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 09:25
官有林野境界標石、石丁、及界址之淺談(順訪阿拔泉山南峰北的丁字石),以及如何使用地籍圖來得到座標的土方法;順便探討觀音石山的無名基石及卫石的判斷方式
《前言》
官有林野(或官有林)是日治時期對於無契據及其他確證者(即無所有權之證明)之林野土地的統稱,國民政府以後稱它為國有林(或公有林)。明治28年(1895年)日人治臺後,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5-1897年)下設置林務課,專司林野事務,為日人在臺最早之林業機關。其後殖產部改為殖產課(1898-1900年),到了1901年再改為殖產局(1901-1914)。此時期開始林野調查,由林野調查課負責,在1910-1914年之間舉行,但台東及花蓮兩地區則只完成一部份。後來殖產局被劃分成殖產局及營林局(營林局由原來的阿里山作業所改制)兩個部份(1915-1918),其中殖產局專門負責林政事宜,營林局負責林產作業及木材販售事宜。營林局的官有林境界標,就是在此時期設置的。到了1920年營林局被撤銷,改制成殖產局營林所,其業務又回歸到殖產局(但有資料說是直接改成營林所,不屬於殖產局)。1914年總督府開始林野整理(正式之林野整理由1916年才開始),一直到1925年才完成。此時主要的任務是要區分要存置林野及不要存置林野,因此在區域界線上,設置一些境界標石來確定境界,我們常見的清理地水泥柱及不要存置水泥柱,可能是這時期設置的(國民政府時期可能也有設置一些吧,不過這點不確定)。至於其後的森林調查則由1925年才開始(之前是由阿里山森林開發為開端,接著是各大事業區的施業案編成),到1940年才完成,屬殖產局山林課的業務。
日治時期官有林野因為境界或其他原因,治台初期就著手進行境界測量,境界測量則分三角測量及周圍測量。三角測量會利用臨時土地調查局、內務局、殖產局、財務局、及陸地測量部等所設置的三角點來當測量的基準,以它為境界測量的參考。周圍測量則分圖根測量及細部測量兩種:圖根測量也是使用三角測量採用的三角點作基準,但以地籍測量為基礎,而不是以陸測點為基礎;而細部測量則以圖根測量為基礎,測定境界線,並於主要地點設置境界標石,並在圖上標示標石的位置。常用的三角點有陸地測量部的三角點、土地調查局的地籍點(包括三角點及圖根點)、殖產局三角點(包括殖產局三角補點、殖產局圖根三角補點及殖產局補點)、鑛務課石柱、森林三角點等。
日治時期的境界標石則有專賣局境界標(南庒山)、專賣局樟林地界、
專賣局造林地(專賣局造林課)、山(古山字)字水泥柱、
保安林界水泥柱
(可能有號碼的是日治時期設置的,但不確定)、
營林局官有林境界標,
以及最近新找到的卫字石、
界字石、
石丁等。
至於國民政府時期設立的境界標石則有林產管理局山字水泥柱、
山字水泥柱(新立,柱身比較小)、
保安林界水泥柱(新立,可能是沒有號碼的吧,不清楚)、
民政廳訂平山界等。至於清理地水泥柱、
國有林不要存置水泥柱、造林人水泥柱、
租字水泥柱、無字石柱及其他水泥柱等,由於本人的資料不完全,無法確定設置的時期,尚請賢達前輩指教一二。
《台南州嘉義郡國有林野圖》

在台南州嘉義郡國有林野圖上,官有林野和私有地之間的分界線上,會標注一些附有藍色【卫石】兩字的紅色單圈圓形記號○及一些附有藍色阿拉伯數字的紅色單圈圓形記號○(圖上也有三角點的紅色三角記號△、森林三角點的藍色單圈〇有冠字號碼記號、及圖根點的紅色雙圈圓形記號◎,但它們不一定在分界線上),附【卫石】兩字的圓形記號是卫字石或營林局的官有林境界標,而附數字的圓形記號是山字水泥柱。有時在沒有標示記號的地方也會看到卫字石、界字石、石丁、造林人水泥柱等(境界標目前本人沒有看到有記錄在沒有標示記號的地方找到過),原因不明,因此只要在分界上找,多多少少會有所收穫。
ㄧ、在台南州嘉義郡國有林野圖上有標注【卫石】的地方,大約有82處,其中在阿里山附近的有10處,在竹崎鄉及梅山鄉境內的有72處:
〈ㄧ〉阿里山的10處中有記錄的共9處,只有1處衫山目前沒有記錄;

