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可不可以來討論一下山難要怎麼自救啊..??


我想大部份的人都沒有這樣的經驗..很好奇如果在山上迷失了..要怎麼找到路..或是要怎麼讓別人找到..??..要準備什麼東西...要具備什麼能力??

最近有和我常一起上山的朋友討論過.....我的理論是..爬山我們在路跡明顯時通常很少去認自己走過的路...也常乎略了路條...所以當發現自己走錯路時..很容易就找不到回去的路..甚至連方向都迷失....我朋友的想法是..山難的發生是山友在走錯路時沒有回頭..而想要另外自行開路再接回正常路徑.....我想山友們應該是不知到怎麼回頭而不是不想回頭吧..大家認為咧??...

還有我想大家山上真的該帶個哨子..而且沒事應該不要亂吹著玩..還有該有個求救的語言..以及回應的語言吧..還有養成看地圖的習慣是必要的吧..因為常發現有山友不會看地圖..不知道等高線圖表達的涵意..總覺得這樣不太好吧..可是又不知道不好在哪裡...呵呵..

所有回覆

  • 分享自己的登山經驗。重點就是平常爬山就要養成帶地圖的習慣和認識地形的能力。 地形的特徵有稜線,山谷,山頭,溪谷和鞍部等,例如從登山口到司宴池的山徑,大部分是走在稜線上,沒有山谷的地形。所以一旦走進山谷,應該就會立刻發覺錯誤而儘早回頭,可惜張博崴同學未能及早察覺。 出發前,除了發地圖外,一定要提醒隊員今天的路線特徵和回程時必須注意的叉路地點。尤其走到寬稜時,必須特別注意方向與特殊記號或樹幹等。上山時,不可以只注意前進的方向,還要注意下山時的路線和叉路。下山時,有時可能會摸黑,能見度不佳常會使山友判斷錯誤。有一次摸黑陪同伴從三叉營地下山,到登山口的路跡在大白天下非常清楚,可是摸黑僅能靠著頭燈時,卻使我數次來回細心找尋,才能保持在正確的路徑上不致迷路。 我喜歡將指北針掛在脖子上,這樣可以隨時注意前進的方向。遇到顯著的地形時,就拿出地圖比對,確定自己的所在地點。千萬不要等到迷路時才想看地圖,因為範圍會太廣而難以確定,除非有 gps 或絕佳的辨識地形能力。 跨過倒木和通過崩塌地後,不要急著前進,上下找尋可能的山徑。這些障礙常會改變前進的方向,適合通過的地點往往不在原來的路徑上。 攻上稜線時,牢記方向的改變和轉折點。曾經有山友從畢祿山單攻回程時,卻錯過山頂前的稜線叉路,而往鋸山方向去。千萬不要一個人輕易進入高大茂密的箭竹林。 登山經驗多了之後,自然就會注意營地,水源和避風處等其它有用的資訊。
  • 我覺得喜歡爬山的朋友在打包裝備時都要牢記「當我迷路時,有甚麼便宜又簡單的裝備或東西,就可以幫助我免於陷入張博崴或李俊生的遭遇」. 這些簡單的裝備或東西可以是打火機,指北針,地圖,鏡子,乾衣服,雨衣,緊急糧,瑞士刀,繩索,爐具和瓦斯等. 我實在無法想像不帶地圖就前往陌生地區爬山的舉動,也無法理解沒有打火機就要在陌生山區過夜. 這兩件東西才多重? 多少錢?居然都無法帶著,所以說很難理解.
