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大溪打鐵寮古道~白石山,有古橋、古石碑、土地公石棚,歷史人文遺跡豐富
日期:95年11月12日(週日)
嚮導:林佳良
天氣:晴
林宗聖老師將〝白石山〞,列為台灣百名山之一,在台灣百名山(3)書中,對白石山的敍述:
『白石山位於三層~三民間,屬大溪鎮,因山頂有一大片巨大岩石,黄昏時夕
陽照射有如〝白石〞而得名。』
當我們從大溪三層社區,最後農家停車場,沿〝打鐵寮古道〞走沒多久,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著,很少登山古道離社區這麼近,就能遠離城市的喧嘩,能夠把你那浮動不安的心,馬上靜謐下來,將你帶入那百年前的滄桑歷史中。
眼前,就是建於日治大正15年(西元1926年)的三孔橋–〝太平橋〞,橋前空地左側,立有「太平、濟安二橋的造橋紀念碑」,石碑保持相當完整,字跡也清晰,讓我們了解橋名及典故。太平橋下的水流量很大,橋下的溪名叫做〝草嶺溪〞。原是三孔橋的太平橋,被大水沖毁二孔,所以重建後只剩下單孔舊橋蹲,其餘二孔用水泥重建,但還是看得出當年太平橋應是打鐵寮古道人來人往重要橋樑。我站在橋上遠眺前方,整片的芒花正盛開著,在陽光照射的逆光中,晃如雪花,沒想到在這裡也能欣賞到芒花美景。
在聲聲讚美中,我剛走過太平橋一會兒,接著來到一座,有如中國庭園造型的單孔橋–〝濟安橋〞,我不得不稱讚,大溪人的人文素質之高,在百年前就已建造出,如此典雅的小橋,我不禁又拿起相機多拍幾張,為的是要抓住這小橋的神韻。
過了濟安橋,進入了泥土山徑,穿越一片高大相思林,佳良,帶我們去看〝燒炭窯〞遺跡,圓渾的窯身,放柴火的窯嘴,仍清楚看出來,它曾經燒過了多少相思樹的木炭,供往來打鐵寮古道的旅人温飽取暖。
山徑婉涎迴轉,冬日的暖陽,隙過樹稍,我們來到了,〝阿姆伯甘仔店〞遺址(雜貨店),現雖只剩些紅磚石柱,但當年仍是來往旅客休息補充體力的地方。再往前不久,前方轉彎左上方,有一塊大石,在大石下有一座,由四個石塊砌成的石棚,是土地地廟前身,供旅人模拜,保佑旅途平安。接著山路轉陡,是打鐵寮古道最陡的〝弄料崎〞,陡崎山路是由鵝卵石輔成,一路陡上稜線,接上了草嶺山古道的來路,這裡是曾駐守慈湖的廢棄崗哨,有很多人在此休息。
打鐵寮古道由崗哨左側續行,不久遇叉路,左邊的路很陡,是上到鐵塔山頭(525m)的山徑。古道路取直,沿著山脈彎延,饒著〝慈湖〞而行,這段如蛟龍盤踞的山路,有人稱「龍過脈」。過了龍過脈,古道路貼近慈湖溪,在溪旁立有一塊「白石山東興橋造橋紀念碑」,左側山腰又有一座土地公石棚。續往前不久即是打鐵寮古道,最富有古味的双孔橋–東興橋,它是打鐵寮古道所遺留最富思古幽情的一座美麗的糯米古橋,它用糯米、紅磚、石塊堆砌而成的半圓拱橋,建造在慈湖溪上,現在水少,我下到岩石的溪床上,繞一圈,欣賞它美麗的倩影。告別了東興橋,接上了由百吉隧道過來的步道,取左行,通入了住白石山的山路,而結束了〝打鐵寮古道〞路程。
在這條古道上,有三座百年古橋,兩座建橋石碑,兩座土地公石棚、一座燒炭窯遺跡,一間阿姆伯甘仔店遺址,見證了古道滄桑歷史,這麼豐富的古道人文景觀,說明了打鐵寮古道,是自清朝以來,由大溪進入三民、復興,撫番開墾,製腦、伐木、燒炭,的一條相當重要熱絡的古道。
離開了打鐵寮古道,往白石山的山徑,先是平緩泥土產道,緊接著上陡坡山徑,,是由簡易木頭間隔的階梯,走來也頗舒適,更何況沿途山谷有又高又直樟木可欣賞,秋末天氣凉來,汗也不會流很多,走到一叉路,立有指標,我們取左,由白石脚的岩壁方向,為的是要欣賞這兩千萬年前的白石山大岩壁。
走在巨大岩壁下,心中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白石山的岩壁似乎印證了,台灣從海底隆起的造山運動,因為大岩壁中有各種如蜂窩石、海蝕洞、海蝕溝的海岸地形地貌,配合大自然彩繪的色澤,變化出如此豐富的風貌,走在這懸削的大岩壁下,踏著變色的落葉,真的不虛此行。最後拉繩爬上標高622公尺的白石山頂,展望四週良好,今日天氣佳,大溪鎮、石門水庫、三峽、復興鄉羣山,360度美景歷歷在眼前。
這條路線有豐富歷史人文、壯觀的懸峭大岩壁,及美麗的羣山可欣賞,所以它也是大溪的古道登山熱門路線,非常值得山友們登門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