1.兒玉山東南峰、兒玉山、西對高岳、松山、烏松坑山南峰的東南鞍部、及烏松坑山南峰這6處有被山友找到(本人去過其中的兒玉山東南峰、兒玉山、西對高岳等3處);
2.祝山西北峰、大塔山步道的鞍部休閒平台、及大塔山東峰等3處則找不到(此3處只有本人的記錄,其中祝山西北峰及大塔山步道的鞍部休閒平台,這2處有其他的基石);
3.衫山目前本人沒有看到過記錄,不知道有否存在;
4.所有找到的卫石都是營林局的官有林境界標:
第一號的兒玉山東南峰、第四號的兒玉山、第五十四號的西對高岳、第百二十號的松山、第百七十二號的烏松坑山南峰、及第百七十三號的烏松坑山南峰的東南鞍部。
〈二〉在竹崎鄉及梅山鄉境內的72處,目前已經全部前往:
1.確定找到的只有10處:木屐寮火車站西北西、下甕南、頂甕、鹽菜甕東、鹽菜甕山東、阿拔泉山東南、獨立山南峰東、獨立山東南、交力坪山西南峰、及石古坪,所找到的卫石都是卫字石(只刻一個「卫」字的石柱);
2.字跡不清楚的有2處,但無法證實是卫石:紅南坑西北及獨立山西北;
3.斷頭只剩一截的有2處,也無法確認是卫石:頂甕東及鹽菜甕山東南;
4.疑似的有2處,但可能性很小:科尾東北及紅南坑東。
〈三〉另外沒有標示【卫石】的有4處,但確定是卫石的有3處:木屐寮火車站西、下甕東南、及阿拔泉山南峰北。字跡不清楚的有1處,但無法證實是卫石:觀音石山。
二、在台南州嘉義郡國有林野圖上有標注阿拉伯數字的地方,大約有657處。編號由鹿林前山的1號到學仔北的600號,但其中有缺號的(缺號的56處),也有1號多處的情形(重號的25處),所以只有569處。不過在嘉義郡的西南部(阿里山、番路庄、中埔庄、及大埔庄),號碼重複的標石約有88處。
目前為止,本人已經找了144處有標注阿拉伯數字的地方(其中3處是號碼重複的標石),但找到標石的只有43處。這43處中有34處是山字水泥柱,另外9處是山字水泥柱(小一號的新山字水泥柱,主要集中在太平大籠頂及紅南坑附近)。探訪的成果比卫石的好很多(已到的81處卫石只找到10處,加上其他不確定的也只有16處,若再加上沒有資料的,也不過20處),但是在主稜上的標石比較少,勉強算起來還不到12處,不過在主稜上的標石比較明顯且好找。
〈附註〉
1.缺號的56處如下:
28.167.180.181.182.183.184.235.236.252.253.275.276.277.278.280.281.282.285.286.288.289.291.292.293.303.305.308.309.322.324.325.326.332.333.467.472.510.541.542.543.544.555.556.557.558.559.560.561.562.563.564.565.566.567.568.(28號沒有藍色的記號,但被用鉛筆標示出來)
2.一個號碼多處使用的25處如下:
84*5.133*5.254*2.263*2.265*2.267*2.268*2.272*2.290*2.313*2.350*2.357*2.362*2.393*3.400*2.538*2.539*2.540*2.(全部共43個號碼,扣除原來該有的18個號碼,多了23個重複的號碼)。
3.不同地區但號碼重複的88處如下(嘉義郡阿里山西南部、番路庄、中埔庄、及大埔庄):
39-69.71-95.166-190.192.199.250.254.其中173、174、及187各有1個重複的號碼,所以只有85個號碼重複。
三、在台南州嘉義郡國有林野圖上有標注【保石】的地方,大約有3處,都屬嘉義郡內。至於這些【保石】是什麼,還不清楚,它和保安林界有沒有關係,也不知道,只能找到了再討論。本人有去其中的1處梅山太平找,但找不到標石。
四、總結
在台南州嘉義郡官有林野圖上共有82處卫石的記號及657處阿拉伯數字的記號,總共有739處有記號(加上保石有742處),因此要全部探訪實在是一件大工程。目前本人只初步完成78處卫石的記號(其他山友完成3處)及144處阿拉伯數字的記號,剩下1處卫石及513處阿拉伯數字的記號,就留待眾山友的共同努力來完成了。
五、其他