  • 跟團的人要想一想 如果嚮導受傷了 您要怎麼辦 謝謝
  • 基本上發現自己很有可能走錯路時,就要回頭去找上一個明確正確路徑(如叉路.有明確指標...) 有些路條不能盡信,有可實是探路或是開路時留下的。 如果時間已晚,最找準備找地方過夜,夜晚找路很容易錯過正確叉路或是發生意外。 自己幾次經驗都是回頭找到已知點時才發現正確路徑都很明確,自己都覺得好笑(有人可能會說鬼遮眼吧)。 路條的話要也注意,曾經更著某路條到一條廢棄5.60年的古道,最後還是過夜,隔天再回到正確路徑。
  • [山難] 要怎麼自救 ? 是指迷路, 或受傷不能動彈, 或裝備不足等狀況的通稱吧 ? 但不管怎樣, 無外乎找路, 求救, 求生, 過夜等, 大致如下: 找路: 路標, 路跡, 定位工具(指北針,地圖,GPS,高度計)... 求救: 無線電, 手機, 哨子, 狼煙, 鏡子... 求生: 打火機, 水, 食物, 炊食器具... 過夜: 防寒裝備 (衣物,睡袋,帳蓬,樹葉,樹洞,山洞,火堆...) 找路通常比較困難, 如果迷路後 什麼定位工具都沒有的話. 要找路, 要先留下走過痕跡, 譬如折樹枝, 綁草堆, 疊石, 做記號, 拉繩, 丟垃圾... 過夜若有問題,可能裝備不足,或出了什麼狀況,譬如就有人因裝備不慎消失後, 什麼都沒有情況下(無火,無水,無保暖衣物...),只穿單薄排汗衣物, 在高山樹林中過一夜, 氣溫約3~5度, 還好沒遇到下雨, 不然就再見了. 什麼保暖裝備都沒有, 也無生火工具, 又很冷, 如何過夜 ? 1. 不要睡: 能安全繼續走, 就繼續走, 當成夜行, 直到天亮. 若不能走, 找個遮風避雨處躲藏, 但需要定時原地不斷活動, 就是不能睡著. (感覺發抖失溫, 就一定不能睡, 要起來不斷運動, 譬如爬上爬下, 原地跑步,繞圈走等) 2. 找乾樹葉: 弄成樹堆, 將自己完全蓋起來, 若樹葉不夠多, 可直接在衣服內塞樹葉, 再蓋樹堆. 若樹葉夠多, 可搭底下這種 [樹葉帳蓬或草堆帳篷] (如果很保暖, 不會發抖, 就可以睡) : 樹葉帳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k4xBhRNKQY
  • 1. 不要睡: 能安全繼續走, 就繼續走, 當成夜行, 直到天亮. 若不能走, 找個遮風避雨處躲藏, 但需要定時原地不斷活動, 就是不能睡著. ^^^^^^^^^^^^^^^^^^^^^^^^^^^^^^^^^^^^^^^^^^^^^^^^^^^^^^^^^ 請教一下 小弟曾經看到的是說 天黑前要做迫降準備 晚上就要睡 不可以行走 白天再行走 不知道哪種作法比較好說
  • > 1. 不要睡: 能安全繼續走, 就繼續走, 當成夜行, 直到天亮. 若不能走, 找 > 個遮風避雨處躲藏, 但需要定時原地不斷活動, 就是不能睡著. > ^^^^^^^^^^^^^^^^^^^^^^^^^^^^^^^^^^^^ > 請教一下 小弟曾經看到的是說 天黑前要做迫降準備 晚上就要睡 不可以行 > 走白天再行走 不知道哪種作法比較好說 如果可以安全繼續走, 這個[安全], 是指對路線很清楚, 路跡也很好, 危險不高情況下. 如果不安全, 則準備破降, 停留原地至天亮, 會比較好, 但可能因停留不動, 或無聊睡著而失溫. 安全繼續走: 也可以是在原地繞圈子, 故意爬上爬下, 主要就是讓自己動來動去, 不要因不動睡覺而失溫.
