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石門水庫旁邊的石門山,當屬桃園縣最熱門的郊山,每逢假日都有數以萬計的民眾到這裡踏青,車多人多攤販也多,到處都是人,非常的熱鬧。不管是登山口附近的道路,或是主要的登山步道上,都可見到民眾扶老攜幼、全家大小一齊出遊的景象,沿途還有卡拉OK、雜貨、飲料、小吃等不同攤販,讓人誤以為闖進了某個熱鬧的菜市場。
石門山有四通八達的山徑,山上分叉路線多如蛛網,綿密複雜,有直攻山頂的好漢坡、有迂廻山腰的緩坡路,要攀爬陡坡或輕鬆散步,都可以依照個人喜好及體能狀況而做適當的選擇。今天我們的隊伍有攀登百岳的高手,也有首次參與爬山的新人,老鳥菜鳥都有,程度參差不齊,行程該如何安排才能滿足不同的需求,實在讓人煞費苦心,幸好石門山有眾多山徑,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安排,不難從中挑選適當的路線來迎合大家的需求。
今天的行程,計畫由石門水庫高線收費站旁的最大登山口起登,沿主要步道接山腰路再陡上好漢坡至太平山頂,循稜至市外桃源轉登石門山,然後陡下小竹坑山接小粗坑古道,最後沿奉聖宮山腰路散步回登山口。走一趟O型環繞,有拉繩攀爬的路徑、有輕鬆散步的古道,陡上陡下、高低起伏落差極大,可以滿足老鳥的重口味,也可以讓菜鳥體驗爬山的樂趣,應該是皆大歡喜的行程。
在人聲鼎沸的登山口集合,伴著震天價響的卡拉OK歌聲踏上旅途,真是完全不同的全新體驗。以往爬山大都在遍遠山區,除了蟲鳴鳥叫以外,只聽到自己的呼吸心跳聲,偶而遇到其他登山隊伍,都感到非常的難得,然而今天卻是人群雜沓、吵鬧喧嚷。
走進石門山拱形牌樓,沿著寬大的土石山徑出發,挾雜在人群中,邊走邊看兩旁的攤販,有賣菜、賣草藥、賣日常家用品與賣登山杖的、賣爐具的,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一路走著感覺好像是在逛夜市,一點都不像在爬山,而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又是背包、又是登山杖、登山鞋,裝備齊全、隊伍整齊的走著,一路上都引起旁人的側目:「爬這種小山需要這麼麻煩嗎?」因為沿途所見絕大多數的路人都是兩手空空,輕鬆悠閒的晃蕩著,沒有人像我們這樣大費週章的背這麼多登山裝備的。
左轉腰繞山路走一小段平坦土路,來到十字路口,有個極佳的觀景點,可以清楚的眺望石門水庫的大壩。欣賞完風光之後,即右轉陡上「好漢坡」。「好漢坡」是一條陡直上坡的泥土樹根路,短短的20分鐘步程,從海拔330公尺的山腹強行登上535公尺的太平山頂,坡度極為陡峭,全程設有繩索輔助攀拉,是老鳥的最愛,也是菜鳥練習爬山的最佳場地。大家爬得氣喘吁吁,有人大呼過癮,有人大喊吃不消。走到半路平台時,許多人即迫不及待的拿出背包裡的水果來請大家吃,有芭樂、有橘子、有蕃茄、還有又大又紅的蜜棗,大家爭相推銷水果,都希望別人儘量多吃,可以藉此減輕重量,尤其是明況兄背了一整袋的棗子,每人都吃了4、5顆還剩下大半袋,少說也有十來公斤。吃著又甜又好吃的水果,每個人都甜在嘴裡、樂在心裡,感謝背水果的辛苦。
爬上好漢坡之後即來到太平山,山頂有一座轉播站的鐵塔天線,遠在山下的公路上或附近週遭的山嶺都可清楚的看到鐵塔天線,使人誤以為這裡就是石門山頂,我第一次來此爬山也是以此為目標,爬上山頂才知走錯了,下山後仍不知石門山到底在那裡?