由於其他地方的官有林野圖上,沒有看到卫石及數字的標注,並且其他地方也沒有人看到過營林局的官有林境界標及卫字石(可能和營林局設立的時間太短及負責的事宜有關,因為其主要作業處是在阿里山附近,不過目前發現其編號達170號以上,所以數量也是相當龐大的),所以沒有辦法判定其是否有設立卫石,不過山字水泥柱還是常常見到的,只是沒有標注數字而已。
有一點要特別強調的是,營林局的官有林境界標是否都設立在主要的稜線上,這點尚無法確認,因為手頭上的資料有限,不過目前找到的都在阿里山山脈上及玉山的西稜上,這可能跟山友常走的路線有關。
至於山友在主要稜線上常發現的山字水泥柱,是少數立在主要稜線上的標石,這是因為山友常常經過才能發現。由於標石都是設立在官有林野地和居民私有地的交界上,因此山字水泥柱所設立的位置,大約有三分之二以上都不是在主要的稜線上,絕大多數都是設立在非常不明顯的小支稜上或是非常奇怪的小溪崖邊,有
時更是設立在完全看不出特徵的地方,這點和卫石所立的位置相同,所以不要在地圖上認為其位置奇怪就放棄,因為常常到了現場都有驚喜在等您的。
《如何得到官有林野圖上有標記處的座標》
首先在電腦上先搜尋並找到【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然後打開它,打開後找台灣各地的圖樣,
將其中的【嘉義】圖樣打開(本人以嘉義的為例),
在地圖的左邊有【空間查詢】的名目,在【空間查詢】的下半段有【圖層】、【測量】、【設定】、及【說明】等4個條目,
按壓【圖層】項目後會看到許多條目,將其中的【日治國有林野圖】打開,
右邊的地圖中就會出現【台南州嘉義郡國有林野圖】的舊地圖。
其次在其他電腦上或在原電腦上開啟另一個新畫面,先搜尋並找到【國土測繪資服務雲】,
然後打開它,打開後找【PC版地圖】,
並且將它打開,打開後先將跳出來的子視窗關閉,
此時在地圖的上方有【搜尋】欄位,在【搜尋】欄位的右邊有【底圖切換】、【圖層設定】、【定位查詢】、【系統功能】、及【瀏覽記錄】五個項目,
將滑鼠移到第二項的【圖層設定】,並且開啟它,螢幕右邊會有【已選取圖層列表】的子視窗跑出來,
在此子視窗的左上角有【圖層列表】的選項,按壓此項目後在【已選取圖層列表】的子視窗左邊會跳出【圖層列表】的子視窗來,
在子視窗中找第三項的【土地圖層】並且將它打開,
接著在【圖層列表〉土地圖層】的子視窗中找第三項的【地籍圖】並且將它打開,右邊的【已選取圖層列表】的子視窗中在【基本底圖】下方會出現一項【額外圖層】,【額外圖層】項目內就有【土地圖層地籍圖】的小項目。
這時左邊的地圖中就會看到地籍圖的粉紅色線條,這些線條就是每個地目上的分隔線,作為和他人土地的界線。最後就將【圖層列表】及【已選取圖層列表】兩個子視窗全部關閉,此時的地圖上就全部都是地籍圖。
接下來就是將【日治國有林野圖】的地目跟【國土測繪資服務雲】中地籍圖的地目做契合的動作,也就是說看圖說話。以最接近竹崎市區的529標石為例:
先看【日治國有林野圖】的【529】數字在那裡,再看它附近的地籍線在地圖上是長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看到它在阿里山林業鐵路的西側,並且有一個紅色的單圈在地籍線上,單圈的西側有一條小河流,南方有一條大一點的河流。
以此為準,再將【日治國有林野圖】放到最大,此時舊地圖就會消失,跑出底層的現有地圖,這樣重複放大和縮小,就可知道529標石在現在地圖上的大略位置,但這不是我們所要的,而是當作參考而已。
回到上文中529標石在【日治國有林野圖】的位置及其附近的特徵,將它記住後關閉或縮小視窗(或開第二台電腦作比較),然後打開【國土測繪資服務雲】中的【地籍圖】,按照地籍圖的樣子作比對,可以得到在463-6的地目中,其東北方的地籍線條和529標石在【日治國有林野圖】的位置很像,
再把滑鼠移到尖端的位置(此處就是林野圖中紅色單圈的正中央),這時請注意地圖的右下角有座標的資料(120.553212,23.230645),將它抄錄起來,就完成529標石的座標搜尋。
將座標(120.553212,23.230645)鍵入GPS裏,就可去現場驗證了。不過請特別注意,【國土測繪資服務雲】中的座標是採用TW97,也就是座標系統的WGS84,並且以度表示(不是二度分帶),不是以度分或度分秒表示,請調整GPS的座標系統後再應用。祝大家找基石順利!