  • SmileCome大大說這句話的前提是 什麼保暖裝備都沒有, 也無生火工具, 又很冷, 無法過夜 一般來講,的確是不贊成夜行的狀況 由其是在迷路的時候 很多白天覺得不怎樣的路況 晚上卻會產生死角 但是,若沒有完備的工具和條件 包括帳篷 露宿袋 大垃圾袋 保暖衣物,也無法生火 原地不動的話,在高山上很可能馬上失溫,兩三個小時救回老家了... 所以,SmileCome大大也提到另一個方式 就是想辦法利用身旁的樹葉之類的東西撲滿身體,製造保溫的效果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幾年前某醫院的登山隊走三天的八通關山時 一個醫生在下到八通關山登山口,竟然走錯路 只好就地利用地形保護自己 可以看以下的聯結 http://blog.yam.com/hbtsin/article/34716305 至於張生的山難事件,由於很多都是網路消息,也不知道真假 從這些網路資訊中,我個人好奇的是 1. 他的登山經驗到底為何? 看到網路說他是第一次爬百岳,之前只爬過鳶嘴山.拉卡山等中級山 2. 他是否真的如網路所述,是穿牛仔褲上山? 3. 是否如神鷹所言,身旁沒有打火機等升火工具?甚至連爐頭 瓦斯都沒有? 小弟並不是事後在傷口灑鹽 而是以上數點,全都是登山的大忌...
  • 小弟得到的資訊 是張同學第一次爬高山.. 所以 就一位新手而言 睡袋與帳篷等 可能的認知上準備是ok的.. 但對山越爬越爬越保守的山友而言 這些是不夠的.. 我只能說.....運氣不好 就算高手也有掛點的風險 個人認為 裝備 只是增加活的機率 並不代表絕對活~ 從登山經歷到從失蹤後白姑的天氣狀況 只能嘆息~~ 有些狀況絕對是超乎我們想像 無法評斷 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吧~~
  • "裝備 只是增加活的機率 並不代表絕對能活..." 其實爬山本來就是風險比較大的活動 但是就算是開車,儘管自己再怎麼小心 也有可能因別人的疏忽或安全駕駛觀念的缺乏 而導致車禍受傷,甚至是死亡 所以一個登山老手會掛點在山上,也不是不可能 四大天王的林文安前輩,也是如此啊... 2004年七月初南三段山難事件 在颱風過境的情形下 造成一人失溫死亡,領隊出去求援結果失蹤至今 另一個隊員獲救時,也是呈現失溫狀態 如果當時另外兩個隊員沒有將帳篷給帶走 或許死者可以撐到救難隊趕到 也或許該領隊就不用冒著惡劣的天氣出去求援而導致失蹤吧? 但是在荒山野嶺中,能多加一分活命的機會 就是要爭取 裝備的缺乏,第一個導致的後果,就是失溫 人可以好幾天不吃,可以十幾個小時不喝 但是只要一失溫,沒幾個小時就見祖宗 連撐到隔天早上的機率都很小 以我舉出的八通關失蹤的案例 該醫生走到小溪後 (推測應該是荖濃溪源頭) 知道自己走錯路 第一個作法就是往回走 第二就是找尋適合的地點掩護好自己 也幸好兩天後就尋獲 不然以他輕裝的情況,再多拖個幾天,恐怕也是一個遺憾 以目前網路上得到的訊息 不管張同學生前是否有受傷 但是從以下網址得到的資訊 http://tw.myblog.yahoo.com/se.rescue/article?mid=129 "他脫掉內衣、褲,躺進睡袋的情形研判,他有可能負傷游入其陳屍處旁的水潭,希望沿溪而下求生,等到發現水潭下方是落差極高的瀑布,再游回時全身濕透又冰冷,才脫去濕衣躲進睡袋取暖" "他的遺物中,並未攜帶鎂塊或打火機之類,可以生火取暖之求生工具" 大忌之一就是未帶升火工具,導致極速失溫 第二個大忌,假設他是穿牛仔褲,又游入水中尋求生路未果,那牛仔褲要多久的時間才能乾?我們一般的排汗褲,在有火可烤的情況下,理論上一兩個小時就能全乾。softshell的褲子會稍微久一點,但絕對比牛仔褲快上很多。 第三個大忌,就是一般人會犯的,往溪谷尋求生路... 總歸的主因,我個人認為就是死者在登山觀念上的缺乏,而種下這個悲劇。但是死者為大,也不忍有所苛責吧... 台灣很多登山客,其實在登山觀念上還是很缺乏。撇除在中級山拓荒砍路的高手之外,很多人百岳也走了二三十座,但還是在數百人同時在的路線,且路跡清楚的地方走失,至今屍骨無存。我自己帶隊時,就很氣那種事先完全不做功課,抱著只要跟著嚮導走就好心態的隊友。甚至連"你沒走過,也敢自己去走"這種毫無觀念的話我都聽過。正確的登山觀念,雖然不能保證上山時一定能全身而退,但是最少,可以將發生災難的機率降至最低。可惜,還是很多登山客缺乏這觀念啊... 爬山的這幾年,我都把重點放在"如何走對路",但很少想到"迷路時,該怎麼處置"這一塊。以往有幾次走錯路時,不是往回走迅速接回正途,就是從山勢地型和地圖判斷出沒偏離太遠,可以硬切回山徑。但是藉由這次的山難事件,我徹底的知道,在迷路處置這一塊,我還非常的不足... R.I.P, 張同學...
