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25/8/6
[牛馬李泰混]縱走(牛欄坑山-大混山-李棟山-泰平山-馬望僧侶山),以新竹.李棟山莊為軸的泰雅史地讀行-
前言
2025年七月台灣幾乎都處於低壓帶當中,高山計畫不斷被迫延後。
7月底豪大雨等級西南氣流侵襲中南部。
不等了,選擇相對少雨的北部路線走走,為週末的印尼林賈尼火山之旅做熱身。
繼昨日(8/1)的苗栗泰安橫龍山與騰龍山探訪後,接下來再度來到新竹尖石鄉,
此行以李棟山莊為軸,我們將讀行泰雅抗日史地-
嘗試[牛馬李泰混]縱走(牛欄坑山-大混山-李棟山-泰平山-馬忘僧侶山)。
2019年我們曾來李棟山,並與第二任賴莊主長聊,獲益不少。
2025.5月忽聞朱萬鶴莊主駕鶴西歸,不禁傷感。
朱莊主生在動亂的時代,老兵退役後參與中橫開路,因被炸傷眼睛,
爾後1980年於李棟山下蓋了簡陋的山莊,
為登山客搭個臨時的休憩所,長達半個世紀,
前後為將近30萬的登山客,提供了熱情的服務。
因此,這裡不只留有中外山友的歡笑聲、汗水、詩歌,
還有莊主的懷鄉傷感、豪爽與熱情。
此番再度造訪,希望可以更加了解此一路線的史蹟與故事。
【日期】2025/08/02-03(六.日),天氣多雲午後偶陣雨,短暫晴
完整圖文可參閱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review&act=info&review_id=37222
第一日2025/8/2(六)
0535起床,整理一下,妹妹還在安睡,因為要練球,此趟無法同行。
0600新竹市出發,往內灣方向,沿途下小雨。路邊有家祥瑞早餐,交觀一下當作早午餐,料多實在。
然後就直接往李棟山莊前進,今明兩日尖石鄉的天候預報是時陰陣雨,決定調整行程,將[牛馬李泰混]縱走調整。
0822李棟山莊,外觀大致沒變。
2018年11月,山莊發生火災,高齡的朱萬鶴因而遷居山下的榮民之家,由當地泰雅語教師蔡清郎接任第二代莊主。
蔡莊主自述是客家與泰雅混血,這塊土地原是他家族的,李棟山戰役當時他曾祖父曾參與過。
蔡莊主接手後,聘請幾位在地族人(表妹、叔叔與阿本仔)協助,也幫助他們自給自足。
山莊養了多隻狗,都有藝名,包含鄧麗君與鳯飛飛,家中還有一隻狗狗叫鄧紫棋,
真熱鬧,只是不知道歌手本人不知做何感想? 哈哈!
與老朋友聊一陣後,莊主建議開上廢棄的稜線果園,故決定這裡放一車,下午看天候狀況。
0822馬美道路,路況不佳,除了小落石多外,還有青苔及傾倒枝葉,途中有一大倒木,鋸開後寬度約1.8米,真得考驗技術。
這一段車程約4.1公里,到茶園/露營區左上叉路,平時建議得路邊停車,因為上去產業路徑狹小,陡峭難以會車。
我們往Insuna尹宿納露營區方向上去,大約2公里,但開上廢棄果園最後一小段需要四輪傳動喔!
0848回到李棟山莊,往後面的登山口出發。
莊主殷切多次交待說,李棟山、大混山與泰平山這些稜線,綁繩都是他與族人一起架設的,幫忙看一下有無牢靠或是毀損的。
這裡停車不用收費,上廁所就自己投20元,開飲機免費供應。
賣點香腸、高麗菜與時令水果,
這樣沒辦法賺什麼錢啦!
