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6/5/6
時序進入雷雨季, 以下內容取自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 參考參考.
以下內容出自美國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之 "雷電風險管理 - 野外露營健行篇" 手冊:
http://www.lightningsafety.noaa.gov/resources/backcountry_lightning.pdf
原文很詳細, 取在台灣中文網站較少看到的重點翻譯.
下圖為雷殛死亡原因的統計數字:
⦁ ~50%的死亡原因為閃電擊中地面後引起的地面電流(下圖黃色部份, ground current).
⦁ ~30%的死亡原因為"側流電擊"(下圖橘色部份, side flash)-天上打下來的閃電初次擊中物體後, 跳到旁邊的物體. 如大樹被擊中後, 閃電電流跳到躲在樹邊的人
⦁ 只有~5%的雷殛死亡意外是遭閃電直接擊中(下圖藍色部份, direct strike)
今天20160509中午在北投軍艦岩紀錄台北盆地上升氣流的田野紀錄如下
(20年前曾在BBS上聊過一些現象後來被學術界抄襲變成某些人論文內容,在此就不多做說明。有入道的人看得懂這照片的意義)
今天氣象局發布午後陣雨消息後被媒體引用報導的內容
氣象局提供的即時閃電資料(來源以前是台電的觀測站,現在交給氣象局了?),閃電種類有雲間閃與對地閃
拍照時雷達掃到的,此時有悶雷(雲間)
到下午兩點左右更多雷雨胞被地面雷達掃到了
到下午16點台北盆地上空風平浪靜了
落水結果....(因台灣的氣象站沒有科學邏輯,比如說網格分布,這些氣象站[主觀配置],似乎有點[偽科學]味道就是。你我聽到的台灣天氣都有點偽科學拉...:-)
但對登山者來說你所處位置的氣象站絕對可以參考的
根據有點偽科學味道的氣象站測得的數據再插補繪製出來雨量圖,一樣有點偽科學的味道,但以經可以參考拉。
謝謝樓上指點.
請問雷雨胞雲對雲閃電, 在山上實際對人產生傷害也是雲對地對嗎? 所以和大平原對地的放電模式不同?
不曉得是否有過去台灣雷擊山難的科學分析報告可參考.
正在上升氣流下方看頭頂的雲....
即將登山路線中有[藍天](身處好天氣的位置別先高興可能是雷雨胞的種子中心),山的那邊上身氣流不少。
落水是天雷勾地火的結果....
白匏湖
台灣的地形跟美國大平原不同,登山過程在立體空間內,爬上與上生氣流方向一樣,有時會在雷雨胞內之上,要注意雷雨胞發展的NEXT的態勢,有時會在雷雨胞內(狂風雲霧中),要注意雲內放電,有時在雷雨胞之下要注意落雷。
樓主引介的美國雷擊手冊主要人在雷雨包下方的落雷防護方式。
台灣比較好的方式還是雨鞋+防水褲保持跟地面接觸面絕緣與身上避免突出物(不少登山客喜歡把登山杖放在背包上變成天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