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山裡的故事

981215.苗栗火炎山﹝小百岳035﹞下驚險荒涼的北鞍線


行走總距離:7.73公里

爬升總落差:622公尺

小時候在后里地區居住了蠻長的一段時間,因為住家與火車站距離不遠,所以每回出遠門,交通工具都是火車。還記得每回乘坐火車北上,一到大安溪橋之上,火炎山那特別醒目的「惡地」﹝礫石地形受到風化、雨水侵蝕所形成的崩塌地形﹞景觀總是吸引了我的目光,尤其是早上天剛破曉,或是太陽即將西下的時候,金黃色的陽光灑在火炎山整片的黃土崩塌坡地上,遠遠觀之就像是著了火一般,令人目眩神迷。那時候,老是將火炎山和西遊記裡的火燄山搞混在一起,於是乎孫悟空、沙悟淨、豬八戒、牛魔王和鐵扇公主等吳承恩筆下的神話人物就在現實上,透過馳騁的想像力與火炎山產生了緊密的聯繫。一直到了今天之前,我還只是透過神話般的距離來觀看火炎山,而今天,終於有機會親身進入火炎山山區,與火炎山著名的惡地地形作近距離的接觸,心中雖然有些興奮,但也難免有些近鄉情怯。

說到這裡,就不免有些感慨,話說前些日子登谷關七雄的老二:馬崙山的時候,曾經遇到一位年長的山友對我們說,年輕的時候真不知道在想什麼,都不知道在山林裡面悠遊竟然有這麼多的樂趣。而我今天即將要拜訪故鄉附近的山岳,心中也是有一樣的感慨,感慨「青山長在,綠水長流,只是我的青春不再」!唉!「盛年不再來」呀。

言歸正傳,火炎山的傳統登山口位於省道13線和國道1號高速公路立體交叉口的附近,現在仍有部份道路正在施工,原來登山口旁邊有空地可以免費停車,不過現在整塊地都被旁邊的一家販賣泉水的商家給整地成停車場,小型車停車費計次50元,不過今天非假日,到處空空蕩蕩的沒半台車,將車子停在加油站旁邊的空地之上,9點25分整裝出發﹝H178M﹞。

登山口旁邊有林務局所立「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的告示牌,路口另有林務局編號苗栗縣14保安林控制點基石。進入登山口有一小段的階梯,旁邊有一座軍方廢棄的八角瞭望亭,接下來就是整路的卵石黃土路。9點37分來到南火炎山,又稱伯公坑山,海拔251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基石,此處並非山頭,基石位於登山路徑旁邊。在這邊看到藍天隊今年5月2日所立的新指標,最近在各個郊山古道都有看到藍天隊於5月份所立的新指示牌,大概是前輩們又密集地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路線清查吧。接下來的山徑大抵上沿著崩壁的上緣前進,有些地方因為崩塌嚴重,路線就會離開稜線進行腰繞。在這段路程當中,時時有展望點可以欣賞惡地的景觀,也可以遠眺附近平原的遼闊景色。路旁長有許多的海金沙,族群龐大,在北部山區很少見到這麼龐大的海金沙族群。另外這邊的優勢樹種則是相思樹,當我們站在崩壁邊緣觀察時就會發現,這邊的相思樹對於穩定脆弱的惡地邊坡,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有時可以看到崖邊的巨大相思樹,下邊的卵石、黃土都開始往下崩落了,但是相思樹的根系還一直往內延伸,緊抓住表土不放,有效減緩了惡地邊坡崩塌的速度。

10點21紛來到一塊大空地﹝H436M﹞,可供登山隊伍休息,旁邊樹上掛有大捆的繩索,大概是要施作步道兩旁的安全措施。之後一直到崩壁頂之間的路程,因為觀景點極多,所以走走停停,速度極慢。10點38分通過大片崩塌地,現場搭有簡易的兩段獨木橋可供通過。之後經過一顆巨大的香楠和另一棵黃杞,兩棵大樹長在一起。11點05分來到崩壁崖頂﹝H525M﹞,這邊展望絕佳,剛好可以瞭望整座惡地形成的山谷,不過賞景要小心安全。之後沿著鐵絲網邊走過茂盛芒萁夾道的山徑,11點10分來到第一座山頭﹝H550M﹞,此處展望絕佳,可以眺望火炎山、關刀山和中央山脈。11點27分再沿著佈滿卵石的黃土稜線登上第二座山頭﹝H563M﹞,這邊展望亦佳。從這邊下稜線的山徑很陡峭,而且土石鬆動嚴重,拉著數條繩子緩步下山頭,一路上踢落了不少卵石,此時如果有人在下方,那就大事不妙了。在稜線山徑兩旁長有許多的芒萁,因為長期缺水的緣故,已經出現一大片、一大片葉子枯萎的現象,看樣子缺水問題真的很嚴重,讓人擔心。