卻是許多老山友的故事記憶庫。
泰雅文物館,鐵門深鎖,莊主說還沒辦法處理到這裡,一直塵封著。
走過竹筒風鈴,輕輕觸摸,發出天然的叮叮咚咚。
0855再往後走,有個鐵製平安鐘,我們依照指示敲三下,庇佑登山平安歸。
0857迂迴”之”字的原始山徑上,海拔1500餘公尺,清爽舒適。
0909第一個叉路,距離李棟山古堡904m,距離山莊533m。左下是產業道接上馬美道路,可不經過山莊。
904m是走陡上山徑(捷徑)的距離,若一路走產業道,古堡到山莊大約2公里多。
我們一路都是走陡上山徑,一來節省時間,二來治治腳癢。
0955李棟山古堡,再次造訪,仍對它的堅固雄偉感到讚嘆。
李棟山古堡城牆是日治時代1911年建立。
當時的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於1907年大規模推動「五年理蕃政策」,1910年,日本軍警攻佔李崠山,1911年,在李崠山建立砲台軍事要塞。
李崠山砲台目標在於攻擊李崠山山腳的「其那支社」(秀巒部落)、「馬利可灣社」(玉峰部落)。
目前古堡成為新竹縣縣定古蹟:李棟山古堡,也有資料寫成:李崠山古堡(崠:ㄉㄨㄥ一聲)。
其實這是佐久間親自督戰的司令部基地(隘勇監督所),與歐洲那些典雅風情古堡是一點都不相干,
正是泰雅原民與日人軍警數度浴血爭奪的斷魂處呀!
四面的古堡城牆維持得很好,近來因地震而有裂縫。
李棟山基點就在古堡內正中央(李棟山基點海拔:1914m,一等三角點也是一等衛星控制點,也是台灣小百岳),可知其地理位置極佳。
不過多日降雨,中間凹地形成水池,需要跨入水塘,才能拍照,有點特異的景象。
我們於此大休,吃水果與早午餐點。
老爸則繼續觀察城牆與槍眼等構造,看到牆上牆邊長滿雜草,
不禁婉惜,因長此以往,建物就容易遭受破壞。
1028出發,往下走,有三個大型無線中繼站發射台,往右走產業道,有處大泥巴池。
1031樹上有布條,離開產業道,取左進入原始山徑,一開始是下切,附近水汽充足,樹幹上都是滿滿松羅與苔蘚,一副魔幻森林的樣子。
李棟山的泰雅語原稱 b'bu' Tapung ,意為「青苔之山」或「蕨之山」,山頂又稱 Rubi,指草地或苔蘚,有植被豐富的意涵。
與現況也算貼近!
不過,也有人認為Tapung意思是”積雪的山”(維基百科),
然不管為何,該座山來自泰雅族命名無誤的。
1041步徑右側有片空地,地面上有許多廢棄波浪鐵片,以往是工寮嗎?
1049雲霧漫湧入森林,朦朧美的景緻。
1102樹幹上,有顆碩大的人臉樹瘤
1109步徑上出現一土地界標,爾後也有多個,看來這稜線是鄉界與縣界,分隔新竹縣與桃園縣。
1111長滿苔蘚的小板根樹,林相優美,走來清爽舒適之極。
1113陡下拉繩
1122下切到1650m小鞍部,再繼續上攀,這稜線上上下下,大致上往下居多。
1123撿到一個”白鹿”的日本酒瓶,這幾天的颱風環流影響台灣,名字正是”白鹿”呀!怎這麼巧?
1129登上1621峰,附近是高大杜鵑樹林,地面上腐質落葉,走來軟Q真舒服。於此休息。
1149下切到另一鞍部,樹上有水管橫跨以及綁上登山布條。
鞍部後又立即上攀。大棟山到泰平山,林相原始又美麗,走來療癒舒服,大家都覺得北部山友真有福氣,南部這樣的優質步道並不多見,又懷念起特富野的脈脈山、雞子山了!
1159叉路,右側可直下馬美道路6.5公里處,我們往上續行
1206下降到1580鞍部
1214泰平山,1690m,沒有基點,一棵大樹貼牌為標誌。
這是往卡義蘭山、李崠山和馬望僧侶山的交會點,莊主說”泰平”就是泰雅語交會點的意思,也因這裡很平坦,但是叫做”太平”(讓人聯想太平間)也不好聽,所以才成為”泰平” 的文字。
拍照後,吃中餐,雲霧濃厚,震震雷聲,感覺風雨欲來。
不久果真下起雨來,吃飽後決定不開天幕了,披上雨披下山。
雷聲隆隆,閃光陣陣,該來的大雨躲不了,
這段是陡下山徑,小心走。
1302接上產業道,果園入口並不明顯。順著產業道往東走。
1307鐵柵欄上鎖封住,從旁邊繞過
1330取車,往尹宿納露營區方向開過去,私人營區不通。
改放車徒步,雨也漸漸停了,
雨後刷洗,山嵐流瀉於翠綠山巒裡,四周山坡種滿了水蜜桃以及甜柿。
1340走入竹林步道中,非常漂亮而舒適,與日本嵐山的竹林步道不遑相讓喔!
