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
補給站
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Keep
on
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首頁
登山
登山行程紀錄
路況回報
藍天圖集
祥馬圖集
流浪山裡的故事
裝備
裝備討論區
失物集散中心
黑市二手裝備
活動
登山補給站活動
登山團體活動
論壇
台灣登山論壇
登山安全討論區
新手討論區
徵伴共乘討論區
自助旅行討論區
本站留言版
單車討論區
旅遊
台灣行腳
海外行腳
單車行程紀錄
自然
植物討論區
動物討論區
自然科學討論區
相片牆
精選相片
最新相片
戶外指南
登山安全
登山醫學
裝備報告
自然生態
登山路線
登山技能
登出
台灣登山論壇
首頁
論壇
台灣登山論壇
登高峰年輕就是本錢
登高峰年輕就是本錢
li666(whitebear)
2007/3/2
放大
縮小
登極力馬札羅,十幾歲的小朋友,一個不小心就登頂了。三十餘歲的健將,奮戰多時仍在努力之中。
0
0
0
0
P
P
排序
最新到最舊
最舊到最新
所有回覆
登高峰還有一點就是運氣... 有人登頂了...但是還沒見到山下他的影子... ps.台灣珠峰第一人不也是四十好幾...
年輕是有本錢,但是年長卻有經驗,各有本事!
我在想,登高峰年輕人經驗少,訓練少,負重較差,力量較不足。但是對天後、溫度及高度的先天適應力、心肺功能等都較強,體力恢復快,因為這些原因,加上運氣好(天氣好),就攻頂了。不到4000公尺的玉山,59年在玉山跑來跑去,也不覺得怎樣,現在到玉山上連走路都喘,所以感慨良多。如果是爬6千公尺以上,年輕就是本錢。許多登山響導,上了年紀以後,去爬大山就出了問題。因為他心裡認為那座山我爬過n次了,不會有問題。殊不知自己已經不是以前年輕的那個自己。兩個實力相當的人上了高山,年輕的就是比較出色.這是我的觀察
我的一位退休同事跟我說, 他的巔峰是43~45歲左右...My God! 到底是後浪還是前浪? 我們是在沙灘上躺著看戲的人. 講這個還不傷, 如果是女生(女人), 只要一句就贏了... 我比較年輕! 年輕就是本錢. 真的女人的青春就那幾十年嗎? 看了現代一些養生,藥膳,有機等等食品和用品, 就知道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 那怕是氣喘如牛, 即使是壯漢也有突然bye-bye的時候. 最近的新聞是有平時無異狀的19歲的心血管發作的少年, 其實更年輕的也是有發生的. 另外, 還有一個年輕人的病也需要注意, 心理疾病, 其實數量是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有人數十年後才發作, 推敲起幼時, 才發現原來幼兒時期已經有隱藏的表徵了, 每次聽到一些個案, 心裡總不免一陣酸. 所以, 慾望可以降低, 但身心的健康最重要.
很佩服到國外登山的人. 看過有些人,每天只會玉山,....台灣的山,說個不停.以專家自居, 不停在說自己爬過的台灣的山,連瑞穗林道都拿出來一直說 (卻從沒登過國外的山,不要說喜馬拉雅山沒去過,連一些國外的國家公園, 像黄石公園,大峽谷...等等,都沒去過.) 除了台灣,又能去國外,登國外的大山, 才是專家. (ps.純個人感想)
這年頭應該比較少人這樣比吧? 妳不也是在比, 不是嗎? 如果登山是種競爭也無可厚非, 那純是個人的觀念, 有人爬國家步道很爽, 不停跟別人分享, 妳能說那是下流的? 低level的嗎? 每個人的目標不一樣, 他要吹或炫耀也是他的事吧?! 我想或許您是針對某人, 但是個人覺得這樣的觀念反而 是不健康的. 不然去爬太陽系最高峰的才是專家中的專家? 登山專家到底是什麼? 我很懷疑咧, 把登山當職業的人或許可以稱為專家, 也讓人佩服, 但是風險也不小, 在希瑪拉雅山的攀登史中, 怪傑多, 應該也沒人敢講專家吧? 付出生命的人也大有人在, 漢族先天上比不上藏族或雪巴, 是無庸置疑的, 難不成要變成民族DNA大對決? 不用比登山了, 比DNA? 比誰有錢有閒? 比誰有體力經驗?