  • 如果張博崴與女友通話時,多提及自己正沿著一個山谷的地形下山,相信警察與搜救小隊就可以迅速地判斷出正確的搜索區域. 之後張博崴進入深谷後,通訊就中斷了. 所以登山時也要隨時注意手機可以通話的地點,迷路時避免走入山谷太深. 上山時為了省電,手機通常保持關閉狀態,但是稜線上容易收到信號,因此到稜線時最好測試一下收訊情況,以便緊急連絡之需.
  • 如何防止失溫?? 我去年(2010)年底1個人去南湖群峰5天 其中一天是馬比杉山來回行程 結果當天花了大半時間找路,到傍晚7點還在陶塞廢棄山屋後方上游的溪谷之中 那時候溪谷早已凝結成雪,在摸索之際竟然開始體力不繼!! 於是在一片漆黑的冰雪谷地之中找到一處岩縫就地休息 我的穿著從內到外有一件內衣,一件排汗衣,一件羽絨外套,一件防水透氣外套,一件運動褲與一件防水透氣褲,2雙襪子(包包裡還有備份),一對薄手套與一對厚手套,GORE-TEX中統登山鞋,2條頭巾,1頂毛帽... 各位知道嗎??我在那岩縫躺了3小時,幾乎0度的低溫.滿地白雪.還有陣陣凜冽的山風吹襲下,沒有失溫~(只有腳因暴露在岩縫外微微顫抖) 我在馬比杉返回的途中,因為想讓南湖山莊的床位暖和一點,撿了一袋樹葉(雖然是針葉)...沒料到行程耽誤又體力不繼,我先把樹葉鋪在岩縫內的地上(上面還覆著雪),包包當枕頭...最關鍵的,我用1個塑膠袋套住我的頭,只留下額些微縫隙以供呼吸,想不到效果顯著~~這個塑膠袋可以讓我的頭部與外界隔絕,不受外面的溫度影響,使我得以順利維持體溫與充分休息恢復體力 由於塑膠袋的效果,因此我在返回南湖山屋途中,我的毛帽裡加了一層塑膠袋保護,使我的頭部在通過南湖東峰鞍部強風吹襲下平安無事... (甚至我在山屋就寢時頭部也仍包著塑膠袋...) 所以...即使各位的輕裝背包裡沒有生火裝備,但至少也要有1~2個塑膠袋 以上是以我過來人的經驗...頭部是求生過程中的重要關鍵部位 務必要小心呵護之~~
  • 三天不喝水可能不會完蛋 但是喉嚨受不了 請問各位前輩 有哪些東西方便攜帶又可以使喉嚨舒服 謝謝
  • 我很習慣走一走就拿出地圖看...因為才能了解自己在爬升或下坡時的速度..還有之後的路會是緩升..緩降.陡升.陡降..自己是否能預計時間到達..其實地圖都可以很明白的顯示...所以每次隊友都會唸為什麼要一直看地圖..走就對了..等一下就到了啦..我就會反駁他... 還有其實我蠻想知道各位覺得上山什麼是可以準備有時可以救你一命的小東西...像我如果天氣預報都是晴天..我會再帶一件輕便雨衣..因為上次白姑的遭遇讓我覺得這是必備的東西...有很多山友都會說雨衣不該帶輕便的..其實我們的想法是...如果天氣說會下雨..我們就不會上山..輕便雨衣除了臨時用而且輕巧外..其實他的保暖CP值也很高..上次沒有帶雨衣全身溼透羽絨衣在滴水時..我們換上乾的衣物後就是先穿雨衣再穿溼的外套..在4~5度還有風的情況勉強能下山..和之前山友提到的塑膠帶有同樣的功效..主要是隔絕體內的熱氣被外面的冷風帶走..