11點35分來到稜線鞍部﹝H586M﹞,這邊樹蔭遮蔽而有風,可以稍事休息。11點40分遇到左岔路往香茅古道﹝至春蘭出口80分﹞。這條古道近日因為苗栗巨足山會於火炎山舉辦會師活動而被整理開通,想要拜訪的山友可得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之後拉繩下到谷地,此處樹木都被砍伐一空,長滿芒草,炎炎夏日前來,頗有火烤中暑之憂。在最後一段攻頂山徑開始之前,路旁有塊空地,有人用登山布條佈置了一個門帘,裡面還用透明塑膠布保護著一些塑膠桌椅,應該是山友們聚集同樂的地方。這邊有右岔路可以下山﹝南鞍線﹞,左岔路據說可以通往苗46縣道,取前方山徑拉繩上升登頂,登頂之前有一大塊空地可供山友們休息。11點55分終於來到火炎山。

火炎山,海拔602公尺,編號159三等三角點基石,山頂展望不錯,往西邊可以瞭望苑裡地區和一座頗具規模的高爾夫球場,續直行有藍天隊的指示牌,可以通往慈濟三義茶園地區。在山頂拍完照之後就退回剛剛通過的空地休息午餐。邊吃東西邊研究地圖;從這邊下山,有兩條路,第一條是南鞍線,走原路回剛剛上基點之處,左轉循山谷路下山,絕大多數的山友都走這條路線。另一條則是通過火炎山續往慈濟三義茶園方向,然後走北鞍線下山,這條路線絕少人行,偶而看到有人提起這條路,也都表示路況不好,很難走。由於不想走回頭路﹝其實也只有一小段路程重複﹞,所以12點30分啟程回到火炎山山頂,續循稜往三義方向前進。

12點35分拉繩陡上一座幾乎與火炎山同高的獨立山頭,之後稜線往下越過鞍部再上升,然後再越過一座山頭來到岔路口,往左循稜往慈濟三義茶園,右轉有藍天隊的指示牌可以通往三義交流道、垃圾場。往右行,樹下掛吊有一座木製盪鞦韆,乘坐其上,剛好可以飽覽谷地風光,真是愜意極了。再往前走一小段路,稜線上幾乎看不到路徑,而且坡度變得極為陡峭,再加上土石鬆動,可供攀爬的可靠樹木也不多。在沒辦法確定路徑是否正確的情形之下,研究完GPS地圖,就決定先下切谷地再來找路,就這樣一路滑行下山,耳邊盡是卵石向下掉落所造成的聲響,眼前所見則是黃土飛揚、一片「風吹砂」的景象,此時的身形可真是有點狼狽。下到谷地之後,拍拍身上的黃土塵埃,往四周瞧去,發現如果要硬切下山,沒有一把順手的開山刀在身邊是很難成行的,於是乎定定心,開始藉著GPS看看能否找到任何的登山布條,尋找了一陣子之後,終於讓我找到了「台北新州登山會」的黃色布條,當時感謝、激動的心情,真是筆墨難以形容!之後路徑還是幾乎不明,就這樣東闖西鑽,再靠著這唯一一隊的稀少登山條,終於走進谷地芒草叢中,看得出來這邊不久前剛有善心人士「殺出一條血路」,若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來行走,能不能順利找到路,其實是很有疑問的。

鑽出長長的茅草路之後,終於走進荒涼的林道之中,林道上蜘蛛網暴多。1點44分終於來到南北鞍線交會處﹝H400M﹞,看著南鞍線入口處眾多的登山條,而我走的北鞍線卻沒有任何的登山條,就可以知道北鞍線是多麼冷門的一條路線了。

1點49分來到岔路口,右行有許多的登山條,取右行可以少踢一長段的馬路。2點10分來到十字路口,右行是林道,直行應該是往火炎山登山 步道伯公坑岔路口,取左行出台13線,踢200M的馬路就回到了登山口,完成了一個完美的O型登山旅程。今天後半段有點驚險的登山路途再一次地告訴我,就算是郊山小百岳,只要抱著開闊的胸襟,用心尋找,還是會有許多預期之外的驚喜,出現在登山健行的旅程中,讓人每回走出山林,都能帶著滿足的回憶踏上歸途,也更期待下次與台灣山林的美麗約會。

附記:

三義火炎山稜線筆直,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西翼崖壁陡峭,東翼山坡則和緩許多,為標準的單面山。完全呈惡地地形的只有南臨大安溪的邊坡谷地。主稜南段瘦如刀刃,北段漸成寬稜。

另外,台大地理系王鑫教授在書上寫道:「火炎山在地質上屬於更新世頭嵙山層上部的礫石層,約在一百萬年前形成,厚約 一千公尺 。礫石層透水性良好,石礫間膠結並不緻密,受雨水侵蝕下切容易。在劇烈造山運動期間,地殼快速上升隆起,侵蝕加快,因此形成許多鋸齒狀的尖峰和深溝,深溝兩壁經常維持接近垂直的坡度。地形切割劇烈,形成無數圓錐狀山峰,這些密集而不規則的小峰從遠處望去,像是火燄跳躍,故稱火炎山。台灣從北到南都有這類地形,較著名的除三義南方大安溪北岸此處外,尚有台中市東方的頭嵙山、烏溪北岸雙冬的九九峰、高雄六龜及台東卑南等地。」 ﹝資料來源:成大山協 OB 的部落格﹞

行旅照片及GPS軌跡圖:
http://tw.myblog.yahoo.com/kenneth-classicalmusic/article?mid=7125&prev=-1&next=7123