年輕能到國外登山是件好事值得鼓勵, 但是牽涉到個人的時間.體力和金錢的問題,而無法到國外登山者也不用洩氣.台灣就擁有很好的登山環境.至於僅在國內登山就不算是專家, 而到國外登山才算是專家,這種看法無法讓人茍同了.若沒有現在化裝備的支援, 真正的登山專家,要算是居住在山上的原住民莫屬.連最先登上聖母峰的紐西蘭人, 若當時無雪巴的帶領,大概也無法登頂.
何謂專家?不就是能認真從頭到尾做完一個研究的人嗎? 台灣的山被講的好像一點價值都沒有 可是在"專家"的眼中可是一個大寶庫喔 我最喜歡的森丑之助和鹿野忠雄不就花了大半輩子在台灣山上 他們,不是專家乎? 台灣的山可以研究的重點很多 因為有自然外,還有豐富的人文 像是我很有興趣的歷史,山名,原住民,三角點 這些每個都是個大問題........ 每個都可以寫成書 登山,不是只有看高度 現在拉我去爬珠峰,我可能會死在半路 外國的山,雖然很高很美,可是不易親近 在台灣,我可以找到自己的夢想路徑 那些外國的高山專家,來台灣偏僻的中級山 很可能就不是專家了,很可能遭遇到他們從沒有遇過的一些問題 無法去克服 ㄧ百年前進入台灣蕃地爬山,其難度可能比現在爬珠峰難度高 因為除了險惡的環境外,還要面對原住民的砍殺 領域不同,也無法比較 就像誇讚一個神經外科醫生很厲害,說這是全世界最困難的手術 但是這位神經外科專家,面對開心手術時,可能也使不上力
受限於外文能力,看的也只是網路上的英文論壇,在外國climbing跟hiking(或英國那邊說的mountain walking)分得很清楚唷~ climbing跟hiking,要怎麼比呢? 台灣的很多路線其實是很難度很高的hiking--維護低密度,高強度與頻率的降水,濃密的植披,陡升陡降,山區氣候多變,高山症的威脅... 長度當然比較短,具備上述這樣特色的健行路線,以您所舉的美國例子來看,恐怕也不多見啊~ 不要讓那次的經驗影響您,台灣的山,很多山友都很可愛的啦(以前我對社會隊很有成見,但我現在很後悔呢)
甜蜜小姐您好: 有空跟幾位前輩:如藍天江啟祥兄、mori兄、吳耀崑先生、tumor兄、jogi兄等族繁不及備載的英豪,參加他們的隊伍去走走,您就知道什麼是專家,什麼是膨風之輩。小弟不才,國外有稍為走過,感想是:台灣是世界的縮小版,該有的都有,只是規模較小而已,因此不必妄自菲薄。台灣屬新生代地形,山高陡峭、地質不穩、溪流短急,登山環境老實說屬於惡劣的,因此除了高度及溫度有時無法適應外,還有潛在的危險時刻都跟著您走,所以能夠克服此環境,到國外要適應應該不難。共勉之!
總而言之 要出國登山,要有錢,有經費.不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 在國內登山,人人都可以.所以可以澎風吹牛. 再加上台灣的嚮導制度"亂", 很多登山專家,只是澎風吹牛之輩
各位前輩 個人感想,不是要引起口水戰 謝謝各位的指教
有沒有人知道劉忠孝大師幾歲了? 楊天讚大師幾歲了?