  • 山難的情況大概就幾種狀況 高山症 失溫 迷路 墬落 毒蛇 蜂螫 熱衰竭(重暑) 颱風 疾病(心臟病,腸胃炎) 暴風雪 針對這幾種狀況 想像要怎麼預防 就可以了 白姑山難-張同學犯了兩點重大錯誤 1.知道自己迷路 在有手機通訊點,沒有停留在通訊處 2.有帳篷 沒有緊急匝營,急著找路下山 光這兩點 就可以好好檢討 再加上 經驗不足 獨行 天候不佳 冬季爬高山 都增加危險性 爬山前要多做功課 不管是體能 或是登山知識,登山經驗都要不斷加強 登山補給站 有"山難檔案"跟"新聞資料"有山難報導, 針對這些山難的原因做探討 想像自己要怎麼預防, 就可以避免很多山難,很多山難的狀況 是一再發生, 不要怪老天給壞天氣,不要怪救難人員救難不夠積極, 爬山前先問自己做好多少準備 要自保要最好的辦法就是成為嚮導, 可以不要帶隊,但是要有該有的技能
  • 日本漫畫"岳",尖端出版,描寫主角協助山難的過程。可參考。
  • 八仙果的效果不錯, 您可以試試.
  • 山難範圍太廣… 正如許多前輩先進所說的 登山者之所以自我訓練,鍛鍊強健的體魄,投資各項裝備 國外還有登山學校,由淺至深地累積經驗及技術,為的就是能安全地回家, 應對各項意外及突發事件,將人員傷害減至最低,不允許山難的發生。 在新聞報導中也有多達幾十人集體迷路的例子,這些不是領隊太瞎,就臨時起意, 或是資料根本就不準備的隨性遊,太白目的情況不予置評。 如果您的想法是指獨行或是落單情況下, 對於迷失的處置或自救。 小弟反過來請教莊兄 您高山爬那麼多,登山裝備檢查表中,您帶了那些東西… 您覺得那些東西對避免山上迷失有最大的幫助… 您覺得爬那些地區、那些山區發生的機會比較高… 您覺得怎樣的登山習慣,有可能比較容易迷失… 發現自己迷失後,您決定要如何處置。 狀態:輕裝 or 重裝 是否受傷、行動力如何 環境:有沒有立即的危險 時間:離日落還有多久 天氣:晴天、起霧 or 下雨 ---------------------------------------------------------------------------------------------------------------------- 雖然這個比喻很不恰當… 但是如果把所謂的「迷路」、「迷途」當做病痛的話,就是 「預防勝於治療」,真的不幸中標, 那就「早早發現,即時治療」,覺得稍有不適,就要調整修正,吃藥就醫悉聽尊便, 如果不去管它,那到了病入膏盲地步時,只有靠奇蹟出現了。 衛星電話、GPS、GPS相機、iPod、太陽能電池、無線電、手機、手搖發電機、收音機、小電視等…科技裝備 手錶、指北針、高度計、地圖、登山資料等…傳統工具 哨子、銅鑼、鼓、烏烏茲拉、喇叭、大聲公、鍋盆、爆竹、沖天砲等…發聲工具 頭燈、手電筒、求生保暖毯、塑膠布(地布)、營帳、露宿袋、睡袋等 …過夜裝備 刀、水瓶(水袋)、雨衣、衣著服飾、垃圾袋、雨傘、爐具、燃料、飲水處理、急救包、消炎噴劑、水、食物、打火石、打火機、噴槍、火柴、火種等…保命物 土狗(找出路)、信鴿(傳書)、其他寵物(防無聊)、氣球(升空求救)、打氣筒、十字弓、升狼煙等…另類思考 先知先覺 邊走邊拍照的同時,應隨時記錄在紙上(時間及地物)、並核對地圖確認方向。 