《石丁和界址》
石丁和界址是一般民眾對其土地的境界線上,所有用於表示其土地範圍的石柱或水泥柱的俗稱,其中的石丁是日本人對於距離標石的叫法。
石丁的〈丁〉是距離的單位,是〈町〉字的簡寫,不過町也用於面積的單位。早期日本人對於長度的表示法為尺貫法,單位為釐、分、寸、尺、間、丁、里,其中1尺為30.30公分,而6尺為1間,1間是房屋兩根柱子的面寬(房屋是包含若干房間的,以屋內房間的多少可以來衡量長度的大小),也就是1.818公尺。而60間就形成1個町的寬度,以丁來表示,也就是109.08公尺。至於1里就是36丁,換算成米制為3926.88公尺。這些數字在台灣河川兩旁的〈町杭〉水泥柱上,就可以看到其蹤跡。
不過〈町杭〉是用數字表示,例如0/30的水泥柱,就是由0/0的水泥柱起算30丁的位置,也就是離起點3272.4公尺;而1/0,就是由0/0的水泥柱起算36丁的位置,也就是離起點3926.88公尺,即1里的位置。如果各位有到日本遊玩,特別是在寺廟的朝拜道路上,常可見到路旁的石柱上有刻字,
上面有〈XX丁〉的字樣,就是告訴你距離某處還有多遠,你就不會擔心要走多久了。
不過台灣卻把刻〈丁〉字的石柱廣義化,只要是在其土地境界線上所設立的石柱,全部稱為石丁,而不管其是否是表示距離還是沒有。
石丁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發現,目前有2處有發現其蹤跡,一處在頂甕東南方的木屐寮東北,此處是一塊大石頭上刻【石丁】兩個字。
另一處在阿拔泉山南峰北,
原來有卫石的無名峰之木柱已被拔除,
改放置一塊阿拔泉下山的牌子,
在其南邊約10公尺,
步道的西側,
有一塊四方形的自然石,
其上刻一個【丁】字,
這是台南市蕭姓資深山友(Duplicate Hsiao)找到的。
這2處都沒有資料,能找到都是幸運的事情。
界址是石柱或水泥柱上刻上【界】字,常見的是水泥柱上刻10公分左右的【界】字,不過獨立山西南則是一塊自然石上刻25公分大小的【界】字。
《觀音石山的無名基石》

觀音石山的無名基石,根據本人2010.06.30探訪時的舊照片,發現其頭部受損嚴重,幾乎看不到任何刻字,
不過其柱身有橫向的磨痕,
加上其大小和材質都和卫石非常的相像,
很大的可能就是卫石。
這和一些有卫石資料的毀損標石上有相同的特徵(例如獨立山西北及紅南坑西北的卫石),不知是否有人不願意後人認出它是日治時代的卫石,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有待深查。其唯一不利之處,是其所在之處沒有卫石的標示,不過這點在阿拔泉山南峰北(即山友的無名峰)、木屐寮火車站西、及下甕東南三處,都找到了例外,所以在沒有標示卫石的地方看到類似的標石,首先請特別注意其有否刻字,其次若是其頭部受損嚴重,請注意其柱身有否橫向的磨痕,最後是看其大小和材質,這樣才不會將它錯認為無名基石。因此在嘉義縣梅山鄉、竹崎鄉、及阿里山鄉(或是番路鄉、中埔鄉、大埔鄉、及南投縣信義鄉的南部),若在稜線上或奇怪位置的地方,有看到非水泥柱的石柱,請特別再詳細審視一下,可能您就是卫石的發現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