太平山沒有基點,藍天隊在樹上釘上一塊木牌標示:太平山標高535公尺,讓人可以清楚知道所在位置,不致以張冠李戴誤以為是石門山。太平山有登高望遠的視野,可惜今天霧氣迷濛無法展現制高優勢。大夥兒停步歇息,一陣笑語嬉鬧、吃喝打屁之後,繼續循稜走下一處名為「市外桃源」的鞍部。許多人在這裡休息,或坐或臥的望著近在咫尺的喧鬧市區,閒適悠遊山林,頗有遠離塵囂遁居桃源的感覺。
「市外桃源」鞍部是一處十字路口,右轉借道觀音聖像,從勞工育樂中心下山;左轉經過一座稱為濟陽佳城的大型墳墓,可以抵達錢龍休息站奉聖宮。記得六年前再度來到石門山時,曾站在濟陽佳城前面對著東方群山發楞,但今天走過此地我已經可以對著群山點名:石牛、彩和、馬武督、鳥嘴、那結等山頭,我都可以一一叫出山名,因為闖盪山區多年,我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
直行繞過墳墓後方,小段攀繩陡上,不消半刻光景就來到石門山。石門山標高551公尺,山雖不高卻名氣響亮,是桃園縣五座小百岳(石門山、溪洲山、金面山、虎頭山、東眼山)中最熱門的一座,更是全台灣為數眾多取名為石門山者唯一擁有「一等三角點」的山頭。山頂有大片空地,三邊林木圍繞,透空的一邊天氣晴朗時可以展望桃園台地、大漢溪沿岸,甚至遠方的林口觀音山及七星、大屯群峰皆清晰可見。但是今天天氣陰霾,展望不佳,無法展現一等三角點該有的視野。
離開石門山,我們選擇一條荒僻無人的路線,朝粗坑方向直接下切山谷。山徑急轉直下、陡峭無比,一開始尚且應付裕如,可是越往下走,坡度越陡、土石越滑,不免擔心初次爬山的新手能否順利下攀?頻頻回頭觀望,當看到他們談笑風生,無畏無懼的神情,顯然發現我的顧慮純屬多餘!
連番陡下兩百多公尺,直到下抵溪底接上小粗坑古道之後,路徑才又轉趨和緩。小粗坑古道是一條寬約4公尺的土石路,是日據時代為了聯絡小竹坑、粗坑、茅武督山區所闢建的牛車路,後來因為興建了石門水庫,水淹田園房舍,居民紛紛他遷外移,牛車路日漸式微。現存的小粗坑古道,從粗坑的福德公廟一直走到石門山與粗坑山鞍部,長度不到3公里,緊臨小粗坑溪逆溯蜿蜒而上,沿途盡是油桐、相思、樟樹、菇婆芋和蕨類植物,綠蔭蔽日樹木叢生,小溪流水相伴,一路走來清爽宜人。若是選擇油桐花開時節來訪,必然可以觀賞五月飄雪、桐花舖地的美麗景緻。
古道寂靜,難得偶遇三、兩遊客,與熱鬧吵雜的前山相比真有天壤之別。我們選擇在古厝遺跡的觀景平台休息午餐,全然是為了避開雜沓的人群而來。一群好友和著清風煦日,山林雅境共享美味午餐,是登山旅途中最感愜意的時刻了!
離開古厝觀景平台,爬上一段六、七分鐘的陡坡,抵達了粗坑山與石門山之間鞍部,接上平坦的柏油路,一路晃盪來到人聲鼎沸的奉聖宮。聽到震耳欲聾的歌唱聲,忍不住一時技癢的高歌兩曲,頓時也成為破壞山林寧靜的幫兇。
歌唱完畢,滿堂喝采,滿足一時的虛榮,帶著愉快的心情,順著山腰緩坡路,閒聊散步回到出發地點拱門登山口。
輕
鬆徐行,閒適悠遊半天,走一趟太平山、石門山、小粗坑古道O型環繞,無不感到心情愉快、神清氣爽!
這次走訪石門山,由於事先規劃妥當,行走路線難易適中,「老少不宜,中年合適」,不論新舊成員都能符合所需、皆感滿意。同行之中幾位剛開始嘗試登山的朋友,體驗到登山有無窮的樂趣之後,相互熱絡邀約下週陽明山健行賞櫻。
※我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chiahuang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