尤其是叉路口,或空曠處休息時,應記位來時路,拍照也好,拿樹枝或搬石頭做記號都可以。 也要注意,特別是一些山頂四周都有路線時,不要搞錯! 有比較 特殊印象地物也要留意,間隔10分鐘、20分鐘檢查一次,尤其回程更要小心, 如果來時經過大岩石,看看行程卻沒有,那就走錯,應停止前進或設法找回。 當然以現代個科技來說,都有照相會加註坐標的GPS,選照片就可以導向那個地方的。 即使是最陽春的GPS,基本功能都足以運用。 當然如果您是重要的人物,也可以購買世界救難組織的產品,一旦啟動,不但會發射全球定位信號, 並連上衛星網路求救,比照救助失事飛行員的規格。 要在深山渡過漫漫的黑夜,小弟以為要先克服就是自己的「心魔」,一旦渡過第一夜,相信存活的機會大增, 另外除非自己有相當冷門中級山開路的經驗,而且保證萬一失敗可以安全回到原點, 否則還是不要盲目地找路開路,萬一途中受傷或摔落情況會更糟。 與其積極的亂找路,萬一掛了,什麼也沒用! 不如想看看怎麼活下來。
  • 如果只有缺水問題, 其它過夜,食物,防寒都沒問題, 那有幾個辦法: 1. 找水: 水源除了池塘, 一些集水窪地或樹幹凹洞外, 只會出現在一個地方-山溝. 下山溝, 就是下溪谷, 意思一樣, 下溪谷的地形, 通常陡峭濕滑, 要非常小心, 近來的登山意外, 都是下溪谷發生的. 2. 集水: 需要集水容器, 容器上方, 放置可集水氣, 霧氣的外帳, 雨衣, 塑膠布, 或有大面積樹葉的樹枝等. 拉一條細繩至容氣器內, 會比較好集水. 3. 植物: 有些野外植物根莖含水, 譬如腎蕨的球莖, 筆筒樹芽, 秋海棠等. 4. 喝尿: 如果缺水過久, 排放尿液濃度會很高, 顏色很黃, 味道很騷與嗆鼻, 可以過濾最好, 但如何過濾 ? 可使用多層衛生紙. 注意: 先尿一些不要喝,因為有較高尿道菌(註). 然後過濾至容器內後,再喝. 尿道菌: 會引起尿道發炎. 但這個細菌很有名, 它有60萬DNA, 於2008年, 第一次被人工合成出來, 也是人類合成的第一個單細胞染色體. 不過後來真正合成可自我複製的細胞, 是一種覃狀黴漿菌體(100萬個DNA, 2010.5,21 發表): http://case.ntu.edu.tw/blog/?p=3396 看來人類已真的開始扮演起上帝的角色.
  • 最近的山難都很不可思疑.背著重裝足以應付各狀況.但是還是難逃一死.這是為什麼.爬山經驗很重要.要去累積經驗.才能去應付狀況.不要太白目.以為自已了不起.經驗豐富的領隊.一次進劍竹林上大號.搞了好幾個鐘頭.才在有人講話聲裡脫困.每次上山都會想到.這次能否安全下山.是因山裡的狀況太多了.山友們爬山很好.一個月沒上山就很不舒服.但每個人都要珍惜自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