阿伯夫妻表演大茂黑瓜的廣告,深情牽手說:
老ㄟ啊!明仔載愛呷菜喔!
1402路面有幾顆掉落的碩大水蜜桃果實,真是可惜!
果園老闆說已經採收差不多,少部分還是受雨影響。
而路邊蜘蛛打造一顆立體蛋型的網子,真特別!
路中垂掛的是果實,有青有紅,查閱植物圖鑑,
居然是五味子,
直接試吃,酸中帶甜,挺不錯的,阿伯準備帶回家試種。
-
果然,漫步和開車的視野大不相同。
1426聊著、看著,居然又走過頭,多走了十幾分鐘產業道,
回頭走到木製方格門的果園,門已上鎖,夾道種了兩排整齊松柏,可見主人應是雅士,然此處登山布條均已移除,容易錯過。
我們樹邊走入先打招呼,可惜主人已經離開。
1430地面上除草乾淨,後方為兩層樓的大鐵屋,走到後面工寮中間小徑就是登山口,高茂芒草欉已經清除。
1437馬望僧侶山(1576m),三等基石,編號:6268。
馬望僧侶山是李崠山向東延伸的稜脈,亦是昔日的「泰雅古道」,是李崠山事件中日軍進攻深山的路線之一。
從李棟山走來,沿途多為美麗的原始茂密森林,還有幾個杜鵑林山頭,生態豐富,悠遊其中,非常舒適,
但夏季螞蝗不少,拍照後趕緊下撤。
1452果園大鐵皮屋
1540取車,往下接馬美道路,這裡路徑不清,居然往桃園的三光方向開去,幾公里後覺得不對,趕緊回頭,
疏於對照行跡,今日人車都加碼再加碼!
1620回到李棟山莊,先洗熱水澡,向莊主表妹買些高麗菜現炒,加上馬告香腸,二樓客廳來個小慶功宴。
泡壺上好紅茶,看看雨後山景,這裡很舒適又寧靜,臨時改變行程(原本要到秀巒,走虎禮山),
決定不走了!直接留宿。(山莊十餘年前即不接待住宿,我們熟識,補貼點水電費,非商業行為)
莊主表妹又採摘地瓜葉現炒,拿出高粱酒,賓主盡歡。
這裡有wi-fi,還有電視,得知南部縣市受困於西南環流豪雨,明日還放風雨假呢!
山中很幽靜,住宿很簡單,充滿了懷舊味道,
以往交通不便時,周末可是各地山友匯集處,
難得讓我們重溫舊夢!
第二日2025/8/3(日)
0500起床,聽到大雨聲,繼續睡
0540起床,轉小雨,收拾裝備
0755莊主載我們到凌空廊道。這段路途遙遠,將近1小時路程。附近無車輛停放,今日又獨包場。
0800阿伯忘了帶登山杖,拿出刀鋸將一桂竹修整成手杖,綁上繫縄,提升握感,變成一個精品般!
嗯!登山過程就是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0824產業道登山口
0847大倒木樹根,有疊石,我們也贊助一塊。
0855進入大石區,長滿青苔,可見此地濕潤。
0911樹上有白色礙子,地上有酒瓶
0916叉路,牛欄坑山往右下,可以直下竹60公路的9K處。
0934一路陡下,不久就到了,此山無基石,海拔約1460M,
有疊幾片大石為記,還有幾顆電線礙子和老酒瓶﹐
附近平坦且有駁崁,可能是日治時期的分遣所。
附近兩棵樹幹上長滿了樹瘤,有點密集恐懼耶!
