎處喝水休息。
15:10 我從Z點的電訊中繼站產道髮夾彎處往下出發。我計畫從這裡經台三線的走回楓之谷停車場。 因為台三線有許多重機在飆車,所以我為了減少台三線的路程,我就從這裡開始啟用GoogleMaps導航,希望能走一條可以大大減少台三線路程的路徑。
產道不久後會從一大片柳杉林的旁邊經過,之後產道兩旁就會出現一片又一片的檳榔樹林。我從檳榔樹的透空點回望主峰和東北峰的電訊中繼站。 實在沒想到這麼矮的郊山卻是有這麼難走的「天堂路」。 XDD
15:40 抵達高壓電塔過後的十字路口。 左手邊的馬路往垃圾掩埋場,右手邊的舊台三線往新莊隧道的西端隧道口,正前方的舊台三線可以接到新莊隧道的東北端隧道口。我取正前方的舊台三線續行。 續行沒有多久後,左有邊有一座廢棄的候車亭。 在還沒有開闢新莊隧道之前,早期的客運公司有在這裡設停靠站。 我繼續往前行進。 馬路在大轉彎後,左手邊有一塊空地。站在空地除了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之外,也可以看到三尖山東北稜的山腰站立著一整排的高壓電塔,以及看到會令我難忘的三尖山。
15:49 抵達AA點的舊台三線叉路口。 舊台三線在這裡向右大轉彎,而向左走的是往新莊山登山口的小產道。 Google Maps建議我在此叉路口取左,改走小產道。 我於是取左續行。
16:02 抵達AB點的農家折返點。 雖然地形圖和Google Maps都有畫出一條可以繼續前行的道路,但是農家的庭院和圍牆已經沒有可以繼續往前走的路了。 不過,我發現圍牆的另外一頭也有一整排的電線桿。 這讓我十分好奇,為何地形圖上的馬路會在此處消失,為何圍牆的另一頭還會有一整排的電線桿,為何Google Maps也認為這裡應該有一條路? 因為時間不允許我另闢腰繞路,所以我只好原路撤退。 我因為有上述的疑惑,所以沒有把這戶農家稱為「最後農家」,而是稱為農家折返點。 XDD
16:07 從AB點的農家折返點原路撤退。
16:15 抵達AC點的新莊山登山口。 看來時間已經不允許我去爬新莊山,所以我繼續往前撤退。
16:20 回到AA點的舊台三線叉路口。 我在這裡休息3分鐘,眺望已經躲在雲裡的神桌山。 改天再找時間和神桌山敘敘舊。
16:23 從AA點的舊台三線叉路口往西南方向的向新莊隧道東北端隧道口出發。
16:29 抵達AD點的舊台三線與新台三線交會點。交會點的右前方就是新莊隧道東北端的隧道口。 看到如此車水馬龍的汽車、眾多飆車疾駛而過的重機、響徹雲霄的喇叭聲,我於是不再堅持踢馬路回楓之谷,而最後決定搭乘一位好心司機的便車,提前結束今天的這趟行程。舊台三線在靠近交會點有一座養雞場。 聽說他們家的土雞還不錯吃,只是我的背包已經很重了,無法再裝下一整隻的土雞了。 XD
【座標資料】 TWD67 (所有高度皆由GPS自動校正)
A點 三灣楓之谷入口處停車場 243552 x 2723837 H78M
B點 八股農路與台三線的叉路口 243532 x 2723489 H75M
C點 產道越嶺點 242959 x 2722568 H114M
D點 竹林山徑終點旁的大白鐵皮水塔 243100 x 2722079 H163M
E點 泥土農路向右急轉彎處 243064 x 2722021 H145M
F點 泥土農路與產道的叉路口 242962 x 2721971 H95M
G點 橋樑叉路口 243023 x 2721930 H92M
H點 土地公廟叉路口 242926 x 2721928 H101M
I點 丁字路口 242941 x 2721436 H155M
J點 東北峰下方的叉路口 242832 x 2721035 H233M
K點 主峰中繼站南端圍牆的西北稜交會處 242682 x 2720786 H273M
L點 山豬叉路口 242551 x 2720484 H278M
M點 叉路口 242341 x 2720068 H204M
N點 老舊木棧橋 242655 x 2719713 H123M
O點 木頭四角涼亭 242805 x 2719450 H129M
P點 三尖山登山口 242598 x 2719678 H135M
Q點 拉繩急陡坡的終點處 242591 x 2719826 H238M
R點 岩石稜線 242599 x 2719910 H275M
S點 稜線大石頭平坦休息區 242593 x 2719956 H291M
T點 兩稜會合處 242562 x 2720069 H357M
U點 竹湖0025號基石 242727 x 2720432 H395M
V點 三字坑山基點 242768 x 2720522 H422M
W點 三尖山基點 242830 x 2720597 H428M
X點 腰繞路結束而山路開始一路下切的地點 242951 x 2720698 H384M
Y點 叉路口 243010 x 2720755 H358M
Z點 電訊中繼站產道的髮夾彎處 243024 x 2720772 H357M
AA點 舊台三線叉路口 244159 x 2720713 H195M
AB點 農家折返點 244293 x 2721284 H141M
AC點 新莊山登山口 244077 x 2720831 H158M
AD點 舊台三線與新台三線交會點 244079 x 2720377 H179M
【參考地圖】
地圖瀏覽器v4.36
【參考資料】
那山。那人。那國,2010/9/11,〈獅潭紙湖古道-三字坑山-三尖山、蘆薈花園雲南食府〉,https://minggoochien.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html
浦公英的部落格,2014/8/16,〈苗栗獅潭【紙湖古道登三字坑山、三尖山、三尖山東北峰】〉,https://mom4120.pixnet.net/blog/post/351937033
浦公英的部落格,2015/3/29,〈社大古道趴趴走之一:(苗栗獅潭鄉:紙湖古道走三尖山)〉,https://mom4120.pixnet.net/blog/post/351936904
brownlee(小李),2014/9/16,〈三尖山東北峰、三尖山、三字坑山、新莊山與八股觀音山-苗栗【三灣、獅潭與造橋】基石巡禮篇9〉,https://www.keepon.com.tw/thread-ebdadbcc-1a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行程影片】
楓之谷起登造橋三尖山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3CwJBxByDK/?igsh=MTFncnFzeDdxbXlhMg==
【登山影片】
https://youtu.be/R6cmLbSLLAg?si=zfHwp27oBR_7taw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