在國內登山人人都可以? 您也太小看國內的山嚕!~"~ 如果是,那我們都是"俗仔"了Orz 就拿前面討論串提到的「關北 ---鷹子嘴---恐龍塔---塔關」 或者「屏風-奇萊北」,一年也沒有幾支隊伍會開這種路線! 倒想請您鼓起莫大的勇氣去試試看,再來說"人人"都可以! 如果只是因為少數人的行為而影響了您的觀點 那您真是虧大了!
原來「甜蜜小姐」是一直抱怨新竹某山社的人...
sweet1238小姐的意思小弟不材但也稍微懂得她在說些甚麼?小弟獨登居多.也常常在山頂上或是途中休息也遇有不熟識的山友同做休息閒話家常.不外乎也談及你到過玉山嗎?你有幾個百岳.或是爬了某一座山花了多少時間登頂等等之類話題.然後就開始比較誰比較多比較快等等.如有同行者又叉起話來加入戰局.接下來就如1238所說的又開始膨風起來其意思是:看吧!還是我比較厲害吧!小弟當場無言以對.整個登山雅興都沒了.還是收拾走人喀贏!如有會錯意還請sweet1238小姐見諒指教哩!
1.妳說的情況, 有些人喜歡在國內膨風是有的,妳就聽聽就好, 這些人一定不是專家,但也不能推論為在國內登山不是專家, 而在國外登山是專家的結論. 真正的專家,不會畢口說口就標榜他/她的英勇事蹟. 2.誠心的建議妳對新竹某登山隊的不滿, 勿再窮追猛打,適可而此,人難免會有犯錯,妳的反應大家自有公斷, 過多的不相關的責難,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不管是年輕或年老 [能不能登峰造極 得看老天爺意思] 這句話點出了天氣有時是攀登高峰很重要的因素 儘管台灣的高山無法跟世界七大高峰相提並論 但是該撤退就撤退 該放棄就放棄 機會總是留給那些隨時能捲土重來的人 而不是年紀輕的人 有位登山專家說 [我們從來沒有征服過哪一座高山 都是趁山神不注意時 偷偷溜上去 再逃回來的]
我認為氣候、經驗、體力與裝備都是登山的要素 即使是同時登頂,每個人的這四項因素分配比例也會不同 我甚至花了將近7年的時間,到了第5次才登上南湖主山之頂 (應該列入金氏記錄吧!) 其實當時登頂的喜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反而會去咀嚼另外4次撤退過程的甘苦 如果有一天我登成「專家」,就不知道有沒有辦法把這些當成樂趣了
這兩篇討論串很像 { 登高峰年輕就是本錢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54236 爬山體力是練出來的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44454 } 講個比較根本與洩氣的話, DNA中早已註定... 另外後天的訓練是可以修正一些狀況, 但應該還是沒辦法突破, 但時間是在流動, 年齡會增加, 身體狀況會老化. 問"年輕就是本錢?", 充滿著心理上的疑問, 不過"經驗"是靠時間累積的, 如此可稍慰藉. 而"爬山體力是練出來的!", 也是在鼓勵山友們, 但是如果"年輕就是本錢!"是當成武器攻擊別人就不好了... 當然每個人的高峰又不一樣, 體能與心智的高峰也會不一樣, 體能有人說男人30, 有山友說35會變胖...有人40好幾到達高峰, 所以也是因人而異. 不過最重要就是, 把握當下, 有夢去追. 最近幾個台灣冒險家(挑戰者) *林義傑 *高智亮 *張元植及黃紹庭 國外尚有富商探險家, 真的很佩服, 50好幾且有所成就, 還願意從事冒險活動, 相對的, 如果沒有廠商讚助仍能完成目標的人更是讓人敬佩, 當然, 願意這樣的人出發點有時並非是為了"人比人", 能設定目標並安全達成的都很棒, 不管準備是否周詳, 是不是低空飛過? 但不是每次都是超越安全門檻, 很多變因左右著.
點我看更多
如需回覆文章,請先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