0940往回走,經過叉路,續行傳統山徑,部分是昔日警備道,好走又舒爽,可惜開始下起陣雨。
0947巨石區,
0954離開警備道,往左上約1分鐘就是大混山(1576m),有顆三等基石,編號:6270。
賴清郎莊主前晚曾補充大混山命名的由來:
泰雅族抗日,當中以1911年、1912年與1913年三次大規模衝突最為慘烈。
有次戰役中,新竹州第一與第二分隊派遣支援李棟山西線,總計60位軍警,早晨僅著上衣與短褲,正準備吃早餐,
泰雅原民勇士17人進行突襲,慌亂中日軍全軍覆沒,僅餘一人打手搖電話求救,位於李棟山碉堡的司令部長官聽聞,氣急敗壞地罵道:
大混蛋(日語:馬嘎耶鹿!),
於是,後來此地簡稱大混山。
泰雅祖先可是很剽悍,勇於對抗日本人,日警一度動用重兵器向當地部族進攻,時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更曾親自坐鎮兩個月,最終才以優勢武力擊退泰雅族人。
後來李棟山東西稜線上的小村落都被滅村或被遷移,下遷至水田等部落。
1001另一處分遣所,規模不小,堆疊駁坎很整齊。
1023杜鵑林步道
1027另一處分遣所,規模也大,雨停了,地面清爽,我們在駁坎上休息吃點心。
1052長條型的立體高駁坎,看來也是防衛工事,附近都是人造松林。
1105巨大雙層疊石駁坎,佔地也大,似乎也是砲陣地,人造松林長得高大。
這裡寬敞舒適,陽光射入樹林間,在此放中飯。
這一路分遣所很密集,因為日治前期,李崠山一帶作為臺灣總督府在新竹地區的理蕃起點,設有許多隘勇線與駐在所,其中隘勇線據點數量一度佔了全臺灣的三分之一,
日方投入的人力與物力相當驚人,後來總督何佐久間左馬太繼續向布農族以及太魯閣族發起進攻,強勢徵收槍枝,彌平原民抵抗,故被稱為「理蕃總督」。
1137吃飽後,順著路徑陡上
1145杜鵑純林,林相舒爽,地面有彈性
1151走在美麗稜線上
1203叉路,右側可直下20.2K宇老公路登山口,取直。
1219寬大叉路,往北走是通往另一個駐在所的登山路線,往右走有上稜線路,我們取右下,寬大的警備道。
1229樹根旁傾躺著一隻土地界標,之後大多為上攀路線
1232樹根旁傾躺著另一隻土地界標
1235樹根區拉繩上攀
1237立有一隻保安林界樁,但無編號
1238叉路,往古堡
1239再度回到李棟山古堡,休息拍照。
基石的水塘更大了,這也是從稜空廊道到馬望僧侶山唯一的水源。
1256下山
1308陡下小徑,有段路徑倒木多且藤蔓多,小心鑽可通過。
1334回到李棟山莊,莊主的叔叔與阿本仔已經完成3組桌椅的油漆工作。
我們先去洗澡,再來泡茶,莊主表妹炒高麗菜與香腸,加上地瓜葉以及白飯,莊主現採四顆水蜜桃,鮮脆甜美。
談論泰雅歷史,莊主興致一來,打開塵封的文物館,一一介紹陳列的原民物品,並逐一試用與解說,讓大家獲益良多。
如祖先的獵槍、還有山羊皮雨衣,
傳統的樂器,黔面的用具等,
難怪,不少人建議政府將山莊改建為正式的文化館。
最後,參訪完自製的防空洞後,
依依不捨告別了莊主等老朋友,
結束這幾日感性、知性又幸運的小旅程。
附註:本篇記錄為兼顧歷史感與日治時期文獻引用,多處以「蕃」稱呼當時原住民,並無歧視意味,敬請諒察。
建議讀行資料:
1.徐如林(2019)。霞喀羅古道:楓火與綠金的故事。台北市: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維基百科
※您喜歡讀行嗎?您想要與同好徜徉山林谿壑嗎?
最近的出團訊息,可參閱黃家小隊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24230944469652/
※若您想參考黃家小隊歷年500餘趟的山旅紀錄,因部落格關轉,請至健行筆記查閱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member&act=review&member=93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