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3/7/16
【7/11】上磺溪上溯翠翠谷登大尖後山O走
預定路線:上磺溪停車場起登,上溯至翠翠谷(紅色路線),再由大尖後山、冷水大山回魚路古道(藍色路線)
人員:阿達哥、祺盛、Mei、Tommy
參考資料:
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64)
榮潤古道(磺嘴山古道).翠翠谷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164.html
二、絹絲瀑布上磺嘴山、大尖後山、冷水大山下『上磺溪停車場』tchanq(雲行)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13F6CAA6F539A6620BD5E75762CFB989&k=大尖後山
三、(二049) 金山農場上榮潤古道經翠翠谷出擎天崗藍天圖集()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FF2C7E1C60047FAC7E4EDEB765F802BC
四、[PDF]
實際行程:
0640 上磺溪停車場集合出發,這是第一次和MEI姑娘一起登山,我們沿水泥道路而行
0649 來到解說牌,續接石階步道而行
0652 接魚路古道,取捷徑而上
0706 來到日人路與魚路古道叉路口,取直往日人路
0709 往打石場叉路,取左往打石場
0712 打石場
0714 下抵上磺溪,夏天走這條路線實在最適合不過了,完成不須要任何溯溪裝備,也沒有特殊地形,這條溪流相當的友善,陽光由樹間穿透而來,呈現光與影美麗的景象。
0722 這段路況略差,但不難通過,有看到路條,我們續行谷線,未跟隨路條,路條最後還是來到溪谷
0728 上稜高遶,避開高落差地形
0742 兩溪會流,取右乾溪而行,事實上兩溪還是會匯聚在一起
0756 發現聚落遺跡,規模不大
0805 兩溪會流取左溪
0814 上磺溪瀑布出現了,真是美!站在這裡欣賞好一段時間
0816 退回幾公尺,上稜高繞此瀑布地形
0843 兩溪會流,取左溪
0844 再度上稜高遶,這段我們有架一條扁帶來增加安全性
0916 出現大型聚落遺跡,是否為菁礐遺跡?可能要請站上高手來幫忙指點。
0925 沒多久就到翠翠谷了!今天走這麼順利,要感謝達哥的前置探勘,翠翠谷有多美!就看Tommy的形容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裡來; 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達哥的花園美不勝收渾然天成
讓人直嘆 - 人間天堂
一般隊伍很少從翠翠谷南面進入,南面這邊仍有小活水源,裡面竟然有魚,水質顏色略偏灰黃,建議還沒到翠翠谷之前,先取上磺溪的水過來,水質比較好。
0957 大型石屋,應該就是參考資料四記載的A石屋(309512,2784950),登山記錄似乎沒有此石屋資料,若我們不是從翠翠谷南面而來,恐也不會發現此石屋,藍天隊地圖與Tony前輩所記錄的應該是B石屋,但我們順這榮潤古道走竟然沒發現B石屋。
0958 接上榮潤古道往富貴山墓園3.0公里木製指示牌
1027 鞍部草原大休息,從這裡看大尖山是一個很好地點
1204 續形榮潤古道沒多久遇叉路取左往大尖後山,約20分再遇到叉路,右往冷水大山,左往大尖後山,取左行
1231 大尖後山,H885,No15,非常感謝前輩們辛苦將此路線重新開闢出來,這座山光看那比人高且粗大地芒草就知道不好惹,山頂視野非常好,幾乎整個陽明山區都看的很清楚
1258 往冷水大山方向走,先遇到此平台地,再繼續走會在遇到一個叁叉路,右上往榮潤古道,大尖後山,左下往冷水大山,取左下
1332 冷水大山,無基點
1348 冷水大山左下為傳統溪谷線我們不取,往頂中股山方向走約50公尺,左下取藍天隊新闢的稜線路
1400 新稜線路與溪谷線交會點,續直行
1405 叉路取右行
1420 時間還早,便在水圳邊泡茶聊天,達哥真會挑地點,這裡真是涼爽
1554 回到上磺溪停車場,結束此輕鬆又漂亮的行程
活動照片請參觀Mei姑娘的照片:
補充:
7/23 原路再走一次,原本是想帶扁帶去那三處高繞的地方做架設,來增加登山安全性順便找B石屋,沒想到藍天隊已經前去將路況做了大整理,不但增加路條、清除路障、更在高繞處架設多段繩索,真的相當感謝這麼優秀的隊伍,又為山友默默做了一件善事。
B石屋座標:309434,2785126
就在富貴山墓園3.0公里木製指示牌往富貴山墓園約2、30公尺處之樹林裡,稍為注意就會看到,規模相當大,比A石屋大很多。
我將翠翠谷地區考古研究節錄下來
第二節 翠翠谷地區
一、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區域位於大尖後山與磺嘴山間的翠翠谷,由國家公園管理處呂理昌先生告
知曾有人發現石屋遺址,因此前往探查。路徑主要取道磺嘴山登山步道,過山屋即可見往
富士坪與大尖山的岔路指標,由地圖顯示翠翠谷是個處於大尖後山與石梯嶺到磺嘴山間峽
長的谷地,幾乎呈正南北走向,範圍非常大。
主要在本區域的調查路徑上發現堆疊的石牆,也於調查時發現青花瓷片,至翠翠谷谷
地時,調查可見有A、B 二棟石屋(圖版13、17)、土地公廟(圖版14-15)及菁礐遺跡,
石屋分別位於溪谷中段的南、北兩側雜林中,土地公廟及菁礐遺跡則位於谷地西南端的林
子裡。谷地南邊的石屋記錄為A 石屋,北邊則為B 石屋,南邊A 石屋就在雜林外圍,草
原上即可看到石屋的一側邊牆,為一長方形石屋,呈北偏東40∘走向,門朝西北,西南
與東南兩邊牆較完整,西北與東北則半傾近乎全倒,石屋的長約12.4 公尺,寬約6.4 公尺,
大門開在正中央,寬約1.2 公尺。土地公廟的左、右及後面三面牆都是完整的石板,大、
小不等,推測可能是自然未經裁製的石板,前面兩側各有一柱狀石塊分立左、右,石柱上
還各疊上一石塊,為其門面,中間的香爐可以看出為一石塊所鑿製而成,其頂上現有一波
浪狀塑膠板所覆蓋。順著土地公廟小徑前行,即在鄰溪處見疊起的駁坎疊石,在清理出倒
L 形的疊石中確認菁礐遺跡,聽說其原為方形,且深逾一公尺,可能是由糯米、貝殼等物
所製造,都還可以看到浮在上面的貝殼。在往榮潤古道的路徑亦發現僅剩洞開的大門可辨
的石屋牆,即為第二棟石屋遺留B 石屋(圖9),也是一呈北偏東40∘走向,長方形狀的
石屋,只是它的大門開在東南牆,且有兩個大門,是對稱的兩門,四面牆保存狀況都比A
石屋良好,僅西南牆半傾,一矮牆與東北牆平行而築,一直延伸到與西北牆後方的防土牆
相交,測量矮牆與屋牆及防土牆與屋牆的間距,都是2.4 公尺。另外一邊清除發現一僅見
地基石的石屋遺跡,小屋的更西南邊則為矮牆,這道矮牆一直往南延伸,直抵屋前的駁坎
地基,屋前的駁坎地基亦往東延伸,而與西南邊一道往南延伸的矮牆相接,如此構成屋前
的一塊庭院,清理石屋東南邊傍著矮牆的雜樹後,即又露出另一間獨立石屋。所採集的遺
物並不多,僅見晚近的青花瓷(圖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